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029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文/肖堯
    (二)建文皇帝
    惠宗朱允炆(1377—1402年),明太祖朱元璋孫,嫡長子朱標第二子,生母呂妃。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1402年在位,年號建文。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卒(一說失蹤),時年25歲。
    朱允炆生父朱標(1355—1392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由李善長等人勸進即吳王位後,立朱標為世子。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朱標長大後,政見常與父皇相左,經常勸諫其父對大臣與吏員的責罰不要過於嚴厲,一度導致父子關係比較緊張。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允炆15歲,他的父親太子朱標患有重病,身上長了一個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盡心伺候,日夜守在其父身邊。不久朱標因病去世,時年38歲,未即皇位,諡稱懿文太子。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明興宗,葬於東陵(南京明孝陵東)。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將3個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居住,並在各方麵給予照顧,盡量不讓他們感到孤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性仁厚,曾奉太祖之命,參照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條,天下皆頌其德。1398年5月朱元璋死,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病逝前,脾氣異常暴躁,許多人擔心因此遭到禍患,朱允炆親自服侍,常常整夜無法入睡,但他也沒有一句怨言。這為他繼位奠定了“仁明孝友”的良好基礎。
    據說,當時皇太孫朱允炆“速葬”了祖父朱元璋,引起朱棣等諸王的強烈不滿。其實不然,據《明史•本紀》:“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遺詔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辛卯,葬孝陵。諡曰高皇帝,廟號太祖。”
    據此推算,朱元璋崩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癸未日(初十),即1398年6月24日。辛卯日,即6月30日,皇太孫朱允炆舉行登基大典,成為了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詔以次年(1399年)改元建文,史稱建文皇帝。同日葬太祖於孝陵,諡曰高皇帝,廟號太祖。這樣,朱元璋從去世到下葬,前後共7天,如此短的時間似乎不正常。
    當然,朱允炆“速葬”祖父朱元璋自有他的道理,一是夜長夢多,幾位手握重兵的叔叔正覬覦他的皇位。二是他當時還是皇太孫身份,所以他必須盡快即位然後安葬祖父。於是自己從速登位,將朱元璋從速下葬,並給各王發太祖遺詔,不得回京奔喪,免得節外生枝。對此朱元璋早已作了安排。《皇明大政記》說“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
    建文元年(1398年),22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稱建文帝。建文帝繼承了其祖父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在南京明故宮午朝門裏號令天下。7月,召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詔行寬政,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配。修《太祖實錄》。2月,追尊皇考曰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妣常氏曰孝康皇後。尊母妃呂氏曰皇太後,冊妃馬氏為皇後。封弟允熥為吳王,允熞衡王,允熙徐王。立皇長子文奎為皇太子。詔告天下,舉遺賢(指棄置未用的賢才)。賜民高年米肉絮帛,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民情。
    建文帝即位後,有兩件大事迫切需要解決。第一,如何改變太祖建國以來由於暴政所形成的“紅色恐怖”局麵;二是如何鞏固新政,削弱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強大勢力。對此,他首先緩和暴政。洪武年間,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太祖朱元璋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為改變太祖朱元璋“紅色恐怖”的局麵,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朱元璋以武力奪得天下,自然重武輕文,武將比較得寵。洪武時,南京貢院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隻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甚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麵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處於下風。