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614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文/肖堯
(3)朱棣其人。
朱棣生於南京,長於南京。從出生到北平就藩前,基本上在京師(南京)生活,這期間到中都(鳳陽)去了幾年。“靖難”後又打回南京當了大約20年的皇帝,應該說,他與南京的緣分還是很深的。他也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皇帝,還是最有爭議的帝王之一。在我國幾千年的曆史上,一般隻有開國君王的廟號才能稱為“祖”,朱棣雖然不是開國之君而被諡為成祖,可見後人對他的尊崇。他曾經有二個諡號(太宗、成祖),這在曆史上也不多見。
朱棣原本的廟號是太宗。他一生5次北伐蒙古,把明朝首都由南京遷至北京,首開皇帝“戍邊”的先河,又派鄭和7下西洋,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死後被諡為太宗。他是中華史上有名的四太宗之一(漢太宗劉恒、唐太宗李世明、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後來,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
他開拓的疆土,幅隕(fúyǔn)之廣,東西11750裏(5875公裏),南北10904裏(5452公裏),南海的“千裏長沙,萬裏石溏(táng)”盡入版圖(《明史•地理誌》),他的軍隊遠征南北,所向披靡。
他開創的盛世,遠邁漢唐,給中國人帶來了無數光環和尊嚴,他的船隊稱霸四海,威名遠揚。同時,他也十分卑鄙,善於權術,凶殘殺戮。
當然,也有人將他稱之為,中國曆史上十大謀權篡位的皇帝之一:嬴胡亥(秦始皇第二個兒子,長子扶蘇)、王莽(西漢,外戚)、曹丕(三國曹操之子)、司馬炎(西晉)、劉裕(南朝)、楊堅(隋朝)、朱晃(後梁)、趙匡胤(北宋)、朱棣(明朝)、愛新覺羅•胤禛(zhēn)(清,雍正)。
但是,無論是他的雄才偉略、勤政富民;還是他的瘋狂擴張,殘暴殺戮,也無論他是以怎樣的身份和手段登基稱帝,但他最終都完成了一代英主的宏圖偉業,將他父親一手創建的大明王朝推向了頂峰,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朱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看完他人生的主要曆程,你將會作出自己的判斷。
第二章躊躇滿誌駐守北平
(1)受封燕王。
朱棣8歲時,也就是元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年),他父親朱元璋當皇帝前一年,才開始給他們兄弟幾個起名字,這個時候他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朱棣。在這之前,充其量隻能叫他“朱老四”。當然,也有稱四哥、四爺、四公子的。
洪武三年(1370年)4月,11歲的朱棣在南京,同其他8位兄弟和一位侄子,被父皇朱元璋封為親王,朱棣被封為燕王。親王按照明朝規定叫“下天子一等”,他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所有的大臣要拜見他,給他下跪。當時的親王,有很優厚的經濟待遇,也有少量的軍隊。
所有受封的親王都得到了一個冊寶,朱棣也不例外。冊寶是由黃金製作的,十分精致。寶,就是金印,正方形,每邊長五寸二分,高一寸五分,都按周尺計算。正麵用篆書刻著“燕王之寶”。上麵飾以龜紐。寶池也用金做成,大小正好容下金寶。寶篋兩副,一副盛寶,一副盛寶池。每副都有三重,外篋(qiè)用木,描畫著渾金瀝粉蟠龍,紅紵絲襯裏,中篋用金鈒蟠龍,裏麵的小篋裝飾如同外篋,裏麵放有寶座,四角都雕有蟠龍,再描上渾金。座上裝有錦褥。金寶用銷金紅羅小夾袱包裹起來,篋外分別用紅羅銷金大夾袱覆蓋。冊是兩片金頁,每片長一尺二寸,寬五寸,厚二分五厘,也按周尺計算。金頁上下有孔,用紅絛串聯。開闔(hé)如同書本。冊下麵墊有紅錦褥。冊盝用木刻成,上麵用渾金瀝粉描繪的蟠龍。盝用紅紵絲襯裏。冊用紅羅銷金小袱包裹,盝外用紅羅銷金夾袱覆蓋。
親王的金冊上鐫刻著楷書冊文(簡稱“冊”。原為冊命﹑冊書等誥命文字的一種,隻用於帝王封贈臣下。後世應用種類逐漸增加,有祝冊﹑立冊﹑封冊﹑哀冊﹑贈冊﹑諡冊﹑贈諡冊﹑祭冊﹑賜冊﹑免冊等名目)。
朱棣的冊文是:
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國於一方,並簡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爾為燕王,永鎮北平,豈易事哉!朕起農民,與群雄並驅,艱苦百端,誌在奉天地,享神隻。張皇師旅,伐罪吊民,時刻弗怠,以成大業,今爾有國,當恪敬守禮,祀其宗社山川,謹兵衛,恤下民,必盡其道,體朕訓言,尚其慎之。
