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代故都之南梁王朝⑤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839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五、十代故都之南梁王朝⑤文/肖堯
話說梁天監元年(502年)4月,梁王蕭衍代齊稱帝,是為梁武帝,在建康(今南京)建都。國號梁,史稱南梁,因為皇帝姓蕭,又稱蕭梁。至此,南朝梁開始了它50餘年的曆史。
南梁(502—557年),是中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也是在南京建都的第五個朝代。蕭衍建立梁王朝時,南北矛盾趨向和緩,商旅來往不斷。據說,1500多年前的梁武帝時期,南京已有居民約28萬戶,若按每戶5口計算,竟超過140萬人,相當於1955年南京市人口280萬的一半,是南朝時期全國最大的城市。蕭衍治國雖然一般,但倡導佛教卻情有獨鍾,不惜傾盡國庫錢財大修寺廟,甚至發展到自己出家當和尚的地步。他一身最大的決策失誤,恐怕就是接納了北朝東魏的大將侯景,因此引出了“侯景之亂”,從此南朝梁一蹶不振,不再安定,蕭衍自己最後也死於侯景之亂,8年後,南梁滅亡。南梁共56年,曆6帝。
(一)南梁武帝
高祖武皇帝蕭衍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文武兼備的皇帝,也是一位非常博學多通的皇帝。南齊末年,為雍州刺史,鎮守襄陽,乘機打造兵器,整治舟船,靜等天下大變。齊永元二年(500年),以討伐東昏侯蕭寶卷為名,舉兵攻入建康城,掌握南齊王朝的實權。齊中興二年(502年)迫使齊和帝蕭寶融禪位,蕭衍正式稱帝。即位之後,梁武帝施行了一係列整改措施,增設官品官銜,士族庶族並用,盡量減少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減免賦稅,減輕勞役,勸課農桑,多次詔令各地興修水利設施。恢複太學,建學校、修孔廟,親自為太學生講課,著述《孝經義》、《周易六十卦》等二百餘卷。梁武帝統治時期,是南朝(宋、齊、梁、陳四朝)曆史上最為穩定富足的幾十年。
蕭衍原來是南朝齊的官員,梁天監元年(502年)4月,齊相國、梁王蕭衍逼南朝齊的末代皇帝蕭寶融“禪讓”,自己建立了梁朝,是南朝梁國的創建者。是為梁武帝,在建康(今南京)建都。國號梁,史稱南梁,又稱蕭梁。
(1)生於南京。
高祖武皇帝蕭衍(464—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裏(今江蘇武進)人。漢朝相國蕭何的25代孫(齊高帝蕭道成是24代孫)。父蕭順之,母張尚柔。他與南朝齊的皇帝是同族,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族弟,他則是齊武帝蕭道成的族侄。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蕭整秉性耿直,不善巴結,所以後來再也沒有升遷,終老於淮陰縣令任上。蕭家後來雖然也出現過幾個仕宦之人,但都事跡平平,沒有建樹。但是,蕭整南遷江左百餘年後,蕭家卻接連出現了兩個開國皇帝,一個是南齊的建立者蕭道成;一個就是蕭梁的建立者蕭衍。
蕭順之在齊朝曆官待中、衛尉、太子詹事、領軍將軍、丹陽尹,封臨湘縣侯,贈鎮北將軍。因為生前未當上皇帝,所以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蕭衍即位後追尊其父為文皇帝,廟號太祖。葬建陵(今江蘇省丹陽市),與齊明帝興安陵相鄰。
蕭衍於宋孝武大明八年(464年)甲辰歲生於秣陵縣(今南京市,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前210年,改金陵邑置秣陵縣),同夏裏三橋宅(今天南京市東南),這年是甲辰年,屬龍。
蕭衍生來就有異光,但凡皇帝天生就與眾不同,相貌殊特,日角龍顏,重嶽虎顴,舌文八字,頂上有浮光,身映日無景。兩胯駢骨,項上隆起,生來就是一幅皇帝相。右手上還有一個“武”字,後來諡曰“武皇帝”恐怕就與此有關。
關於蕭衍出生地,在“同夏裏三橋宅”,這似乎沒有問題,問題是“同夏裏三橋宅”的具體位置在那裏,這裏有幾種不同的表述:
第一,據南京晨報(2005年):江寧驚現1700年前大墓,“古墓是在南京的一處村中發現的。”“這個村子是《梁書》上記載的梁武帝蕭衍的老家和出生地,故已引起了多方關注。曆史學界有種說法稱同夏裏三橋宅,就在該六朝早期大墓所在地的周圍。據推測,這個位置就是如今南京市江寧科學園上坊鎮中下村孫家墳土崗的南麓。
第二,據史料記載:南京門東有古巷老虎頭,原是東吳大帝孫權手下老臣張昭居家之地。221年,孫權封吳王,封張昭為拳侯。229年,孫權即東吳皇帝位,拜為輔吳將軍,改封婁候,邑萬戶。張昭在宅前開挖水塘,被稱為婁湖。後來湖成了巷子,婁湖的名字也一代代往下傳,演變成了“老虎頭”。
