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897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文/肖堯
第三章反叛朝廷發動靖難
(1)采取行動。
建文元年(1399年)7月5日,朱棣毅然采取行動,殺張昺、謝貴等。隨後,命張玉、硃能等人迅速擊敗了城內的守軍,奪北平九門,控製了北平。然後,朱棣上書建文帝,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起兵,以道衍為謀士,稱其師為“靖難之師”。這年朱棣40歲。從此,拉開了叔侄相爭4年的序幕。
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4年的戰爭,在1402年打敗其侄子恭閔惠帝(建文帝)的統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戰爭之初,建文帝憑借其軍事、政治、經濟上的優勢,集中強大兵力(南軍),分進合擊,準備迅速將燕軍包圍於北平地區而殲滅之。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殆盡,因此建文朝廷隻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與朱棣作戰。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北方諸將大多是燕王舊部,後來歸順燕王參戰的人也越來越多。朱棣的燕軍(又稱北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取得了初步勝利,為南下奠定了基礎。後來通過真定(今河北正定市)之戰、北平之戰、白溝河之戰、東昌之戰、夾河之戰等戰役,逐漸取得了軍事上的主動權,為最後揮師南下,一舉攻克南京做好了充分準備。
北平之戰。建文元年(1399年)8月底,建文帝拜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此時耿炳文已是65歲的老將了,率師30萬討伐朱棣。先鋒抵雄縣,被朱棣的燕師打敗,9千人全部戰死。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之戰中,南軍又大敗。建文帝又以勳戚(有功勳的皇親國戚)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調兵50萬進駐河間(今屬河北),再次北征伐燕,並築壘九門,圍攻北平。
李景隆,小字九江,是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後收為養子)的兒子,是一個白麵書生。洪武十九年(1386年)襲爵,曾掌管左軍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廷,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他代為大將軍,率兵50萬與燕兵交戰。由於李景隆不懂兵法,又妄自尊大,對許多功臣老將棄而不用,兵敗勢在必然。
10月,朱棣親自率精騎突襲大寧(內蒙古寧城縣境),合並寧王朱權所屬三衛兵馬,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兵力驟增。當時,朱棣為引誘李景隆軍倉促來攻,他隻留他的徐皇後和世子朱高熾,以及少部兵力守北平,自己率主力繞道襲取大寧。李景隆聞朱棣北去,乘虛帶領兵馬前來圍攻北平,但未能攻下北平。朱棣回師北平東20裏鄭村壩,與守城兵馬配合作戰,大敗李景隆軍隊。
這一戰中,守城的燕王妃和世子朱高熾作用不可低估。他們以城中老弱殘兵堅守北平城,徐氏也激勸將校士民的妻子參戰,組成一批女兵,披上鎧甲,登城拒守,麵對李景隆數十萬大軍的攻擊而巋然不動,有力地牽製住了南軍,終於堅持到朱棣回師,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據地。假設北平被攻占,朱棣將麵對另一番景象,勝負的天平尚不知會傾向哪邊。
白溝河之戰。建文二年(1400年)4月初一,李景隆率軍60萬人自德州分兵兩路,大舉北伐。(此時,建文帝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和燕師的攻勢)朱棣率軍10萬人迎戰,兩軍會戰於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境內)。經過數日激戰,燕師大敗李軍,斃傷10餘萬人,乘勝攻克德州。李景隆擁眾10餘萬人退守濟南。燕師跟蹤追擊,進圍濟南,遭到山東參政鐵鉉與都督盛庸的頑強抵禦,圍城3月而不下,敗還。9月,建文帝命鐵鉉為山東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替李景隆。12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被迫還師北平。
夾河之戰。建文三年(1401年)春,盛庸率軍20萬人駐德州,吳傑、平安駐真定,互為犄角,伺機出擊。(建文帝於三年又恢複了齊泰、黃子澄的職務)2月,朱棣的燕師再度南下。3月,在夾河(今河北武邑境)大敗盛軍,斬首10餘萬人。又在槁(gǎo)城打敗了吳傑等部,斬首6萬餘人。此時,建文帝又采用緩兵之計,下詔赦燕王罪,企圖使其懈怠;同時發兵斷其糧道,以迫其北歸,伺機殲滅。朱棣識破此計,於6月中旬,遣都指揮使李遠率輕騎6000人南下,連克濟寧、沛縣等地,焚盛庸軍糧船數百艘、糧數百萬石,京師(今南京)大為震驚。7月,盛庸乘燕師南下,令平安率萬騎攻北平;大同守將房昭回攻保定。朱棣聞訊,率軍回援,大敗其軍,還師北平。
