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代故都之南梁王朝⑤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993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五、十代故都之南梁王朝⑤文/肖堯
當初,太子蕭統沒有出生時,梁武帝收臨川王蕭宏之子蕭正德為養子。蕭正德從小就很粗野陰險,梁武帝即位後,蕭正德一心想成為東宮太子。太子蕭統出生之後,蕭正德被送還其父母,並賜予西豐侯的爵位。蕭正德心中恨恨不平,一直藏有謀反之心。這一年,蕭正德由黃門侍朗升為輕車將軍,不久他逃奔北魏,自稱是被廢棄的太子前來尋求避難。北魏尚書左仆射蕭寶寅(502年,梁武帝蕭衍攻克建康時逃奔北魏)上表朝廷說:“伯父是皇帝,父親是揚州刺史,而他卻丟下親人,遠遠地投到別的國家來,豈有此理!不如殺了他。”因此,北魏人便對蕭正德非常不客氣,於是蕭正德就殺了一個小孩,聲言是自己的孩子,遠遠地修建墓地。北魏人沒有懷疑他。第二年,他又從北魏逃回國。梁武帝流著淚教誨他,恢複了他的爵位。
西豐侯蕭正德從北魏返回之後,沒有一點悔改之意,大量召納亡命之徒,夜間在道路上殺人越貨,他被任命為輕車將軍跟隨蕭綜北伐,丟下軍隊私自返回。梁武帝對他前後的罪惡一起清算,免去了他的官職,削奪了爵位,並流放臨海;但是還沒有到臨海,梁武帝又派人追上赦免了他。
普通七年(526年),臨川靖惠王蕭宏因為極度恐懼,於4月17日病死,時年54歲。自從他得病到去世,梁武帝曾7次前去探視。蕭宏死後,梁武帝下詔追贈侍中、大將軍、揚州牧,假黃铖,並給羽葆、鼓吹一部,增加班劍為60人,賜諡號靖惠。梁武帝對這個小他9歲弟弟的後事安排、還是夠意思的,一點都沒有虧待他,僅看蕭宏的墓葬規格就足以說明問題。
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位於南京棲霞區堯化鎮仙寧農牧場張庫村田野中。蕭宏墓前石刻在1956年曾進行過修複,現存石刻3種6件,其中石辟邪兩隻,東西相對,均為雄獸。西辟邪已碎成數塊,橫臥在水溝蔓草之中;東辟邪原倒在深約1。5米的溝中,50年代升高到地麵的基座上,整個辟邪重約15噸,造型雄渾簡練,姿態生動有神,給人以威猛雄健的感覺。為南朝石辟邪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石辟邪。蕭宏墓石刻現存辟邪、龜趺、神道東西石柱、石碑等。
梁武帝共有8個兒子:蕭統、蕭綜、蕭綱、蕭績、蕭續、蕭綸、蕭繹、蕭紀。梁武帝38歲時,才有長子蕭統。梁武帝即位後,封蕭統為皇太子。次子蕭綜為豫章王。
當初,梁武帝納東昏侯的寵姬吳淑媛為妃,7個月之後便生下了豫章王蕭綜。宮中許多人都懷疑蕭綜是東昏侯蕭寶卷的兒子。到了吳淑媛失寵而心懷怨恨之時,她便秘密地對蕭綜說:“你7個月就生下來了,怎麼能與其他皇子相比!然而你是太子的大弟弟,幸保富貴,千萬不要泄露!”說畢便與蕭綜抱頭而哭。從此蕭綜便對自己的身世產生了懷疑,在白天他照舊言談說笑,而到了夜間則關門閉戶獨處靜室,披散著頭發,坐在草席之上,私下裏在別室中祭祀南齊的七廟祖先。但是,蕭衍並沒有歧視蕭綜,封他為王,還做將軍。
有時,蕭綜換上平民服裝到曲阿(今江蘇丹陽)拜祭齊明帝陵,他聽民間流傳著把血滴在屍骨上,如果血滲進骨頭就說明滴血者與死者為父子關係的方法,便偷偷地挖開了東昏侯的墳墓,並親自殺死了一個男子來試驗,結果他自己的血滲進了東昏侯的屍骨,而被他殺死的那個人的血卻沒滲進去,於是他便起了異心,一心伺機起事。同時,有意疏遠與蕭衍的關係。
蕭綜有猛力,能用手製服狂奔之馬。他輕財好士,隻留下自己穿的衣服,其他財物都分給他人,經常弄得手頭很緊。他多次上陳機宜,請求到邊關去任職,梁武帝不予批準。他常常在內室的地上布滿沙子,終日光著腳在沙子上麵行走,練得腳底長滿老繭,一天能行走300裏路。各王、侯、妃、主以及外人都知道了蕭綜的心機,但是因梁武帝性格嚴酷,所以誰也不敢說出來。蕭綜又派使者與蕭寶寅接上了關係,把他認作叔父。肅綜但任南兗州刺史,不接見賓客,審判案件時隔著簾子審問斷決,外出時則在車前掛著布帷,特別不喜歡人認識他的麵孔。
