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5944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文/肖堯
    (三)後主李煜
    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年),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李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牙齒重疊),一目重瞳子(即目有雙瞳,表現為瞳仁中部的上下粘連,一個眼睛裏有兩個瞳孔,宛如一個橫臥的“8”字)。自太子李冀以上5子皆早亡,李煜以次封吳王。
    李煜從小就與眾不同,尤其是長相,豐額駢齒,麵生重瞳,按照麵相學的說法,他有富貴相。難得他為人厚道,倍受別人喜愛。所以排行第六的他在5位哥哥早逝後從吳王做到太子,乃至一國之君。
    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遷南都(今江西南昌),立李從嘉為太子,留監國。李璟死後,25歲的李從嘉在金陵即位,改名煜。史稱李後主。立母鍾氏為聖尊後,以鍾氏父名泰章故也,妻周氏為國後。遣戶部尚書馮謐給北宋貢去了金器2000兩、銀器20000兩、紗羅繒彩3萬匹。此時南唐已成為宋朝的屬國。李煜繼位後,以喪歸金陵,8月,遣使入朝,向宋太祖趙匡胤請願複李璟帝號,宋太祖趙匡胤許之。李煜親自將李璟靈柩從洪州(今江西南昌)迎回金陵。在國運衰敗、財力空乏的動亂年代,李煜勉強為李璟建造“順陵”於欽陵(李昪陵)之西側(今南京江寧祖堂山)。諡曰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廟號元宗。同時,複都金陵。
    李煜真可謂是生不逢時,輪到他當皇帝,國庫已經枯竭,因為其父李璟屢興幹戈,還要不停地向後周上貢,國力日衰。不堪重負的李煜在乾德二年(964年),不得已以發行鐵錢來救急。早在他父親李璟年代鍾謨曾請鑄大錢,以一當十,後韓熙載(韓熙載拜戶部侍郎,充鑄錢使。後升任兵部尚書,勤政殿學士承旨)又鑄鐵錢,以一當二。同時還要巧立名目收稅來增加收入,發展到後來,連民間鵝生雙蛋、柳條結絮都要抽稅,真是窮到了極點。後人說,“國民黨稅多”多到什麼地步,不得而知,不至於像李煜時期就可以了。南唐軍隊在多次戰爭中精銳盡失,剩下的大多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作為戰略緩衝之地的江北14州已經失去,一旦北宋軍隊渡過長江,就可以長驅直入南唐都城,南唐再無險可依。
    但是後主李煜在江南依然悠閑度日,全然不顧軍國大事。一次,司門郎中蕭儼入宮奏事,李煜正與寵幸的侍從在下棋,無心聽他說話。蕭儼上前說:“請陛下收起棋局!”李煜心在棋局,沒有反應。蕭儼奪過棋盤摜在地上。李煜驚愕,想不到蕭儼如此大膽,斥責道:“你想學魏征嗎?”蕭儼回答:“臣不是魏征,陛下也不是太宗。”李煜想想,這事是自己的錯,命左右收起棋局。
    於是導遊借機說了一個魏征直諫的故事。魏征原是李密(隋末瓦崗軍後期領袖)元帥府的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李密失敗後,魏征降唐。由於唐太宗李世明愛才,才使魏征有了發揮才幹的機會。他為唐太宗講解了“民可載舟,又可覆舟”、“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治國道理,也常常犯顏直諫。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七年魏征病故為止,17年間魏征諫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達200多件,真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直諫竟讓唐太宗李世民下不了台。
    本來北宋軍隊不適舟楫和水戰,而南唐水軍比較強大,但南唐水軍有不少人已被北宋軍隊誘降和俘虜。此時北宋趙匡胤也加快了統一全國的步伐,利用南唐的俘虜加緊訓練水軍,使南唐喪失了最後的一點優勢。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發兵攻後蜀,孟昶降,後蜀亡。同年,孟昶卒。乾德四年(966年),趙匡胤將矛頭指向了南漢,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同時也為了考驗南唐的忠誠度,趙匡胤詔令李煜致書南漢的劉鋹,要他現身說法,規勸劉鋹對北宋罷兵稱臣,並交還其父劉晟當年乘楚內亂襲取的桂州(今廣西桂林)、郴州(今湖南郴州)、賀州(今廣西賀縣)等地。萬般無奈的李煜隻得照辦,但內心卻蒙受著極大的羞辱。