據說,南京城南老虎頭44號曾有光宅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七年(508年),原為梁武帝蕭衍的故宅。198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蕭衍當了皇帝以後,即將同夏裏三橋籬門側之故裏舍為寺廟,取名光宅寺。當時廟宇宏偉,是建康城裏18座大寺之一。
梁天監八年(509年)梁武帝曾將僧祜所造高達1丈9尺的無量壽佛銅像供奉於此(僧祜既是當時著名的宗教史家,又是著名的佛教雕塑家。由他奉敕監造的光宅寺銅像,用銅43000斤,莊嚴精美,被稱為東方第一)。且詔鐫金像花跌,命周興嗣、陸倭等著名文人各製寺碑。光宅寺內有井,又稱“郗氏窟”。相傳梁武帝皇後郗徽(又稱郗氏)生性妒忌,殘害後宮,後因褻瀆聖僧寶誌大師,遭到梁武帝的當眾訓斥,羞憤難忍而投井自盡,化為蟒蛇,托夢給梁武帝。梁武帝為郗氏之死十分懊悔,常懷悼念之心,寢食不安,遂冊封郗氏為龍天女。光宅寺之所在地,至今民間仍稱為“蟒蛇倉”或“回龍裏”。
一說,郗後是個“醋壇子”,蕭衍稱帝有了三宮六院,為其所不容。為了讓梁武帝遠離其他女色,郗後自殺並化作一條巨蟒,“見形光彩,照灼帝體不安”,在夢中攪得梁武帝寢食難安。武帝隻好冊封其為龍天女,舍宅為寺,雕刻石觀音供奉。觀音下還有一深不可測的石洞稱為“郗氏窟”,就是郗後化蟒後藏身之所。其實是梁武帝晚年信佛,逼殺發妻後常魂不守舍,幻覺時生,於是作出一係列懺悔舉動。
還有一說,梁武帝之原配郗夫人妒忌側室,動心發口有如毒蛇,30歲時,忽然夭亡。夫人生前心懷瞋(chēn)毒,致死後墮變蟒蛇。
隋唐以後,光宅寺日漸荒廢。南唐保大年間僅存地數畝,更名法光寺。北宋時寺僧募資重修,正殿依岩而築,塑佛像16尊,改稱鹿苑寺。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顓及管仲姬曾在寺內畫觀音大士像,將之刻石成像。
明永樂(1403—1424年)年間,西域回光大師以修建大報恩寺的餘款重修此寺,更名回光寺。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並立碑記事。此後幾經戰亂,名寺複成廢墟。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一遊方和尚偶然在廢墟中掘得一尊石觀音像,即設法重建寺廟,以石觀音寺為名。直至現在。現存正殿一座,後堂一座。寺內僅有一尊孤立的石觀音像,置於一口深井之畔。
光宅寺與相鄰的周處讀書台及清代著名戲劇理論家李漁的芥子園原來連成一片,前為赤石磯,後為白鷺洲,確為風景絕佳的勝地。寺側舊有古柏庵、西蓮庵、接引庵等建築,今均蕩然無存。
第三,據《至大金陵新誌卷三下》:“同夏縣梁武帝生於秣陵同夏裏大同元年因以置縣陳屬建興郡隋省入江寧‘圖經雲縣東十五裏有同夏浦舊有城今上元縣長樂鄉是其地’”。
據《建康誌》記載,建康驛位於上元縣長樂鄉的蛇盤,地處建康交通要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南京市政府在原建康驛站的舊址,興建了一座“文天祥詩碑亭”,碑的陽麵為文天祥的畫像,背麵則是文天祥寫於那時的《建康驛》:“草合離宮轉夕輝,孤雲漂泊複何依?山河風景原無意,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此別卻江南路,化著啼鵑帶血歸。”
以上三種表述,雖然有些差異,但是方向是一致的“今南京市東南”,距離上最多隻有十多華裏的差距,相對於1534年前蕭衍出生地的事來講,這個差距不算大。
當初,蕭衍之母張尚柔曾有一夢,夢見懷中抱日,隨後有娠,生下蕭衍。“帝及長,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時流名輩鹹推許焉。所居室常若雲氣,人或過者,體輒肅然。”
(2)王儉識才。
蕭衍的成功,離不開一個重要人物,這個人就是王儉。王儉(452—489年),字仲寶,琅琊臨沂人,南朝齊大臣,著作家、目錄學家。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其父王僧綽、叔王僧虔,俱有文學才能。王儉1歲時,父被害,為叔父王僧虔所養。自幼勤學,手不釋卷。賓客或相稱美,王僧虔曰:“我不患此兒無名,政恐名太盛耳。”宋明帝時,尚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18歲時成為秘書郎,曆任秘書丞、義興太守、太尉右長史等職,後輔佐齊太祖蕭道成即位,禮儀詔策,皆出其手。
王儉曾仕宋、齊兩朝3位皇帝,一直受到特別重用。他清心寡欲,無所嗜好,一生不貪財物,不近女色,“唯以經國為務”。同時也是他德才兼備,敢作敢為,敢諍敢諫。