蕭綜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時,北魏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略率領兩萬兵馬逼攻彭城。梁武帝擔心蕭綜戰敗被擒,便命令他帶兵返回。蕭綜害怕南歸之後不能再到北邊來,便秘密派人給元略送去降書。
梁武帝知道這一情況之後,驚異萬分,但是自己釀的苦酒也隻能自己喝。有關部門奏請削奪蕭綜的爵位和封地,並從皇族名冊中除名,改他的兒子蕭直姓悖氏。還將其母吳淑媛廢為庶人。但是沒過10日,梁武帝又下詔恢複了蕭綜在皇族名冊中的名字。封蕭直為永新侯。給吳淑媛加了諡號為“敬”。
普通六年(525年),蕭綜到了洛陽,拜見了北魏孝明帝之後,為東昏侯舉哀,服斬衰之孝3年,並改名為蕭讚(音鑽)。
大通元年(527年),蕭寶寅(東昏侯蕭寶卷六弟)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起兵,反叛北魏。蕭綜前去投奔,途中被魏軍俘獲殺死,距他降魏僅兩年。
以上兩件事情,對蕭衍來說是打擊很大,據說這就是他要出家當和尚的直接原因。建國開始的時候,蕭衍重視儒家思想,還自己親自寫《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倡導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和氛圍。蕭家自古本是道教徒,到了梁武帝年代開始信佛,他老年以後,更是看破紅塵,從道家轉向了佛家。我國漢族佛教徒吃素的風俗也源於梁武帝。
(7)五次出家。
梁武帝皈依佛門後,曾數次入寺廟做和尚,當住持,講解經書。他提倡尊儒崇佛,有“菩薩皇帝”之稱,並宣布佛教為國教。在國內大興佛寺,廣建佛塔。當時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建有佛寺500餘所,僧尼達10餘萬人。全國有寺院2846所,僧尼不計其數。唐代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寫道:“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是南朝當時佛教興盛的真實寫照。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南京有跡可尋或雖已消失但仍有其名的曆代寺廟尚有幾十處,其中人們比較熟悉和曾經有所聞的主要有:雞鳴寺(同泰寺)、鳳遊寺、紫竹林禪寺、棲霞寺、宏覺寺、承恩寺、普覺寺、光宅寺、永慶寺、香林寺、華嚴寺、玄奘寺、淨覺寺、瓦官寺、毗盧寺、靈穀寺、大報恩寺、天界寺、地藏寺、高座寺(甘露寺)、永慶寺、龍泉禪寺、紫竹林禪寺、弘濟寺、天隆寺、華嚴寺、靜海寺、長幹寺、普德寺、惠濟寺、弘覺寺、清涼寺、半山寺、金光禪寺(六合)、長蘆寺(六合)、梵天禪寺(六合)、招賢禪寺(六合)、無想禪寺(溧水)、觀音禪寺(溧水)、永壽寺(溧水)定山寺(浦口)、惠濟寺(浦口)、泰山寺(浦口)、弘德寺(浦口)、極樂寺(浦口)、明因寺(浦口)、七佛寺(浦口)、兜率寺(浦口)、藏龍寺(江寧)、上國安寺(江寧)、定林寺(江寧)、幽棲寺(江寧)、雲居寺(江寧)、保聖寺(高淳)、彰教寺(高淳)、真如禪寺(高淳)。另有:蔣王廟、城隍廟、夫子廟、龍王廟、金粟庵、西方庵、觀音庵(浦口)、鬆筠庵(浦口)等。
同泰寺(今雞鳴寺),一般認為是梁武帝於普通八年、大通元年(527年),下令在台城皇宮旁所建,取名為同泰寺。其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是當時南方之佛教中心。同泰寺建成後,梁武帝又在皇宮與同泰寺對著的地方開了一個門,取名大通門(大通是同泰的反語諧音)。這樣一來,他出宮入廟,出廟進宮,來往就方便了許多。
同泰寺位於雞籠山東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雞籠山東接九華山,北臨玄武湖,西連鼓樓崗,山高60餘米,因山勢渾圓似雞籠而得名。雞鳴寺寺址所在,三國時屬吳國後苑之地,早在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辟為廷尉署,至南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才使這裏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
