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686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文/肖堯
(一)先主李昪
南唐烈祖高皇帝李昪,即徐知誥(888—943年),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一說海州,今連雲港人),自雲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的後裔,曾是楊行密和徐溫的養子。
另據《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李昪,字正倫,徐州人也。世本微賤,父榮,遇唐末之亂,不知其所終。昪少孤,流寓濠、泗間,楊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狀貌,養以為子。而楊氏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溫,乃冒姓徐氏,名知誥。”由此可知,徐知誥本姓李,自幼家境貧寒,6歲喪父,8歲喪母,從此成為流浪兒。曾一度棲身濠州(今安徽鳳陽)名刹開元寺。
早在乾寧二年(895年)正月,楊行密向朝廷進呈表章曆數朱全忠的罪惡,請求會同易定、兗州、鄆州、河東的軍隊一同討伐朱全忠。2月,楊行密的軍中士兵搶掠到一個徐州姓李人家的孩子,已經8歲了,楊行密將他收為養子,楊行密的長子楊渥十分忌恨這個孩子。楊行密便對他的屬將徐溫說:“這個孩子質樸聰穎,和別的孩子很不一樣,由於我兒子楊渥不能容他,所以賜給你為養子。”於是,徐溫給這個孩子起名叫徐知誥。徐知誥侍奉徐溫,勤謹孝敬超過徐溫的其他幾個兒子。有一次,徐知誥得罪了徐溫,徐溫鞭打他並趕他走。等到徐溫回到家裏,徐知誥跪在門口迎接。徐溫問他:“為什麼還在這裏?”徐知誥流著眼淚回答說:“做兒子的離開了父母還能到哪裏去呢!父親盛怒時候就先回到母親的身邊,這是人之常情。”徐溫因此更加疼愛徐知誥,讓他掌管家中事務,家裏的人都聽他話。等到徐知誥長大了,喜好讀書善於射箭,見識不凡,器度英偉。楊行密經常對徐溫說:“徐知誥英俊傑出,各位將領的兒子都比不上他。”
徐溫(862—927年),字敦美,海州朐山(今江蘇東海)人,徐知誥(李昪)的養父,原先是淮南節度使、吳王楊行密帳下右衙指揮使。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逝,長子楊渥繼立。由於楊渥十分驕傲奢侈,將領們頗感不安。因此徐溫與左衙指揮使張灝於天佑四年(907年)發動政變,共掌軍政,楊渥大權旁落。次年(908年)殺楊渥,立楊行密次子楊隆演,不久,徐溫又殺張灝,獨攬大權。
開平四年(910年)2月,淮南軍將萬全感從岐州回到廣陵,岐王李茂貞承用製書加封弘農王楊隆演兼中書令,繼承吳王。於是,吳王楊隆演在淮南境內實行大赦。
乾化二年(912年)5月,徐知誥因功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徐知誥為徐溫做事非常謹慎,任勞任怨,辛苦異常,有時通宵不解衣帶,徐溫因此特別喜愛他,常對諸子說:“你們為我做事能夠像徐知誥嗎?”當時各州長官多是武夫,隻以征戰為職責,不體察民間之事;徐知誥在升州,隻選用廉潔奉公的官吏,修明政治教化,招請四方士大夫,用盡所有家財也無所吝惜。
貞明三年(917年)3月,升州刺史徐知誥將升州整治得十分繁華。5月,徐溫巡行到升州,非常喜歡這裏的繁華景象,遂將升州升格為金陵府。
貞明四年(918年)4月,吳國內外馬步都軍使、昌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訓(徐溫長子)傲慢淫暴,對待下屬十分霸道。有一次,徐知訓召集他的兄弟們一起喝酒,徐知誥沒有參加,徐知訓十分生氣地說:“討飯的家夥不想喝酒,難道想吃劍嗎?”後來徐知訓又請徐知誥一起喝酒,並埋伏了甲兵,準備殺死徐知誥,徐知諫(徐知訓的三弟)暗踩徐知誥的腳以示意,徐知誥假裝起來上廁所逃走。徐知訓將劍交給他的親信刁彥能,讓他去追趕徐知誥把他殺掉。刁彥能騎馬追到半路上,隻是舉起劍來向徐知誥表示一下就回去了。回來後告訴徐知訓說是沒有追上。後來徐知訓被硃瑾所殺。