朱棣一遍一遍地默誦父皇的冊文,“永鎮北平,豈易事哉!”八個大字,讓他刻骨銘心。雖然他才11歲,對冊文的內涵還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知道這冊文是父皇頒發的,既是自己身份的象征,也是領取俸祿、執掌護衛軍的依據。
朱棣被封為燕王,實際上是父皇對他的信任和器重。因為當時北平這個地方實在太重要了。
1368年朱元璋雖然趕走了元順帝,建立了明朝。但是以和林為中心的元朝皇室仍有相當的實力,元形亡而實未亡。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的元政權稱作北元。
北元勢力所及西自天山,東至呼倫貝爾湖,北抵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遊,直至長城的廣大地區。北元的主要力量有兩支,一支是據有陝西甘肅的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他大約有40萬人馬;另一支是控製遼東的納哈出(元末大將。蒙古劄剌亦兒部人,木華黎後裔),他大約有20萬之眾的軍隊。此外,雲南還在元朝宗室梁王的手中。整個北元,“引弓之士(能作戰的士兵),不下百萬眾也,歸附部落不下數千裏也(地盤也很大),裝資儀仗尚賴而用也(武器裝備也不差),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運輸作戰的牲口也不少)”。不僅如此,遼東的女真,陝甘的西番,以及西域、高麗仍然都是北元羽翼。麵對這樣的形勢,朱元璋不能不認真對待,暫時也隻能采取“固守疆國,防其侵擾”的政策,在國內,懷念舊朝的情緒,忠於舊朝的遺民,狐疑觀望者貌合神離,遠遠沒有肅清。就在朱元璋冊封諸王的前一天,他下令“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表麵上說是為了“別婚姻,重本始”、“厚民俗”,而實際則寓有監督控製之意。
朱元璋冊封親王,其主要目的,就是針對明朝的這些內外敵人。知兒莫如父,他認為封朱棣為燕王守邊是比較適合的。此外,朱元璋還采取了各種辦法來鞏固明王朝。1366年,也就是他稱帝前兩年,就開始修築城牆,營建皇宮。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時間,修建了南京城。他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城廓,把朝廷圍護得固若金湯。明代的南京城,可稱為世界古代第一大磚石城“高堅甲天下”,其外廓城周長60公裏,18個城門。內城周長33。7公裏(巴黎城長29。5公裏),城牆平均高14—21米,基寬14米。開13座城門。以聚寶門(今中華門)最大。明城牆雖經600多年風雨侵蝕,又幾經戰火,多處遭到毀損。2004年經部分修複和原保存的明城牆總長度約23。743公裏(目前,南京市正在積極準備申遺)。
相傳,當年明太祖造好了京城和故宮,朱元璋親率其子及左右群臣登上紫金山,觀察都城形勢。他十分高興地問道:“孤的都城建得如何?”眾人一片叫好聲。唯獨14歲的燕王朱棣卻指著山下的皇宮(南京明故宮)說:“城牆宮殿雖好,但是,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聽了十分惱怒,隨即賜朱棣一盤桔子,意為剝皮、抽筋。馬皇後聞之大驚,對朱棣說,父皇要剝你皮抽你筋,你趕快連夜逃走吧。此時城門已全部關閉,朱棣從清涼山後山的一條小河的水門逃出京城,逃到他燕王的封地北平。這個傳說可信度很小,但能說明一個問題,朱棣自幼就很有軍事天賦。
劉基(劉伯溫)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滿腹經綸,親自設計建設的得意之作,竟然被一名14歲的孩子指出失誤之處,慚愧之餘更加佩服朱棣,認為這孩子不同尋常。後來,朱元璋又下令再造一道外廓城。於1390年動工修建外廓,有的地方依山為廓,也有平地用土堆築,這就是南京人俗稱的“土城頭”,險要處砌以磚石,約有40裏;城周號稱180裏,實際是120裏,略呈圓形。
但是任憑外城內牆多麼堅固,依然沒有擋住燕王朱棣攻城篡位的行徑。果不然,就是這位四皇子朱棣,25年後,以“靖難”為名利用手中的兵權,從北京一直打到南京,奪取了其侄子的帝位,成就了一番帝王大業。巧合了他小時候隨他父親登紫金山的一段話,這是當初朱元璋建城時無法預料到的。
(2)就藩北平。
就藩之前,洪武九年(1376年),17歲的朱棣,被他父皇安排到“中都”安徽鳳陽老家,體驗民間生活。這裏是他父皇的出生地,有他祖父母的陵寢。朱棣在這裏住了幾年,遠離皇宮的這段生活經曆,對他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
