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冊 南唐三主 明朝諸帝 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832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第二冊南唐三主明朝諸帝七、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⑦文/肖堯
南唐(937—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是由先祖李昪開創的王朝,定都金陵(今南京),曆3位皇帝,共39年。說到南唐,就要從五代十國中的楊吳說起。一般認為,從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在短短的54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5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5個朝代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的“五代十國”。
前麵說過,六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是陳朝,陳朝被隋朝(581—618年)隋文帝楊堅所滅;隋朝立國僅僅37年,又被唐朝(618—907年)唐高祖李淵(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所滅;唐朝立國約290餘年,被後梁太祖朱溫所滅,朱溫在位時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十國之一的南唐,進入了南京的曆史。
從曆史的發展情況來看,南唐是從楊吳延續而來的。楊吳也是五代時十國之一,他是由楊行密開創的,當時楊吳在揚州江都建都。可以說如果沒有楊吳,就不會有南唐。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楊行密,就沒有李昪;沒有李昪,就沒有南唐;沒有南唐,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南京這個話題。楊行密自唐昭宗李曄景福元年(892年)擔任淮南節度使,到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楊溥禪位李昪止,楊吳集團共割據江淮地區約為46年。如果從唐昭宗李曄天複二年(902年)楊行密受封吳王開始,到吳天祚三年(937年)為南唐李昪所取代,共曆36年,傳4位君王。
(1)楊吳太祖。
吳太祖楊行密(852—905年),原名楊行湣,字化源,吳政權的創建者。祖籍河南省固始縣祖師廟鄉。
據《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楊行密,字化源,廬州合淝人也。為人長大有力,能手舉百斤。唐乾符中,江、淮群盜起,行密以為盜見獲,刺史鄭棨(qǐ)奇其狀貌,釋縛縱之。後應募為州兵,戍朔方,遷隊長。歲滿戍還,而軍吏惡之,複使出戍。行密將行,過軍吏舍,軍吏陽為好言,問行密行何所欲。行密奮然曰:“惟少公頭爾!”即斬其首,攜之而出,因起兵為亂,自號八營都知兵馬使。刺史郎幼複棄城走,行密遂據廬州。中和三年,唐即拜行密廬州刺史。”