同年7月,徐溫任命徐知誥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通判府事,兼江州團練使。後來徐溫又回到金陵鎮守,總管吳國大事,其餘的政事,全都由徐知誥決定。
龍德元年(921年)2月,吳國改年號順義。12日,吳王楊溥在南郊祭天,並以太祖配享。13日,實行大赦。加封徐知誥為同平章事,兼任江州觀察使,不久以後又改江州為奉化郡,讓徐知誥兼任節度使。
順義七年(927年)10月23日,吳國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與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溫去世,年66歲。11月初三,吳王楊溥即皇帝位。
乾貞三年(929年)10月27日,楊溥加尊號睿聖文明光孝皇帝,全國實行大赦,改年號大和。12月,吳國加封徐知誥兼任中書令,並領寧國節度使。徐知誥請徐知詢來喝酒,用金做的酒杯酌酒給他喝,並說:“希望弟弟能活千歲。”徐知詢懷疑其中有毒,又拿其他杯子將酒平均分開,隨著獻給徐知誥,並說:“希望和兄長各享500歲。”徐知誥臉色都變了,來回看著左右大臣,終不肯接受,但徐知詢捧著酒一直不退。左右大臣都不知徐知誥想幹什麼,伶人申漸高徑直走到他們麵前說了幾句詼諧的話,就奪過兩杯酒,倒在一起喝下去,然後懷揣金杯很快退出。徐知誥偷偷派人用良藥去給申漸高解酒毒,但他的腦子已經潰爛而死亡。
大和三年(931年)11月,中書令徐知誥向楊溥上表說,自己輔政時間長了,請求告老回金陵;楊溥便任命徐知誥為鎮海、寧國節度使,鎮守金陵(為金陵尹),其餘官職如舊,總管朝政像他的父親徐溫一樣。又任用徐知誥的兒子兵部尚書、參政事徐景通為司徒、同平章事,主管中外左右諸軍事務,留在江都輔政;還用內樞使、同平章事王令謀為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用宋齊丘為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二人並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兼內樞使,以協助徐景通。初十,徐知誥到達金陵。
大和四年(932年)封徐知誥東海王。8月,吳國徐知誥擴建金陵城周圍20裏。11月,吳國任用諸道都統徐知誥為大丞相、太師、加領德勝節度使;徐知誥辭卻丞相、太師。
大和五年(933年)5月,宋齊丘勸徐知誥將首都遷到金陵,徐知誥便在金陵營建宮城。
大和六年(934年)2月,吳國很多人都不想遷都,都押牙周宗向徐知誥進言說:“主上西遷金陵,您卻需要東鎮江都,不但勞費人力物力很大,而且違背人心。楊溥派宋齊丘到金陵,告諭徐知誥:遷都之事作罷。
早先,徐知誥就有讓楊溥將皇位禪讓給自己的意圖,因為楊溥沒有什麼失德之處,無從下手。有一天早上,徐知誥照著鏡子拔鑷著發白的胡須,歎著氣說:“國家安寧而我已經老了,怎麼辦呢?”周宗(南唐大臣。大小周後都是他的女兒)了解他的意圖,請求去江都,將徐知誥的意圖轉達給楊溥。
6月,徐知誥準備接受楊溥的禪讓,10月,楊溥加封徐知誥為大丞相、尚父、嗣齊王、加九錫;徐知誥辭謝不受。11月,徐知誥召喚他的兒子司徒、同平章事徐景通還歸吳國西都金陵,任為鎮海、寧國節度副大使、諸道副都統、判中外諸軍事;任用他的次子牙內馬步都指揮使、海州團練使徐景遷為左右軍都軍使、左仆射、參政事,留在吳國東都江都輔佐政務。
