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655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文/肖堯
第五章不惜代價親自遠征
(1)五征漠北。
曆史上,禦駕親征的成功例子,隻有明朝的朱棣和清朝征葛爾丹的康熙大帝。朱棣為什麼要親征?他親征的對象都有哪些,主要目的是什麼,取得了哪些實際成效,這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朱棣分別於永樂八年(1410年)、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15年間5次親征,第五次親征時他已經65歲,最後病逝在親征途中。
為了更好地經營北京,永樂年間,朱棣5次率兵親征漠北,不斷打擊居於漠北的蒙古貴族對內地的侵擾和破壞。(一說,6次北征,如果把成祖當燕王時雪夜襲咬住和乃爾不花也算上,那就是7次了)
當時的背景情況是這樣的: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元順帝逃往漠北,洪武三年(1370年)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多倫東北)。皇太子愛猷(yóu)識理達臘繼位,逃往和林(蒙古國都城,中國元代為嶺北行省治所。全稱哈剌和林,哈剌和林在突厥語中是黑圓石),史稱“北元”。
永樂初年,蒙古貴族勢力內部互相殘殺,遂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內蒙古)和遼河流域一帶。三部之間經常互相殘殺,並不時侵擾明朝邊疆。朱元璋對蒙古貴族勢力始終采取努力通好,積極防禦的政策。
明成祖繼承了太祖對待蒙古貴族的政策。他一麵與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爭取相安無事。如朱棣封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在韃靼部首領本雅失裏稱汗時,成祖多次遣使通好。另一方麵,如果蒙古貴族無理侵擾,就給予堅決打擊。三部中以韃靼部最為強盛,本雅失裏因此而驕,對明朝抱不友好態度。
永樂七年(1409年)4月,明朝派使臣郭驥到韃靼本雅失裏處通好,為了表示誠意,還將以前明軍俘虜的本雅失裏部屬20多人全部釋放。但這次出使沒有成功,明使臣郭驥還被韃靼殺害。6月,郭驥部分隨從從韃靼逃回,向成祖朱棣報告了郭驥被殺的消息。這個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朱棣忍無可忍,決心征討韃靼。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韃靼。因為朱棣5次親征,一次對瓦剌,4次對韃靼作戰。韃靼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名稱。自唐迄元先後有達怛、達靼、塔坦、韃靼、達打、達達等,其指稱範圍隨時代不同而有異。是居住在呼倫貝爾地區的蒙古語族部落之一。韃靼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韃虜和韃子,是對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
第一次親征韃靼。
永樂八年(1410年)2月,朱棣(51歲)率50萬大軍親征韃靼本雅失裏,胡廣、楊榮、金幼孜等從,長孫朱瞻基留守北京。5月,敗本雅失裏與斡難河。朱棣調用武剛車3萬輛,運糧20萬石,隨軍隊行動。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糧,以備回返時食用。3月出塞,抵淩霄峰(今河北張北東北)。4月,抵闊灤海(今內蒙古呼倫湖)。5月初,進至臚朐(lú,qú盧、渠)河(今克魯倫河)流域,朱棣更名為“飲馬河”。本雅失裏聞訊明軍大舉進攻,盡棄輜重孳畜,僅率七騎西逃瓦剌部。太師阿魯台則東逃。朱棣打敗本雅失裏後,揮師攻擊阿魯台,雙方交戰於飛雲壑和靜虜鎮(今哈拉哈河南岸。哈拉哈河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的阿爾山市,是中國和蒙古國的界河)。朱棣親率精騎直衝敵陣,阿魯台墜馬,然後逃遁。朱棣乘機追擊,斬殺無數。這時,明軍食糧已盡,朱棣命令停止進攻,勝利還師。韃靼部經過這次打擊,降服了明朝,每年向明朝進貢馬匹。明朝也給予優厚的賞賜,其部臣阿魯台接受明朝給他和寧王的封號。
第二次親征瓦剌。
韃靼被打敗以後,瓦剌部逐漸強盛起來。瓦剌首領仗恃勢強,出兵襲殺了本雅失裏,並一再聲稱要進攻韃靼。阿魯台多次請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為其故主本雅失裏報仇。阿魯台還率餘部奔至明長城附近。與此同時,瓦剌部不斷要挾明朝厚賞,妄想占領明朝的寧夏、甘肅地區,屯兵邊境,向漠南進逼。朱棣為了滿足韃靼部的請求,也為了明朝邊境的安寧,決定親率30萬大軍征討瓦剌部。
