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519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文/肖堯
關於南唐王朝的名人軼事,主要選輯以下幾則:
【南唐二陵】是南唐烈祖李昪與宋皇後合葬皇的欽陵和他的兒子李璟與鍾皇後合葬的順陵,在南京市中華門外的祖堂山南麓,距南京市區20公裏左右。這兩個陵相互毗鄰,東依紅山,北靠白山,西臨山穀,而南麵是開闊的山坡地。欽陵和順陵均封土為陵,陵塚呈現圓形。當地百姓稱作“太子墩”。李昪的欽陵在李璟的順陵西北50米處,均座北朝南。墓曾被多次盜掘。1950年由南京博物院發掘清理。李昪陵墓分前、中、後3個主室,前、中2室附東西側室4間,為磚砌,後室附東西側室6間,為石砌,連同主室共13間。墓道長21。80米,寬10。40米,主、側室之間互相貫通,墓室為磚石仿木結構。內有柱、枋、鬥拱,彩繪穹窿藻頂。室上部繪有日月星辰,下部雕刻江河山嶽。中室北壁石門過梁浮雕,刻二龍戲珠,左右石刻浮雕兩將軍像。後室有兩扇石門,其一上部已毀壞。陵墓規模略小,磚結構,計有大小墓室11間,形製同前。出土有陶俑、陶獸、陶禽等陶瓷器,以及銅鐵、漆、木器和玉哀冊等文物640餘件。此為建國後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其文物為文化藝術史上的珍貴資料。
1956年以來,南京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南唐二陵”進行維護和修葺。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南京旅遊景點之一。
【南唐都城】據史料記載,從楊吳到南唐時期,金陵城前後經過5次修建。南唐都城金陵突破了六朝建康城的格局。它將六朝建康宮城、東府城(在青溪橋東南,臨淮水,去台城四裏)、西州城(揚州治所,在台城西),以及秦淮河下遊兩岸的市場和居民區全部包羅在內。據南宋周應合《景定建康誌》記載:“(城牆)周二十五裏四十四步,上闊二丈五尺,下闊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內臥羊城,城闊四丈一尺。”如按宋代每尺約相當於今天的30。72厘米折算下來,南唐都城周長大約是14公裏。在都城的四周,掘有護城河。西麵、南麵的護城河就是今天的外秦淮河,直接通到長江。東麵的護城河,南接外秦淮河,經雨花門向北,與青溪相連。北麵的護城河,東連青溪,經今天的太平橋、浮橋、通賢橋、北門橋,向西順幹河沿,沿五台山北麓,入烏龍潭,西出彙入外秦淮河。
南唐都城形狀大致呈長方形,共有城門8座:南麵有城門一座,稱作南門;東麵有城門兩座,稱東門、上水門;西麵有城門四座,稱作西門、柵寨門、龍光門、下水門;北向有城門一座,稱作玄武門。其中上水門、柵寨門、下水門這3座城門為水門,其餘5座為陸門。
南唐宮城,又稱子城、牙城。位於都城的中部偏北。其前身是徐知誥(即後來的南唐先主李昪)為升州(今南京)刺史時的府治。宮城的大小,據清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周四裏有奇,亦曰牙城,有東西南三門而無北門。”在宮城四周,開挖有城壕,稱作護龍河。20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南京新街口張府園一帶曾經發現南唐宮城西護龍河遺跡。
南唐宮城在先主李昪時期還比較簡陋,到中主李璟、後主李煜時期,進行了一些增建。在南唐宮城內,建有崇德宮、避暑宮、清暉殿,以及百尺樓、紅羅亭、飲香亭等建築。其中清暉殿後麵的澄心堂是最為著名的建築,是李後主藏書著述之地,也是進行重要謀劃的場所。
【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絹本,工筆重彩,作者顧閎中。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中國10大傳世名畫之一,作者顧閎中。這是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全過程。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後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所,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遊。這幅長卷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設色工麗雅致,且富於層次感,神韻獨出。
此畫卷據傳係宮廷畫家顧閎中奉後主李煜之命而畫。當時北方的後周威脅著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麵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麵又對北方來的官員百般猜疑、陷害,整個南唐統治集團內鬥爭激化,朝不保夕。在這種環境之中,官居高職的韓熙載為了保護自己,故意裝扮成生活上腐敗,醉生夢死的糊塗人,好讓李後主不要懷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對他不放心,就派畫院的“待詔”顧閎中和周文矩到他家裏去,暗地窺探韓熙載的活動,命令他們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實地畫下來交給他看。李煜看了此畫後,暫時放過了韓熙載等人。
《韓熙載夜宴圖》卷以時間為序列,共分5段,每段以屏風巧妙隔開,前後相連又各自獨立,圖中有許多獨具匠心的構思,體現了作者敏銳細膩的觀察力和純熟暢達的表現力。全圖共繪了49人(女21人,男28人),有些人物頻繁出現,各自的形象十分統一。韓熙載在畫中出現5次,有左側、右側和四分之三正麵,但形神不改;他氣宇不凡,眉頭緊蹙,憂心如焚。隨著晚宴情節的發展,韓公從穿黑袍(聽樂),發展到脫去黃衫(擊鼓),再穿上黑袍(休息),後轉入隻剩一件內衣(清吹),最後又穿上黃衫(送客),韓熙載屢次更衣。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出服裝上織繡的花紋細如毫發,極其工細。所有這些都突出地表現了我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畫的傑出成就,使這一作品在我國古代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主一臣】馮延巳在曆史上是以他的詞而出名的,他的詞具有很高的水平,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與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三人被後人並稱為五代詩詞的“兩主一臣”。
馮延巳(903—960年),南唐詞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開國時,因為多才藝,先主李昪任命他為秘書郎,讓他與太子李璟交遊。後來李璟為元帥,馮延巳在元帥府掌書記。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馮延巳為翰林學士承旨。到保大四年(946年),馮延巳終於登上了宰相的寶座。雖然馮延巳的詞填得好,著有《陽春集》。但政治生涯卻因為國土大丟而結束了,罷去宰相職位,保留太子少傅的榮譽職銜,李璟建隆元年(960年)病死,終年58歲。
馮延巳的詞中將愁苦的心情寫得很多,也很有意味。如《憶江南》中“重來不怕花堪折,隻恐明年花發人離別,別離若向百花時,東風彈淚有誰知。”