朱棣被封燕王10年後,洪武十三年(1380年)3月,21歲的朱棣走馬上任,帶領中、左二護衛侍以及將士5770人,離開南京前往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此後直到他起兵攻占南京稱帝,他在這裏度過了近20年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來講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逐漸成熟起來,逐漸在眾藩王中嶄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並最終登臨大位。
作為藩王朱棣不僅享受歲祿萬石這樣優厚的物質待遇,而且政治地位也很高。他們在自己的王府中有一套官屬,冕服車騎宮室之製僅次於皇帝,公侯大臣亦不得與之鈞禮,更重要的是親王握有自己的軍隊。他作為皇帝在北平的軍權代表,是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掌握地方的軍事指揮權。因為北平擔負著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他的父皇朱元璋給予他的軍隊編製比其他親王多,而且準許他除大事上奏外,軍中的小事可以自行決斷,這就使朱棣的實力大增。
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明朝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平並不安寧,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平,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江山更加穩固。
(3)軍師輔佐。
在北平(今北京)期間,他得到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提高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到洪武末年,朱棣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藩王。
有一則故事說:朱棣在北平當燕王時,認識了一個叫道衍的和尚(實際上朱棣和道衍,早在南京就認識了,是一同來北平就藩的)。有一次道衍見到朱棣,就說:“要是我幫助你,保準讓大王你戴上一頂‘白’帽子。”其實,戴“白帽子”一事,早在南朝劉宋時期就發生過。當時的宋明帝劉彧就是被人帶上白帽子推上皇位的。朱棣一聽就明白了,“王”字頭上加“白”字不就是“皇”字嗎?於是他就將道衍留了下來。兩人作過一幅對聯。
朱棣說上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
道衍說下聯: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
上聯是說,天氣寒冷,加一點水就能結成冰(水字上加一點為“氷”)。下聯是說,國家混亂,親王不出頭掌控,誰做主呢(王字出頭為“主”)?道衍的的意思是,燕王你不挑頭幹大事,有誰配作這個“一國之主”呢?沒多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後來打敗了建文帝,做了皇帝。道衍也當了大官。這個故事的真偽我們可以不去議論,聽了覺得有趣。但是關於道衍這個人,曆史上有記載。他就是隨燕王朱棣一起就藩北平的高僧姚廣孝。
姚廣孝,蘇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與文學家宋濂、高啟等交友,又從靈應宮道士席應真習道家《易經》、方術及兵家之學。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後誦經薦福。姚廣孝以薦入選,後來隨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慶壽寺。從此經常出入燕王府,參與奪位密謀,成為朱棣的重要謀士。朱棣“靖難”稱兵前,他曾推薦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並通過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堅定信心;又於王府後苑訓練軍士,打製軍器,作好軍事準備;建文元年(1399年)6月起兵前夕,計擒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平。10月,輔佐燕王世子率萬人固守北平,擊潰朝廷數十萬北伐之師。