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22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文/肖堯
    (5)建立大明。
    韓林兒死後,朱元璋成為最高領導,他在南征浙東方國珍、福建陳友定的同時,派出大軍北伐中原,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對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頗具號召力。
    至正二十七年、吳四年(1367年)12月,中書省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率文武百官奉表勸進:“開基創業,既宏盛世之興圖,應天順人,宜正大君之寶位。……既膺在躬之曆數,必當臨禦於宸居,伏冀俯從眾請,早定尊稱。”
    按祖宗的規矩,朱元璋自然三請三謝,三進三辭,以表虔誠倨恭。奉表10天之後,朱元璋率文武百官祭告上帝:“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今運亦終。其天下土地人民,豪傑分爭。惟臣帝賜英賢,為臣之輔,遂戡定諸雄,息民於田野。……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亦不敢不告上帝皇尊。是用明年正月4日於鍾山之陽,設備儀,昭告帝尊,惟簡在帝心。如臣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尊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這天,天朗氣清,和風柔雲,紫氣東來,大明王朝,開國大吉。40歲的朱元璋告祀天地,於應天南郊登基即皇帝位,建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廟號德祖,曾祖考曰恒皇帝,廟號懿祖;祖考曰裕皇帝,廟號熙祖,皇考曰淳皇帝,廟號仁祖,妣皆皇後。立妃馬氏為皇後,世子朱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
    2月,定郊社宗廟禮(帝王的宗廟製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歲必親祀,以為常。3月,稱南京為應天府。詔儒臣修女誡,戒後妃毋預政(由於“女誡”嚴明,所以在明朝,幾乎沒有後宮幹政的事件發生)。8月建都,稱南京。南京的名稱就此載入史冊。並仿古代兩京製,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汴梁)為“北京”。11月,稱京師。直到永樂元年(1403年)仍稱南京。
    自洪武元年起,明朝又進行了長達22年的統一戰爭。5月,朱元璋親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督戰。7月,徐達率領的北伐軍逼近大都(今北京),元順帝攜後妃、太子倉皇出逃上都(今內蒙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政府所在地),統治中國98年的蒙元被趕出了中原,元朝覆亡。8月,明軍攻克大都。改大都路曰北平府。
    此後,統一戰役仍在繼續。同年,湯和率領的南征軍滅方國珍、陳友定,福建、兩廣盡入版圖。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平定;十四年(1381年)平雲南;二十年,平山西、陝西以及東北;至二十二年,全國基本統一。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立功臣廟於雞籠山。同時,朱洪武詔曰:“朕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率眾渡江,保民圖治,今十有五年。荷天眷佑,悉皆戡定。”也就是說,經過15年的征戰討伐,朱元璋終於實現了自己“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夢想,從一個放牛娃、小行僧、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3月,編撰《祖訓錄》,確定封建諸王的規製。8月,《元史》編撰完成(元朝滅亡的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編修元史。第二年,以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趙壎等16人為纂修,開局編寫。僅用188天的時間,便修成了除元順帝一朝以外的本紀、誌、表、列傳共159卷。接著又讓歐陽佑等12人四出搜集元順帝一朝的史料,於洪武三年(1370年)重開史局,仍以宋濂、王禕為總裁,由朱右等十五人參加編寫,用143天續修本紀、誌、表、列傳共53卷。然後合前後二書,釐分附麗,共成210卷,全部編撰工作,曆時隻331天。據宋濂目錄後記,洪武三年7月書成,10月便已“鏤板訖功”);封王顓為高麗國王;陝西平定,北方全入版圖。形勢改變,帝都問題再度提出。朱元璋力排眾議,決定以臨濠(今安徽鳳陽)為中都,動兵修築城池宮闕。9月始建新城,洪武六年(1373年)8月建成。內為宮城,亦稱紫禁城。皇城之外曰京城,周長48公裏。其外郭,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4月建,周90公裏。可見當時的城市已經具有一定規模。
    京都雖然確定,但朱元璋並未放棄遷都西北的雄心,選擇的重點仍是長安和洛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8月,特派皇子朱標巡視西北比較兩地形勝。太子回朝後,晉獻陝西地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主張。不料第二年4月,太子薨逝,遷都大事再次擱淺。這年朱元璋已經65歲,從此不再談遷都之事。
