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十代故都之南齊王朝④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692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四、十代故都之南齊王朝④文/肖堯
南朝齊始於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終於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是南北朝時期繼劉宋以後在南方割據的第二個朝代,南京六朝古都中的第四個朝代。齊高帝蕭道成是南朝齊的創立者,史稱南齊。因為皇帝姓蕭,故又稱蕭齊。蕭齊王朝統治的地區西至現在的四川,北到淮河、漢水,蕭鸞時期又擴展到淮河以南一些地方。其疆域名義上有23州、390郡,比劉宋朝的22個州、274個郡要稍多一些,但蕭齊實際控製的地盤並不很大,社會經濟發展也沒有超過劉宋水平。
當時同南齊對立的,是割據北方的北魏政權,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398年12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稱皇帝。拓跋珪為北魏開國皇帝,史稱太祖道武帝。北魏建國後,經過太祖拓跋珪、太宗拓跋嗣兩代人30多年的經營,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時,國勢已經非常強盛,太武帝經10多年的征戰,先後消滅了16國中的夏、北燕、北涼等割據勢力,到太延五年(439年),統一了北方,至此南北朝對峙局麵正式形成。
南朝齊(479—502年),共23年,曆7帝(2人死後被貶為王,1人貶為侯)。其中2人在位時被殺,3人禪讓後離奇死亡。而被殺的宗室則不計其數。有人說,南朝齊創造了後世王朝難以逾越的殺戮記錄。南齊是南朝中皇位更換最快、王朝壽命最短的一代。502年春,齊和帝蕭寶融被迫禪位於蕭衍,蕭齊滅亡。
(一)南齊高帝
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427—482年),字紹伯,小名鬥將,是西漢相國蕭何24世孫。南朝齊的創立者,即齊高帝,在位4年。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嶧城鎮東)。其高祖淮陰令蕭整(20世孫)於東晉初,避亂來到了江南,定居在晉陵郡武進縣東城裏(今丹陽市東城村),東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所以蕭道成被稱為南蘭陵人。
蕭整的後代在南朝(420—589年)近170年的曆史中,連續建立起了蕭齊、蕭梁兩個朝代近80年,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蕭道成父蕭承之,字嗣伯。少有大誌,才力過人,宗人丹陽尹摹之、北兗州刺史源之並見知重。初為建威府參軍。東晉安帝義熙年間,蜀賊譙縱(東晉四川割據勢力首領,據蜀8年)初平,蕭承之遷揚武將軍、安固汶山二郡太守,善於綏撫。元嘉初,徙為武烈將軍、濟南太守。官至右軍將軍。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殂,年64歲。劉宋升明二年(478年),順帝劉準追贈蕭承之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文官,這個官銜常作為將相大臣的加官)。蕭道成建立南齊後,追尊蕭承之為宣皇帝,葬永安陵(今江蘇丹陽胡橋鄉北張莊村東側農田中)。