    李煜一共寫了兩封勸降信,一封是加蓋南唐禦璽的國書;一封是以朋友的名義的私函。劉鋹收讀勸降書後勃然大怒,痛斥李煜厚顏無恥,助紂為虐,當即寫了一封措辭強硬、出言不遜的絕交信令龔慎義之子帶回,又惱羞成怒地將龔慎義囚禁下獄。李煜將信交給趙匡胤,趙匡胤閱後勃然大怒,即命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掛帥出征,朗州團練使尹崇珂為副都部署,第二年便滅了南漢。
    這個南漢國不查不知道,上網一查才知道,本來那越南北部1000多年前還是咱們中國管轄的地盤。據記載,南漢國(917—971年)是五代時十國之一,曾稱大越國,位於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為劉龔所建立。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劉龔以廣州為興王府,“即皇帝位,國號大越,改元曰乾亨。次年,劉龔以漢代劉氏後裔自居,改國號曰“漢”,史稱南漢。南漢自917年立國,至971年為北宋所滅,曆4主,統治嶺南50多年。
    開寶元年(968年)11月,李煜納小周後為皇後,小周後就是昭惠皇後(大周後)的妹妹,長得很美麗漂亮,先前已得幸於李煜。
    此時,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全國的步伐越來越緊。開寶四年(971年)11月,李煜派遣其弟鄭王李從善。去北宋進貢。於是始去唐號,改印文為“江南國主印”,賜詔乞呼名,從之。
    開寶五年(972年),李煜派遣其弟韓王李從善朝京師,趙匡胤遂留置不遣返。李煜手疏求趙匡胤讓李從善還國,趙匡胤不許。李煜嚐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是月,始損製度,下令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為司會府,其餘官稱,多所更定,宮殿悉除去鴟吻。也就是說,為了進一步取悅北宋,李煜在972年下令貶損儀製,將已封王的諸弟降封為公,親自穿紫袍接見宋朝使臣,執藩臣禮數。如,他下的聖旨不稱聖旨,改稱為“教”;中央的行政機構也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禦史台為司憲府,翰林為文館,樞密院為光政院,以尊大宋朝廷。
    李煜在趙匡胤麵前臉麵盡失,弟弟不能返國,南唐王朝還時刻受到北宋的威脅,於是開始自暴自棄,整日以酒為命。
    盡管如此,李煜還是僥幸地認為,隻要南唐小心翼翼,不斷向宋朝進貢,以誠相待,趙匡胤就會放他一馬,任他偏安於東南一隅,然而他錯了。
    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兩次遣使讓李煜到東京(開封)麵聖,但李煜稱病均辭不去。趙匡胤以出兵相要挾,李煜也毫不畏懼,甚至慷慨地表示要“親督士卒,背城一戰,以存社稷。”即使戰敗,也要“聚室而焚,終不做他國之鬼。”趙匡胤聽了不怒反笑:“此措大兒語,徒有其口,必無其誌,”同年10月,宋軍突破長江天險,不久就兵臨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城下。
    據《續資治通鑒•宋紀八》: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徐鉉及周惟簡還江南,未幾,國主複遣入奏,辛未,對於便殿。鉉言:‘李煜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也,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甚切至。帝與反覆數四,鉉聲氣愈厲,帝怒,因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鉉惶恐而退。
    大意是:開寶八年(975年)11月,王師包圍了金陵。麵對宋軍包圍金陵的嚴峻形勢,南唐後主李煜遣使者徐鉉(官至吏部尚書),到宋太祖趙匡胤麵前求情,言辭甚切一再懇請,詳述多年來南唐對宋朝的耿耿忠心。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陛下師出無名。趙匡胤說:“你既說父子,卻還是兩家,行嗎?”徐鉉據理力爭,論辯不已反複說了4次。趙匡胤大怒,手按著劍柄說道:“不要說那麼多廢話!江南有什麼罪?但是天下一家,”然後霸氣十足地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乎!”在趙匡胤看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才是統一的真理。徐鉉隻得惶恐辭歸。不久,南唐又派人送去貢銀5萬兩、絹5萬匹,乞求太祖趙匡胤緩兵。
    其實李煜真實的想法就是:願稱臣,朝歲貢,乞緩兵,實行“一朝兩製”(後來的“一國兩製”是不是源於此,未作考證)。你當你的趙皇帝,我做我的李後主;我願稱臣、歲貢;你不要動兵,留我一邦之地,又有何妨?