    臨濠在元朝時稱為濠州,洪武七年(1374年)改稱鳳陽,是朱元璋的家鄉,群臣豈敢有異議?這樣,明初就形成了南北兩京、中都並存的情況。從9月開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製在臨濠營建中都。他之所以決定以臨濠為中都,甚至一度想遷都臨濠,除了這裏是他的家鄉,還與優待淮西功臣集團有關。
    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郭子興滁陽王,立廟滁州。朱元璋手書郭子興事跡,立碑廟中,令有司歲時奉祀,以報知遇之恩。郭子興有3子,長子陣亡;次子郭天敘、3子郭天爵均為反元戰將,後與朱元璋反目被殺。養女被封為皇後;另一女封為惠妃,生3子,分別封為蜀王、穀王、代王。
    4月,封皇子樉為秦王,㭎晉王,棣燕王,橚吳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杞趙王,檀魯王,從孫守謙靖江王。元順帝也在這年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達裏諾爾西),子愛猷識理達臘嗣位。
    朱元璋稱帝後,便在全國範圍內大量拉攏士大夫參加各級政權,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選取應天各府、州、縣士大夫到南京做官,共1400餘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政府調查浙江等9個布政司,直隸、應天18個府州,田地在700畝以上的地主,共14000餘戶,編成花名冊,準備分批召見錄用。
    據有關資料,明朝政府的中央官製,在洪武初年,仍沿襲漢唐舊製。後來隨著明太祖統治力量的逐步加強,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6月,自己製定了一套新製度。明朝的官製大致分以下幾類:
    第一類,三公、三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三公三孤是職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的重要官職。
    第二類,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戶部: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刑部: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第三類,督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下設左右督禦史(正二品)、左右副督禦史(正三品)、左右僉督禦史(正四品)再往下設13道監察禦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13個省)13道監察禦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範疇。
    第四類,六科。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5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禦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
    第五類,五寺。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祿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馬;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第六類,詹士府。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第七類,太醫院。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製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禦醫四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第八類,翰林院。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第九類,宦官機構。此外還有在都城的其他機構、衛所和五軍都督府等,恕不贅述。
    明初,朱元璋為了使江山永固,恢複了周代的分封製度,將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並且統領軍隊,以北方的9個邊塞藩王統兵最多,燕王朱棣即為其一。由於藩王的權力過大,明太祖在世時,曾有言官上書,以晉八王之亂為例,指出太祖分封存在的隱患。但是太祖並不介意。至太祖暮年,諸王的兵權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為最。
    皇太孫朱允炆曾經憂慮,一旦祖父駕崩,自己如何來製約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果然,明太祖死後隻有4年,朱允炆政權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權,至明中葉之後,藩王隻有虛號,而無實權。明史說這些藩王們“一旦盜起,無以禦侮,徒手就戮”,這恰恰是朱元璋封建之初所不能預料的。