意思是:楊行密,字化源,今安徽合肥人。長得高大有力,雙手能舉百斤。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間(874年前後),黃巢起義軍(被稱之為群盜)路過廬州(治所為今合肥市),他應征入伍。後來楊行密被唐兵抓獲,廬州刺史鄭棨(qǐ)奇覺得楊行密這個人相貌奇異,於是鬆綁將他放了。然後,楊行密被招募為廬州兵,朔方(約為今寧夏靈武西南)戍邊,升任隊長。期滿回到廬州,軍吏嫉妒他,又派他再次帶隊出戍。那時候戍邊是很辛苦的事,楊行密萬般無奈隻好將行,軍吏假裝好言,問他還需要什麼東西。楊行密說:“就是需要你的腦袋!”隨即揮刀斬下軍吏的腦袋,攜之而出(很從容地提著一顆血淋淋的頭顱,離開軍營)。然後召集兵馬,發動了兵變,自稱為“八營都知兵馬使”。刺史郎幼複見已無法控製楊行湣,便向高駢推薦,請求以楊行湣接替自己。高駢於是任命楊行湣為淮南押牙將,掌管廬州事宜,朝廷因而委任楊行湣。
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8人起兵,響應王仙芝。廣明元年(880年)12月初三,黃巢攻下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初四攻下華州(治今陝西華縣),後抵霸上。初五(881年1月8日),唐僖宗皇帝李儇帶隨從宦官田令孜等倉皇逃奔四川成都。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廣明元年11月(881年1月16日),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中和二年(882年),逃至成都的唐僖宗李儇反攻。9月,黃巢的齊軍將領朱溫在同州(今陜西大荔)與王重榮交戰中,投降唐軍,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將軍,賜名全忠。黃巢於中和三年(883年)4月撤出長安,逃入商山,沿途拋棄黃金珠寶,唐軍爭寶竟不急追。
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5萬,自河中南渡,連敗黃巢的齊軍於太康、汴河、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黃巢隻好轉戰山東。3月,朱溫大敗黃巢於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黃巢的手下李讜、葛從周、楊能、霍存、張歸霸、張歸厚、張歸弁等投降朱溫;而黃巢殘部向東北逃亡,又遇李克用於封丘(今河南封丘),時遭大雨,黃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兗州,“克用軍晝夜馳,糧盡不能得巢,乃還。”是年6月17日,黃巢在狼虎穀(今山東萊蕪)為部下林言所殺(一說自殺,也有黃巢最後出家的說法)。
唐僖宗李儇(xuān)中和三年(883年)3月,朝廷任命淮南押牙將合肥人楊行密為廬州刺史。從此他以廬州為根據地,開始了拓疆擴土的偉大事業,其勢力逐漸向舒州、淮南等地發展。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7月,僖宗在成都的大玄樓舉行受俘儀式。武寧節度使時溥獻上黃巢首級,另有黃巢姬妾2、30人。僖宗問:“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僖宗不複問,皆戮之於市。臨刑前,行刑人員可憐這些女子,讓她們喝醉後再執刑,她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黃巢之亂平定後,唐朝又勉強維持了23年的國祚。
光啟二年(886年),高駢(曾任淮南節度使兼中書令)命令楊行湣改名為楊行密。
光啟三年(887年)楊行密想派遣高霸駐紮天長以抗擊孫儒,袁襲對楊行密說:“高霸是高駢的舊將,反複無常,我們勝了,他前來歸附,失利了他又反叛。現在要將他安排到天長,這樣他就再也不可能回來了,不如把他殺掉。”初十,楊行密埋伏下甲士拿獲高霸以及丁從實、餘繞山,將他們全部殺死。又派遣1000騎兵在法雲寺乘其不備襲擊了高霸的部下,殺死幾千人。
文德元年(888年)3月初六,唐僖宗李儇在靈符殿駕崩。留下詔令,太弟李傑改名李敏,攝理軍國大事。