大和七年(935年)9月,吳主楊溥加封中書令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進封齊王,改元天祚。以升(州,今南京)、潤(州,今鎮江)、宣(州)、池(州,今安徽)、歙(州,今安徽歙縣)、常(州)、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饒(州,今江西鄱陽縣)、信(州,今江西上饒市)、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10個州之地給齊國。幾乎相當於吳國一半的地盤。次年正月,徐知誥即建元帥府,設官職。
在徐知誥稱帝前,江南就有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東海”指東海郡王的封號;“鯉魚”指李昪。
天祚二年(936年)正月,吳國徐知誥開始建立大元帥府,用他的幕僚分別執掌吏、戶、禮、兵、邢、工六部及鹽鐵。11月初八,吳主楊溥下詔,使齊王徐知誥設置百官,以金陵府(今南京)為西都(廣陵為東都)。
天祚三年(937年)9月17日,楊溥命江夏王楊璘奉獻皇帝的國璽和綬帶給齊王。10月初五,齊王徐誥在金陵即皇帝位,國號大齊,改年號為升元,實行大赦,尋改國號唐。冊楊溥為讓皇。追尊他的養父太祖武王徐溫稱武皇帝。南吳亡。
不久,楊溥被遷徙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市)丹陽宮居住,由徐知誥派兵嚴密監守,不準他隨意走動。楊溥抑鬱成病,於升元二年(938年)12月,楊溥卒於丹陽宮。被追諡為睿皇帝。
升元三年(939年)正月,南唐群臣江王徐知證(徐溫第五子)等幾次上表請求南唐主徐知誥恢複姓李,建立唐室宗廟。23日,南唐主徐知誥準許。群臣又請求上帝王尊號,南唐主徐知誥說:“尊號是一種虛美,並且不是古製。”便沒有接受。此後,子孫都依照這種做法,不受尊號,又不用外戚輔理政事,宦官不準幹預國事,這都是當時其他國家所做不到的。
2月18日,徐知誥複姓李姓,更名為昪。徐景通更名為李璟,即後來的南唐李中主。4月,江王徐知證等請亦姓李,李昪不許。
導遊想不通,江王徐知證本身就是姓徐,為什麼還要率領群臣,哭著鬧著要求姓李呢?是巴結,還是其他什麼意思,隻有他自己知道,看來李昪不許徐知證等人姓李是有道理的。
升元六年(942年),徐知浩又將楊溥遺族從潤州(今江蘇鎮江)丹陽宮全部遷往海陵(今江蘇泰州市),監禁於永寧宮,嚴兵守之,使他們長期與外界長期隔絕,族內男女隻得互相婚配,以延續宗祀。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征淮南時,曾下詔慰問他們。後來,南唐元宗李璟得訊,又派兵將他們全部殺死,滅絕了楊行密的子孫後代。
李昪在位期間,一直奉行著克己自律的行事準則,對內實行輕徭薄賦的治國方針,對外則采取以和為主、以戰為輔的策略。
這年,金陵的鄰國吳越王的府署著火,宮室府庫幾乎燒光,損失非常慘重。吳越王錢元驚懼,得了狂疾。這時,有的大臣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李昪說:“怎麼能從人家的災難中取利!”反而遣派使者到吳越國去慰問,又送去大量賑濟物資,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李昪不愛聲色,專心國政,常常夜以繼日地處理政務。實行寬仁為政,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桑,保境安民,不輕易用兵,盡量使百姓享受太平,因此府庫充實,可稱是南唐的盛世。當時南唐的疆域有35個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的其他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於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較繁榮。