蕭道成母陳道止(三國的名臣司徒陳矯的後代),父親陳肇之,曾舉郡孝廉。年少時,家境貧窮,後嫁給蕭承之。一天一相士對她說:“您有一個兒子當大富貴,可惜您看不見那天。”道止感歎說:“我有三個兒子,究竟誰能應驗呢?”經過反複考察,最後她認定大富大貴的會是三子蕭道成。蕭道成廢宋立齊後,追贈其母為“孝宣皇後”。
(1)少有大誌。
蕭道成生於宋元嘉四年(427年),也就是宋文帝劉義隆統治的年代。相傳,蕭道成出生在今常州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原名“萬歲鎮”(一說是鎮江丹陽訪仙鎮)。因為,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分丹徒縣與曲阿縣的部分區域置武進縣,其境域大致為今常州市區西北部和丹陽市東北部,縣城便建在今萬綏一帶,所以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萬歲鎮,舊有皇業寺,即道成的祖宅,原名“王基”,其後175步就是蘭陵故城。
史書上記載:蕭道成“姿表英異,龍顙鍾聲,鱗文遍體。”一看就知道,這絕非凡人貌相。
傳說蕭道成小時候舊宅的門前,有一棵很大的桑樹,樹的形狀很像皇帝出巡時的華蓋。蕭道成喜歡在樹底下與小夥伴們玩耍,他的堂兄蕭敬宗跟他開玩笑,說:“這棵樹就是為你長的。”意為你以後是要當皇帝的,這話雖然有些牽強,但後來卻成了事實。
大家不妨也都回去看看,自家門口是否也有一棵形同華蓋的大樹,如果有那你就不用煩心了,說不定你也有當皇帝的命,等著去享受榮華富貴吧。不過真要當皇帝,恐怕僅憑一棵形同華蓋的大樹還不行,還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一次,蕭道成與蕭順之(梁武帝蕭衍的父親,蕭道成的族弟)同遊金牛山(胡橋經山,今鎮江丹陽),路上多枯骨,蕭道成感歎道:“周文王以來千百年,誰能掩埋山野屍骨呢?”蕭順之由此認為蕭道成有大誌。
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劉義隆召雷次宗到京師(今南京),在雞籠山開學館,學生有百餘人。雷次宗(386—448年),字仲倫,豫章南昌人,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教育家。宋文帝“東駕數幸次宗學館,資給甚豐”。又授給事中官職,雷次宗不受,還歸廬山,依然講學不倦。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宋文帝複強征至京師,築室稱“招隱館”於鍾山西岩下。雷次宗不入公門,每自華林園東門入延賢堂為太子諸王講經。是年卒於鍾山(今南京),享年63歲。
元嘉十七年(440年),蕭道成13歲時,就讀於儒師雷次宗開辦的雞籠山學館,學習治《禮》及《左氏春秋》。雷次宗曾稱讚:“蕭道成內潤,良璞也。”
同年,宋文帝劉義隆與彭城(今江蘇徐州)大將軍劉義康兄弟二人因朝務發生激烈衝突,宋文帝一怒之下將劉義康貶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派蕭道成的父親蕭承之率軍前去防範監控劉義康。13歲的蕭道成隻好放棄學業隨父蕭承之南行。元嘉十九年(442年),竟陵(今湖北天門)發生蠻動,文帝劉義隆派遣15歲的蕭道成領偏軍討沔北(今陝西省北部)蠻。元嘉二十一年(444年),伐索虜(南北朝時,南朝對北朝的蔑稱。索指發辮,古代北方民族多有發辮,故稱索虜),至丘檻山(一說今祁連山一帶),並破走。元嘉二十三年(446年),隨雍州刺史蕭思話鎮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初為左軍中兵參軍。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劉義隆使蕭道成宣旨,授節度。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蕭道成領偏軍北征甘肅仇池(甘肅南部)中,破敵武興、蘭皋二壘,遂從穀口(在今陝西淳化西北)入關,占談提城。曾進軍距長安80裏,因為兵力太少,又聞宋文帝劉義隆卒,所以燒城還南鄭(今陝西省西南部)。因戰功襲父爵“晉興縣男”。後調建康令(建康,今南京,建康令相當於今天的首都市市長),有能名。這年蕭道成剛剛25歲。