龍紀元年(889年),楊行密進呈表章向朝廷論政言事,昭宗李敏頒發詔令任命楊行密為宣歙觀察使。昭宗改名李敏為李曄。
昭宗李曄景福元年(892年)8月,朝廷任命40歲的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淮南節度使”一職是唐代自從至德元年(756年)開始置淮南方鎮,治所就在今天的揚州市。管轄範圍大約有揚(州,今江蘇揚州)、楚(州,今江蘇淮安)、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縣)、壽(州,今安徽壽縣)、廬(州,今安徽合肥)、舒(州,今安徽潛山縣)等地,相當於今天的江蘇、安徽兩省江北、淮南地區的大部分。節度使之官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一職。
當時,江淮一帶遭受戰亂接連6年,當地士人和百姓輾轉遷移幾乎走光了;楊行密剛到這裏時,賞賜將領官吏,布帛不過幾尺,銀錢不到幾百。可是楊行密能夠靠勤奮節儉保證軍中供給充足,除非因公擺設宴會,他自己從不舉辦歌舞聲樂。楊行密招收安撫流離的人民,減輕徭役少征賦稅,沒有幾年的功夫,官府和人民都富有起來,幾乎恢複到太平時期的狀態。
光化三年(900年)這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加封兼侍中(位正二品,與尚書仆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
天複二年(902年)3月,李曄任命左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寫禦劄賜給楊行密,授予楊行密東麵行營都統、中書令、吳王,以討朱全忠。
楊行密自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政府招撫至天複二年(902年),已經過去了約20年,他終於成為唐朝的一位藩王。建都廣陵(即今江蘇揚州),稱江都府。
當時的唐王朝,正麵臨內憂外患,即北麵外族侵擾,內部矛盾紛爭。唐王朝對楊行密、楊行密對他的部下和屬地,都采取了“安撫”的策略。吳國地處江淮,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和安徽中、北部一帶。楊行密獎掖農耕,鼓勵桑織,百姓安居樂業,市麵日漸繁榮。他還兩次率軍擊敗了後梁的入侵,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千裏江淮出現了繁華景象。
楊行密出身孤貧,深知民間疾苦,注意節用安民。直到他撫定江淮,身為淮南節度使時,還穿著帶補丁的衣服,表示不忘根本。楊行密體恤百姓,順應民意。淮南既定,他又及時從擴界轉到保境守土、安撫百姓、發展生產的政策上來。他的部下皆驍勇雄暴之人,楊行密恐其為非作歹,進爵吳王後,他即開始著手法律建設,刪定《格令》50卷行之。
楊行密稱吳王後,手下的大小將帥都很聽話,惟有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奉國節度使硃延壽不太聽從節製。硃延壽是楊行密夫人硃氏的弟弟。楊行密輕慢侮辱硃延壽,硃延壽怨恨憤怒,暗中與田串通策劃反叛,楊行密得知後就準備除掉硃延壽。按照徐溫(楊行密帳下右衙指揮使)的計謀,楊行密假稱自己患了眼疾,看東西一片模糊,對硃延壽的使者經常認錯人,或者撞著柱子撲倒在地。楊行密對夫人硃氏說:“吾業成而喪其目,是天廢我也!吾兒子皆不足以任事,得延壽付之,吾無恨矣。”(《新五代史》)硃氏聞聽大喜,忙送信給弟弟朱延壽。硃延壽一聽也大喜,認為機會來了。本來他雖有另立之心,但是他知道自己鬥不過楊行密,誰知天賜良機,如今楊行密的眼睛出了問題,基本看不見了,還能怎麼樣呢。硃延壽以探疾為名來到淮南,楊行密裝作不能出門迎接,傳硃延壽來臥室相見。楊行密早在枕頭下藏了匕首,乘硃延壽俯下身來看眼疾時將他刺死。楊行密又將硃夫人打發出宮,另找一個人嫁了。