建文帝一心想改變這種狀況,著力強化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基之時,他確定了“建文”的年號,與其祖父“洪武”形成鮮明的對照,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開始改變。他又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秀文學之士,授予官職。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洪武十七年(1384年)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會試第一,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儒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後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正是因為建文帝所啟用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
    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他認為:“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屢興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淩遲等,甚至連能被砍頭也成了死囚犯最樂意接受的一種死法。
    建文帝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後力圖改變這種情況,主張寬刑省獄。他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與曆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
    建文帝在官吏方麵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製,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在建文帝在位的4年間,撤消了9個州,39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建文帝的一係列措施,充分體現了他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
    其次,他采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實行削藩,並下令親王不得節製文武將吏,更定內外大小官製,以加強中央集權。
    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定王朱橚。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定王朱橚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建文帝將朱橚謫遣到“煙瘴之地”的雲南蒙化,後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為什麼首先選擇周王呢?周定王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開封。這次削周定王名義上是因為周定王次子告發他“異謀”,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對手,這次削藩的周定王是燕王的同母弟,關係比較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定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隨後,建文帝又先後削廢了齊王朱榑(七子)、湘獻王朱柏(十二子)、代簡王朱桂(十三子)、岷莊王朱楩(十八子)4個藩王,又陳兵河北,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本來在削藩問題上,朝臣就有爭議,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建議建文帝先將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以後就難以威脅朝廷。卓敬還建議建文帝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可以維護親情,又能削弱他的勢力。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直接削藩。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先削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采取“斬首行動”先拿燕王開刀,以震懾其他諸王。建文帝認為卓敬的建議很好,卻沒有去實行。最終聽取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現在看來似乎應該采納卓敬等人的建議,但這是事後諸葛亮,這種態度不可取。如果當時曆史選擇了卓敬等人的建議,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根本不需要四年“靖難”之役,可能一兩年建文帝就倒台了;一種是建文帝一直當政到終老。由於曆史無法複原,這兩種結果都不可能出現了。