    開寶八年(975年)12月,後周大將曹彬(原後周外戚,後入宋)攻陷金陵。得南唐州19個,縣108個,655065戶,群臣皆稱賀。李煜本來在宮中堆好了柴草,準備自焚殉國,但到最後一刻卻放棄了,隨著大臣肉袒出降。趙匡胤封違命侯。太平興國(976年)初,趙光義改封隴西郡公。
    李煜無力自強,隻能卑躬屈節,稱臣納貢,以求苟安,但是依舊不能如願,可謂悲矣。所以他雖然在位14年,但是沒有年號。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李煜及其子弟、官屬一行45人被帶到了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在禦明德門,見李煜於樓下,不用獻俘儀。大赦,減死罪一等。因其李煜曾守城相拒,封“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後來又封劉鋹(南漢後主)衛國公,李煜隴西郡公。
    李煜被俘後,離開金陵(今南京)時,有《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詩:“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凡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李煜從入宋到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跨4個年頭,實為2年零7個月。
    李煜在被俘期間過著什麼樣的日子,現在的人很難想象和體會。一個曾經掌握生殺大權的一國之主,一夜回到“解放前”,淪為任人宰割的階下之囚,其差別實在太大了,所以李煜的悲痛愁恨與一般人不同,基本上都反映在他的詞作之中。就他的詞作水平而言,如今就是找10個博士後組成聯盟也絕對寫不過他,因為他們沒有像李煜那樣的生活經曆和體驗。也正是如此,李煜在被俘期間創作了很多經典詞作,如《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鳳閣龍樓連宵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一旦歸為巨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四十”句:南唐自937年開國到975年李煜寫這首詞時,已近四十年。“三千”句:南唐有三十五州,號稱“大國”。《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此詞《相見歡》應該是後主被擄之後所寫,他以一個亡國之君的口吻,表達了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尤其是在蕭瑟的秋夜。這首詞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和感歎,感歎之餘你又能怎麼樣呢?人生的滋味是什麼:“活著並痛苦著?”或者“痛苦著並活著?”最後在痛苦中無聲無息地死去。
    李煜被俘的第四個年頭,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農曆7月初七(七夕),是隴西郡公李煜42歲的生日,他寫了一首最著名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據說正是這首詞要了他的命。這首詞立即被監者報告了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同母弟。此時趙匡胤已於976年10月去世),“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道盡了李煜對江南故國金陵的無盡思戀,終於引起了宋太宗趙光義的勃然大怒。