在這3年多的戰役中,南北軍互有勝負。朱棣北軍雖然勝多負少,但損失也很慘重,而朝廷有足夠的能力不斷充實南軍的力量,北軍在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很快又被朝廷兵所奪回,重新占據。到建文三年年底,朱棣起兵3年,僅占據了北平、保定、永平(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3府,地盤相當的狹小,這與他起兵時的願望也大相徑庭。他深感南軍兵多勢眾,曠日持久,攻防俱難,明朝的疆域那麼大,像這樣打下去,還不知道要打什麼時候,奪取大明江山的前景變得渺茫起來。
也許是天意,就在這關鍵時刻,有內臣自京師前來告密。這是一個在南京被責罰的宦官,逃到北平後,把南京的虛實告訴朱棣,朱棣聽了大喜。
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問策於道衍,道衍說:“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意思是:不要再攻打這些城池了,趕緊直取南京,南京勢力單薄,必能成功。於是,朱棣就此定下長驅直入的方針。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北軍南下。朱棣誓師曰:“頻年用兵,何時已平?要當臨江一決,不複返顧矣。”4月,連破何福、平安師。5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慶陽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壽春王之子)女,嫁黃琛。太祖愛其謹厚,配以王女。至建文時,改封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朱棣冷笑道:“我連太祖封給我的燕王都不要了,還要什麼割地呢?”下令不許。6月,江防都督僉(qiān)事陳瑄以舟師(即水軍)叛附於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
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師進抵南京金川門(今南京下關區),守將穀王朱橞(huì)、曹國公李景隆開門迎降,建文帝朱允炆於宮中自焚死(一說出走為僧)。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後勝利。
當燕軍渡江,攻陷京師(今南京)時,建文帝見警報迭傳,宮內大亂,於是他下令縱火焚毀皇宮,後、妃等宗室皆被殺或令自殺。朱棣率軍殺入宮中,搜尋了3天,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的蹤跡。追問內侍,都說不知,隻知文帝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未知死活。隻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據內侍說是建文帝、馬皇後的屍體。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建文帝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隻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建文皇帝(墓葬始終無考)。恢複周王橚、齊王榑爵位。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
建文四年(1402年)6月17日,朱棣在南京南郊大祀天地以後即帝位。並詔:“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明年為永樂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複舊製。”這年朱棣43歲。11月,立妃徐氏為皇後。從此,朱棣開始了他22年的皇帝生涯。
朱棣贏了,他得到了大明江山,他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建文帝輸了,他丟了江山,生死不明。人間的機遇總有它的規則,也許這個皇位從一開始就應該是朱棣的,因為朱棣比朱允炆更具有王者風範!那麼一個篡位的而得天下的皇帝采取了什麼政策來鞏固自己的皇位呢?
永樂二年(1404年)4月,置東宮官屬。道衍為太子少師,複共姓姚,賜名廣孝。立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漢王,朱高燧趙王。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製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他在施仁政同時,也大肆殺戮,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強化君主專製,清除建文餘黨。朱棣用了近11年的時間實施了恩威並施的手段,從而穩定了他的江山社稷。
(2)誅殺政敵。
在朱棣的第一批黑名單中,名列“奸臣”者,以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為首50餘人,均先後被捕殺。其中方孝孺,胡閏等首當其衝。在這場大清洗中被殺者數以萬計,受牽連而入獄服刑者更是不計其數。朱棣的清洗工程有幾項創新。一是主要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開刀;二是創立了特務機關——東廠;三是將罪人家屬列為賤民,讓他們世世代代為奴為娼,永不翻身。