同泰寺與台城皇宮隔路相對,整個寺院依皇家規製而建,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盛極一時,無愧於“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譽。由於梁武帝的尊祟,同泰寺儼然如當時南方之佛教中心。據說,天望高僧達摩從印度來建康時,就曾居於此。
如今雞鳴寺院內,大雄寶殿之東為憑虛閣遺址,西為塔院。塔院內全部采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藝,青石鋪設地麵,一座7層8麵的藥師佛塔拔地而起。此塔為1990年重新建造,是雞鳴寺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約44米,外觀為假九麵,實為7級8麵。鬥拱重簷,銅刹筒瓦,在陽光照耀之下,塔刹金光溢射四方。塔身建有內梯外廊,宏麗壯觀,映帶霞輝。此塔被稱為消災延壽的藥師佛塔,含國泰民安和為香客、遊人消災延壽的祝禱之意。寶塔南麵正門上額題“藥師佛塔”四個大字,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手跡。北門門額上鐫刻有“國泰民安”匾額,為當時的南京市市長所題。塔內供奉有藥師佛銅佛像一座,此像原供奉於北京雍和宮,1972年由趙樸初向國務院提請、經周總理批準送給南京靈穀寺。塔內每層中間還有4個佛龕,為明代金絲楠木雕,原為北京中南海舊物,每個龕內供奉有一尊楠木的藥師佛像。
觀音樓上有一副對聯:“雞籠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陽樓故址;玄武湖邊,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舊觀。”
如今,每逢觀音菩薩聖誕日即:農曆2月19日、6月9日、9月19日,分別為觀音菩薩誕生、成道,出家紀念日,寺院均要舉行慶祝儀式,數萬善男信女前來寺廟敬香,人潮如織,熱鬧異常。
英國有個國王愛德華八世,是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典型。因內閣和各自治政府不同意他與曾兩度離異、名叫沃麗絲•辛普森的美國平民女子的婚姻,1936年12月11日,他發表了告別廣播講話,宣布正式退位,成為溫莎公爵。他是英國曆史上第一個自願退位的國王。12日,愛德華八世的弟弟喬治六世繼位。這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國王的羅曼史,留給世人無盡的遐想。
梁武帝是個不愛江山愛佛寺的典型。梁武帝不僅提倡尊儒崇佛,自己也身體力行,而且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當皇帝期間,梁武帝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多次到同泰寺說法講經,聽眾逾萬。並曾經5次舍身。
第一次(3天)。原先,梁武帝修建了同泰寺,又開了大通門以對之,取“同泰”與“大通”反語相協。梁武帝早晚親臨同泰寺,都出入大通門。大通元年(527年)3月初八,梁武帝(64歲)來到同泰寺行舍身儀式,並對前去找他的臣子說他已決定舍身為僧,不打算再當皇帝了。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隻好天天去寺裏懇求皇帝回宮。武帝在寺裏呆了3天,在大臣們的一再苦求下,11日回到宮中,頒發大赦令,改年號為大通。
第二次(12天)。中大通元年(529年)9月15日,梁武帝(66歲)親臨同泰寺,設置四部無遮大會。梁武帝脫下禦服,換上法衣,行清淨大舍,以同泰寺中的便省室為居所,室內設素床瓦器,乘小車,以私人為執役。梁武帝還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開講《涅經》。25日,梁朝群臣百官用一億萬錢向佛、法、僧三寶祈求,以贖皇帝菩薩,僧眾們默許了。27日,百官來到同泰寺東門,上表請梁武帝回到皇宮,請了三次,皇帝才同意。梁武帝三次都複了信,這幾封信都用“頓首”一詞。
