鳳戰九天  番外 中國古代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684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隻是看著,覺得我們古人很偉大。有韌性和探索精神。驕傲一下。嘿嘿。其實和本文無關。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麵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清人顧炎武反對用石取火,他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複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曆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誌》。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裏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範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誌》。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誌》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誌》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采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作為照明燈油了。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石油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藥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可與他藥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麵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誌》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裏,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餘,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藥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產品瀝青,以控製火藥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百科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鬆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鬆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安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鬆木、桐木炭黑製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我國古代人民采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曆史,特別是通過鑽鑿油井和氣並來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誌》記載了四川地區,從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氣煮鹽的情況。“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還煮井水”。據載此法效果大,省事簡辦,“一斛水得四、五鬥鹽”,比家火煮法,得鹽“不過二、三鬥”,顯然火井煮鹽,成本低,產量高,被認為是手工業的一項重大發展。當時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後,鑽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進,方法也有所更新。據《蜀中廣記》記載,東漢時期,“蜀始開筒井,用環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據古籍記載,古代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台灣等省發現了石油礦。據《台灣府誌》記載,清朝鹹豐十年,台灣新竹縣發現了石油,一個名叫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公斤左右石油,並用其點燃手提馬燈。
    我國明代以後,石油開采技術逐漸流傳到國外。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生於1587年,江西奉新縣人)所著的科學巨著《天工開物》,把長期流傳下來的石油化學知識作了全麵的總結,對石油的開采工藝作了係統的敘述。全書18卷,圖文並茂,出版於明末崇禎十年,即1637年,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一部化學工藝百科全書。它的問世,使後者難以繼了。書中記載,不但反映出豐富的化學知識,亦反映出當時的化學工藝生產水平。我國古代石油開采的許多技術環節和技術項目,皆有賴於此書而得以流傳。該書十六世紀傳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科技界的注意。十八世紀傳到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起,陸續出現了歐洲文節譯本,1869年出現了比較詳細的法文節譯本。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全部被譯為日、英、俄文,成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難怪有的國家石油技術資料也公認,我國早在公元1100年就鑽成了1000米的深井。說明在那時,我國的石油鑽井技術就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