王儉生活清淡,從不奢侈浪費,連上朝所用“車服塵素”也都是舊了再洗洗補補接著用。他死後“家無遺財”,隻留下“手筆典箋”(即文章、表冊)給後人。但他致力於人才培養。齊初,皇帝批準在他家裏設學士館,培養令、史、丞、郎等。皇帝還批準他“以家為府”,在家處理公務。王儉卻不把這些當成任用私人的機會,而是不辭政務繁忙,親自為士林館的學生們講課,來聽課的人“賓客滿席”,士林館的學生不僅成績優秀,而且風紀儀容整齊,一時“朝野慕之”。
王儉發現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很出眾,於是就提拔他做了戶曹屬官(掌管民戶﹑祠祀﹑農桑等的官署)。因為他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係融洽,不久又提升為隨王(蕭子隆)的參軍。後來蕭衍因為父親去世,回去守喪3年,然後複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在封建時期,官吏遇到父親去世,必須回家奔喪守孝3年,否則要受到法律處罰。當時的法律製度和倫理道德是結合在一起的,叫做“禮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禮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史書上說:“蕭衍好籌略,有文武才幹,王儉深器異之,曰:‘蕭郎出三十,貴不可言。’”(《資治通鑒第136卷》)意為:蕭衍做事喜歡運籌謀略。他文武全才,王儉非常器重他,對他的才能驚異不止。王儉曾說:“蕭郎剛剛年過三十,實在是貴不可言啊!”
蕭衍在政治上的成功,除了王儉的提攜外,他的家族背景也起了很大作用。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在隋煬帝創立科舉製度之前,中國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襲加推薦兩種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注重門第觀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難的。當然,更重要的還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蕭衍在文學上的造詣,時代背景對他也有重大影響。他出生於“六朝金粉”的南京,從小聰明過人,喜歡讀書,博學多才,尤其在文學方麵很有天賦。南北朝齊永明年間,有一大群文士集合於竟陵王蕭子良左右,形成了一個文學群體,文學史上稱“竟陵八友。”《梁書•武帝本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防、陸倕並遊焉,號曰‘八友’。”這些人中,沈約、謝朓、範雲、都是一代文人。他們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瀾,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沈約後來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眺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8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和作為卻是其他7個人無法相比的。
(3)巧用計謀。
公元493年,齊武帝蕭賾病重時,當時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後立與自己關係較好的蕭子良為皇帝,阻擋太孫入宮,後來事情敗露。太孫(即蕭昭業)即皇位後,被入獄賜死,時年27歲。對於王融的如意算盤和悲慘結局,蕭衍早就有所預料(他就是不說),所以他的好友範雲等對他異常敬佩。
齊武帝去世後,繼任皇帝——齊廢帝鬱林王蕭昭業,隻知道吃喝玩樂,根本不理政務,幾位老臣多次上門苦心相勸,都被其嗤之以鼻。蕭昭業的荒淫糜亂引起朝廷上下的強烈不滿。掌權的大臣蕭鸞(齊高帝蕭道成次兄蕭道生之子,為齊高帝及齊武帝所器重),眼見時機成熟,便急不可待地要廢除蕭昭業,另立皇帝。在和蕭衍商議時,蕭衍為其獻計說:“廢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輕率從事,現在廢立難免會遭到眾王爺的反對。”必先除去蕭昭業的心腹黨羽,以免除後患;同時要安撫好一些老臣,讓他們噤口,爾後才能取而代之。
蕭鸞則說:“現在的眾王爺沒什麼才能,隻有隨王蕭子隆(是南齊高祖蕭道成的第8位皇子,在上遊荊州任刺史,掌握著相當的兵權,在朝廷內外均有一定影響)文武兼備,而且占據荊州。如果把他召回來,就萬事大吉了。但怎麼才能讓他回來呢?”