同時,李昪自勵為勤儉,樸素不奢華,禮待大臣。李昪的節儉,在他打江山的時候就充分表現出來了。稱帝後,他的節儉也未改變,足以與南朝蕭梁的開國皇帝蕭衍相提並論了。蕭衍是一頂帽子戴3年,一床被子蓋2年,平時吃飯隻以菜蔬豆羹糲食為主,並且每日隻吃一餐,遇有事務繁忙,便喝點稀粥充饑。李昪稱帝後也是一樣,他關心民間疾苦,並不隻是做個樣子,而是身體力行。有一次,他在盛夏酷暑時外出,他不用傘也不拿扇子,隨從們看他熱得直流汗,便要為他撐傘,他說:“士卒都暴露在驕陽下,我怎麼能用這東西呢?”他常常腳穿用蒲草編織的鞋子,洗手洗臉用鐵盆,暑天便睡在用青葛做的蚊帳裏,左右使用的隻是又老又醜的宮人,服飾粗糙簡單。為國家而死亡的人,都給俸祿3年。分派使者按察民田,根據田地肥瘦核定租稅,民間稱道公平合理。宮中甚至舍不得點蠟燭,而用烏桕籽油照明。對政事卻一絲不苟,日以繼夜地批閱奏章,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
一次,李昪與左丞相,遷司空宋齊丘宴會,酒喝的正痛快時,宋齊丘說:“陛下完成中興大業,是我的力量啊,為什麼把我忘了!”李昪發怒說:“閣下以遊說謀士的身份作朕的客人,現在位至三公,也可以滿足了。可是你卻跟人家說朕長的是鳥嘴像戰國時的越王勾踐一樣,難於同朕共享安樂,有這樣的話嗎?”宋齊丘說:“臣確實說過這個話。臣當遊說之客時,陛下不過是個偏將副官而已。今天陛下可以把臣殺了哇!”第二天,李昪下手詔向他謝過說:“朕的性情褊頗,子嵩你素來是知道的。我們從小相親相愛,老來卻相怨,這樣好嗎?”不久,李昪任命宋齊丘為鎮南節度使(於重要地區設的總管,後改稱都督,總攬數州軍事)。
李昪自從當吳國宰相以來,興利除害,將舊的法規變更了很多。及至他自己即位當皇帝,命令執法官及尚書省刪定為《升元條》30卷,很快便頒布施行。正是因為李昪治國有方,南唐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發達地區,李昪也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家。
李昪曾詢問道士王棲霞:“什麼道可以保證獲得天下太平?”王道士回答說:“為帝王的要治心治身,才能治好國家。現在陛下還沒有能夠消除‘餓了嗔怪、飽了高興’的性情,哪裏談得上天下太平!”宋皇後在簾後稱歎他的話,以為是至理明言。
李昪從小就酷愛學習,據說他為徐溫總管家務時,就忙中偷閑讀書習字,操練騎射,立誌將來能有更大作為。他曾親筆錄寫了《詠瀑布》的條幅“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和《詠新竹》的條幅“棲鳳枝梢猶軟弱,化龍形狀已依稀。”掛在居室內,作為座右銘以激勵自己。
《全唐詩》卷八錄李昪詩作一首《詠燈》:“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他以燈自喻,委婉含蓄地向徐溫表示,希望養父好好栽培重用我,我一定不辜負養父的大恩大德。徐溫見了也非常驚異,所以更加器重徐知誥。要知道徐知誥這時剛剛9歲,可見其大誌如斯。
據有關資料:據有關專家介紹,早在1996年至2000年,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曾在建鄴區張府園一處工地上,發掘出用條石砌成的護岸。該護岸為南北走向,長約50米,深2—4米,內寬5—6米,護岸底部條石下,分布著密集的木樁,排列非常整齊。據此,專家結合考古發掘的文物並結合文獻資料,確定該護岸為南唐時期宮城外西側的護城河。由此推測,南唐皇宮宮城遺址,東至白下路,南至內橋,北至淮海路,西至張府園範圍內。當時的南唐皇宮氣勢恢宏,不僅有大小宮殿數10個,而且還有花園、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等。據說,這裏曾住過南唐的李昪、李璟、李煜3位皇帝。到了元代,南唐皇宮逐漸衰敗,幾乎所有的宮殿均被大火燒毀。
李昪像所有的皇帝一樣,希望自己長壽乃至萬壽無疆。他稱帝第七年,也就是升元七年(943年)2月,李昪曾經夢見自己吃了靈丹,天亮後方士史守衝獻上丹方,李昪以為應了神驗而按丹方吃起來,慢慢地便形成了急躁的毛病。左右的人勸阻他,他都不聽。