燕軍攻破京師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求生。對那些忠心不二的建文遺臣剝皮的剝皮,下油鍋的下油鍋,把他們的女眷罰到教坊司當官妓,實行殘酷的“轉營”,即輪流送到軍營中去,一個女子每天要接待20多個男人,被摧殘至死的,就將屍體喂狗吃了。“滅十族”、“瓜蔓抄”,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史稱“壬午之難”。
誅殺文臣。
被“滅十族”的是方孝孺。他曾是建文帝的老師,他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為建文帝出謀劃策,輔助建文帝厲行新政,也是當時最有名的文人。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誌,曾以“遜誌”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諡文正。浙江寧海人(寧海古古稱緱城,故時人稱其為“緱(gōu)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正五品)宋濂。
方孝孺幼聰慧,6歲能詩,人奇其才。呼為“小韓子”15歲隨父兄北上濟寧,勵誌攻讀。及長,承學於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年),東閣大學士吳沉等起薦方孝孺,應征至京,在奉天門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太祖朱元璋之意。賜宴時,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qī)斜幾具(將茶幾放的歪斜不正),試其為人,方孝孺見狀,將茶幾等擺正以後才坐下。太祖喜歡其舉止端莊,學問淵博,有期待日後輔佐子孫之意,厚禮遣回鄉。此後十年,居家讀書寫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歲時,仇家於叔爭訟,牽連到方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問罪。朱元璋見方孝孺名,特名釋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薦,授漢中府學教授,深為蜀獻王賞識,聘為世子師(世子即後來的建文帝)。
建文年間(1399—1402年)任翰林侍講學士,凡國家大事,常命方孝孺就坐前批答,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方孝孺任副總編。後調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誌等主持京考。
朱棣進入京師後,召方孝孺為其寫即位詔,方孝孺披麻帶孝至,痛罵不絕,拒草詔。然後他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字,擲筆與地,大聲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發怒道:“汝不顧九族乎?”方孝孺奮然道:“便十族奈我何!”罵聲益厲。
朱棣的軍師姚廣孝曾說:“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沒有聽姚廣孝的勸說,他氣急敗壞,恨方孝孺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方孝孺血涕縱橫,仍噴血痛罵,朱棣厲聲道:“汝焉能遽(jù,急促)死,當滅十族!”朱棣一麵將其關至獄中,一麵搜捕其家屬,解押至京,當其麵一一殺戮。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最終被處於聚寶門(今中華門)外,終年45歲。並被滅門十族。自古以來,最嚴厲的莫過於誅九族,從來沒有誅十族的先例。
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chí)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孺鮮血所濺而成。午朝門如今雖然改建成了公園,但仍保留著頹垣殘壁的麵孔,那裏豎立著一塊方孝孺蒙難紀念碑,石碑為後人用他頸血濺染的丹墀(chí)石所刻。午朝門是明宮城的正門,這裏是傳達皇帝聖旨,也是明初進行大典的重地,皇帝也在此對有罪大臣“廷杖”處分,至於判決死罪斬首,則一般是在太平門的刑部天牢或鬧市區執行。“推出午門斬首”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就是方孝孺被磔(zhé即淩遲處死)。
方孝孺一案,永樂大帝朱棣可是開了先河,空前絕後。所謂十族的概念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嶽父、嶽母。誅十族,就指明代方孝孺一案了,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說所有朋友門生。
方孝孺一案,就是亙古未有的“滅十族”,總計873人全部處死,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
方孝孺是封建傳統的殉道者,他用自己和800多條無辜的生命,換來了一塊中國文人的氣節碑。方孝孺可謂是知識分子中的最有血性的人物了。在這之前,除了西漢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中國就很難見到如此有血性的知識分子。方孝孺卻讓我們精神為之一振。但是,有人並不讚賞方孝孺的做法,他老朱家叔侄相爭,誰勝了都是朱家的天下,誰當皇帝都是一樣,關他甚事?況且朱棣當皇帝很有可能比建文帝要強,後來的事實證明,在那個時代,朱棣做了很多世界之最的事情,為中國的曆史添上了輝煌的一筆。