蕭衍說:“這個隨王其實徒有虛名,並無什麼真才幹。他的屬下也沒有出色的人,隻是依賴武陵太守卞白龍和垣曆生兩員大將。這兩個也是無能之輩,貪圖金錢富貴,到時候隻要一封書信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把他們輕易地召回來。隻要製服了這兩個爪牙,蕭子隆也就不難製服了。
隆昌元年正月,蕭鸞借新皇帝蕭昭業的名義發布詔命,分別任命垣曆生、卞白龍二位將軍為太子左衛率和遊擊將軍。不出蕭衍所料,這兩人果然喜不自勝,迅速至京城上任。兩位爪牙被順利地從蕭子隆身邊調離,接著,蕭鸞又下詔書,任命蕭子隆為撫軍大將軍,即刻赴京上任,荊州那邊則另派新的刺史到任。蕭子隆不知是計,果然也願意返京。然而他們主仆三人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即刻被囚禁被殺戮的命運。
就這樣,蕭鸞按照蕭衍的計謀行事,先是廢立了皇帝蕭昭業,自己掌握朝政大權。3個月之後,隆昌元年(494年)7月,入宮殺了皇帝蕭昭業,並假太後令,廢其為鬱林王,同時迎蕭昭業之弟,15歲的新安王蕭昭文即皇帝位,改元延興。
延興元年(494年)10月10日,蕭鸞又假太後令,降齊帝昭文為海陵王,不久將其害死。於是蕭鸞即皇帝位,是為齊明帝,改元建武。11月,立皇子蕭寶卷為太子。蕭鸞做皇帝之後,沒有忘記蕭衍的謀劃之功,把他提拔為中書侍郎,後來又升為黃門侍郎。蕭衍的地位開始顯赫起來。
(4)力拒魏兵。
建武四年(497年),北魏的孝文帝率領30萬軍隊親自征討南朝齊,沿淮河向東攻打鍾離(今安徽鳳陽)。齊明帝蕭鸞先派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領兵迎戰。聽到北魏軍隊分兵攻打義陽後,又派遣蕭衍和平北將軍王廣之領兵救援。
王廣之領兵進到離義陽百裏之外時,聽說北魏軍隊人強馬壯,於是畏縮不前。蕭衍則請求充當先鋒,和北魏軍隊交戰。王廣之於是派部分軍隊歸蕭衍指揮,進兵義陽。
蕭衍帶領軍隊連夜抄小路趕到了距離北魏軍隻有幾裏地的賢首山(在河南省信陽縣西南亦名賢隱山),然後命令士兵將旗幟插滿了山上山下。等到天一亮,義陽城中的齊軍看到後,以為重兵已經趕到給他們解圍來了,於是士氣大增,馬上集合軍隊出城攻擊北魏軍,同時順風放火。這邊的蕭衍也趁機夾攻北魏軍,蕭衍親自上陣,搖旗擂鼓助威,齊軍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北魏軍在齊軍前後夾擊下,潰不成軍,隻好退卻。齊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蕭衍也因戰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公元487年的秋天,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和南陽,前鋒直逼雍州(今湖北襄樊市),齊明帝蕭鸞趕忙派蕭衍、左軍司馬張稷、度支尚書崔慧景領兵增援雍州。