    建文元年(1399年)7月,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的謀劃下,發動“靖難”之役,並經過4年奮戰獲得了全勝。就其結果來看,有人評價建文帝基本屬於低能兒一類,至少智商值得商榷,否則堂堂的一個中央政府,怎麼就鬥不過燕王的地方政權;裝備整齊的正規軍,怎麼就打不過他4叔的縣大隊。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誅齊(兵部尚書齊泰)、黃(翰林學士黃子澄)為名,舉兵反叛。建文四年(1402年),也就是4年後,燕軍渡江,攻陷京師(今南京),建文帝見警報迭傳,宮內大亂,於是他下令縱火焚毀皇宮,後、妃等宗室皆被殺或令自殺。朱棣率軍殺入宮中,搜尋了3天,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的蹤跡。追問內侍,都說不知,隻知建文帝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未知死活。馬皇後和大多數妃子、內侍都被燒死,內侍們還怕朱棣不信,又指著一具殘骸說是建文帝的屍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隻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墓葬始終無考)。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據《明太宗實錄》記載:“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這段記載中,明顯有為朱棣篡權開拓的嫌疑,說朱棣見宮中起火,急忙派人救助,已經來不及了,建文帝已經被燒死。請大家評評理,你朱棣不來南京搶奪皇位,建文帝會自焚而死嗎?你朱棣來輔佐侄子皇上,用得著帶來那麼多兵馬嗎?你朱棣說是禮葬建文君,那麼葬在何處、墓在何方?甚至連廟號、諡號都沒有,絕無人會輕易相信。
    建文帝在明代初無諡號,南明弘光元年間,上廟號惠宗。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間,諡號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史稱恭閔惠帝。
    雖然,建文帝登基不久就發現,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擁重兵,多不法”的狀況,擔心會出現西漢時的7國之亂的情況,便采納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蕃。但建文帝畢竟是一個庸碌之人,在一係列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他的錯誤概括起來有幾點應該引以為鑒:第一,矯枉過正,從祖父刑製上的過於強硬,到他的過於柔弱;第二,優柔寡斷,由於決策上的失誤,造成在削藩上的疏緩;第三,仁明孝友,由於性格上的溫順,導致政治上的無能。這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當他正準備向朱棣動手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做好充分準備的朱棣,很快便向他發難,率軍從北京向南京進攻,並采用奇襲戰術,花了4年時間,一舉占領南京,奪取了皇位。可憐建文帝隻當了4年皇帝,就丟掉了寶座,失去了江山,甚至丟掉了性命。好在不管誰當皇帝,江山還在朱家人的手裏。
    《列傳》選錄:
    明惠帝朱允炆皇後馬氏,光祿少卿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冊為皇太孫妃。建文元年(1399年)2月冊為皇後。生二子,和簡太子朱文奎,潤懷王朱文圭。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應天府(今南京),城陷,馬皇後崩於火。
    (三)永樂大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史稱永樂皇帝。
    第一章複雜生世造就非凡
    (1)出生之謎。
    648年前,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4月17日,朱棣生於應天(今南京)吳王府(今南京白下區王府園內橋東南側一帶)。他排行老四,上麵有三個哥哥。大哥朱標(1355—1392年)太子,逝於1392年,時年37歲,後與其父朱元璋葬在明孝陵,諡懿文太子;二哥朱樉(shǎng),後封秦湣(mǐn,敏音)王;三哥朱㭎(暫且讀“鋼”的音),後封晉恭王。後麵還有20多個(一說22個)弟弟,名字都從木子邊旁。除夭折的以外都被封為王。另外他還有16個姐妹。他除了生母以外,據說至少還有18個姨媽,這些姨媽中還有高麗人、蒙古人。
    那時他父親朱元璋還沒有當皇帝,僅是吳王。據史料上記載,“吳王府”原來是元代的“行禦使台”衙門,後改建成吳王府,在明故宮建成之前,朱元璋就住在這裏。
    在古今中外曆史上,許多人當了皇帝或成了名人之後,他們的身世就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為了證明他們生來貴相,不惜編造自己的出身。相傳,東吳大帝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吳國太)懷妊孫權時,就夢到太陽擁入了懷中;有的直接成了帝王之後,如劉宋武帝劉裕即位後,自稱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南朝齊開國皇帝蕭道成(齊高帝)、南朝梁開國皇帝蕭衍(梁武帝),分別是漢丞相蕭何的第24代和25代孫。總結曆史,但凡名人特別是皇帝,大都有一段驚人的身世之謎,很多史書上都有這方麵的記載:秦始皇身世之謎、韓信身世之謎、曹操身世之迷、嶽飛身世之謎、周璿身世之謎、哥倫布身世之謎等等。這種“迷”無外乎是給這些帝王、名人增加一些神秘色彩,表明他們與眾不同。朱棣和他父親朱元璋以及許多皇帝一樣,也有一個身世之謎。
    關於朱棣的身世主要有四種傳說:
    第一,朱棣是陳友諒的遺腹子。朱元璋在打敗老對手陳友諒時,也曾將其妻闍(dū)氏納為妃。據說,闍氏當時已有身孕,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陳友諒的遺腹子,朱元璋一直當作自己的兒子來撫養,還將他封在長沙,為潭王。