天祐元年(904年),8月11日,昭宗李曄在何皇後殿內,朱全忠派樞密使蔣玄暉選擇龍武牙官史太等一百人,在夜裏敲擊宮門,說軍事前線有急事奏報,要麵見昭宗。昭宗的妃子裴貞一開門見兵士,說:“有急事奏報用兵士做什麼?”史太將她殺了。蔣玄暉問:“陛下在哪裏?”昭儀李漸榮對窗大叫道:“寧可殺了我們,不要傷害陛下!”此時,昭宗李曄剛剛醉醒,急忙起身,穿著單衣繞柱逃跑,史太追上去一刀將他殺死。李漸榮用身體遮擋李曄也被殺。史太又要殺何皇後,何皇後向蔣玄暉哀求,才放了她。
12日,蔣玄暉假造詔令,稱李漸榮、裴貞一謀殺昭宗李曄,立輝王李祚為皇太子,改名李柷(chù),代理軍國政事。又假傳皇後令,太子於靈柩前即位。15日,昭宣帝李柷即位,時年13歲。
唐哀帝李柷(892—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20位,武則天除外,904—907年在位),在位3年。開平元年(907年)2月,唐大臣奏請昭宣帝李柷退位。27日,唐昭宣帝李柷頒下詔書讓位給梁王朱全忠。
朱全忠(852—912年)原名朱溫,稱帝後改名朱晃。安徽碭山人。家世為儒,祖朱信,父朱誠,皆以教授為業。朱溫幼年喪父,家貧,母王氏傭食於蕭縣劉崇家。朱溫在乾符四年(877年)參加黃巢起義,後背叛降唐,於中和三年(883年)擊敗黃巢,紀龍元年(889年)斬秦宗權,於是唐昭宗李曄賜其名為“全忠”。901年封為梁王。
開平元年(907年)4月18日,朱全忠即皇帝位。改名為晃,後人稱朱晃為後梁太祖。建都汴(今河南開封),改元開平,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後人稱朱晃為後梁太祖。尊奉唐昭宣帝李柷為濟陰王,唐朝內外舊臣的官職爵位同過去一樣。以汴州為開封府,命名為東都;以故東都洛陽為西都;廢故西京長安,以京兆府為大安府。遷濟陰王李柷到曹州(今山東菏澤)。次年,即開平二年(908年),李柷被朱晃毒死。終年17歲,諡號為哀皇帝。葬於溫陵。
至此,立國290餘年、傳20位皇帝的李唐王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天祜二年(905年),楊行密臥病,派遣節度判官周隱前去召回宣州觀察使楊渥。楊渥是楊行密的長子,向來沒有好名聲,節度使府裏的人都看不起他。周隱便對楊行密說:“宣州司徒楊渥輕易聽信讒言,喜好擊球飲酒,不是保家的主人,其餘的兒子都幼小,不能控製各位將領。廬州刺史劉威,跟隨您從低賤時興起,一定不辜負您,不如讓他暫時代領軍府事務,等到諸子長大再傳授給他們。”楊行密不應聲。左右牙指揮使徐溫、張顥對楊行密說:“您一生出萬死,冒箭石,為子孫建立基業,怎麼能讓別人占有它呢!”楊行密說:“我死也瞑目了。”
這年10月,楊行密的長子宣州觀察使楊渥到達廣陵。16日,楊行密承製任命楊渥為淮南留後。11月26日,吳王楊行密病逝,終年54歲。諡曰武忠。淮南將佐共同請求宣諭使李儼承製任命楊渥為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
當年,楊行密的棺柩由兒子楊渥、女兒百花公主護送回到廬州,安葬在桑棵鋪(今安徽合肥市北郊30公裏的吳山鎮,屬長豐縣)興陵。
如今長豐縣有“合肥十景”之一的“吳王遺蹤”。相傳當年楊行密發跡後,他的女兒百花公主就不願住在吳山鄉下,於是在外征戰的楊行密便在合肥城內為女兒建了新宅。百花公主在城內住過的舊址叫花園巷,百花公主梳洗打扮用過的水井叫百花井,因井而得名的百花井地名沿用至今。
楊行密的興陵,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曆史。據清嘉慶《合肥縣誌》載:“在城西北六十裏,吳山廟集東。昔人梨田,曾見其隧道者,俗以墳為山,因以為廟。”陵墓麵積約1400平方米,高8米。墓地原有“唐吳王墓”石碑,後不知下落。
