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59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601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文/肖堯
    第四章建文皇帝生死之迷
    朱棣占領了南京,進入皇宮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後來發現了一具燒焦的屍體,那個人是建文帝嗎?建文帝的到底是被燒死了,還是逃走了?
    有人說朱棣後來當了22年皇帝,至少有21年半,都在考慮建文帝的事情,這是他的心病。然而直到他死,建文帝的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還是象傳說中說的那樣—建文帝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了。
    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隻能說皇帝已死於大火之中,否則,朱棣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因為國不能一日無君啊,何況他也是朱元璋的嫡出之子。
    當年皇宮的那場大火被撲滅之後,找到的那具被燒焦的屍體連明成祖自己也不能認定就是建文帝,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裏傳說很多,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死,趁宮裏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裏逃出城外去了,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最擔心的就是建文帝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於是他派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並以求神仙的名義去找。這一找,就找了20多年。明成祖又想到,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於是派鄭和七下西洋,一來到國外宣揚國威;二來順便打聽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列傳•胡濙》記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禦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朱棣一直懷疑建文帝逃亡,於永樂五年(1407年)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尋訪仙人張邋遢(張三豐)為名,暗中偵查建文帝的蹤跡。永樂十四年(1418年)回朝。永樂十七年(1421年),複出江蘇、浙江、湖、湘諸府。永樂二十一年(1425年)回朝後,把打聽到的民間隱秘與傳聞,向皇帝報告。終於使他(朱棣)的懷疑冰釋。《明史•列傳•胡濙》如此寫道:“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大家看看,朱棣如果相信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完全沒有必要如此興師動眾。明清史專家孟森在《建文遜國事考》中說:如果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何必疑於人言,分遣胡濙、鄭和輩,海內海外,遍行大索,大索至二十餘年之久?”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問題,一直是個千古之謎。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了曆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燕兵攻陷了京師(今江蘇南京),朱棣殺入皇城時,宮內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其實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並不重要也無關緊要,因為第一曆史永遠無法重現,隻要說得有理,符合邏輯,更多人能夠接受就可以了。
    《太宗實錄》中的記載為自焚而死。
    (1)自焚說。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歎道:“我何麵目相見耶!”於是與皇後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屍痛哭,說他隻是前來幫助皇帝的,是效仿周公輔政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chuò)朝三日。
    對於這一說法,導遊並不讚成。原因有二:第一,《太宗實錄》肯定是朱棣的臣子所記,他們隻會標榜主子,而不會貶低主子,同時又要在真相麵前說得過去,所以讓建文帝死最能讓朱棣開脫篡奪皇位之罪。第二,禮葬建文帝。既然是禮葬,得給死者些稱號、名譽。在古代對皇帝來說一是要追封諡號、廟號。二是要有一定的安葬規格和程序。當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掩飾他殺兄害弟的罪名,遂決定禮葬李建成、李元吉。並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曰“隱”;李元吉為海陵王,諡曰“剌”。據說朱棣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而死,曾作有祭文,並說按照皇帝規格下葬。但是建文帝的墳墓在什麼地方,卻沒有人知道。有人認為,當時建文帝出逃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出逃一說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繼而各種消息也傳開了,以致朱棣不惜代價地進行暗地尋找,以消他心頭之患。為什麼不公開尋找呢,如果建文帝還活著,對他的皇位是直接的威脅,他就成了一個篡位的小人,他的江山將不保。