孝武帝劉駿孝建初年,蕭道成遷員外郎、直閣中書舍人(掌製誥,撰擬詔旨)、西陽王撫軍參軍、建康令。當時的少府蕭惠開讚揚說:“昔日魏武(曹操)為洛陽北部時,人服其英。今看蕭建康,但當過之耳。”就是說,蕭道成的英姿不在曹操之下。
到了南朝宋明帝劉彧當政年代,也就是泰始元年(465年),宋明帝繼前廢帝劉子業被弑後登基,朝廷內部發生了兩派權力之爭。一派是以晉安王劉子勳為首的孝武帝(劉駿)係諸王,另一派則是以明帝為首的文帝(劉義隆)係諸王。四方州郡大多舉兵響應晉安王劉子勳,稱之為“四方反叛。”(《南齊書•本紀第一》)
宋明帝封蕭道成為輔國將軍,率眾東討。不久,叛軍全部被平定,劉彧大喜,對平定叛軍的功臣悉數提拔重用。泰始三年(467年)8月,41歲的蕭道成任代理冠軍將軍,先後鎮會稽(今浙江紹興)、淮陰(今江蘇淮安),次年7月,蕭道成以軍功調任南兗州(今江蘇鎮江)刺史(相當於今天的省級一把手),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員。
此後3年間,宋明帝強化暴政統治,在鏟除諸多異己勢力的同時,還大肆殺戮他認為不放心的大臣。
(2)曆經艱險。
南兗州刺史蕭道成在軍旅中已經很長時間。民間有人傳言說蕭道成的相貌和普通人不一樣,應當做天子。明帝有了疑慮,泰始六年(470年)下詔,征召蕭道成回京任黃門侍郎、越騎校尉。蕭道成很恐懼,不想回京。因為,當初征討有功的一些重臣相繼被明帝殺害。但是若不返,明帝更加猜忌。冠軍參軍廣陵人荀伯玉勸蕭道成派數十個騎兵,深入北魏國境,張貼布告,號召居民起義。北魏果然派出遊騎兵數百人,沿邊境巡邏。蕭道成緊急報告朝廷,明帝才恢複蕭道成的原職。9月,明帝命蕭道成遷駐淮陰。
蕭道成在淮陰,收養豪傑,賓客始盛。這並不奇怪,他老祖宗就曾任淮陰縣令,有深厚的“曆史淵源”。所以,有人說南齊政權的建立,是蕭道成以淮陰為基地,淘到了第一桶金,包括在政治、軍事上的,並逐步積聚起篡宋的資本和武力。在武力上,他主要依靠南遷淮陰、鬱洲(今江蘇連雲港)的青齊豪族。南齊建立後,青齊豪族又成為蕭道成穩固政權,特別是緣淮抗禦北魏的主要武裝力量。
泰始七年(471年),過了一年安穩日子的蕭道成接到手下來報,說皇帝派當年征討叛軍的近臣吳喜率軍前來。蕭道成聽後心中一驚,想這回非同上次可比,看來是在劫難逃了。
據《南齊書•本紀第一•高帝上》泰始六年,“明帝常嫌太祖非人臣相,而民間流言,雲‘蕭道成當為天子’,明帝愈以為疑。遣冠軍將軍吳喜以3000人北使,令喜留軍破釜,自持銀壺酒封賜太祖。太祖戎衣出門迎,即酌飲之。喜還,帝意乃悅。”
一般來說,當皇帝起疑心的時候賜酒,多半是毒酒。就是說明帝劉彧聽信讒言,認為蕭道成在淮陰有二心,加上民間的傳聞,說蕭道成要當天子。因此,對蕭道成產生了懷疑,便派淮陵太守吳喜帶3000人到淮陰,並駐紮在那裏不走,以皇帝名義持銀壺禦酒賜之,對蕭道成加以試探。蕭道成一開始十分驚恐,打算逃走,吳喜將實情告訴蕭道成,並自己先飲酒,蕭道成才敢喝。吳喜回到京師奏劉彧,說蕭道成並無二心,明帝劉彧才稍稍放心。然而,有人秘密舉報,劉彧擔心吳喜計謀太多,人緣又很好,不能侍奉幼主。於是召吳喜到後宮內殿,接著,就逼迫吳喜自殺。
是年7月,明帝劉彧召蕭道成入朝,部下怕蕭道成赴京會遭殺身之禍。勸其緩行,以觀動靜。蕭道成力排眾議,說:“諸卿不明事理,皇上誅殺諸弟及功臣,隻為太子稚弱,作萬年計,何關他人?唯應速去,事緩必疑。今皇室骨肉相殘,必非靈長之運。禍難將興,方與卿等共力耳。”蕭道成不帶一兵一卒立即趕到建康(今南京),明帝見蕭道成孤身一人前來,就打消了對他的懷疑,拜散騎常侍,太子左衛將軍,加食邑200戶。
