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代故都之南梁王朝⑤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827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五、十代故都之南梁王朝⑤文/肖堯
    (五)南梁閔帝
    梁閔帝蕭淵明(?年—556年),字靖通,為蕭懿之子,梁武帝蕭衍之侄。南梁第五位皇帝。
    蕭淵明最早封貞陽侯,後擔任豫州刺史;在侯景背叛東魏投降南梁之時,蕭衍命蕭淵明與侯景北伐攻打東魏,結果蕭淵明兵敗被俘。
    承聖三年(554年)12月19日,梁元帝蕭繹死後,陳霸先與王僧辯反複商議,決定迎梁元帝蕭繹的第九子、江州刺史晉安王蕭方智為太宰,至建康繼承梁朝的朝製。第二年2月,晉安王蕭方智從尋陽來到建康,進入朝堂居住,登上梁王的位置,當時年僅13歲。他任命太尉王僧辯為中書監、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加封陳霸先為征西大將軍。
    紹泰元年(555年),正月,梁王蕭詧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向西魏稱藩,史稱後梁,是為後梁中宗皇帝。追尊昭明太子蕭統為昭明皇帝,廟號為高宗,昭明太子的妃子蔡氏被追尊為昭德皇後,尊母親龔氏為皇太後,立妻子王氏為皇後,兒子蕭巋為皇太子。在賞賜刑罰製度方麵,都和稱王稱帝的體製一樣,隻有在向西魏上疏的時候自稱臣,用西魏的曆法。
    此時,北齊(南北朝時的北方王朝之一,由文宣帝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國號齊,史稱北齊)要立貞陽侯蕭淵明(蕭懿之子,梁武帝蕭衍之侄)為梁朝的新主,並派上黨王高渙帶兵送他回南方,徐陵、湛海珍等都聽從蕭淵明一塊回去。準備讓蕭淵明成為北齊支持的傀儡皇帝。
    北齊國在送貞陽侯蕭淵明回南方前,先派殿中尚書邢子才去建康,給王僧辯送去一封信。信中認為:“你們立的嗣位的君主(蕭方智)年齡幼小,不能承擔治國的重任。貞陽侯(蕭淵明),是梁武帝的侄子,長沙王蕭懿的後代,就他的年齡威望而言,可以保障金陵不失,所以我把他立為梁朝的主子,送他回南方就國。”
    貞陽侯蕭淵明也寫信給王僧辯要求來迎接他。王僧辯回信對他說:“當今嗣主的血統來自皇帝,又受命於祖先。他是合法的嗣主。您如果能到朝廷來當官,一起匡扶王室,那麼伊尹、呂望的使命,大家都會說應該歸於您了。如果您回朝廷來是想當主子,那麼我不能聽從這樣的命令。”
    在王僧辯的這封回信中提到了伊尹和呂望兩個人,有關這兩個人的情況,在這裏簡單聊幾句。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摯,尹為官名(相當於宰相)。《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我國第一個帝王之師。
    呂望是商周之際軍事家,又名尚。薑姓,呂氏,字子牙。齊國始祖,稱太公望,俗稱薑太公,是周滅商的重要籌謀者。周文王采納呂望謀略,奠定了滅商基礎。周武王即位後,尊呂望為師尚父。
    紹泰元年(555年)3月,北齊護送貞陽侯蕭淵明到了東關,散騎常侍裴之橫帶兵防禦他。初六,北齊攻克東關,殺了裴之橫,俘虜了幾千人。王僧辯大驚失色,帶兵出城屯駐於姑孰,準備接受蕭淵明。
    紹泰元年(555年)5月,王僧辯派使者向貞陽侯蕭淵明上表,確定君臣之禮。北齊侍中裴英起護送蕭淵明南渡,同王僧辯在江寧會麵。24日,蕭淵明進入建康,看到朱雀門痛哭失聲,去迎接他的群臣也痛哭。27日,蕭淵明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天成,立晉安王蕭方智為皇太子,任命王僧辯為大司馬,陳霸先為侍中。