此後,仍多讚謀帷幄,終使朱棣奪得皇位。朱棣即位後,初授官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1404年)再授為太子少師,複其姓,賜名廣孝。晚年,姚廣孝既厭懼官場爭鬥的凶險,又不甘心放棄畢生事業的追求,故雖然受官,卻未改變僧人身份,主要承擔太子、太孫的輔導講讀,及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學識和修養對皇太孫(即明宣宗)有較大影響,對《永樂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4)初展雄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這一年元旦剛過,燕王朱棣就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讓他和晉王分別統帥兵馬合擊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兒不花。朱棣同他的三哥晉恭王朱㭎,一同去討伐蒙古乃兒不花的。朱棣親自出馬,在風雪交加的迤(yǐ)都山突襲乃兒不花,乃兒不花知道無法抵抗,隻好前往朱棣軍中請降。就這樣,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大獲全勝,收服了蒙古大將乃兒不花等一萬餘人。而另一路他的三哥、晉王生性怯懦,不敢深入蒙古腹地,結果一無所獲。
朱棣初戰告捷,《明史本紀成祖一》中記載:“太祖大喜,是後屢帥諸將出征,並令王節製沿邊士馬,王威名大振。”太祖賞賜寶鈔100萬錠,對他更加信賴。3月,燕王朱棣再次率師出塞北征。軍行至徹徹兒山與蒙古軍隊發生戰鬥。蒙軍首領孛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被俘。明軍乘勝追至兀良哈禿城,又與蒙軍哈刺兀等發生戰鬥,明軍再次取勝。
朱元璋為徹底消滅元朝殘餘勢力,統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統一大明帝國,明太祖朱元璋曾八次派兵北征蒙古胡元。最後一次,也就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3月,朱元璋得知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北有故元蹤跡,便命燕王朱棣選精卒自北平(今北京)抵大寧,沿河南北偵察元兵所在,相機進擊。兵至徹徹兒山(今地不詳),果遇元兵,大敗之,擒其將索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追至兀良哈禿城(今地不詳),遇故元哈剌兀,又大敗之,遂凱旋而歸。從此,朱棣在武力上奠定了通往皇帝寶座的良好基礎。
在這期間,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3月,秦王朱樉薨(古代稱帝王﹑諸侯之死為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3月12日,晉王朱㭎病逝。朱元璋這時已經71歲了,他十分痛心。
這時朱棣的大哥即太子朱標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去世了,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㭎也相繼死去,這時朱棣不僅成為諸王中年最長者,而且在實力上,其他諸王也無法與他相匹敵。燕王朱棣的地位在穩步上升,這不僅有他個人的努力,而且上天也給了他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朱棣是個幸運兒,他從排行第四晉升為第一。這年朱棣36歲。
(5)裝病避難。
除了曆史原因和建文帝削藩的現實狀況以外,直接導致朱棣反叛建文帝朝廷的還有“三怒”。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崩於南京西宮。朱棣聽說朱元璋的死訊,帶領軍隊赴京奔喪。即將到達淮安。齊泰與朱允炆商議隨即派人帶了敕符根據太祖遺詔勒令諸王返回自己的封國。據《明史本紀成祖一》中記載:“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朱棣見到這個敕符大怒,仍要下令進舟。隻因見到江口已經設兵把守,才沒有下令。時諸王子皆赴京奔喪吊,朱棣被阻,也無可奈何。道衍對燕王說:“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違詔命,反為不孝也。願殿下養成龍虎之威也。他日風雲感會,羽翼高舉,則大江隻投鞭可斷也,今日何得屑屑於此哉!”