據史料:門人廖鏞、廖銘(皆開國功臣廖永忠之孫)在方孝孺被殺後,偷偷收了方孝孺的遺骸,並將其葬於聚寶門外山上(今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東麓)。方孝孺墓,由明萬曆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代表劇作《牡丹亭》)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後毀於戰火,清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又重新為其修墓立碑,民國時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又重修,後來均遭焚毀。2002年在方孝孺遇難600周年之際,方孝儒後人又捐款與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現是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文皇帝削藩的主要謀士黃子澄,先被砍去雙手、雙腿,然後將其殺死,齊泰亦被“族誅”。
齊泰(?—1402年),溧水洪蘭(今南京市溧水洪蘭鎮)人。原名德,字尚禮,別號南塘。洪武十七年(1384年)舉應天鄉試第一,第二年舉進士,授禮部主事,不久改任兵部主事。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在齊德陪祀郊廟時,因他為官9年而無過失賜名泰。第二年擢升為兵部左侍郎。洪武三十一年又提任為兵部尚書。是年,朱元璋病危,齊泰受命與太常寺卿黃子澄同輔皇太孫。當時朱元璋的幾個兒子均擁有重兵在各地為王,建文帝即位後,擔心諸王兵權太重,與齊泰、黃子澄計議,決定采取削藩的策略。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後,將齊泰的叔父齊陽彥、堂弟齊敬等7名親屬執於京師(南京)處死。同年6月5日,齊泰亦被執至京師,不久與黃子澄等同被斬首。齊泰的其他家屬亦牽連被害。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朱棣長子),赦建文帝諸臣罪,賜齊泰親屬7棺歸葬於縣東15裏的塘莊,並發還故業,其墓後名七賢墓。據清光緒《溧水縣誌》載:“今邑東十裏有尚書鋪,泰宅也。”(今東廬鄉獨山鋪)嘉靖四年(1525年),齊泰複爵崇祀,知縣王從善在洪蘭三裏亭青絲洞(今白龍水庫旁)建齊泰墓,在望京街建中山書院以示紀念。
禮部尚書陳迪和兒子等6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將陳迪兒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讓陳迪吃掉,並問味道如何。陳迪沒有懼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鮮美無比”,坦然就刑。
所謂“瓜蔓抄”就是朱棣奪位後誅戮建文諸臣的一種殘酷的手段,妄引株連,如同瓜藤一樣伸延。景清案就是一個典型。在建文帝的遺臣中也有人表麵歸順,實為找機會下手,除掉朱棣,這個人就是禦史大夫景清。他親自上演了一個永樂版的“荊軻刺秦王”的傳奇故事。
景清輔佐建文帝時因重名節而受人敬仰,所以朱棣篡位後為了籠絡他,讓他官複原職,景清竟然欣然接受了。景清複命為禦史大夫後,不但受命不辭,還委蛇朝右,當時有人暗地裏譏笑他,說景清“言不顧行,貪生怕死”,但景清絲毫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仍以“偽裝”出現,委曲求全,等待機會,圖謀刺殺明成祖,為故主報仇雪恥。一天,他身穿緋衣,暗藏利刃,準備行刺永樂大帝。朱棣見其神色異常,命人搜身,得到利刃。明成祖責問他要幹什麼。景清見謀刺敗露,慨然喝斥:“吾為故主報仇耳,可惜不能成事!”並且破口大罵:“叔奪侄位,如父奸子妻。爾背叛太祖遺命,真乃奸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明成祖聽言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打掉了景清的牙齒,割去了景清的舌頭。景清以血口噴龍顏、龍案、龍袍。成祖命令以“磔(zhé,意思是,斬殺後把屍體暴露示眾。)刑”處死景清,把景清肢體分裂,並將景清剝了皮,在腹中裝進茅草,懸掛在長安門示眾,並令用鐵刷子將景清的肉一層層刷下。後來朱棣過城門,吊在城牆上的景清的皮竟然自己朝他砸了下來,朱棣大驚之下命人將皮燒了,還把骨頭打碎。他還不解氣,接著又實行慘無人道的“瓜蔓抄”,下令“誅滅九族”,但“轉相攀染”,凡景姓的族人幾乎斬盡殺絕,還殺了景清的老師、親戚、朋友、學生,直殺得屍體遍野,血流成河。景清的外甥劉固、劉國隨舅舅在京,聞知舅舅遇難,明知自己在劫難逃,極度悲憤,自刎而死。這次非人的“瓜蔓抄”共株連了數百人,其狀慘不忍睹,被稱為“天下奇冤”。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莊成了瓦礫遍地、滿目瘡痍的廢墟。真寧縣官見此慘狀,暗示景姓人隱姓埋名,流亡異地逃一條活命。經縣官這麼一提醒,據說景姓人在高處一站就姓高,在石頭上一坐便姓石,才幸存下幾戶人。
景清(?—1402年)明陝西真寧(今甘肅正寧)人,一說本姓耿。這裏還有一則景清的小故事。景清自小家貧如洗,但卻聰穎好學,文思敏捷,讀書過目成誦。就讀國子監時,因家貧買不起書,經常向人借書讀。有一次,他向一位姓鞏的同學借1本書讀,但其不肯借他,景清多次懇求,他以書係“家傳秘書”為由,答應隻能借讀一晚,第二天淩晨就要歸還。第二天,這位同學催他還書,他慌稱書是自己的,並非借閱。為此雙方爭論不休。後來去找先生打官司,景清搶先說此書是他家的“家傳秘書”,已經傳了幾輩人,他可熟背如流。先生讓景清當麵背書,景清不慌不忙,口齒清晰,聲情並茂,“通篇背誦,隻字不遺”。先生後讓那位姓鞏的同學背書,但其慌慌張張,語無倫次,張口結舌,以至於不知書的內容。見此情景,先生把書判給了景清,把那位同學嚴厲地批評了一通。那位同學既委屈又生氣,但無話可說,隻得服從。誰知景清當即把書還給了那位同學。由於他能過目成誦,當時村子裏人都戲稱他為“吃書娃”。景清是洪武進士,授編修,改禦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僉都禦史。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任北平參議。同駐北平的燕王朱棣過從甚密,言談之中,因言論明晰,受到賞識。建文二年(1400年),晉升為禦史大夫。