第二年的3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與北魏軍作戰,在雍州西北的鄧城被北魏的幾萬鐵騎兵包圍。蕭衍知道城中糧草和槍械缺乏,就對崔慧景說:“我們遠道征戰,本來就很疲憊,需要休整,現在又遇到強敵圍困。如果軍中知道糧草缺乏的實情,肯定會發生兵變。為防萬一,我們還是趁敵人立足未穩,鼓舞士氣殺出重圍為上策。”誰知崔慧景見魏軍越來越多,沒有退卻的跡象。沒有和蕭衍商議,就私自帶著自己的部隊逃跑了。其他各部見統帥溜了,也紛紛逃散。蕭衍無法控製局麵,隻好邊戰邊退。
最後,蕭衍退到了樊城,才站穩了腳跟。這次戰役後,齊明帝以蕭衍為輔國將軍,代理雍州刺史。從此蕭衍就有了一塊穩定的根據地,這為他勢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他以後爭奪齊政權的重要資本。
(5)受禪稱帝。
相傳,建武四年(497年)冬天,在建康城的一個宅子裏,有兩個人正在飲酒,一位是蕭衍,30多歲年紀,身材修長,赤麵長髯,眉宇間自有一股英豪之氣。另一位,是蕭衍的舅父張弘策。兩人年齡相仿,從軍後,張弘策不離蕭衍左右。他們一邊飲酒,一邊正在謀劃如何闖一番業績。僅僅5年後,蕭衍就當上了皇帝(就像是皇帝速成班畢業的高材生)。
南齊永泰元年(498年),齊明帝蕭鸞崩,明帝次子東昏侯蕭寶卷即位。這就是無能的東昏侯。治國無術,卻很殘忍,即位之後便殺害顧命大臣右仆射江佑、司空徐孝嗣、右將軍蕭坦之、領軍將軍劉喧等人。也由於蕭寶卷的昏暴,導致發生始安王蕭遙光、太尉陳顯達與將軍崔景慧先後起兵叛亂。
崔慧景叛亂,不久,建康附近的東府、石頭、白下、新亭(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市南,地近江濱,依山為城壘,為軍事及交通重地)等城皆為叛軍所攻克,台城也被重重包圍起來。崔慧景的勢力達到最盛階段。豫州刺史蕭懿(蕭衍之兄)入援,平亂後蕭懿拜為尚書令。蕭懿的二弟雍州刺史蕭衍遣親吏虞安福入都對蕭懿說:“兄一舉平賊,功高震主,就使遭際清時,尚或難免,況在亂世,怎能自全!計不如勒兵入宮,行伊、霍故事,卻是萬世一時的機會。否則仍表請還鎮,托名拒虜,內畏外懷,誰敢不從!若放棄兵權,徒縻厚爵,高而無民,必生後悔!”蕭懿搖首不答,長史徐曜甫也從旁苦勸,又不見從。在平定崔慧景叛亂的過程中,蕭懿立了大功。事後,蕭寶卷任命他為尚書令、都督征討水陸諸軍事。此時,宿臣舊將誅除殆盡,朝政十分紊亂。蕭懿到任後,殫精竭慮,日夜操勞,試圖扭轉這一局麵。茹法珍、王亙之等忌憚蕭懿的威權,密語蕭寶卷:“蕭懿將反叛,恐陛下命在旦夕。”蕭寶卷矍然起座,命茹法珍設法除去蕭懿。
徐曜甫得知消息,勸蕭懿出奔襄陽。懿慨然道:“自古皆有死,豈有叛逃的尚書令麼?”茹法珍持敕賜毒藥。蕭懿毫不畏懼,臨死前還告訴茹法珍提防蕭衍,然後飲藥自盡。可謂愚蠢到了極點。
然後,蕭寶卷派人襲殺蕭衍,蕭衍早有準備,於是起兵直指建康。一路上乘勝長驅,許多刺史太守都聽從了蕭衍。
南齊永元二年(500年)11月,蕭懿被蕭寶卷害死的消息傳到襄陽後,蕭衍立即於當夜召集部下商議廢掉蕭寶卷。他慷慨激昂地對大家說:“昏主暴虐,甚於桀紂,當與諸君共除之!”得到大家的一致讚同。於是,大力招兵,準備和蕭寶卷決戰,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馬上千匹,戰船3千艘。