“投鞭斷流”一語,最早大約出自東晉時前秦宣昭帝苻堅之口,當年在淝水之戰中,苻堅率軍向建康進軍時狂妄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道衍這一番話深深打動了朱棣的心。朱棣心想,現在渡江條件不成熟,不僅不能成就大事,反會留下不孝之名,來日方長,於是朱棣帶兵返回了北平。
為此,朱棣憤恨不已,自己的父皇去世,兒子的奔喪權利都沒有,卻被侄皇兒擋在京城之外。此乃一怒。
建文帝即位後,便采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實行削藩,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先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采取行動。一口氣先後削廢周、湘、代、齊、岷5個藩王,又陳兵河北,意在圖燕。湘王朱柏自焚死,齊王朱榑(fú)、代王朱桂、岷王朱楩(pián)有罪,都被廢為庶人。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但朝廷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不急於動手,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做準備的機會。《明史本紀成祖一》中記載:“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建文帝的謀士齊泰、黃子澄暗地裏勸建文帝除掉朱棣,但是建文帝猶豫不決。雖然燕王尚未被削,但是他的周圍已經布滿了建文帝的諸多眼線,北京也被朝廷的重兵包圍,形勢岌岌可危,朱棣隨時有生命之虞。此乃二怒。
麵對這種狀況,朱棣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在秘密進行謀反計劃。私下裏他精心培養了一批死士,用現在話說就是一批敢死隊。還在燕王府裏打造兵器,但這些工作進行得都十分隱秘。他在王宮後苑修建了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圍牆,圍牆下埋著缸甕,以防止聲音傳到外麵。同時養了許多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飾打造兵器和操練的聲音。
但是他還有一個心病,就是他的3個兒子還在南京。據《永樂大帝朱棣傳略》,建文即位,棣使3子入京打探。詭言(謊稱):“因太祖小恙,來京與祭。”建文帝正疑燕王謀反,立刻召見。彼此問答,除高煦有矜色外,兩世子執禮甚恭,稍覺寬心。然兵部尚書齊泰擬留3子作為質信,3子皆不得脫。燕王正防著這一著,急遣人馳奏,隻說病危且死,速遣3子北歸。3子返燕,燕王滿臉堆笑,並語3子道:“我父子重得相聚,真是天助我了。”
當時建文帝並不準備放歸朱棣的3個兒子,後來在徐增壽(徐達幼子,朱棣的王妃、徐達長女徐儀華的弟弟)的蠱惑下,建文帝竟然將朱棣的3個兒子放了回來。有人說,小舅子徐增壽早已經暗中通燕王朱棣了。
同時,朱棣真的在北平裝瘋賣傻來迷惑建文皇帝。不久北平就紛紛傳言燕王瘋了,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在大庭廣眾之下亂跑、亂喊,有時躺在大街上昏睡。幾個月後,毫無顧忌的燕王開始造反,建文帝真是後悔莫及。
建文元年(1399年)農曆6月,燕山護衛百戶倪諒向朝廷告發燕王準備舉兵造反。建文帝大驚,密令都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昺(bǐng炳)捉拿燕王府官屬,伺機逮捕朱棣。此乃三怒。這“三怒”成為朱棣起兵反叛朝廷的直接導火線。
朱棣得知事情緊急,立即與道衍商量謀劃,令指揮張玉、硃(zhū)能,悄悄帶領800百勇士入燕王府守衛。並命人埋伏在端禮門兩側,然後派人請張、謝前來。張、謝懷疑有詐,不肯前往燕王府。朱棣又命人拿著朝廷要抓捕官屬的名單前去,這樣二人才相信。在燕王府,張、謝的隨從被攔截在大門外。朱棣拄著拐杖坐著,設宴行酒。他拿起一塊西瓜,放在嘴邊,欲嚐又止,對二人說:“現在平民百姓,兄弟宗族之間,還知道相互體恤。我身為天子近親,卻朝不保夕。既然這樣,天下還有什麼做不得呢?”說完,憤怒地將西瓜摔到地上。埋伏的勇士見到暗號,一擁而上,將張炳、謝貴擒獲。
朱棣通過裝瘋賣傻避開了建文帝削藩的板斧;通過小舅子徐增壽的內線,接回了3個兒子,消除了後顧之憂;又在危急時刻,聽從道衍的計謀,智擒都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昺。也就是說,這時他已經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