還有《蝶戀花》:“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謁金門》:“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裏,手捋紅杏蕊。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長相思》:“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閑庭花影遲。憶歸期,數歸期,夢見雖多相見稀,相逢知幾時。”
《更漏子》:““玉爐煙,紅燭淚,偏對畫堂愁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最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應天長》:“石城花落江樓雨,雲隔長洲蘭芷暮。芳草岸,各煙霧,誰在綠楊深處住?舊遊時事故,歲晚離人何處?杳杳蘭舟西去,魂歸巫峽路。”
《芳草渡》:“梧桐落,蓼花秋。煙初冷,雨才收,蕭條風物正堪愁。人去後,多少恨,在心頭。燕鴻遠,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山如黛,月如鉤。笙歌散,魂夢斷,倚高樓。”
【北宋太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父趙宏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武王。
公元927年3月21日,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3月不變。”這時,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趙匡胤“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趙匡胤21歲時(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麾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史稱後周太祖),趙匡胤任禁軍軍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為殿前都點檢。世宗死,恭帝即位,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於960年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963年平定荊南和湖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俘虜南唐後主李煜,除北漢之外,10國基本統一。
統一後,他通過“杯酒釋兵權”,逼迫手下將領交出兵權,建立中央集權。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僅醫治了國家數10年的戰爭創傷,也為宋王朝300多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匡胤在位17年,死於976年10月,時年50歲,廟號太祖。關於宋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而最多的就是“燭影斧聲”之說,也是一個千古之謎。
關於“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據說是這樣的:一日,禁軍大將石守信等奉召來到後花園,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砍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北宋高祖】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初名匡乂,改賜光義,趙匡胤同母弟,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光義,即位後改名炅(jiǒng)。北宋第二位皇帝。他采用宮廷政變的方式取得政權,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麵。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太平興國二年下令取消所有節度使所領支郡,各州均直屬中央;繼續將各地節度使調至開封,解除兵權,使節度使成為一種虛銜。他大大擴充科舉取士名額,每科錄取人數由太祖時的數十人猛增至數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先後兩次攻遼,企圖收複幽雲16州,結果都失敗了。他曾用政治和軍事手段企圖消滅夏州(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黨項拓跋部勢力,也沒有成功。在位後期,平定了四川王小波、李順領導的義軍。趙光義38歲登極為帝,在位22年,59歲去世。
自南唐在南京滅亡以後,曆史先後又經曆了:北宋朝(960—1127年,宋太祖趙匡胤建都東京—今開封);南宋(1127—1279年,宋高宗趙構建都臨安—今杭州);遼(907—1125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夏(1032—1227年,黨項族後人李元昊在慶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稱帝);金(1115—123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都中都—北京);元朝(1270—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大都—北京)等幾個朝代,將近400年間,沒有一個在南京建都。直到公元1368年,有一位朱姓皇帝翩然至此,建立了南京曆史上的第八個王朝——大明王朝,也稱大明帝國。
從前麵7個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來看,既有曆史的必然,也有君主們的選擇和無奈。
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東吳孫權就是出於無奈。當時三國鼎立,曹魏、蜀漢各霸一方,孫權占據了江東。他明知南京有王氣,並且也知道有人“鎮”過王氣,也有人“泄”過王氣,但他沒辦法,起先在武昌建都,隨即遷往南京。他不可能也沒有能力放棄江東另辟蹊徑,所以他隻能在南京建都立國(共51年)。
第二個在南京建都的東晉司馬睿也一樣,當時西晉滅亡,他被迫隨眾衣冠南渡,來到南京建立東晉王朝,這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是南逃而來,憑借長江天險建立了自己的偏安小朝廷(共103年)。
第三至第六個在南京建都的是,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有相似的情況。劉裕在南京連殺兩帝政變上台,建立南朝宋(59年);蕭道成殺了南朝宋的後廢帝劉昱,立劉準(順帝),後又逼劉準禪位於自己,建立南朝齊(共23年);蕭衍殺了南齊的末代皇帝蕭寶融,建立南梁(共55年);陳霸先廢掉南朝梁末代皇帝蕭方智,建立南朝陳(共33年),基本上都是“就地取而代之”。
第七個在南京建都的是南唐。在五代十國中,也隻有南唐在南京建都。開國皇帝李昪原來是別人的養子,等到時機成熟後也是逼人禪位,他自己當了皇帝,建立南唐(共39年)。南唐持續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李後主李煜及其詞作,特別是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南唐之後,大約又過了393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請看下一篇: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