永樂十二年(1414年)3月,朱棣(55歲)親征瓦剌,由京師出發,並讓皇太孫(朱瞻基)從行。4月,師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舉行大規模閱兵式。6月初,前鋒在三峽口(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擊敗瓦剌部遊兵。朱棣乘勢向西北方向進攻。行至忽蘭忽失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遭瓦剌軍的依山阻抗。朱棣便以精騎引誘瓦剌軍離開山勢出戰,另外部署神機炮及時炮擊,自己率鐵騎衝入敵陣,殺敵無數。瓦剌軍遂大敗。朱棣順勢追擊,並分兵三路夾擊瓦剌軍的反撲,親率一路精騎再次衝入敵陣,瓦剌軍落荒而逃。瓦剌部受此重創,此後多年不敢犯邊。第二年,瓦剌便向明朝貢馬謝罪了。
第三次又征韃靼。
韃靼部在明朝幫他打敗瓦剌後,經過幾年的恢複,勢力日漸強盛起來,曾兩次乘瓦剌部為明重創之危擊敗瓦剌部。對明朝,阿魯台改變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輕侮或拘留明朝使節,並時常出沒塞下,騷擾劫掠。朱棣為此致書勸止阿魯台,但阿魯台不予理會,依舊我行我素。永樂十九年(1421年)10月,阿魯台竟大舉圍攻明朝北方重鎮興和,擊殺明都指揮王祥。為了打擊韃靼的侵擾活動,朱棣決意第三次親征。
永樂二十年(1422年)2月,朱棣(63歲)令調用驢34萬匹(拉車用的),車177500多輛,車夫235000多人,共運載糧食37萬石,隨大軍出征。3月,大軍出北京,主力仍沿故路北上。大軍行至宣府(今河北宣化)東南之雞鳴山時,阿魯台聽說皇帝親征,連夜從興和逃跑,避而不戰。
5月,大軍到達偏嶺(今河北沽源南),舉行閱兵式。朱棣告諭兵將:“兵行猶水,水因地而順流,兵因敵而作勢,水無常行,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得勢者也。”為了鼓舞士氣,朱棣作平虜曲,供將士傳唱,7月,大軍在煞胡原,俘獲阿魯台部屬,從而得知阿魯台丟馬棄甲從闊灤海北遁。朱棣懼重蹈丘福深入陷沒之覆轍,下令停止追擊。回師途中,朱棣認為兀良哈部為阿魯台之羽翼,遂選派步騎2萬,五路並進攻打兀良哈部。師至屈裂兒河(今內蒙古洪兒河上遊支流)。兀良哈部得知明軍來攻,倉皇西逃。朱棣指揮軍隊夾擊圍殲,大敗兀良哈部。9月初,回師至北京。
第四次再征韃靼。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韃靼首領阿魯台以為明朝放鬆了警惕,不會出征,決意率眾襲擾明朝邊境。這年朱棣已經64歲,得知阿魯台又來侵犯,決定再次親征,8月初,朱棣舉行宴會,宴請從征五軍將領。隨後舉行閱兵式。9月上旬,師至沙城(今河北張北北)。阿魯台部眾阿失帖木兒率部眾降附。10月,明軍繼續北上。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部眾來降。朱棣立即封其為忠勇王,賜名金忠,餘者皆有賞。11月班師回京。
第五次還征韃靼。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韃靼阿魯台出兵擾襲大同等地,65歲的朱棣決定第五次親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後,屢請出兵攻擊阿魯台,願作前鋒效力。朱棣批準了他的請求。4月,師出北京北上,進軍途中,命忠所部捕獲阿魯台部屬,得知阿魯台遠遁,分兵搜抄,未見蹤影。朱棣遂令班師。7月,回師至榆木川(今內蒙古林西北),18日朱棣病死軍中。
朱棣5次親征所取得功績不可否定,至少北部邊疆暫時安定下來。但是朱棣征戰,一動就率30萬大軍、50萬大軍出征,而主要討伐的就是韃靼阿魯台(明,東部蒙古首領)。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殺雞用了宰牛刀、打老鼠摔了玉瓶子。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自己也在最後一次征戰返回途中以身殉職。
讓我們看看,朱棣5次親征所麵對的敵人和戰果。第一次北征瓦剌,從2月10日師出北京,到7月17日,共“獲虜一人”、“追奔不十餘裏”、“生擒數人”。第二次征戰韃靼首領阿魯台,戰果號稱“巨大”,也不過“斃賊數百人”,且是以“五十萬之眾”對“可三萬餘人”。後來兩次還是征戰韃靼首領阿魯台,頗有點搞笑,基本上每次都是阿魯台率部望風而逃,甚至連影子都沒見到。第五次也一樣“未見蹤影”,朱棣隻好“班師”回京,行至榆木川即告病逝。
那麼,朱棣為什麼一定要5次親征呢?據分析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以功掩過。朱棣知道自己是一個篡位的皇帝,他更擔心別人說他是篡位者。所以,為了衝淡人們的疑慮和傳聞,他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開創一番宏基偉業,來證明自己的能耐,樹立自己的威信。他繼位之後,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就做了一係列動作如,設立奴兒幹衛(今俄羅斯境黑龍江下遊一帶)、7下西洋、兩次進攻安南(今越南北部)、5次親征等等,都是轟轟烈烈的大動作,借以來平衡自己的心理壓力。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懂他的心思,所以在每次北征之後,都要為他歌功頌德,將他比作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朱棣自己在北征途中,也不忘記勒石留名:“一掃胡塵,永清沙漠。”