陵墓有前、中、後3個主室和10個側室。前室深朱彩繪,鮮豔瑰麗,是我國早期的建築彩繪傑作。中室北壁石門楣上浮雕“雙龍戲火珠”,左、右壁各有一尊石雕武士像,足踏祥雲,披甲持劍,敷金塗彩。後室停放梓宮,正中為青石棺床,棺座兩側刻有6條飛龍,邊飾卷草紋海石榴花紋。石鋪墓頂繪有帶彩的日、月、星、辰100多顆,石砌地麵雕刻著蜿蜒曲折的江河圖案,“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著封建帝王統治的天地。
楊行密的墓葬在曆史上曾多次被盜,文物毀損殆盡,但其地下宮殿至今未作科學挖掘,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開發。目前尚存吳王廟。
由於楊行密從封王到去世,唐朝一度還存在,所以形式上楊行密仍奉唐正朔,而且自己也尚未建立真正的獨立王國。但是他奠定了吳國和後來的南唐王朝幾十年江南大國的基礎,則是無可非議的。
(2)烈祖楊渥。
烈祖楊渥(886—908年),字承天,太祖楊行密長子,905年繼位為吳王,4年後,也就是909年被徐溫、張顥所謀殺。
天祐四年(907年)正月,淮南節度使兼侍中、東麵諸道行營都統弘農郡王楊渥奪取江西以後,驕橫奢侈更加厲害,對節度判官周隱說:“您出賣我們的國家,有什麼臉麵再相見!”楊渥說周隱出賣國家,其實是指(905年)9月,楊行密臥病時,周隱向楊行密建議廬州刺史劉威,暫時代領軍府事務一事,於是楊渥殺了周隱。
楊渥在服喪期間日夜飲酒,點燃粗大的蠟燭來擊球,一支蠟燭費錢數萬。有時單獨騎馬外出遊玩,隨從的人在道路上奔走,不知他到哪裏去了。左、右牙指揮使張顥、徐溫哭著勸諫,楊渥勃然大怒說:“你們認為我沒有才能,為什麼不殺死我自己當節度使!”張顥、徐溫二人非常懼怕。楊渥挑選壯士,號稱“東院馬軍”,廣泛安置親信為將領官吏;所任命的人仗勢驕傲專橫,欺淩蔑視功臣舊人。張顥、徐溫暗中謀劃發動叛亂。楊渥父親楊行密在世的時候,有數千名親軍駐紮在節度使所居的牙城之內,楊渥將他們遷出在外,用騰出的空地作為騎射的場地,同時準備殺死張顥和徐溫。
同年正月的一天,楊渥早晨正在處理事務,張顥、徐溫率領200牙兵,手執刀劍直入庭中。楊渥驚恐地說:“你們真的要殺我嗎?”徐溫、張顥說:“豈敢,不過大王的左右親信中有人挾權亂政,必須除掉他們,國家才能安定。”於是數說楊渥的親信10餘人的罪狀,拖下去,用鐵棒打死。稱之為“兵諫”。諸將當中不與張顥、徐溫同心合力的,二人逐漸設法將其處死,於是軍政大權全歸二人,楊渥已經不能控製局麵。
3月27日,唐昭宣帝李柷頒下詔書讓位給梁王朱全忠。梁太祖朱全忠代唐,史稱後梁,改元開平,唐朝滅亡。但是,楊渥不承認後梁,遂沿用唐哀帝天祐年號。
開平二年(908年)5月,淮南左牙指揮使張顥、右牙指揮使徐溫專斷軍政事務,弘農威王楊渥心中不平,想要除掉他們卻不能。張顥、徐溫自感不安,共同策劃殺死楊渥,瓜分他的國土來向後梁稱臣投降。初八,張顥派遣其黨羽紀祥等在寢室將楊渥殺死(上一次是假殺,隻殺了楊渥的幾個親信。這一次是真的,要了楊渥本人的性命)。據《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吳世家第一》:“五年五月,溫、顥共遣盜入寢中殺渥,渥說群盜能反殺溫等者皆為刺史。群盜皆諾,惟紀祥不從,執渥縊殺之,時年二十三,諡曰景。弟隆演立。溥僭號,追尊渥為烈宗景皇帝,陵曰紹陵。”
意為:天祐五年(908年)5月的一天,在揚州徐溫和張顥密謀後,由張顥出麵,派一幫盜賊手持兵器闖入楊渥寢宮,直截了當地對楊渥說:“奉命來殺你!”楊渥忙說:“你們如果能去殺掉徐溫、張顥,我封你們都為刺史。”眾人聽了都心動,隻有一個叫紀祥的不答應,並且舉刀向楊渥砍去。楊渥中刀倒地。紀祥見他還沒有斷氣,又用繩索將楊渥縊殺,楊渥死時23歲。對外則宣稱楊渥暴病而死,諡威王(弘農威王)。第二天,5月初九,奉弘農威王楊渥的二弟楊隆演稱為淮南留後、東麵諸道行營都統。不久,徐溫又殺張顥,獨攬大權。
(3)高祖楊瀛。
高祖楊隆演(897—920年),字鴻源,原名楊瀛,又名楊渭,楊行密次子、楊渥之弟。楊渥為張顥、徐溫所殺,楊隆演因之繼立。
開平二年(908年)7月初三,淮南將吏向江淮宣諭使李儼請求,承用製書授予楊隆演淮南節度使、東麵諸道行營都統、同平章事、弘農王。