第三次(共14天)。中大通三年(531年)10月13日,梁武帝(68歲)臨幸同泰寺,登法座,向眾人宣講《涅經》,持續了7天才結束。11月29日,梁武帝臨幸同泰寺,向僧眾宣講《般若經》,又持續了7天。
第四次(共37天)。中大同元年(546年)3月初八,梁武帝(83歲)臨幸同泰寺,就住在寺裏的臨時官署中,講讀《三慧經》。4月14日,梁武帝講經結束,實行大赦,改換年號。這天夜裏,同泰寺的塔起火,梁武帝說:“這是魔鬼造成的,應該大規模地做一些佛事活動。”文武大臣們都說好。於是,梁武帝下詔說:“道高魔盛,行善發生障礙,應該大興土木,建造規模要超過以往。”於是便開始起造一座高12層的佛塔;將要建成之時,正趕上侯景叛亂,便中止修建了。
第五次(18天)。太清元年(547年)3月初三,梁武帝(84歲)親臨同泰寺,舉行舍身儀式,和大通元年那次一樣。初十,梁朝文武百官給佛門捐錢為梁武帝贖身。21日,梁武帝回到了皇宮,大赦天下,改換年號為“太清”。
同泰寺是當時首都建康(今南京)最大的寺廟,有僧侶有數千人。梁武帝每次舍身,朝廷都要動用億萬錢的代價,才能將“皇帝菩薩”從同泰寺“贖”回。梁武帝先後五次舍身奉佛,僅贖身錢朝廷就總共花去了幾億萬錢。晚年因他過於迷信佛教,至使百姓“肌肉略盡”,“骨髓俱磬”,被人們斥之為:一個迂腐昏庸的怪老頭。看來人一老就會作怪,這是自然的規律。
“侯景之亂”後,同泰寺荒蕪多年,至922年楊吳時期,又在同泰寺故址建台城千佛院。南唐時稱淨居寺,建有涵虛閣,後又改稱圓寂寺。至宋代又分其半地置法寶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興建寺院,盡拆故宇舊屋,加以拓展擴建,題額為“雞鳴寺”。清朝康熙年間曾對雞鳴寺進行過兩次大修,並改建了山門。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並為這座古刹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後來,乾隆皇帝也來過此寺,並題寫了匾額和楹聯。
梁武帝信佛之後,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麵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有關史籍記載,梁武帝曾會見過佛教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菩提達摩(?—536年),中國禪宗初祖。南天竺婆羅門(印度南部)人,也有人認為他是波斯(今伊朗)人。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禪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羅到該國傳法,菩提多羅從他學法,很得般若多羅的賞識,就給他改名為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梁武帝重佛,聲名遠播海外。千陀利(古代東南亞的一個小國)人甚至稱他為中國的“聖主”,“是我真佛”。普通年間(520—527年),菩提達摩得悉梁武帝重視佛教,特地從海路乘船來到廣州,想親自體驗一下梁朝重視佛教的盛況。梁武帝久聞其名,急命負責外事的官員把菩提達摩請到建康。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150歲了。
菩提達摩來到建康後,梁武帝將他迎入宮中,受到熱情接待。梁武帝委婉和善地問菩提達摩:“朕即位以來,廣造佛寺,整理經文,超度眾生,可不可以算是有功德呢?”
菩提達摩答道:“這算不上什麼功德,佛家主張罪福並舍,空有兼忘,反對有為之善。參禪不可拘於形跡,須由靜生智,由智生明,從空寂中體會經義,才算得上有功德!”
梁武帝又問:“朕在華林園中,彙集了許多浮屠經典,高僧前來,能否為朕逐日講解,指點迷津呢?”
菩提達摩微笑著說道:“佛學在心不在口,極口闡釋,實非上乘,所以明心見性,自能成佛,不在區區經論!”