二是穩固北京。如果說前兩次是為了遷都北京,平定北部邊疆,那麼後三次就是為了鞏固北京,消除邊疆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北征和遷都北京、削藩一樣,對他鞏固到手的政權至關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不遺餘力地進行北征。也有人說,這是朱棣為遷都北京和削藩所作的“政治秀”。
三是攀比之心。朱棣5次北征,除了展現其“雄偉抱負”外,他還具有強烈的攀比之心。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之藥5次巡遊;漢武帝為了得到傳說中的神奇寶馬(汗血寶馬),兩次發動了對大宛(今蘇聯費爾幹納盆地)的戰爭。
什麼是汗血寶馬呢?《史記》中記載,西域國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意思是這種汗血寶馬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傳說大宛國有高山,山上有天馬,人力不可得。於是大宛人將五色母馬放在山下,五色母馬與天馬相交,生下的馬駒就是汗血馬,因此汗血寶馬又稱為天馬子。這種馬能夠日行千裏。為了得到汗血馬,漢武帝不惜用黃金打造兩匹駿馬,派遣使者到大宛國換兩匹種馬回來。
隋煬帝曾三遊江都、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zhuō)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要大治宮室,廣興土木,造行宮40餘所,並搜羅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還派出110多萬人遠征高麗。朱棣北征卻什麼都無所求,剩下的那就隻有攀比和效仿了。
四是貪圖名利。一心想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以躋身於曆史上偉大君主之列,千古留名。他所發動的靖難之役、興建大報恩寺、疏通大運河、開鑿絕世碑材,甚至編修永樂大典,都有這方麵的因素。
朱棣在親征漠北前後,一刻也沒有放鬆對其他邊疆特別是南部邊疆的平定。
朱棣為什麼要征戰安南呢?這裏先介紹一下安南。安南古稱交?(今越南),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才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離,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200餘裏,霸占丘溫、慶遠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máo)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幹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後來到了建文帝年間,因“靖難之役”建文皇帝也無暇它顧。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派官員到安南通告。永樂元年(1403年),胡漢蒼遣使者到南京朝賀,同時請朱棣冊封他。朱棣命禮部討論此事,禮部認為事關重大,安南情況不明,不可聽信一麵之辭,請詳加考察。於是4月15日,朱棣命行人楊渤等前往安南,調查胡漢蒼奏章真偽與安南民意,楊渤等人受胡氏重金賄賂,幫胡漢蒼請命。當時,朱棣對胡漢蒼的惟命是從也十分滿意,遂於11月命禮部郎中夏止善等人齎(jī,拿著)詔前往,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後來,安南國不斷有人到朱棣麵前鳴冤告狀,並請求明朝出兵幫忙。這期間,有一個叫陳天平的人,請求朱棣幫他複國,他就是前安南國王陳日亙之孫。
朱棣證實陳天平的身份後,決定幫他複國。次年初,朱棣先禮後兵,命監察禦史李琦、行人王樞齎詔問罪於胡漢蒼,命他自陳其事,1405年6月,安南使臣隨李琦等人返回,表示願意返還以往侵占的思明路永平寨等地,“迎歸天平、以君事之”,對於胡漢蒼“甘心”將王位讓人,朱棣自然滿意,也對他作出了適當安排“封以上郡”(縣官),傳之子孫,永世無窮。
就在廣西總兵、征南將軍韓觀派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5千人,護送陳天平赴任之際,安南伏兵突入隊中,將陳天平虜走,黃中等人出於意外,又迫於形勢,無力抵抗,隻好眼看著陳天平被殺。