    當初,王僧辯和陳霸先共同消滅了侯景,兩人感情很是深厚。王僧辯為兒子王迎娶陳霸先的女兒,正趕上王僧辯母親去世,所以沒有成婚。王僧辯居住在石頭城,陳霸先在京口,王僧辯推心置腹地對待陳霸先,王僧辯的哥哥多次勸他要有所提防,王僧辯不聽。等到王僧辯迎納貞陽侯蕭淵明為帝時,陳霸先派使者苦苦勸阻,爭辯不休,使者為此往返了幾趟,王僧辯不聽。陳霸先私下歎息,對他的親信說:“武帝的子孫很多,隻有孝元帝(蕭繹)能平定侯景之亂,為祖宗報仇雪恥。他的兒子(蕭方智)有什麼罪,突然就廢了他!我和王公僧辯共同處於先帝托孤的重臣地位,而王公僧辯現在一下子改變主意,對外依附戎狄之邦,不按次序立天子,他到底想幹什麼呢?”於是秘密準備戰袍幾千領和錦采金銀等等作為賞賜部下的物品,準備起事。
    正好這時有人來報告,北齊軍隊進行大調動,已經到達了壽春(今安徽壽縣),將要向南進犯。王僧辯派記室(秘書)江旰通知陳霸先,讓他有所戒備。陳霸先借這個機會將江旰扣留在京口,舉兵襲擊王僧辯。
    9月25日,陳霸先召集部將侯安都、周文育以及安陸人徐度、錢塘人杜棱一起密謀策劃。27日,侯安都指揮舟艦將奔襲石頭(建康城的軍事堡壘)。石頭城北邊和山岡高坡相連,城牆不太高峻,侯安都披著盔甲,手握長刀,讓手下軍人將他抬起來扔到城牆上,眾人隨著他蜂擁而入,一直進到王僧辯臥室。
    陳霸先的隊伍也從南門攻入城中。王僧辯正在處理軍政事務,外麵有人說士兵襲擊,過一會兒士兵從裏頭冒了出來,王僧辯急忙逃跑,遇到兒子王頠(wěi),和他一起衝出門外,率身邊幾十人在議事廳前麵苦戰,力竭不敵,跑到南門樓上。陳霸先要放火燒南門樓,王僧辯和兒子王頠下樓就擒。陳霸先質問說:“我有什麼過錯,你要和北齊軍隊一起討伐我?”而且還問:“北齊軍隊來犯,你全無戒備,是什麼意思?”王僧辯有點莫名其妙,回答說:“派你守京口,扼據建康北門,怎麼說我對北齊軍隊沒有戎備?”當天夜裏,陳霸先將王僧辯父子兩人絞殺了。
    (六)南梁敬帝
    梁敬帝蕭方智(543—558年),為南朝梁的末代皇帝,梁元帝蕭繹的第九子,字慧相,小字法真。太清三年(549年),7歲的蕭方智被封為興梁侯。3年後父親當上皇帝,他於承聖元年(552年)被封為晉安王,邑2千戶。承聖二年(553年)被封為江州刺史。承聖三年(554年),梁元帝在江陵被殺之時蕭方智13歲。
    承聖三年(554年)12月,梁元帝蕭繹死後,陳霸先決定迎蕭方智還京師(今南京)。9月29日,貞陽侯蕭淵明退位,搬出官廷回自己的官邸。百官上表給晉安王蕭方智,勸他登基。10月初二,晉安王蕭方智即皇帝位於建康,是為梁敬帝。大赦天下,改換年號為紹泰,對朝廷內外文武百官都賞賜一級官位。
    尊所生夏貴妃為皇太後。立妃王氏為皇後。任命貞陽侯蕭淵明為司徒,封為建安公。
    同時,派人通報北齊,說:“王僧辯陰謀篡位造反,所以殺了他。”仍然請求向北齊稱臣,永遠當北齊的附屬國。北齊派行台司馬恭和梁朝人在曆陽訂立了盟約。同蕭棟一樣,梁書上沒有蕭淵明的專篇記載,但也不影響他在南朝曆史上的地位。
    初五,梁朝加封陳霸先為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
    紹泰二年(556年)7月初三,梁朝任命陳霸先為中書監、司徒、揚州刺史,加進長城公這一爵位,其他官職、封號保持原樣。
    9月初一,梁朝改年號,為太平元年,實行大赦,任命陳霸先為丞相、錄尚書事、鎮衛大將軍、揚州牧、義興公。任命吏部尚書王通為右仆射。
    太平二年(557年)8月28日,梁朝提升丞相陳霸先為太傅,加賜黃鉞、殊禮,進見讚拜時不用稱名。9月初五,又提升丞相為相國,總領朝政,封為陳公,備九錫,陳國設置百官。
    太平二年(557年)10月初三,梁朝給陳公陳霸先進爵為王。初六,剛當了兩年小皇帝的蕭方智禪位於陳王陳霸先,延續了55年的南梁朝為陳朝所取代。