    陳友諒(1320—1363年),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原姓謝,其祖父入贅於陳家,因從其姓,湖北沔(miǎn)陽人,家世業漁。年輕時曾為縣吏。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8月,陳友諒在鄱陽湖戰爭中中流矢身亡(現在的話說就是中了流彈)。朱棣1360年生於應天(今南京),也就是說,陳友諒戰死時,朱棣已經3歲。所以,朱棣不可能是陳友諒的遺腹子。
    第二,朱棣其母為碽(gōng)妃。“碽妃”即李氏,為高麗(也稱高句(gōu)麗,現在的韓國、朝鮮)選送給朱元璋的女子。據說,李氏生朱棣時尚未到預產期,是為早產兒。但朱元璋懷疑她私通他人,而給自己戴了綠帽子,所以龍顏大怒,賜碽妃“鐵裙”之刑,就是用鐵片做成裙子給人穿上,然後放在火上烘烤致死。如果屬實,碽妃的這種“產物”也不可能存活下來。很難想象朱元璋會去撫養別人的骨血,還要封他為親王。
    根據明朝《南京太常寺誌》的記載和明史學家吳晗(北京市原副市長)的考證,朱棣的生母根本不是那個大腳馬娘娘,而是一個名叫碽妃的高麗人(今韓國、朝鮮人,有人蔑稱為高麗棒子)。
    這裏先說一下太常寺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太常寺屬於禮儀機關,主要負責祭祀、禮樂之事,凡是冊立、測風、冠婚、征討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該機關組織實施禮儀,所以它的記載應該是比較準確的,按說有了太常寺的記載,這件事情就沒有什麼可爭論的了,但是非常不巧,證據上出了問題。
    《南京太常寺誌》是明朝汪宗元所撰,汪宗元是嘉靖(1529年)進士,官至總理河道右副都禦史。《南京太常寺誌》是他任南京太常寺卿時所輯。可惜此書已經失傳了,無據可查。講到這裏,也許有人就要出言不遜了,既然失傳了還拿來說事,豈不是白費口舌,說了也是白說,毫無意義。
    此書雖然失傳了,但是曾經有人讀過這本書,並且在自己的書裏有所記載。如《三垣筆記》(明末學者李清著。李清,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記載:“予閱《南京太常寺誌》,載懿文皇太子及秦、晉二王均李妃所生,訝之。時錢宗伯歉益有博物,亦不能決。後以弘光元年元旦謁孝陵,予語歉益曰:‘此事與《實錄》、《玉牒》左,何證?但本誌所載。東側列妃嬪二十餘,西側止碽妃,然否?曷(hé,何)不啟寢殿驗之’。及入視,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
    意思是:《南京太常寺誌》中確實寫明,朱棣的母親是碽妃,而孝陵(南京明孝陵)神位的擺布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標、秦王、晉王,右一位貢碽妃,生成祖朱棣。這裏至少可以看出,朱棣與三個哥哥不是一母所生。
    關於明孝陵神位的擺布,左邊什麼人,右邊什麼人,也有人親自進去看過,並得到了證實。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3月19日,李自成兵至城下,北京陷落,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壽皇亭旁的樹上,以身殉國。但是南京還有一個弘光皇帝,當時的大理寺左丞李清有一次找到禮部尚書錢歉益說,《南京太常寺誌》是這麼記載妃嬪們在享殿中的牌位的,他們覺得這個牌位很奇怪,於是在1645年元旦拜謁明孝陵(在南京)時,二人利用職務之便,悄然打開孝陵寢殿,進去後一看,發現孝陵神位的擺布正如《南京太常寺誌》中的記載,碽妃的靈位在右第一位。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隨便排列,或者是按照姓氏筆排列,是嚴格按照身份來擺列的,足見其身份之高。
    這種說法是否可靠,關鍵是看《南京太常寺誌》一書是否可靠,當然還要看李清的《筆記》是否準確。
    《陶庵夢憶》也記載:“(孝陵享殿)近閣下一座稍前為碽妃,是成祖生母。”
    另外洪武時期一些事件也驗證了成祖、周王非馬皇後所生。這裏不再細說。
    關於朝鮮向明朝選送貢女一說,有人考證,朝鮮向中國稱臣送貢女應該是1365年以後,此時,朱棣已經5歲虛6歲了。當時朱元璋還隻是小明王韓林兒手下的“吳國公”,高句麗國的貢女再多,恐怕還輪不到朱元璋頭上。很多資料也證明,明朝建立以後,高句麗才逐漸脫離了元朝的控製。後來,高句麗的大臣李成桂推翻了高句麗王朝,建立了新的國家。
    據說當年李成桂,即朝鮮李朝國的國王,他擬定了兩個國號——“朝鮮”和“和寧”,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定了“朝鮮”二字,朝鮮國名始於此。這時,朝鮮才開始向明朝進貢,這也應該是1368年以後的事了,此時朱棣已經9歲了。因此,這種說法也不能成立。
    第三,朱棣為元順帝的遺腹子。有一本叫成書於明末的《蒙古黃金史綱》記載明軍攻克大都時說:“當彼之帝位被奪之際,烏哈噶圖可汗(元順帝)的弘吉剌(蒙古部落名)哈屯(蒙古語夫人之意)已懷孕三月,那哈屯以匿於甕中而落下了。漢人呼甕為‘缸’,蒙古則名之為‘博通’。彼哈屯為漢人朱洪武皇帝所收納,哈屯心想:‘如分娩於七月之後,當視作己子而免於難,願天父憐憫,再添三個月,湊足十個月吧!’如此祈禱度日,上蒼垂恩,於13個月上,生下一子,說這就是朱棣。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7月,徐達、常遇春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時,明朝已經建立。元順帝攜後妃洪吉喇氏、太子倉皇出逃上都(元朝的夏都,遺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二十公裏閃電河北岸)。而朱棣生於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時間相差了9年。這種說法,顯然有誤。再說,朱元璋怎麼可能容留一個被明朝驅逐的“色目人”的後代呢?