事情發生後15天,朱棣才得到黃中等人奏表,勃然大怒,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於是發動了對安南的數次征戰。
首征安南。
朱棣派“靖難”名將成國公,朱能統率大軍80萬遠征安南。不料“出師未捷身先死”,朱能突然病逝於龍州。由年31歲的右將軍張輔臨危受命。
永樂五年(1407年),明軍水陸並進,5月,明軍追擊至日南州奇羅海口,安南軍隊殘部全軍覆沒,胡氏父子僅以數舟逃遁,明軍在當地百姓協助下,擒獲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隨後又擒胡漢蒼和偽太子胡芮,全部檻送京師。
至此,明軍出師僅一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胡氏政權,得府州48、縣180、戶312萬。朱棣大為欣喜。
永樂五年(1407年)6月1日,朱棣以平安南詔告天下,改安南為交?布政使司,以呂毅為都指揮使,黃中為副,黃福為布政使兼按察使,並分設官吏,改置17府,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張輔班師回京後,朱棣特於奉天殿賜宴,晉封張輔為英國公,歲祿3000石。
再征安南。
永樂六年(1408年),張輔大軍剛剛班師,以簡定、鄧悉、阮帥等人為代表的安南地方勢力就起兵叛亂,明朝駐軍處置不力,致使叛亂不斷蔓延。朱棣在張輔支持下堅持武力進討的方針,調發雲南、貴州、四川都指揮使司和成都三護衛軍共4萬人,由沐晟領征夷將軍印,再征安南,不料這次戰局卻非常不利。12月,沐晟在生厥江與安南叛軍激戰,因輕敵遭到慘敗,參讚軍務的兵部尚書劉俊突圍不成,自經而死,交?都司呂毅、參政劉顯等人皆戰死,安南形勢大亂。
永樂七年(1409年)2月,朱棣迫不得已,再度啟用張輔督師,發兵20萬與沐晟協同作戰,這時的朱棣正準備北征蒙古,因此要求張輔必須盡快平定安南事態。
11月,張輔乘大勝餘威,派指揮朱榮、蔡福等率步騎兵先進,自率舟師為後繼,自黃江至神投海,會師於清化,再分道入磊江,屢敗叛軍,在美良山中活捉元凶簡定,連同他的黨羽一起送往京師。次年1月,張輔又削平其它各處變亂。
三征安南。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親征漠北得勝而歸,陳季擴趁機派使臣胡彥臣入賀並求封,朱棣一時高興,特授陳季擴為交?布政使,其屬官分授都指揮、參政等職,然而陳季擴的本意是求封為安南國王,朱棣的詔旨既不能令他滿意,遂繼續稱兵作亂。由於明軍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無法討平陳季擴。永樂九年,為了徹底平定安南之亂,已經騰出手來的朱棣命令張輔三征安南,迫令“陳季擴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則以武力討平之。
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張輔與沐晟會師於順州,與安南軍在愛子江決戰。此役,安南兵仍然以象陣為前驅,明軍按照張輔的部署,一矢射落象奴,二矢洞穿象鼻,群象皆返奔,自蹂其眾。明軍裨將楊鴻、韓廣、薛聚等人乘勢繼進,矢落如雨,安南兵大敗。1414年1月,張輔的明軍終於將陳季擴活捉,與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師。至此,安南全部平定,張輔以叛軍所占城地,設升、華、思、義四州,增置衛所,留軍鎮守而還,此時正好是朱棣二征蒙古的前夕。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開始修建北京宮殿,準備,遷都北京,明朝的經營重點逐漸北移,交?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朱棣死後不久,明朝就放棄了對安南的治理。
朱棣加強了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為加強對烏斯藏(今西藏)地區的控製,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永樂四年設立哈密衛,並多次派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
在東北設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精奇哩江(今俄羅斯結雅河)、烏蘇裏江、鬆花江流域及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等地,派宦官亦失哈(女真人)10次實地巡視,設置衛所,加強對該地區的治理。對蒙古諸部撫戰兼施,封瓦剌三首領為王等等。
紅袖首發!哈!去看哈!
也許,是孤獨的原因,我們都有著易動的靈魂和尋求安全感的癖好。
愛情與時空、距離無關,因為在愛情的世界裏,小到隻容得下兩個人。
書中是另一個天地,可以自由翱翔,忘卻一切煩惱,盡情感受人生如戲,又不必承擔後果。
哎……毫無道理地喜歡這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