梁武帝本來以為菩提達摩會稱頌他的禮佛赤誠,沒料到被他兩番駁斥,反倒弄得啞口無言。兩人彼此言談不契,不歡而散。
菩提達摩離宮後,騎著一匹騾子上路。準備經幕府山渡江北上。梁武帝獲悉達摩即將北上,急派人騎騾追趕,但追到幕府山西、北二峰峽穀時,二峰驟然閉合,將騾群夾在其中,所以被稱為夾騾峰(今南京幕府山西北)。而達摩則折葦投水,飄然渡江北去。夾騾峰下又有達摩洞,傳說菩提達摩渡江北上時,途中曾在此洞休息。後來,在幕府山就留下了“達摩洞”這個名勝。
幕府山在今南京市中央門外,其西、北二峰合稱夾蘿峰,夾蘿峰下有達摩洞遺跡。幕府山高205米,北臨大江,為曆代的南京北門戶。有數座高峰,主峰北固峰偏南,峰下有若幹石洞。中峰名勝頗多,有仙人洞和虎跑泉等。西、北二峰因達摩的傳說,又被稱為夾騾峰。達摩洞在山半腰,山下有“渡獅石”之地名,應為“渡師石”。峰下還有五馬渡等名勝。五馬渡為東晉元帝的渡江處。幕府山及周邊的象山、老虎山,為東晉世家大族中的王氏和顏氏的族葬地。
據傳,位於南京浦口的定山古寺始建於天監二年(503年)。後禪宗祖師達摩一葦渡江後駐錫於此。目前定山寺還留有兩處重要遺跡,一處是寺後的山坡竹林裏有一個石碑,上麵刻有達摩一葦渡江圖,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立於渡江蘆葦之上,還刻有“大明弘治四年辛亥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淨×雲建立”字樣。
之後,菩提達摩卓錫(僧人居留)嵩山少林寺,麵壁9年,創立佛教禪宗。菩提達摩後遇慧可,授以《楞伽經》四卷。慧可承受了他的心法,於是禪宗得以流傳。禪宗六傳至唐代高僧慧能,得以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流傳最廣的佛教派別。在通俗俠義小說中,菩提達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創始者。東魏天平三年(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
菩提達摩端居而逝後,梁武帝悔恨當初未悟其直示心印,遂給菩提達摩撰寫碑文,以表達自己因語不投機而失之交臂的怨悔心情。碑文雲:“嗟夫,見之不見,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
說到寺廟,就不能不提瓦棺寺。瓦棺寺建於東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比同泰寺早了160多年。位於東晉都城西南小長幹山崗下,在今天南京中華門內西南隅花露崗鳳凰台上,晉賢阮籍古墓之北,當年曾建有保存藝術珍品最豐富的瓦棺寺。原為東晉政府官營的陶器作坊,稱為“瓦官”,所以又稱瓦官寺。寺內有大雕塑家戴逵(東晉時期著名的雕塑家和畫家)和戴顒父子鑄造的5尊夾紵佛像(一說銅佛像)、著名畫家顧愷之(東晉畫家、中國最早的佛畫家之一)所作的維摩詰壁畫、獅子國(今斯裏蘭卡)贈送的高4尺2寸的白玉佛像,被稱為瓦官寺的“三絕”。
顧愷之在瓦官寺大殿外西壁上作壁畫《維摩詰像》轟動一時。《建康實錄》詳細地記載了這件盛事。瓦官寺落成之後,寺裏設會場把當朝顯貴請來擊鼓撞鍾,捐施錢財。當時在捐簿上承捐數目最多的也沒有超過10萬錢的,而當時年僅20歲的顧愷之卻言稱要捐錢百萬,令眾人瞠目結舌。他要求寺裏的和尚粉刷一麵空白牆壁,然後閉門不出,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在寺壁上精心繪製了一幅維摩詰像(“維摩詰”即梵文的直譯音,漢語意為“淨名居士”)。當這幅巨大壁畫基本完成,將要給維摩詰點眼珠之際,顧愷之請寺僧打開大門,讓民眾參觀,並規定,頭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10萬,第二天5萬,第三天隨意捐錢。頭一天,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愷之“開光點眼”,湧入瓦官寺。顧愷之當眾起筆點睛,說也神奇,隻那麼一點,整個畫像便活龍活現。民眾聞訊而來,很快的,100萬錢便湊足了。這幅維摩詰壁畫像也就成為他的名作。
梁武帝時,在瓦官寺建造台殿,並更名為瓦官閣。瓦官閣,高20餘丈,非常雄偉,是當時建康城的最高建築。因距離當年的長江很近,所以在日照下,閣影可以映入江中,是當時眺望江中景色的一處名勝。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閣,留下了一首詩:
晨登瓦棺閣,極眺金陵城。鍾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
寥廓雲海晚,蒼茫宮觀平。門餘閶闔字,樓識鳳凰名。
雷作百山動,神扶萬栱傾。靈光何足貴,長此鎮吳京。
可惜瓦棺閣在南唐滅亡時被毀。在瓦官寺的東麵,還有一處南朝名勝叫做“鳳凰台”。相傳,南朝宋元嘉年間,有鳳凰來集於此,時人因建此台。李白有《登金陵鳳凰台》詩,描述登望所見之景:“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鴛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當時在建康城(今南京城)比較有名的還有棲霞寺,建於南齊永明年間,明僧紹舍宅為寺,建“棲霞精舍”,唐為“天下四大寺山”之一,清乾隆皇帝建“棲霞行宮”於寺後。寺毀於太平軍與清軍兵火,光緒年間重建。
棲霞寺千佛崖,為江南僅有的南朝石窟。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鑿“無量殿”於西岩石壁,無量佛座像高三丈二尺五,兩側觀音至兩菩薩均高三丈,合稱“西方三聖”;以後曆年鑿刻,至梁武帝時已形成石刻群。
粱元帝蕭繹為湘東王時,撰《攝山棲曩寺碑銘》,文辭典雅,對仗工整,將棲霞寺描摹得仿佛化外仙境。陳時,陳後主曾與寵臣江總同遊攝山棲霞寺並賦詩記遊。江總還撰有《攝山棲曩寺碑》碑文。