    宋太宗趙光義認為李煜如此懷念故國恐要生事,所以不能再讓他留在世上了,必須讓他死。於是讓人給李煜賜禦酒,酒裏下了牽機藥(中藥馬錢子),這種藥毒性發作之時肢體抽搐,身子頭首作牽引織機動作數十次,極度痛苦。李煜飲酒而死,死後宋太宗趙光義贈李煜為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有人認為,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恐怕是曆代皇帝中沒有人比他更加心狠手辣、陰險惡毒的了,在他繼位前後曾經采用各種卑劣的手段,害死了原後蜀國主孟昶和其愛妃花蕊夫人,以及自己的親哥哥宋太祖趙匡胤;霸占了南唐後主李煜的皇後(小周後),又用毒酒毒死了李煜。其實趙光義的罪過並不在於他殺了一個俘虜皇帝,殺10個8個也無妨,可恨的是他居然殺了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才子、一代詞帝。
    南唐後主李煜有大小兩位周後,均為大司徒周宗的女兒。兩姐妹都是錢塘當時聞名於天下的絕色美人。大周後名薔,小字娥皇,19歲嫁給李煜。李煜即位,立為皇後。關於大周後,《南唐書》載:“後主昭惠周後,通書史,善歌舞,尤工鳳蕭琵琶。唐朝盛時,霓裳舞衣曲為宮廷的最大歌舞樂章,亂離之後,絕不複傳,後(大周後)得殘譜,以琵琶奏之,於是開元天寶之餘音複傳於世。”
    大周後懷孕時,其妹周薇來到內官服侍姐姐,與李煜有了私情。大周後產後不久去世,周薇順理成章當上了皇後,即小周後。
    小周後生於950年,死於978年,死時才28歲。李煜被俘後,小周後跟他降宋被封為鄭國夫人。後來趙光義強召小周後及眾命婦一起入宮,並逼幸了小周後。自此小周後常被召入後宮獻舞獻色。李煜日思夜等,萬般無奈隻好以作詞來消除煩愁,《喜遷鶯》表達了他當時的心態:“曉月墜,宿雲微,無語枕頻倚。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鶯啼散,餘花亂,寂寞畫堂深院。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李煜死後,小周後悲憤難禁,不久自殺身亡,跟隨李煜去了極樂世界。
    李煜在政治上無能,但卻是一個偉大的詞人。其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後期詞作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這些詞作,如訴如泣,淒涼悲壯,意境深遠,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後主本有集,但已失傳,現存詞僅38首。
    從這個古堡裏出來,大家除了憂傷還是憂傷,導遊說,每次走過這裏,他的情緒都會被趙匡胤的盛氣淩人和李煜的無可奈何所牽動,他既佩服趙匡胤的霸氣;又同情李煜的無奈。此時他似乎又聽到了1000多年前那個李後主,無可奈何而又淒慘的聲調:“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以及“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詠歎。
    《列傳》選輯:
    ①南唐後主李煜周皇後(961—964年),又稱大周後,名薔,小字娥皇。周宗之女。後被追諡昭惠皇後。
    ②南唐後主李煜周皇後(964—975年),又稱小周後,名薇,周娥皇之妹。周宗之女。生李仲宣。
    書上說:有的人左腦發達,有的人右腦發達;有的人宜於從政,有的人則宜於從文,如果你選擇正確,就一定會成功,否則,將抱憾終生。看來老李家這兩位皇帝在事業的選擇上都有問題,有人譏諷說:李璟、李煜就他們的智商而言,當個文學家、詩人什麼的足夠了,但若是去當什麼“中主”、“後主”,則最多是個票友,結果一個吃了敗仗遷都後客死他鄉,一個當了俘虜後被毒死他鄉,嗚呼哀哉。當然,這都是後人茶後飯餘的評價,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要是讓說閑話的人處在那個年代,恐怕連李璟、李煜的一根汗毛都不如,不僅詩人文學家當不上,可能連票友的資格都沒有。聯想到現在的許多官吏,要麼有才無德、要麼無才無德;要麼高學曆低智商、要麼低學曆低智商,甚至禍國殃民。這些人絕對無法與“中主”、“後主”同日而語。
    南唐烈祖李昪自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國,至開寶八年(975年)李煜亡國,共39年。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