    也有人通過看明朝曆代皇帝的畫像,來判斷朱棣是否有蒙古血統,據說明朝前幾位皇帝都是滿臉虯(qiǘ)髯,特別是朱棣“貌奇偉,美虯髯”,和朱元璋樣子不太像,而且越到後來,皇帝的胡子越少,成了小白臉,這樣的“看相”顯然就有些荒唐了。如果真是這樣,你說朱棣有高麗血統也未嚐不可。
    第四,朱棣是馬皇後(馬秀英)所生。《明史•本紀成祖一》:“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後。”這就是說,朱棣是朱元璋的正妻馬氏所生。據清人朱好陽編纂的《曆代陵寢備考》中記載:“後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晉王、成祖、周王”。這裏說得很清楚,朱棣兄弟4個係朱元璋與馬皇後所生。而這一說法,被明朝的史書廣泛證實,如《太祖實錄》、《太宗實錄》、《靖難事跡》、《玉牒》等。但是有人說,很多史料都被當朝皇帝派人更改過,所以也不可靠。
    也有秘史稱,馬皇後根本就沒有生育能力,一世無子,所謂包括太子朱標、燕王朱棣在內,5個兒子都是別人所生。而馬皇後采用了過去皇家最慣常的手法,把別的妃子所生育的孩子據為已出,這種說法顯然有點離譜。如果按照當時傳統的“母以子貴”的政製法則,那麼,朱元璋在洪武元年根本不可能封馬氏為皇後。
    上麵四種說法,都有其自身的依據,都有一定的道理,問題是第一曆史永遠無法複原,無論哪一方,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再找出多少證據來,都不可能有絕對的說服力,除非找到朱棣和碽妃的遺骸,做一次親子鑒定。否則,同許多曆史情況一樣,永遠無法說清,其實也沒有必要說清。
    還有其他一些說法,比如說朱棣是達妃所生,或元主妃不是洪吉喇氏而是翁氏,等等,但都影響不大。民間說法自有民間說法的道理,如恨朱元璋暴政和朱棣篡位的,當然是把他們說得越糟糕越解氣;曆史記載也有曆史記載的依據,主要是由當朝政府記載的,為了維護皇帝的威信,往往也會加以粉飾,更有趨利避害之筆。所以,歸根到底,讀史明誌,不管正史野史,一切由你自己去把握和借鑒。
    導遊很想讚同其中一種說法,但是每一種說法導遊都拿不出更多、更權威的證據來,所以還是讓大家去評說去議論吧。不過有一點,不管朱棣是哪個女人生的,也不管這個女人是後、是妃;是蒙族、是漢族、還是高麗族,朱棣都當了22年皇帝,這段曆史應該沒有爭議。
    既然如此,600多年來,為什麼還要為朱棣的出生爭論不休呢?