棲霞寺舍利塔,初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後於唐會昌年間被毀,南唐重建石塔。
今日棲霞寺舍利塔,始建於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年),在棲霞山的東西兩峰環抱中。唐代時,棲霞寺與山東靈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國清寺並稱為我國“四大寺山”。寺前有紀念明僧紹的“明征君碑”,為唐高宗李治撰。棲霞寺原建築多毀於兵火。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相繼修葺,近幾年又幾經修整,得到很好的保護。(8)文學造詣。
據說,梁武帝與漢光武帝(劉秀)、隋煬帝(楊廣)、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魏新帝(王莽)、文帝(曹丕)、漢昭烈帝(劉備)、帝舜(重華),被稱作曆史上最“做秀”的10個皇帝。梁武帝是蕭梁王朝最著名的才子,書法、文采、棋藝都十分出眾,政治手段也相當高明。在梁武帝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
蕭衍博學能文,工書法,通音樂,又篤信佛教。即皇帝位以後,又重用文士,提倡文學創作。在他的影響下,貴族大臣也紛紛效法,對當時文學創作的繁榮有重要的影響。據《梁書•武帝紀》載,蕭衍著作很多。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200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明人輯有梁武帝禦製集。《隋書•經籍誌》、《梁武帝集》26卷(梁32卷)、《梁武帝詩賦集》20卷、《梁武帝雜文集》9卷。
在佛學方麵,他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史學方麵,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曆史,因而主持編撰了600卷的《通史》,並“躬製讚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
南梁天監九年(510年)農曆3月,他親臨國學館講課。詔“皇太子以下及王侯之子,凡到學齡者,要送國學就讀。設尚書五部,五部職司人選,不受門弟高低,寒士中人才兼優者,首先其選。”又詔“各州郡設鄉豪一人,專事考察推薦人才”。
據史書記載:“武帝素來精通鍾律,想要整理、訂正雅樂,於是自己製4件樂器,起名為“通”。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相當出色。齊武帝永明年間(484—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蕭衍重視樂府民歌,曾有不少擬作,分別收錄在《玉台新詠》、《藝文類聚》、《文苑英華》和《樂府詩集》裏,其中象《子夜四時歌》的《春歌》“蘭葉始滿地”、《夏歌》“江南蓮花開”,《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莫愁歌》。他的一些詔令書寫得也極有文采,後來明朝人張溥把蕭衍的著作收集並編成《梁武帝集》共一卷。該書輯錄了梁武帝蕭衍有關的詔令、敕、製、書、表、箴(zhēn)、序、文、詩賦等著作。
梁武帝有十餘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
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法豔照裏閭。
南窗北牗掛明光,羅帷綺帳脂粉香。
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
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
《莫愁歌》,清新活潑,應該是帝王貴族中出色的作品: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
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於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七言詩。此後,宋、齊時鮑照、湯惠林、釋寶月等人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梁武帝,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曹丕的《燕歌行》雖然是開山之作,但全詩逐句押韻,未免顯得單調,缺乏琬轉詠歎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
梁武帝對圍棋特別喜愛,棋藝也很高超。在齊朝為官時,每逢閑暇,常徹夜不眠,與人弈棋。稱帝之後,興趣不減。大臣朱異、韋黯、到溉,名將陳慶之等都是他的棋友。每到興致高時,便不複君臣之別。一次,梁武帝又約到溉玩了一個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終,竟低頭睡著了。梁武帝見狀大笑,就做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到溉被喚醒,頗為尷尬,及聽到梁武帝的詩句,又放聲大笑,君臣盡歡而散。
此外,他還愛好書法,擅長草書,傳世墨跡有《愛業帖》、《腳氣帖》等,並注重書學理論研究,寫出了《古今書人優劣評》、《答陶隱居論書》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