    陳王陳霸先派中書舍人劉師知帶領宣猛將軍沈恪指揮兵士進入皇宮,護送梁敬帝到別宮去居住。沈恪衝開大門拜見陳王,叩頭謝罪,說:“我親自經曆過侍奉蕭氏的事,今日不忍心看到這種逼宮的場麵。違命受死是我的本分,決不能接受這種任命!”陳王嘉勉了他的這種忠心,不再逼他擔當此命,另換統領驍領騎兵的蕩主王僧誌代替他。10月初十,陳王陳霸先在南郊即皇帝位,回到宮庭,頒發大赦天下令,改年號為永定。封梁敬帝為江陰王,梁太後為太妃,皇後為妃。
    蕭方智被廢黜後,封為江陰王,陳霸先將他安置在江陰,並以江陰郡建江陰國,作為梁王朝最後的封地。
    永定二年(558年)4月初三,陳霸先派劉師知殺害了梁敬帝,立武林侯蕭諮的兒子蕭季卿為江陰王。
    當時,劉師知領著人闖進蕭方智臥室,騙他出門。蕭方智見其神色異常,有所警覺,他繞床而走,氣憤地責問:“師知,你竟然出賣我!我本不要當天子,為何還要害我?”劉師知凶相畢露,上前一把抓住蕭方智的衣服,身後的凶手舉起刀子,將蕭方智當場殺害。這一年蕭方智才16歲,死後追諡敬皇帝。
    雖然正史中沒有梁敬帝墓葬地的確切記載,但從天嘉元年(560年)陳文帝葬梁元帝於江寧舊塋(一說就在南京南郊江寧鎮方旗廟失考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處)的記載分析,梁敬帝也可能沒有歸葬丹陽三城巷梁代帝陵區,而有關地誌中提供了梁敬帝陵在江陰封地的記載。據江陰日報2006-10-20的報道,梁敬帝蕭方智葬於他的封地江陰(今江蘇江陰市)利港鎮蒼(墩)山。
    江陰西石橋鎮(蒼墩山在西石橋並鎮並村之後,現蒼墩山屬利港鎮)東北有一個碧水環繞、草木蒼鬱的大土墩,號蒼墩,自古以來被當地人稱為皇墳。這就是蕭梁時期的最後一個皇帝——梁敬帝蕭方智的陵墓。舊誌稱之為“梁蕭天子墓”,現為江陰市文物保護單位。
    導遊說,蕭衍以後的5位皇帝(侯景篡位不算),當得一點意思都沒有,長一點的當了3年皇帝,短一點的幾個月,往往龍椅還沒坐熱,就被人拉下馬來,然後大多數被殺,有的估計連陵墓都來不及修建,就死於非命,細細想來也是夠慘烈的。
    蕭衍建立的南朝梁到了蕭方智時被陳霸先廢帝自立,改國號陳。另外蕭衍的孫子蕭詧(chá)曾在江陵(今湖北)建立西梁,傳3帝,後亡於隋,與南京無關,此不贅述。
    南朝梁的有關名人軼事,主要選輯以下幾則:
    【長壽君王】梁武帝蕭衍,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壽命僅次於後來的乾隆皇帝(1711—1799年,89歲)的另一個長壽君王。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48年,壽86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曆史上第二長壽的皇帝(第一位是乾隆89歲)。蕭衍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專的帝王。《資治通鑒》說梁武帝:“博學能文,陰陽、卡籃、騎射、聲律、草隸、圍棋無不精妙。”而其天生就具備的文采和軍事才能,在他7、8歲時就給他帶來了顯赫的聲譽。
    蕭衍篤信佛教,偏佛家又主張素食、戒酒、禁欲的。所以,盡管他身為皇帝,但不喜歡豪華生活,衣食住行都很簡樸。一過50歲,就斷絕了房事。從秦至清末,我國曆代帝王,活到80歲以上隻有5位。他們是:梁武帝蕭衍,86歲;武周武則天,81歲;吳越王錢繆,80歲;宋高宗趙構,80歲;清高宗弘曆,89歲。不足50歲死去的有142人,占67%,平均年齡隻有39。2歲。大多數帝王未到“而立”之年就駕崩了,原因是多方麵的,因爭奪皇位相互殘殺,被殺死或杖通自殺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方麵的原因就是淫逸無度,房勞太過。蕭衍所以能長壽,有人為他總結了四條:“好讀書,喜六藝,愛簡樸,遠酒色”。看來,養生不單單是說說而已,說了就要做,否則,空頭支票一張,毫無意義。