    (2)出逃說。
    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發,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朱棣聞訊後,一直懷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逃亡海外,將成後患,便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尋找,同時借以宣揚國威,交通各國,結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蹤跡。有人說,建文帝離宮後出家為僧,雲遊四方。有詩雲:“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裏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此詩說的似乎就是建文帝。
    《明史紀事本末》有很長一段話,記述了建文帝從宮內地道出逃的詳細經過。
    (附,《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說:“建文四年夏六月乙醜,帝知金川門失守,長籲,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yuè)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è),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後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隨亡,監察禦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發。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係,宜各從便。”禦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幹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yǐ)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意思是說:朱棣的兵馬從金川門(南京下關,1957年已拆除)入城,建文帝見大事不妙,想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不如逃走。當年太祖升天時留下一個盒子說:大難臨頭拿出來,藏在先殿裏。打開盒子,裏麵有袈裟、帽、鞋、剃刀俱備,還有白金十錠,建文帝等立即削發,打扮成僧人,有9人隨建文帝從暗道逃出皇宮,乘舟至太平門。一行人開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後互相以師弟稱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禮。兵部侍郎廖平建議,隨從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選沒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5人足夠,其餘遙為應援。當場決定楊應能、葉希賢稱為比丘,程濟稱為道人,這3人左右不離建文帝;其餘6人往來道路,運送衣食。第一站來到吳江縣的史彬家中。8月16日,建文帝與兩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餘人等星散。10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獲悉跟蹤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議後便決定前往雲南。
    明成祖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前往西南地區,打著探尋道教宗師張三豐(即張邋遢)的幌子,其實是為了偵查建文帝的下落。消息傳來,建文帝決定遁跡深山。
    永樂八年(1410年)3月,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義,至雲南秘密探訪建文帝的蹤跡。某一天,嚴震偶然在雲南道中遇到建文帝,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問他:你準備怎麼處置我?嚴震回答:皇上請便,臣自有辦法。夜間,嚴震自縊於驛站。建文帝見蹤跡暴露,再次躲進白龍山。
    長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憊,顏色憔悴,麵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發現,不敢出山覓食、求醫,狼狽到了極點。這時史彬等3人趕來,境況頓時改善。幾天後,3人離別,抱頭痛哭一場。建文帝交代,今後不必再來,一則道路艱險,二則關津盤查嚴密。
    建文帝究竟是自焚而死,還是由密道逃離皇宮去了他鄉呢?史學專家對此各執一詞,600多年來尚無定論。清人編修《明史》之時,明史館中諸史臣即對此意見不一。有人認為,隨著對建文帝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漸多。
    其實,迄今為止,任何人的研究都沒有離開《明史•恭閔帝本紀》中的表述的範疇: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聞於朝。按問,乃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楊行祥,年已九十餘,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下麵幾種說法大都源出於此:
    一是避難雲南說(“有僧自雲南至廣西”)。根據當地資料記述,建文帝從宮中出逃後,來到了雲南。當時鎮守雲南的,是鎮國公沐英的三兒子沐晟。建文帝從小和沐晟要好,到了昆明後,找到了沐晟,沐晟和建文帝從小情同手足,但迫於明成祖朱棣的權勢,隻好采取了折中的辦法,把他偷偷送到離昆明100公裏的武定府,讓知府薩周妥為護衛,薩周於是就把建文帝安排到了山高林茂、非常利於隱蔽躲藏的獅子山。
    在朱棣死後,建文帝年紀也大了,思鄉心切,心想在位的正統皇帝是晚輩,不應該有加害之理,就取道回京。當時,正統帝難辨其真假,就讓先前侍奉過建文帝的太監來辨認。建文帝一口就叫出那太監的名字,並說出該太監在宮中一次吃飯時掉了塊鵝肉,急得自己趴著吃了的情景,太監大驚,斷定他就是建文帝。正統皇帝就將建文帝迎到西宮奉養。一年後建文帝病故,享年64歲。
    二是避難貴州說(“黔”)。建文帝出逃後,曾在貴陽題過兩首詩,這與他後來所作的詩文相對照,可判定他到過貴州。據了解,在《明史紀事本末》一書中,曾多次記載他落魄的情形。其中,書中記述他曾到貴州金竺(今貴陽)長官司羅永庵,在庵壁上題詩兩首,慨歎自己的流亡生活。
    其一為:“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薇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其二為:“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裏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烏早晚朝。”
    後來,據說建文帝回到了京城,又作詩一首: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在這首飽含滄桑的詩中,曾提到“西南”一詞。如把“西南”與前兩首詩的所題之地相對應來看,建文帝無疑到過貴州。
    三是避難四川說(“巴、蜀間”)。青川華嚴庵確為明代建文帝在四川的避難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四川大學的資深專家學者們實地考察後這樣認為。華嚴庵位於青川縣青溪鎮以南7。5公裏的蓮花山上,占地麵積超過100畝,東西兩麵是草木叢生的山溝,西側山溝內有巨石壘砌的雙層中空明代石牆。
    四是避難江蘇說(江蘇吳縣說)。《文彙報》的記者徐作生親自到江蘇吳縣去考察,發現了建文帝出亡時遺留下的一些遺跡、遺物,並結合文獻資料,認為建文帝當年藏於吳縣普濟寺內,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護下,建文帝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直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病殞(yǔn)於此,終年46歲,葬於庵後山坡上。
    五是避難江西說,明建文四年(1402年),應天(今南京)發生“金川之變”,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率軍攻入京城,建文帝神秘失蹤。現有人考證出了湘潭錦石何氏始祖何必華即是明建文帝朱允文,建文大將何福直接策劃和組織了救主行動。永樂二年(1404),何福之弟何祿,攜子魁二、魁五與何福季子魁六,祖籍湘潭、原任左軍都督顧成之孫顧興國,戰歿鄱陽湖的旗武將軍齊成之子、千戶齊興(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宗族之始遷湘潭祖),護送建文帝朱允文由江西撫州臨川來湘潭,護送人的眷屬亦在隨行之列。朱允文始藏銀塘,先後移居縣城東隅之金泥灣和西鄉之碧泉,改姓名為何必華,字汝川,娶銀塘四甲土著何氏何惠之長女為妻,終年87歲。
    還有一個比較有力的說法。一位高僧名溥洽者,為帝剃度,此說見於正史,《明史•姚廣孝傳》:“初,帝(朱棣)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係十餘年,至是,帝(朱棣)以廣孝言,即命出之。”這是建文帝出家遁去,最有力的一個證據。成祖為絕天下人懷念故主之心,明知建文帝未死,而故意說他闔宮自焚;這樣就不能承認建文帝做了和尚,自然也不能課溥洽以私助建文帝出亡的罪名,因而“以他事”收捕溥洽下獄。
    另外,近幾年有人自稱建文帝後人,獻出《讓氏家譜》,稱建文帝通過地道逃離南京,假扮僧道,雲遊各地,後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當然,這一說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
    此外,還有避難浙江說、青海說、泉州說等等。可以看出許多“說”都是基於《明史•恭閔帝本紀》中的表述,從中衍生出來的,有的純屬民間傳說。
    導遊認為,這些說法都是說說而已,認真不起來,也沒必要去認真。但是有一點是必須注意的,那就是建文帝的自焚說、出逃說,與朱棣身世的後出(即皇後所生)、妃出(妃子所生),有相應的關係。凡是認為朱棣是後出的,一般同意建文帝的自焚說,這樣誰都無話可說,一了百了,朱棣作為朱家的正宗血統,繼皇位無可爭議。建文帝自焚死了,死無對證,也決不會有人前來討伐朱棣。這也是朱棣最願意看到的結果。凡是認為朱棣是妃出的,一般接受建文帝的出逃說,希望建文帝活著,伺機重率討虜大軍,奪回失去的皇位。
    有人提出了這樣一種假設:那就是在城破之前,朱棣完全有可能派人對建文帝進行暗殺,這樣最有利於他登上皇位。因為隻有建文帝的死才能讓他才有機會登上皇帝的寶座,因為朱棣發動的是“靖難之役”,打的是“清君側”的大旗,如果建文帝還活著他最多也隻個輔政大臣,如果他廢掉建文帝,自己再做皇帝,他就真正成了亂臣賊子,會遭到天下的反對;如果留著建文帝,盡管是讓他做傀儡皇帝,自己掌握實權,朱棣也決不會甘心,自己辛辛苦苦打到南京,目標就是做皇帝,而決不會甘心僅僅作個權臣。可以這樣想象,深謀遠略的朱棣在攻打南京前就已經考慮好處置建文帝的最佳方法,那就是在城破時派一隻心腹的小部隊趁混亂闖進皇宮,殺死建文帝,再造成建文帝自焚的假相,再宣告天下,然後就可以打著國不可一日無君的幌子,堂而皇之的做皇帝去了。
    大家不妨想一想,這種可能性存不存在?會不會永遠無人知曉?如果某人做了一件事情能夠做到永遠無人知曉,那麼,任何我們不知曉的事情都可能存在,也就是說,後人對建文帝的任何一種猜測和判斷都可能是正確的。顯然這種推斷也存在。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