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部分 第6章 道法自然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446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問道武當(6):道法自然
陽春三月,萬物複蘇。在習武之人的心中,此時,陽氣充足,正是吐故納新的最好時候。莊子曰:“吐故納新,才能修真養性、延年益壽。
春日的清晨,太子坡的道人似乎在和著陽光的節奏起舞。這樣一個具有生氣的環境,武當內家功夫的養生特性也就隨自然而生長。
600年前的明永樂十年,也有一位道人站在這裏。麵對無限春光,他卻心事重重,思緒萬千。
這一年,接到詔書時,孫碧雲已經68歲高齡了。永樂皇帝令他前往仙山的同時也給了他一個令人羨慕的特許:自由往來於天下福地,修行雲遊。在眾人眼中,皇帝的特許大概是對孫碧雲多年勞苦功高的恩賜。但孫碧雲知道,此次武當之行並不輕鬆,永樂皇帝讓他將武當山規劃為大明王朝的皇家道場。
如何規劃這座大山才符合皇帝的心意呢?孫碧雲思量良久。
他想起了不久前永樂皇帝曾急召武當山道士簡中陽進宮,這次跨越千裏的召見隻為了一個從宋朝開始流傳的道經故事——那是關於武當山主神玄武的傳說。
在道經故事中,玄武神本是淨樂國的太子,天資聰穎,異於常人。他無意繼承王位,十五歲時便辭別父母入武當山潛心修道。在烏鴉神的指引下,玄武在武當修行了四十二個春秋,終於得道成仙,成為一代天帝。簡中陽告訴永樂皇帝這個真武是北方一個神靈,曆盡千辛萬苦到南方來修煉,最後修成正果,成為天地的亞帝,而且每當人間發生動亂的時候,真武神是在變化下界拯救黎民百姓水火之中。
或許,朱棣從這些故事中得到了某種啟發。作為一個從侄兒手中奪得皇權的帝王,朱棣常常會在深夜被噩夢驚醒。與玄武神的相似之處成為朱棣靈魂的出口。
史書記載,簡中陽入宮不久,朱棣下詔書給孫碧雲,讓他前往武當“相其廣狹,定其規製,朕將卜日營建”。
今天的武當山依然生活著許多道人,而孫碧雲是曆代武當道士中接受皇帝聖旨最多的一位。他曾被朱元璋召至皇宮談論道法,從清晨到黃昏,君臣相談甚歡,龍顏大悅。作為張三豐的高徒,孫碧雲對道家思想的領悟使兩代皇帝都對他讚賞有嘉。求仙心切的朱棣還曾請孫碧雲充當信使傳遞他對張三豐的仰慕之情。於是,當朱棣想要敕建皇家道場的時候,造詣深厚又久伴君側的孫碧雲成為了最佳人選。
當孫碧雲來到武當時,他已十分了解皇帝的心意。可是,該如何在一座大山身上體現“君權神授”呢?在一遍又一遍的攀爬和思索中,一個原本抽象的構想在孫碧雲的腦海中逐漸清晰。站在巍巍山頂,他決定,將玄武修仙的故事融進武當的山水之中。
史書記載,太子15歲入山之後,在一塊雲煙霧湧的山崖上開始了寂寞修行。孫碧雲在無數次的尋找中,發現了故事的依托。
今天,從空中俯瞰,太子坡背依陡岩,麵臨九渡澗深壑,地勢狹窄,很難像平原地帶那樣展開橫向鋪陳。在此修宮建觀,似乎違背了皇家道場應有的“皇權中軸”形製。該如何取舍呢?孫碧雲想到了修習多年的《道德經》。整個道德經貫穿的道家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道法自然,道德經裏邊講,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治人,道德核心就是以自然為法則。
孫碧雲豁然開朗,或許隻有順應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講求天人之間相互協調,和諧統一才是規劃皇家道場應該遵循的根本。也正是當年的這個奇思妙想,給日後的武當留下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如今,南來北往的遊客們都是從這裏出發,開始了問道之旅。
在道經故事中,靜樂國太子入山後,他的母後不舍與兒子分別一路追隨而來,在一段曲折的山路上,她喊了太子十八聲,卻下了十八步,太子在對麵山上應了十八聲,卻又上了十八步。