    【舍身奉佛】502年,39歲的梁武帝在南京建立了梁朝。3年後,他皈依佛教,並遵照佛教信徒的戒律修行,禮佛誦經、吃素斷酒肉,試圖以“佛化治國”。後來5次舍身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為奴”,說是為了給他的臣民消災祝福。但是他5次出家,究竟給臣民消了多少災,祈了多少福無人知道,朝廷共花了幾億萬“贖身”錢,將國庫都給折騰光了,這一點曆史卻有清清楚楚地記載。就在他第五次舍身佛寺不久,國內爆發了侯景之亂。
    【餓死台城】關於梁武帝餓死台城的版本很多,本篇前麵一說過一種。這裏還有一種說法。到了梁武帝末年時,爆發了“侯景之亂”。侯景本是北朝的大將,因與東魏統治者有矛盾而投降了梁朝。這個人狡詐多變,但梁武帝卻委以重任,派他當南豫州刺史,鎮守壽陽(今安徽壽縣)。後來侯景利用梁朝皇族內部的傾軋,先攻占了江北重鎮曆陽,然後在梁武帝侄兒蕭正德的接應下過了長江,又順利地渡過了秦淮河,與蕭正德率領的叛軍一道圍攻台城。據史書記載,台城開始被圍時,城中有男女10多萬人,由於糧食缺少,死者枕藉。被叛軍攻破時,城裏隻剩下2、3千人。梁武帝當時年已86歲,被侯景軟禁於台城淨居殿,不給生活用品,並且限製他的飲食,不久就憂憤成疾。據說梁武帝在病中因為嘴裏發苦,想吃蜜糖,侯景拒絕供應,蕭衍口喊“荷荷”而死,真是慘不忍睹。這就是曆史上傳說的梁武帝餓死台城的故事。
    【自律之帝】梁武帝作為一個萬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個苦行僧。蕭衍十分重視戒律,自從受戒以後,就嚴守戒律,每天隻在中午吃一頓飯,隻食素菜,而且隻吃點豆羹糲飯而已,有時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過午,就不吃了。他穿布衣蓋布被,坐草席登草鞋,頭戴葛布巾;一頂帽子戴3年,一床被蓋2年,不飲酒、不取樂。他不僅自己斷絕女色,不食葷腥,還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從多方麵闡述了斷禁肉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詔全國,今後祭祀宗廟神靈,不許再用牛羊豬等,此令一下,朝野為之震動。
    蕭衍日理萬機,勤於政事,冬天過四更才睡覺,夜深天寒仍然勤撰不已,手都凍裂過;他不但勤政而且愛民,親近侍從,犯過者多被寬恕,每判一死刑,常常難過得掉眼淚;他居小暗室殿,雖然見內宮小臣也像遇見貴賓,即使古之賢君也很少有象他這樣的。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梁武帝長子。中國南朝梁代文學家。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
    蕭統自幼就聰慧強記,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他16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木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隻肯吃水果。他本來身體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蕭統極富於同情心。他12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失有情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彙報了情況,蕭衍聽了連連點頭微笑,對兒子的寬厚表示嘉許。以至於以後大臣們想從寬處理某人時就故意拉上蕭統,讓他來判決。梁普通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3000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正因為蕭統太子具有這些高尚的品質,才贏得了當世和後世人普遍愛戴和尊敬。