    為削弱將領的軍權,於洪武十三年設五軍都督府。朱元璋實行安養生息的經濟政策,采取獎勵墾荒,實行民屯、軍屯、商屯等屯田製度,興修水利,在全國推廣桑、麻、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等一係列有利於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他還下令清丈土地,編製賦役黃冊、魚鱗圖冊(記載田畝麵積方圓,編列序號,和田主姓名製成文冊),建立裏甲及糧長製,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他的限製和打擊舊豪族地主、規定工匠輪班製、放鬆對手工業者的人身控製等政策,對恢複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也起了促進作用。為充實官僚機構,朱元璋采取薦舉、學校、科舉三途並用的辦法選取官吏。
    (6)嚴誅貪官。朱元璋出身貧苦,討過飯、當過和尚、打過雜役,深知百姓的疾苦,他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鑒於元代官吏貪汙腐敗以至亡國的教訓,決意整頓吏治。甚至以剝皮囊草來懲辦貪官汙吏,辦法之嚴酷為曆史上所罕見。他的厲行整頓雖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濫殺了不少無辜。
    為懲治貪官,他發明了一種“剝皮實草”的刑法,即剝下貪官的人皮,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然後高懸於公堂之上,以示儆告。可見其整肅貪官的決心。當然,這種手段在今天看來太原始落後,也過於殘酷和不人道。其實應該從建立科學、民主的製度入手,加上統治者的決心和相應的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貪官。但是,在朱元璋的年代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稱帝30年間,先後懲辦了不少貪官汙吏。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往安微風陽屯田者萬餘人。
    朱元璋曾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60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隻要是貪汙,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他敢於拿自己身邊的“大幹部”開刀,包括開國功臣朱亮祖和他的駙馬歐陽倫。
    朱亮祖,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人。元末曾是“義兵”(地主武裝)元帥,被朱元璋所俘,遂投降,成為朱元璋帳下的虎將之一。參與攻滅陳友諒、張士誠等戰役,屢建戰功。洪武元年(1368年),隨廖永忠取兩廣。洪武三年(1370年)封永嘉侯。後出鎮北平(今北京)、廣東,以“所為多不法”,被朱元璋派人赴廣東捉拿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9月初三,朱亮祖及其子廣東衛指揮使朱暹,被押到南京,受鞭刑死。朱亮祖死後,朱元璋為撫慰他人,仍命以侯爵之禮安葬,並親撰墓誌,評價其一生功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次大肆清查胡黨之時,朱亮祖被除爵,其次子朱昱亦被誅。
    歐陽倫是朱元璋和馬皇後親生女兒安慶公主的駙馬,進士出身,曾官任都尉。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憑著自己的勢力派手下走私茶葉。明初茶禁異常嚴格,而歐陽倫多次派遣家人偷運私茶出境販賣,從中牟取暴利。同時,歐陽倫還對百姓萬般騷擾。一次,他販運私茶過甘肅蘭縣(即今蘭州)河橋巡檢司,竟捶辱司吏,司吏不堪忍受,將其告發。朱元璋聽說此事後大怒,不顧馬皇後與公主的說情和哀求,將駙馬歐陽倫賜死。由於陝西布政使明知駙馬利用職權擅自役使吏民販運私茶,觸犯法令而不舉報,並且還為他辦挾公文,起車載運,朱元璋也將他賜死。而對於勇敢揭發駙馬罪行的小吏,朱元璋極為讚賞他這種“不避權貴”的可貴精神,還特地“遺使齎敕嘉勞之。”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書開濟接受一死囚家賄銀萬兩,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還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錢物,一家20口人全部“畏罪自殺”。
    洪武十八年,工部許多官員借營建宮廷之機,采取虛報工匠工役人數天數多領工銀,發放時克扣工匠銀兩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擊檢查中就查處侍郎韓鐸、李楨貪汙受賄案,並且帶出中央專門派去監督工部的工科給事中。
    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查處戶部侍郎郭桓貪汙案。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此案除郭桓及戶部官員外,又涉及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誌、工部侍郎麥誌德等,並處死。
    洪武十九年,禮部侍郎章祥,夥同員外郎辛欽,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賞賜公主婚禮的銀兩,也被朱元璋拿了個正著。刑部郎中、員外郎受賄虛報死亡並私放兩死囚。這些人都被朱元璋斬首。