不久,李昪背上長了癰疽,將消息封鎖起來不讓人知道,秘密地讓醫士來治療,他上朝聽取政事仍和原來一樣。22日,病情嚴重惡化,太醫吳廷裕派親信之人去將齊王李璟召入宮中侍奉疾病。據《南唐書》:“帝臨崩,謂齊王璟曰:德昌宮儲戎器金帛700萬,汝守成業,宜善交鄰國以保社稷,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
意為:李昪臨終之前,他拉著長子李璟的手語重心長地說:“皇家倉庫德昌宮裏儲備了價值700餘萬錢的軍械、金帛,你一定要固守成業,善交鄰國,保全國家。我本想服用丹藥延年益壽,沒想到死得更早,千萬要以我為戒啊!”咽氣之前,他又以微弱的聲音發出最後的忠告:“勿忘吾言!”李璟唯唯聽命。當天晚上,李昪壯誌未酬,便猝然病死於金陵。在位7年,終年56歲。將喪事隱秘不宣布,下達製令:“任用齊王監國,實行大赦。”
李昪死後諡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葬於欽陵(今南京江寧祖堂山)。
《列傳》選輯:
①南唐烈祖李昪王夫人,結發之妻(待考)。
②南唐烈祖李昪宋皇後宋福金,先封齊王妃,後立為皇後、皇太後,後被追諡元敬皇後(937—945年),生南唐元宗李璟、李景遷、李景達。
③南唐烈祖李昪種夫人種時光。後被廢黜,後複封皇太妃。生保寧王李景邁。
後人評價:
——歐陽修(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寬仁為政”、“自勵為勤儉”。
——馬令(《南唐書》的作者):“深沉寬裕,本於天性。”
——陸遊(南宋詩人):“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賢主之風也!”
——史虛白(《釣磯立談》的作者):“是時,(南唐)中外寢兵,耕織歲滋,文物彬煥,漸有中朝之風采。”應該說,李昪及其建立的南唐政權在挽救、繼承和發展中華文明方麵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南唐世家第二》:“昪獨好學,接禮儒者,能自勵為勤儉,以寬仁為政,民稍譽之。”“而昪誌在守吳舊地而已,無複經營之略也,然吳人亦賴以休息。”
——有人認為:李昪登帝位後,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使南唐最終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先進的地區,李昪也因此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家,他對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昪簡表:
唐文德元年(888年)1月7日出生。曾名徐知誥。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
唐乾寧二年(895年),楊行密攻占濠州,軍士俘獲年僅7歲的孤兒李昪,楊行密喜愛,以為養子。
開平四年、吳天祐三年(910年),任升州副使、司州事。
乾化二年、吳天祐五年(912年),以功受升州(今南京)刺史。年24歲。
貞明五年、吳武義元年(919年),任左仆射。
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卒,掌握吳國政權。同年逼楊溥稱帝,任太尉、侍中。
大和元年(929年),任中書令。
天祚元年(935年),任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封齊王。
天祚三年(937年)10月初五,齊王徐知誥廢吳睿帝楊溥,在金陵(今南京)稱帝。年49歲。
升元三年(939年)複姓李,改名昪。
升元七年(943年)2月,背發疽而死。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