這是太子脫離凡塵最依依不舍的一幕,該如何來表現母子的惜別之情呢?當年的孫碧雲在久久的尋覓後發現了這段蜿蜒的山路。它是登山的必經之處,山路徘徊曲折恰似太子入山時的心境。於是,孫碧雲將這裏作為母子分別的“上下十八盤”。
傳說中,母後繼續追趕,終於抓住了太子的衣角。太子卻拔出寶劍,將衣角割斷,卻不想劈山成河,皇後被隔在了對岸。孫碧雲便將與“十八盤”緊緊依偎的這條河稱作“劍河”。後來國王令大臣領五百親兵入山尋找太子。當他們入山之後,準備渡過澗水時,突然澗水陡漲,九渡不能入山。這條山澗因此又被稱為“九渡澗”。皇後見此情景,傷心欲絕,淚如龍泉。
自此之後,無數個春去冬來,靜樂國太子在武當山踏上了修道之路。
漫長的問道生涯中,太子也曾灰心沮喪想要放棄,但在神靈的點化下終又回頭。穿過複真橋,太子腳步堅定,再次回到太子坡之後不言放棄。於是,太子坡又名複真觀。
這一刻,孫碧雲緊繃的神經終於得到了舒緩,在他的想像中,太子就是應該在這樣的環境中無論寒暑,潛心修道的。
四百年的桂花樹陪伴了太子的年少時光。或許,正是太子多年的辛勞,終成正果。香火旺盛的太子讀書殿,千百年來,寄托了朝拜者內心的渴望,希望莘莘學子們多年的苦讀能夠功成名就。
公元1412年的初秋,孫碧雲終於將太子入山修道的故事融入了山水之間。然而,多年的宮廷生活,讓孫碧雲清楚的知道,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讓這座大山體現至高無上的皇權,才是永樂皇帝的真正意圖。
每當道人在這裏習武時,劍氣似乎穿越彎彎曲曲的宮牆,變得悠長而神秘。人們說:它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有異曲同工效果。於是,它有了個特殊的名字,九曲黃河牆。
如何在方寸之地體現如故宮般宏偉的規製,孫碧雲頗費心機。他在九曲黃河牆
之間,設立了重重宮門,故有“一裏四道門“之說。也正因為此,太子坡形成了主體建築向東,而大門卻朝北的奇特現象。
中國人是講究朝向,這是兩個意義,向是固定的,朝是變化的,它這個向隻能向東向西向北,固定的,因為山勢那麼長的,不能夠跟地形鬧別扭,可是朝開門的可以變化。
山門旁的五雲樓地處懸崖之上,是武當山最高的木結構建築。當年,為了不
破壞自然山勢,經過無數次的測量和勾畫,工匠們在一根直立的木柱上重疊交叉起12根橫梁,以此支撐高達五層的建築。直到今天,這仍是建築學家和力學專家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從遠處望去,太子坡依山造勢、重疊錯落。宮觀采用了極尊的紅牆綠瓦,是僅次於故宮的等級。它成為了道教宮觀中皇家建築法式與江南園林建築完美結合的典範。
明朝修建的那麼多非常規模大的建築,都非常重視如何來跟自然相協調,不要破壞自然,所以在武當山的建築裏麵,破壞山體的建築幾乎沒有。
曆經四個月的精心規劃,孫碧雲給朱棣遞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永樂十年的七月一日,朱棣用黃榜詔告天下,他決心大修武當宮觀,以答謝玄武神多年的護佑。
武當山黃榜亭下頓時聚集了眾多的婦孺百姓、達官貴人。昔日寂靜的大山將要開始曆史上最高規格的修建。
永樂十年的這道聖旨裏麵,保存了相當多口語色彩的東西,跟遠代的白話文非常相似:畢竟黃榜亭是立在了武當山,所以工匠們看到它的機會是比較多的,就說你們好好幹,幹完之後就讓你們很快回家。
這是一道沒有期限的承諾。從此,三十萬工匠彙集武當,開始了浩大的營建工程。他們在崇山峻嶺和溝壑溪流中,或搬磚運木、或樹棟架梁、或鑿石開道,或煉鐵冶銅。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下他們的名字。在長達十二年的修建中,正是他們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用汗水和智慧營造了一個個巍峨的宮觀。
玄帝從15歲到這來已經修行了42年了,一天正在梳妝打扮之時,他有一種感覺,認為自己離天越來越近了,就在這個時候,他麵前突然出現了一位妙齡女子,要許身於他,他直接就拒絕這位女子,最後這位女子縱身而跳,而接著玄帝隨著她的足跡,因為他要救人,也跟著跳下去,這個時候,騰雲駕霧,五條靈龍,五龍捧聖,得道成仙。