開平四年(910年),楊隆演為岐王李茂貞承製加中書令,並繼承楊行密吳王之位。
乾化元年(911年),徐溫領升州刺史,治舟師於金陵。乾化二年(912年),徐溫率將吏進楊隆演位太師、中書令、吳王。徐溫自己為行軍司馬、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貞明元年(915年),楊隆演封徐溫齊國公、兩浙都招討使,始鎮潤州。貞明三年(917年),徐溫徙治金陵。
貞明五年(919年),吳國徐溫帶領將帥以及藩鎮官吏請求吳王楊隆演稱帝,吳王沒有答應。4月初一,楊隆演登吳王位。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武義。修建宗廟和社稷壇台,設置朝廷百官,宮殿的禮樂典章全用天子的禮製。以金行繼承唐的土行,臘月用醜。改諡武忠王楊行密為孝武王,廟號為太祖;改諡威王楊渥為景王。任命徐溫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東海郡王。任命徐知誥為左仆射、參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仍然領管江州團練使。
武義(919年4月—921年正月),是南吳高祖楊隆演的年號,也是南吳政權自己的第一個年號。之前南吳年號一直沿用唐朝的年號。
吳宣王楊隆演為人很厚道,而且謙恭謹慎,徐溫父子掌管全權,楊隆演從來沒有將不平之意表現在臉色上,徐溫因此就安然自在。到了建國稱王以後,楊隆演更沒有什麼所高興的,經常喝酒,很少吃飯,不久就病倒了。
貞明六年(920年)5月,徐溫從金陵回朝(揚州),商議誰當為繼承王位的人。有人迎合徐溫的心意說:“蜀先主劉備對武侯說:‘嗣子沒有才能,您可以自代王位。’”徐溫嚴肅地說:“我如果真有心取代王位,是在殺掉張顥的時候,哪能等到今日!即使楊氏沒有兒子,有女兒也應當立她為王。再有敢胡說的,一律殺掉。”有人提議由楊行密兒子中年齡最大的第三子楊蒙繼位。徐溫為了便於操縱國政,又不願立長君,便於同月以楊隆演之命迎接19歲的丹楊公楊溥(楊行密第四子)回來代行處理政事。
28日,楊隆演病死於揚州江都,在位12年,終年24歲,諡宣王。楊溥稱帝後,改諡宣皇帝,廟號高祖。葬於肅陵。6月18日,楊溥登吳王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順義”。
(4)睿祖楊溥。
睿祖楊溥(901—938年)楊行密第四子,楊渥、楊隆演之弟。楊隆演病死,徐溫立楊溥為吳王。在位17年,為徐知誥所廢,抑鬱而死,終年37歲,葬於平陵。
順義元年(921年)10月12日,吳王楊溥在南郊祭天,並以太祖配享。13日,實行大赦。加封徐知誥為同平章事,兼任江州觀察使,不久以後又改江州為奉化軍,讓徐知誥兼任節度使。
順義七年(927年)10月23日,吳國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與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溫去世。吳主楊溥贈徐溫為齊王,諡號叫忠武。
11月初三,吳王楊溥即皇帝位,追尊孝武王為武皇帝,景王為景皇帝,宣王為宣皇帝。17日,吳國實行大赦,改年號為乾貞。
升元二年(938年)12月,楊溥卒於丹陽宮。在位17年,終年38歲。楊溥死後諡號為睿宗皇帝。葬平陵(一說為今溧陽平陵山。今江蘇丹徒縣,唐時亦稱金陵,《野客叢書》張氏行役記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趙璘因話錄言李勉至金陵,屢讚招隱寺,蓋時人稱京口亦曰金陵)。
前麵說了那麼多,這才來到了南唐王朝(937—975年)。南唐,定都金陵(今南京),曆時39年,有先主(烈祖)李昪、中主(元宗又稱玄宗、中宗)李璟和後主李煜3位帝王,亡於北宋。那麼,李昪創建的南唐會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