泰豫元年(472年)4月17日,明帝病危,任命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範為司空,又命尚書右仆射褚淵為護軍將軍,加授中領軍劉為右仆射。下詔指定褚淵、劉和尚書令袁粲、荊州刺史蔡興宗、郢州刺史沈攸之同時接受托孤遺命。褚淵與蕭道成的關係一向十分親密,就把蕭道成推薦給明帝,明帝再下詔,任命蕭道成為右衛將軍、兼衛尉,與袁粲等共同掌管朝廷大事。當晚,宋明帝劉彧崩,時年34歲。18日,太子劉昱即皇帝位,宣布大赦。此時蒼梧王劉昱年僅10歲。
(3)平叛建功。
桂陽王劉休範一向平凡庸俗,口舌木訥,愚昧無知,兄弟們都瞧不起他,社會上也沒有人稱讚他。所以,明帝對親骨肉屠殺時,他得以幸免。劉昱即位時,年紀尚小,由寒門平民出身的官員主持朝政。劉休範認為無論是地位尊貴還是皇家血統,都沒有人能超過他,應該由他到朝廷擔任宰相。但是未能如願以償,他就異常怨恨。典簽、新蔡人許公輿,教劉休範禮賢下士,廣交朋友,給他們優厚的待遇,於是,無論遠近,許多人前來投奔,一年之中集結的人數以萬計,並收養勇士,製造武器。朝廷察覺劉休範行為異常,定懷二心,因此也暗中戒備。此時,正趕上夏口(今湖北省漢口)無人鎮守,朝廷認為那裏位居尋陽上遊,打算派親信去鎮守。2月28日,任命晉熙王劉燮為郢州刺史。劉燮當時才4歲,任命黃門郎王奐(王景文的侄子)為長史代理府州事,配備雄厚的軍事物資和兵力,鎮守夏口,又唯恐劉燮等經過尋陽時被劉休範強行劫留,便讓他們繞過尋陽,從小路前往。劉休範得知後,勃然大怒,跟許公輿密謀襲擊建康。
元徽二年(474年)5月12日,桂陽王劉休範(當朝皇帝、蒼梧王劉昱的嫡叔)起兵反抗朝廷。16日,劉休範率軍2萬人,騎兵500人,從尋陽出發,晝夜不停地前進。
5月20日,大雷戍主杜道欣飛馳東下,報告事變,朝廷惶恐震驚。護軍褚淵、征北將軍張永、領軍劉勔、仆射劉秉、右衛將軍蕭道成、遊擊將軍戴明寶、驍騎將軍阮佃夫、右軍將軍王道隆、中書舍人孫千齡、員外郎楊運長在中書省緊急集會,商討對策。蕭道成說:“過去,凡是長江上遊發動的叛亂,都因為行動遲緩導致失敗,劉休範一定吸取前人的教訓,率輕裝部隊,急流東下,乘我們沒有防備,來一個突然襲擊。我們應該防守新亭(新亭壘,今南京菊花台一帶)、白下(白下壘,位於今中央門外),堅守宮城、東府(在今南京通濟門附近,六朝時,太子宮及王侯士大夫府第皆集中於此)、石頭(石頭城,今南京清涼山),等待賊寇攻擊。他們一支孤軍,千裏而來,糧秣供應不上,求戰不得,自然就會瓦解。我請求駐防新亭,首先抵擋叛軍的前鋒,張永駐守白下,劉勔駐紮宣陽門,指揮各軍。其他尊貴官員,可安坐殿中,不必爭著出來,我一定能夠擊破賊寇。”於是,索取筆墨,寫下記錄,大家全都簽注“同意”。
蕭道成精心布置以後,率領前鋒軍進駐新亭,張永進駐白下,前南兗州刺史沈懷明戍守石崐頭,袁粲、褚淵進駐宮城,加強防衛。時間緊迫,來不及點發武器,隻好打開南北兩個大軍械庫,由將士自己隨意挑選武器。
蕭道成抵達新亭,開始修築工事。21日,劉休範前鋒軍已到達新林,蕭道成脫衣大睡,以安定軍心,並從容不迫地派人拿出白虎幡,登上西城牆,派寧朔將軍高道慶、羽林監陳顯達、員外郎王敬則,率艦隊迎戰劉休範,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
22日,劉休範自新林(板橋河)登岸,他的部將丁文豪,請求劉休範直接攻打台城,劉休範不同意,另派丁文豪手下其他將領攻打台城,而自己率大軍攻擊新亭蕭道成的營壘。