    蕭統博學能文,且信佛,曾招聚文學之土,商榷古今文學,編集文選30卷,共收錄作者130位,作品514題。以賦、詩、文分類,稱《昭明文選》,是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文集。
    中大通三年(531年)3月,蕭統乘船去玄武湖采摘荷花,不幸失足落水,後來雖然被救了上來,卻因此感染了風寒,不治而死,終年31歲。
    太子早逝,令梁武帝悲痛萬分。下葬時,特意將太子生前的心愛之物琉璃碗和紫玉杯陪葬。琉璃碗為西域進貢之物,其實就是現代的玻璃,不過在當時極為稀見,被視為稀世珍寶。後來,有個太監私自盜掘了蕭統墓,取得珍寶後,跑到護城河朱雀橋時,忽然飛來無數燕雀,並一齊撲擊太監。梁武帝得知燕雀護陵的事情後,非常驚異,詔令重新整修太子墓。封墓時,又有數萬隻燕雀銜泥飛來,築起很大的墓包,並且日夜盤旋繞飛不已,守護著太子墓。由於太子墓在前湖邊上,因此,後人便稱前湖為“燕雀湖”,又名“太子湖”。宋朝詩人楊修之(即楊備)曾有詩雲:“平湖岸側見高墳,萬土銜來燕雀群。鑒麵無波天一色,此中文藻似儲君。”
    曆史上的燕雀湖頗負盛名,周長約30裏,麵積很大。湖邊蘆葦叢生,各種水鳥常棲息於此,湖水與鍾山相映襯,一派生機勃勃的雄姿秀景。
    昭明太子死後葬健康東北郊,陵號應是安陵。今棲霞鎮新合村獅子衝一對有角石獸位於梁代陵區範圍內,其墓主有可能就是昭明太子蕭統。
    【半老少婦】其實梁元帝蕭繹的悲哀,並不在於他的“一目了然”,而在於他管不住自己的妃子徐昭佩。“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典故就出在她的身上。
    據說,當年在“素蝶向林飛,紅花逐風散,花蝶俱不息,紅素還相亂。”(北魏著名文學家溫子升《詠花蝶詩》)的江陵,徐昭佩算得上是一位十分風騷的女人。
    徐昭佩是東海郯人(今山東省剡城北)。她是前齊國太尉的孫女,梁朝將軍徐琨的女兒,當蕭繹還在當湘東王時,她嫁給了蕭繹,成為湘東王妃。侯景之亂平定後,蕭繹在江陵即帝位,成了梁元帝,徐昭佩晉為皇妃。然而蕭繹當了皇帝以後,對後宮佳麗均不屑一顧,依舊以讀書屬文為樂,與文人雅士談玄說道,還與文武百官講授老莊的道經,久久不倦。徐昭佩仍然是深宮寂寞,芳華虛度,這時她已經年近不惑了,遭到皇帝情感上的冷落,自然心有不甘。徐妃一方麵,十分厭惡瞎了一隻眼睛的蕭繹,每當知道皇帝要來,總是在化妝時隻化半邊臉,名曰“半麵妝”,理由是一隻眼睛隻能看一半,以此來藐視皇帝;另一方麵,她又不甘寂寞,頻頻出軌,與多人私通,還酗酒,甚至大醉以後嘔吐在皇帝身上,皇帝一怒之下,幾年都沒有理睬徐昭佩。後來,徐妃終於耐不住寂寞,先與荊州瑤光寺中的智遠道人,暗中私通,後來又看上了元帝左右一位眉目俊秀、舉止風雅的美少年暨季江,初時還遮遮掩掩,後來居然公開來往。有人曾開玩笑地問季江:“滋味如何?”季江毫無隱諱地回答:“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半老,猶尚多情。”後人形容中年婦人的風情不減,常說: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事情敗露後,元帝盡殺所有與徐妃私通的人,同時將徐妃幽禁在後宮。梁太清3年(554年),逼令自殺,徐妃投井身亡,被埋葬於江陵的瓦宮寺旁。並且做《蕩婦秋思賦》以諷刺她。其詞如下:“蕩予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雲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複堪見鳥飛,悲鳴隻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於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雲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薑怨回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歎。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容子行行終不歸。”