中興元年(501年)正月,南康王蕭寶融(蕭寶卷八弟)始稱相國,宣布大赦天下。同時,任命蕭衍為征東將軍,令其率軍東下。3月,南康王蕭寶融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即皇帝位,改元中興,是為齊和帝。以蕭穎胄為尚書令、荊州刺史,蕭衍為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廢蕭寶卷為涪陵王。
然後,蕭衍自荊州統軍順長江一路東下,克魯山、郢城、江州、蕪湖、姑孰、石頭城等城直逼建康。
蕭寶卷起初聽到蕭衍率軍東下的消息很不以為然,覺得蕭衍也不過和陳顯達、崔慧景等人一樣,雖然來勢凶猛,但最終成不了氣候,所以並不怎麼防備。他認為用不了10天,便會將蕭衍擊退。因此,他隻命令儲備百日的糧草。他還對手下人誇口道:“等蕭衍打到台城門外的時候再想辦法對付他也不遲!”直到蕭衍打到離建康不遠的江寧時,他才慌了神,急忙調兵遣將,保衛建康。
9月,雍、荊軍先頭部隊在曹景宗的率領下進駐江寧。蕭寶卷派征虜將軍李居士率精兵1000餘人前往應敵。當時,曹景宗剛到江寧不久,師老兵疲,營壘未立。李居士見狀,頗為輕視,率軍鼓噪向前。曹景宗率軍奮勇作戰,大敗李居士,乘勝進據新亭附近的皂莢橋。新亭守將江道林率軍出戰,在陣前被活捉,餘眾退保朱雀航(今南京鎮淮橋東)當時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正對宣陽門,稱朱雀航,也叫朱雀橋。
蕭衍進駐新林後,命王茂進據道士墩,陳伯之進據籬門,呂僧珍進據百板橋(都是建康城郊的軍事據點)。
10月,蕭寶卷派征虜將軍王珍國、軍主胡虎牙率精兵10萬餘人在朱雀航南列陣,又命宦官王寶孫手持白虎幡(有白虎圖像的旗幟,作為帝王詔令傳信之用。當時製度,以白虎威猛,主殺,故督戰用白虎幡)督戰。王寶孫以破釜沉舟之勢,下令撤掉朱雀航,以斷絕將士歸路拚死一搏。
不久,王茂、曹景宗率眾殺到,下令衝擊敵營。王茂身先士卒,在其外甥韋欣慶的護衛下,率先衝向敵陣,所向披靡。曹景宗率領大軍隨後跟進,雍、荊將士皆殊死奮戰,鼓噪之聲,震動天地。齊軍漸漸抵抗不住。王寶孫見狀,大聲責罵諸將帥。直閣將軍席豪被激怒,拍馬出陣,但很快被殺死。席豪是齊軍中著名驍將。他的戰死,使齊軍士氣更為低落,很快土崩瓦解。雍、荊軍乘勝追擊,齊軍落水死者不計其數,屍體堆積得幾乎有朱雀航那麼高。敗軍踏著死者屍體逃回建康城內。這就是著名的朱雀航大戰。蕭衍率軍兵臨建康城下。
朱雀橋之戰大敗以後,齊軍士氣更加低落。不久,新亭守將李居士、東府城守將徐元瑜先後投降蕭衍;石頭城、白下城的守將紛紛棄城而逃。這樣,建康境內台城以外諸城全部落入蕭衍手中。蕭寶卷下令將台城外的官署、民房全部燒掉,逼迫百姓遷入台城,閉門自守。此時,台城內尚有7萬甲兵。蕭寶卷命冠軍將軍王珍國、兗州刺史張稷指揮城內諸軍。
蕭衍入屯石頭城後,下令築起長圍,將台城圍得水泄不通。齊軍屢次出戰,全被擊敗,有些將士還乘出城作戰之機叛逃蕭衍。為防止有人繼續外逃,蕭寶卷下令緊閉城門,不許出戰。當時蕭衍在建康城外,築起包圍圈,斷絕外援。謀士向蕭寶卷獻策,要動用後堂儲藏著的數百具厚木板,用作守城的器具,蕭寶卷說:“這些都是用來做殿堂的材料,動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