劉休範身穿白色便服,坐著兩人抬的輕便小轎,親自登上新亭南麵的臨滄觀(在江寧縣南15裏古送別之所,一名臨滄觀),僅帶數十名衛士。官軍屯騎校尉黃回與越騎校尉張敬兒,商量向劉休範詐降,以便偷襲他。張敬兒將這個打算報告蕭道成,蕭道成說:“如果你能夠成功,就將本州賞賜給你。”張敬兒於是跟黃回出城南下,放下武器,邊跑邊大喊“投降”。劉休範大喜,將二人叫到轎旁,黃回假裝傳達蕭道成的秘密旨意,劉休範信以為真,便將兩個兒子劉德宣、劉德嗣,送給蕭道成作為人質。待兩個兒子一到,蕭道成立即將他們斬首。
劉休範將黃回、張敬兒留在身邊,他的親信李恒、鍾爽,都加以勸阻,劉休範不聽。這時劉休範每天飲酒,黃回看劉休範沒有防備,便向張敬兒使一個眼色,張敬兒抽出劉休範的防身佩刀,砍下劉休範的人頭,侍衛人員驚慌逃竄,張敬兒騎馬飛奔,帶著劉休範的人頭跑回新亭。
蕭道成派隊主陳靈寶,將劉休範的人頭送回宮城。陳靈寶途中遇到劉休範的軍隊,一時緊急,將劉休範的人頭扔到路邊的水溝裏,脫身抵達宮城,大聲高喊:“亂事已平!”可是沒有劉休範的人頭做證,大家對此都不敢相信。
叛軍大將丁文豪,在皂莢橋(在新亭附近)擊敗官軍,一直挺進到朱雀桁(亦稱“朱雀航”,是六朝都城建康南城門朱雀門外,橫跨在秦淮河上的浮橋。三國吳時稱南津橋晉改名朱雀桁。桁為連船而成長九十步廣六丈。因在台城南又稱“南航”。秦淮河上24航此為最大又稱“大航”)。
杜黑騾也舍棄新亭北上,到朱雀桁(亦稱“朱雀航”,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上的浮橋)跟丁文豪會師。朝廷右軍將軍王道隆率羽林禁衛軍的精銳,駐防在朱雀門內,看到形勢危急,馬上召駐守石頭的鄱陽忠昭公劉勔增援。劉勔達到後,命令撤除朱雀桁,阻止叛軍的攻擊之勢。王道隆大發雷霆,說:“賊兵到了,應迎頭痛擊,怎麼能撤除浮橋,先使自己居手劣勢!”劉勔不敢頂撞這位得寵的權貴,不再說什麼。王道隆催促劉勔進攻,劉勔過朱雀桁南下,戰敗身亡。杜黑騾等叛軍乘勝渡過秦淮河,王道隆棄軍而逃,奔向台城,杜黑騾追殺了王道隆。黃門侍郎王蘊身負重傷,倒在禦水河旁,幸而有人扶起他逃走,才保住性命。不久,宮城已經陷落。皇太後王貞風握著小皇帝的手,哭泣說:“天下敗落了!”
24日,撫軍長史褚澄,開東府門,迎接叛軍,擁戴安成王劉準占領東府,宣稱桂陽王劉休範有令:“安成王本是我的兒子,不可侵犯。”叛軍將領杜黑騾一直挺進到杜姥宅(杜姥宅舊在台城南掖門外,晉成帝杜皇後母裴氏立第於此,因名)。中書舍人孫千齡打開承明門出來投降,頓時宮中亂成一團。當時,國庫已經枯竭,皇太後、皇太妃將宮中所有的金銀財寶器物都撿剔出來,用作賞賜,無奈軍士已經沒有鬥誌。
26日,張敬兒等又在宣陽門(約在今淮海路一帶,)大破叛軍,殺了杜黑騾和丁文豪。乘勝攻克東府,消滅了所有的叛黨餘孽,徹底平息了叛亂。
蕭道成整頓大軍,振旅還師建康城內,百姓夾道聚觀,紛紛議論說:“全國家者,蕭公也(保全國家的就是這位將軍)。”蕭道成與袁粲、褚淵、劉秉都上表引咎辭職,朝廷沒有批準。
6月初一,朝廷擢升南平將軍蕭道成為中領軍、南兗州刺史,留守京師建康,並與袁粲、褚淵、劉秉輪流進宮值班,裁決政事,當時稱四人為四貴。在這裏,“四貴”多少有些專權亂政的意思。
“四貴”源於秦朝時,秦昭王繼位後尊其母為宣太後(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後羋八子),昭王年少,太後大權獨攬,聽政、主政、執政。她用其弟魏冉為丞相,封禳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鄧縣);二弟羋戎,封華陽君;三弟公子悝封涇陽君,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後來又換了一塊封地是宛(河南南陽);四弟公子市封高陵君,封地在陝西高陵,後來又換封地為鄧(河南郾城),號稱秦國“四貴”。此後,宋皇室成員爭權,自相殘殺,朝廷實權漸集於蕭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