    洪武二十五年,戶部尚書趙勉夥同老婆內外受賄十幾萬銀兩東窗事發,結果夫妻二人雙雙被斬。
    朱元璋用了近兩年時間,製定了整肅貪汙的綱領——《大誥》一書。這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汙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的運動一直在進行,但貪官現象始終沒有根除。他晚年隻能發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歎。
    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31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
    (7)善待臣民。朱元璋雖然對官員要求極為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社會生產力在其統治期間得到了很大的恢複,人口大量增長。
    朱元璋用了20年時間,任用大量監生,大規模地舉行了土地的清查丈量和人口普查,為農業決策,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據洪武二十六年統計:全國水田登記總數為8507623頃,夏秋二稅收麥470萬石,米2470萬擔。和元代全國歲入糧數1211萬擔比較,增加了一倍半。全國戶口為16052680戶,60545812人。比之元朝的極盛時期——元世祖時代的11633281戶,53654337人,淨增340萬戶700萬人。
    為了確實減輕農民負擔,朱元璋積極為農民興利除弊,勸課農桑鼓勵生產。建國之初,即下令:凡民田五畝到十畝的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的加倍。到晚年又令戶部勸諭民間,凡是有空地的都要種植桑,由官家教授種植方法。加種棉花的免除租稅。棉花的種植從此遍布全國,過去平民常穿的麻衣,逐漸為棉衣所取代,解決了農民穿衣的問題,也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朱元璋嚴厲督導各級官吏為農民興修水利,鼓勵人民一切對於水利的積極建議。特別吩咐工部官員,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防旱防澇的,都要因地製宜一一修治,並派國子監生和有專長的人才到各地督修水利。洪武年間統計開塘40987處。
    朱元璋還積極勸導農民互助合作。用裏甲作基礎,戶部勸諭。一裏之內,有婚喪嫁娶,疾病患難時,有錢的助錢,有力的出力。春耕秋收時,一家無力,百家幫忙。每裏備有木鐸,選出老人每月6次持鐸遊行宣講。每裏一鼓,農桑時日,清早擊鼓催人起床作工,有懶惰的由裏老督責,若裏甲中有遊閑懶惰者,要追究裏老的責任。當農民發生水旱災荒,莊稼歉收時,都要蠲免賦稅,賑災救濟。即使豐年無災荒,也要擇地瘠民貧的地方特別優免。災重地區,除免除賦役外,另由官府貸米,或是賑米布施給鈔。各地備設預備倉,由地方耆老經管,儲備大量糧食以備救濟。災傷州縣,如地方官不報告的,特許耆民申訴,處地方官死刑。洪武二十年又手令戶部,地方官有權在饑荒之年,先發庫存米糧賑濟,事後呈報,立為永製。洪武三十年間,共計賞賜民間布鈔數百萬,米百多萬石;蠲免租稅不計其數。
    此外,他還下詔對年高孤寡殘疾者予以特別關照。據《明史》:“貧民年八十以上,月給米五鬥(合75斤,相當於晉代縣令的俸祿),酒三鬥,肉五斤;九十以上,歲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產者罷給米。應天、鳳陽富民年八十以上賜爵社士,九十以上鄉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裏士,九十以上社士。皆與縣官均祀,複其家。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歲給米六石。”看來在洪武年間,活到80、90歲的人不少,否則怎麼會專門為這些人下詔呢,同時洪武帝對家鄉還是要偏愛一些,對鰥寡孤獨也多有關照。
    同時提倡民間互助,端正禮儀風俗。洪武五年5月詔曰:“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諸遭亂為人奴隸者複為民。凍餒者裏中富室假貸之,孤寡殘疾者官養之,毋失所。鄉黨論齒,相見揖拜,毋違禮。婚姻毋論財。喪事稱家有無,毋惑陰陽拘忌,停柩暴露。流民複業者各就丁力耕種,毋以舊田為限。”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也稱管子曾經說過:“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管仲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人民富足了,文明程度自然就會提高,反之,則難以提高。看來朱元璋對此也是頗有研究的。
    此外,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麵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製,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朱元璋是中國唯一一個真正農民出身的開國皇帝,劉邦、洪秀全都不算。劉邦當過亭長;洪秀全至少算是半個秀才。朱元璋是地道的3代貧農,就他這家庭出生而言,即便過去了600多年,到1966年都不過時,入黨、提幹絕對優先。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