殘害武將。
兵部尚書鐵鉉的抵抗是最為堅決的,也是令朱棣非常憤恨的,鐵鉉被俘後朱棣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後才將其殺死,妻女充為官妓。
鐵鉉(1366—1402年),中國明朝將領。明太祖朱元賜字鼎石,傳說其為回族,明鄧州(今鄧州市)城關人。他處事明斷,辦案公允,頗有政績,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鼎石”即為其所特賜。
鐵鉉性情剛決,聯盟敏捷,太學讀書時,熟通經史,成績卓著,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
洪武中,鐵鉉以太學生授禮科給事中,調任都督府斷事,由於他機智靈敏善決疑獄,朱元璋很器重他,賜字鼎石。建文初年,任山東參政,鎮守濟南。因擊敗燕王兵,升兵部尚書。由於鐵鉉堅守濟南,屢破燕兵,燕王久攻城不下,被迫繞道南進。
建文二年(1400年)6月8日,朱棣率北軍攻打濟南,3個月沒有拿下,他準備破釜沉舟,掘開黃河大堤,引黃河水淹毀濟南城。鐵鉉得知消息,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鉉率眾詐降,派壯士暗中控製城門上的鐵閘門,又讓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濟南城快被淹了,我們就要死了”。不久,盡撤樓櫓防具,派城中百姓長者代替守城軍做使者,到燕王大營跪伏請降說:“您是高皇帝的親兒子,我們是高皇帝的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敬請大王退師十裏,單騎入城,我們恭迎大駕!”朱棣不知是計,聞言大喜。忙令軍士移營後退,自己高騎駿馬,隻帶數騎護衛,過護城河橋,徑自入城受降。朱棣剛要進城門,眾士卒便高呼“千歲到”,預先置於門拱上的鐵閘門轟然而落旋即砸中了朱棣的馬頭,知道上當的朱棣換馬急走,幸免一死。
朱棣大怒,以重兵圍城,鐵鉉伏於城頭,大罵朱棣反賊。燕王大怒,並用數門大炮轟擊城內,城將破,鐵鉉急將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又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分置垛口,燕軍不便開炮,濟南城得以保全。在相持之際,鐵鉉又派壯士,出奇兵,騷擾襲擊燕兵,大破燕軍。
之後,鐵鉉又與大將軍盛庸合兵,乘勝追擊,收複德州諸郡縣,兵威大振。濟南解圍之後,鐵鉉在大明湖天心水麵亭設宴,犒賞將士。建文帝遺官賜金慰勞濟南守軍,又提拔鐵鉉為山東布政使,不久,又升為兵部尚書。
朱棣設計擒獲鐵鉉以後,被押送南京。鐵鉉見朱棣罵不絕口,立而不跪。朱棣令他轉身跪下,鐵鉉堅決不肯。朱棣憤怒之極,令人割下鐵鉉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鐵鉉厲聲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鐵鉉仍不屈服,遂受磔(zhé,分裂)刑而死,年36歲。據說當時朱棣還吩咐左右,架起油鍋把鐵鉉炸了,大殿上頓時充滿了焦糊氣。朱棣怒道:活著叫你朝拜我你不肯,炸成骨頭灰你也得朝拜我!太監急忙把鐵鉉的骨架用鐵棒夾著令其轉身,沒想到油鍋裏一聲爆響,熱油從鍋裏飛濺出來,隻燙得太監們嗷嗷亂叫,鐵鉉的骨架硬是沒有轉身。後麵這段話雖然是神話,但卻表現了鐵鉉寧死不屈,死後也不屈服的偉大精神。
鐵鉉遇害後,鐵鉉的家族未被全部屠滅,其父母被發配到海南,他的35歲的妻子和兩個女兒被送到“教坊”裏充當軍妓,長子充軍,次子為官奴,後被虐待而死。
直到朱棣死後,他兒子朱高熾(chì)即位,當即下詔:“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音樂機構)、錦衣衛(特務組織)、浣衣局(明代犯罪女子服役洗衣處)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悉宥為民。”隻可惜這仁政行得太晚,建文帝諸臣的妻女已經受了20年的非人淩辱,早已,死的死,老的老。
朱棣在其皇位比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並設置內閣,選資曆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禦史巡行天下的製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jié)。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據說,朱棣時期開創的東廠特務機構比英國的007機構還早了近500年,但這也埋下了以後宦官專政的禍根),恢複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製統治。
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其代表人物就是鄭和,鄭和曾七下西洋,創下了中國航海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