至此,玄武修仙的故事在南岩宮完美收場。
從太子坡一路行至南岩,孫碧雲也如太子般曆經了磨難。或許,武當山的修建讓孫碧雲更深刻的理解了《道德經》。一句簡單的“道法自然”,卻讓他體味良多。
自然山水與道經故事巧妙融合,構成了仙山瓊閣的意境。每一建築單元都采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因此,各宮觀都恰好的融入峰、巒、坡、崖、澗之間。故宮是在平地上,這個是在山上,而且是根據山形的特點來加以布局的。這是在古建築裏可能是規模最大,而且保持完整、跟自然的山形結合最完整的一個。
1994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武當山做出了這樣的的評價:武當古建築群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600年前,當各宮觀的規劃完成,來到武當整整一年的孫碧雲是否也有同樣的感慨呢?公元1413年,他接到了明永樂皇帝特賜給南岩宮的供器。顯然,孫碧雲的苦心規劃甚得朱棣的歡心。永樂皇帝不僅為南岩賜宮名“大聖南岩宮”,還深情地說到:此名山勝境,必得高人羽士看守。於是,命孫碧雲為南岩宮住持,統領全山道教事宜。
現在,孫碧雲開始考慮另一個問題。如何管理眾多的道眾,才能與這座大山同生共榮。這一年,武當山接到了一塊由永樂皇帝下令頒發的聖旨牌。它是一道特意頒發給武當山道士的聖旨。朱棣嚴肅的寫到:大嶽太和山各宮觀有修煉之士,不許生事喧聒,傷壞祖風者,治以重罪。
武當山當時朝廷是派了400多名道士,在武當山負責辦道修道,這400多名道士是需要有人來供養的,當時朝廷想到撥犯人來供養。
史書記載,在聽完孫碧雲的奏請後,永樂皇帝為此下發聖旨:撥徒流犯人五百名去那裏做佃戶,專一供贍。更為特殊的是,前往武當的犯人並不是普通的徒流犯。武當山這樣一個被稱為大嶽的聖地,明成祖肯定不會把殺人放火重刑犯放在武當山,他發配過來的犯人是政治犯還有一些經濟犯還有一些藝術家,還包括醫生,這些人都是武當山也需要的。武當山的道士是全國選派過來的高道,這些道人在這個地方生活,也需要周圍的人的文化素質比較高。
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的懷抱中,當年離鄉背井的憂傷早已遠去,在甜美的歌聲中,武當人安居樂業,享受著如桃花源般的田園生活。
道人們心中的“道法自然”便是遵循自然的法則。在孫碧雲的構想中,它不僅是指宮觀營造中的依山就勢,還有道人們之間的和諧共處。如今,在佃戶的辛勤耕種下農田肥沃,物種豐富。一片生機盎然中,孫碧雲體會到了“道法自然”的真正含義。從此,武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皇家道場。
武當山有一個提點任自垣在奉天門上奏時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洪武年間都有印信管領,今武當山天下第一名山,提點有了,未有印。”明成祖朱棣當即表示:“禮部鑄了印,著人送去”。這表明皇帝已默認了武當山為“天下第一名山”的說法。
幾乎與此同時,永樂皇帝賜給了武當山五龍宮一枚鐵質如意磬。不同尋常的是,磬的兩麵多出了兩行銘文——“大明永樂十三年,敕建大嶽太和山興聖五龍宮”。
公元1417年,孫碧雲來到武當山已整整5年。武當山五大宮及其它20多處主要項目完工,對天柱峰金頂的修建即將開始。
陽春三月,正是當年孫碧雲初入武當時的季節。他對門徒說:“如今教門已興,吾將往也。”第二天,沐浴更衣後,孫碧雲在南岩宮龍頭香處遙對金頂焚香禮謝,那裏是他神往而又遺憾的地方。隨後,端坐而逝,享年72歲。
這一年冬天,大雪後的武當萬木肅靜,仿佛在恭送孫碧雲得道升仙。5年間,孫碧雲完成了一件他一生從未嚐試過的事情。
太子坡是孫碧雲夢想開始的地方,從這裏啟程,他一步一步圓滿著自己的心願。如今,他把自己融入大山。在他的注視下,遠方,那座最高的山峰,將有怎樣的奇跡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