    比起徐昭佩來,魏靈太後(北魏宣武帝皇後胡氏)的淫行就比較鬱悶了。據記載:有個叫楊白花的人,容貌雄偉,魏靈太後逼他私通,他懼禍,更改名字投奔梁國。魏靈太後追思他,作了《楊白花》歌,叫宮人唱它,歌詞是:“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落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此詩是淫是雅,由看官自己分析。
    【江陵焚書】南朝梁的幾個皇帝,雖然治國平天下的本領一塌糊塗,但都酷愛文學,周圍聚集了一班文人雅士。梁元帝是梁朝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與父兄一樣愛寫詩論文,他熱衷的宮體詩在當時風行文壇。
    梁元帝承聖三年11月,魏軍攻破首都江陵(今湖北荊州)時,梁元帝命令舍人高善寶,將宮中14萬卷藏書付之一炬,還將寶劍在柱上擊斷,哀歎:“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被俘後,西魏人問他為何焚書,他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後人稱之為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並說其罪甚於項羽焚毀阿房宮。
    【南朝劉勰】劉勰(約465—520年),字彥和,南朝梁人。東莞郡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關於他的生卒年,諸家說法不一。少孤、家貧,無力婚娶,曾依靠沙門僧祐居上定林寺10餘年。他精研佛理,飽覽經籍,於南齊末年寫成3。6萬字的文學理論名著《文心雕龍》。梁武帝時,曆任奉朝請、東宮通事舍人,世稱劉舍人。晚年出家,法號慧地。此外,劉勰還有《滅惑論》、《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流傳後世。
    【南朝沈約】沈約(441—513年),南朝梁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後以觸怒受譴,憂鬱而卒。首創“四聲”之說,與謝朓等人開創“永明體”,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書》一百卷。另有《晉書》、《齊紀》、《四聲譜》等,均散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走出南梁王朝大家都很有感慨。導遊說,這朝的開國皇帝蕭衍也是靠一個“殺”字起家,而且殺戮的手段呈多樣化,有酒後被人用泥土悶死的;有被人沉入水中溺死的;有被軟禁後餓死的;還有被用毒酒賜死的。大家想想,當年皇帝都是這樣子的死法,何況平民百姓。雖然這個王朝隻持續了55年,有6位皇帝。但是蕭衍一個人就當了48年皇帝,剩下的7年,5位皇帝平均每人執政僅一年多,短的隻有幾個月。與前代蕭齊王朝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蕭齊王朝曆時23年,有7位皇帝,而齊武帝蕭賾一人就幹了一半12年,其他6位皇帝一共隻幹了11年,平均每個皇帝執政也不到兩年)。
    南朝梁之後是陳霸先建立的南朝陳,請看下一篇:十代故都之南陳王朝。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