    導遊認為,對朱棣出身爭論的焦點就在於,朱棣究竟是嫡出還是庶出。這個問題關係到他繼承的皇位,是否合法和正統。所以,朱棣本人也一再強調,自己是馬娘娘所生,屬於正出或嫡出。否則,他從侄子手裏篡奪皇位本身就難以服眾,如果再不是嫡出,恐怕他的江山早就坐不住了。
    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也許人們會問,朱元璋雄才大略,是一個開國皇帝;兒子朱棣大略雄才一如其父親,文治武功似乎更出於其上,在他的手裏,明王朝達到了被史書稱為“遠邁漢唐”的水平,為什麼太子朱標和朱棣的二位哥哥相繼死後為什麼他的父皇沒有將皇位傳給他,而傳給了孫子呢?他為什麼又當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呢?而且據說還是篡位的皇帝呢?這個問題說大也不大,中國曆史上皇位傳位給誰都有一定的法則;說小也不小,古時候的中國乃至許多國家,大都實行世襲製,為什麼朱元璋的皇位卻不傳給兒子,而要傳給孫子呢?由此,給後人帶來許多猜測和遐想。
    (2)傳統法則。
    朱元璋的皇位不傳給兒子,而傳給孫子,主要是依據古代的政治法則。我們知道,《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又稱《公羊春秋》,據說作者是戰國齊人公羊高。《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春秋》三傳即指《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同為儒家重要經典。《公羊傳》尤為今文經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曆代今文經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公羊傳》在解釋“公即位”問題時,引出了兩個重要的政治法則:第一,“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第二,“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就是按規矩要立嫡長子,就算這個嫡長子一母同胞的弟弟裏有人比他更為賢能的人,那也不能立。所謂“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說,如果正妻沒生兒子(即沒有嫡子),繼承人隻能在庶子裏選擇的話,這時候的選擇標準是不比年齡大小,比的是誰的生母身份高貴。
    如果按照上述的政治法則,朱棣無論有多麼大的能耐,都輪不到他繼位當皇帝。由於太子標早逝,朱元璋即便想立棣為儲君也不行,那就違反了法則,違反了規矩,立嫡以長不以賢,這是帝王傳世的通理。因為朱棣上麵還有兩個哥哥秦王朱樉(shǎng)和晉王朱㭎(這個字查辭海也沒找到,暫且讀“鋼”的音,估計是朱元璋所造),論長他不及“二王”,論嫡他不及皇長孫朱允炆。不過朱元璋在太子死後,不立皇後生的其他兒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為皇太孫,雖然在曆史上不多見,但也順理成章。
    朱元璋十分追崇傳統法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4月,朱標病逝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朱允炆繼位後,聽從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開始削藩。
    削藩就是削奪藩王封地。西漢景帝時期,晁錯(文景時期著名的政論家)提出了《削藩策》,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限製他們的發展,逐漸加大中央直接管轄的地盤,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景帝采納了晁錯這一“削藩”主張。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劉戊違犯漢喪製,被罰削去東海一郡;趙王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卬私賣官爵,削去6縣。晁錯的“削藩策”激起了以吳王劉濞(bì)為首的一些諸侯王的強烈反對。吳王鼓吹說晁錯侵奪諸侯之地,是為離間劉氏骨肉,危傾社稷,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串通膠西王卬(yǎng)、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舉兵叛亂,史稱七王之亂。
    最後景帝傾全國之力才平定了諸王的叛亂。之所以能平定叛亂,主要在於景帝有能征善戰的將領,足智多謀的文臣以及他本人的策略、戰略得當。建文帝待臣民仁厚,那是沒話說的,然而這位書生氣十足的年青皇帝(22歲)卻重用了一群書生,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君臣們雖知照著書行仁政,卻幾乎沒有政治鬥爭和軍事方麵的實際經驗,遇到事情隻會翻典故,到書上去找答案。方孝孺更是個《周禮》專家,一門心思就想複古,把朱元璋施行了30多年的“武”治(朱洪武)徹底推翻,來一個“文”治(建文帝)。繼而,建文帝完全仿效漢景帝的做法,開始對自己的親叔叔們開刀削藩。
    燕王朱棣是一個文武全才,史載:朱棣“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他看準了對手大侄子的弱點,押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全部家當,去一搏大明王朝的江山!繼而他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了“靖難之役”,在4年的時間裏從北平打回南京,一舉取奪得了大明天下。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