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代故都之東晉王朝②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26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二、十代故都之東晉王朝②文/肖堯
    (十)東晉安帝
    安帝司馬德宗(382—418年),孝武帝長子。東晉第十位皇帝,孝武帝司馬曜死後繼位。
    安帝司馬德宗,太元十二年(387年)8月,孝武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張貴人於太元二十一年(396年)9月謀殺孝武帝後,同月朝廷匆忙立司馬德宗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隆安”。司馬德宗繼位時東晉皇帝的地位已經大大下降,朝外許多將軍實際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內的權力也往往落在大臣手中。司馬德宗天生癡呆,連話都說不周全,冬夏的區別都分不出來。據《晉書•帝紀第十》記載:“帝不惠,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他喝水、吃飯、睡覺、起床都不能自己料理。他的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馬德文,卻性情謙恭謹慎,他經常在司馬德宗的身邊幫忙照顧,替他安排調度,使他的行事才勉強合理。因此朝廷的權力實際上完全掌握在當朝大臣手上,司馬德宗初期,朝廷主要由會稽王司馬道子主持。
    晉安帝司馬德宗雖然愚鈍,卻做了22年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共有:隆安(5年),元興(3年)和義熙(14年)3個年號。
    隆安元年(397年)正月初一,東晉安帝行加冕禮,改年號為隆安。16日,司馬德文尊奉他的祖母皇太後李氏為太皇太後。20日,冊立王氏(王神愛,王羲之的孫女)妃子為皇後。
    由於司馬道子、司馬德文攬權,所以司馬德宗始終是個傀儡,由人擺布。司馬德宗即位初期,就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王恭之亂”;二是“孫恩盧循起事”。
    隆安二年(398年),太原王氏中居京口重鎮的王恭等起兵聲討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史稱“王恭之亂”。但王恭依仗於並非門閥士族的劉牢之,最終反而被劉牢之所害。
    孫恩是東晉五鬥米道道士和變民軍首領。字靈秀。祖籍琅琊(今山東膠南),家族世奉五鬥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其叔父孫泰(字敬遠)奉吳郡錢塘五鬥米道首領杜子恭為師。杜子恭死後,孫泰繼傳杜子恭道法,受人敬信。
    當時“王恭之亂”爆發時,孫泰以為晉祚將盡,乃以討王恭為名,私合徒眾數千人,準備起事。事未發,司馬道子父子誘斬了孫泰及其六子。孫恩逃入海島,聚眾百餘名立誌為孫泰複仇。
    隆安三年(399年),會稽王世子、揚州刺史司馬元顯發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號曰“樂屬”(即:原先是奴隸的人,按照政府的文件,可以讓你不當奴隸,但必須充軍),移京師充兵役。孫恩趁民心騷動之際,率眾從海島攻克上虞,乘勝破會稽(今浙江紹興),殺會稽內史、五鬥米道徒王凝之。會稽、吳郡、吳興、義興、臨海、永嘉、東陽、新安八郡人民群起響應,旬日之間聚眾10萬。司馬德宗加授給司馬道子黃鉞,任命司馬元顯為中軍將軍,徐州刺史謝琰兼督吳興、義興等郡軍事,來討伐孫恩。
    隆安五年(401年)8月,東晉朝廷下詔,任命劉裕為下邳太守,命他去鬱洲征討孫恩,幾次接戰,都把變民部隊打得大敗,孫恩的勢力從此衰弱下來,再一次沿海向南敗逃,劉裕也緊追不放,不斷地向孫恩部隊發動進攻。11月,東晉劉裕追擊變民孫恩的部隊,來到滬瀆、海鹽,又一次將他們打敗,斬殺的俘虜數以萬計,孫恩於是隻好從浹口逃向大海。
    後來,在元興元年(402年)3月,孫恩進攻臨海被臨海太守辛景戰敗,乃赴海自沉。五鬥米道信徒認為他已成“水仙”,投水從死者有百餘人。變民軍餘眾數千人複推孫恩妹夫盧循為領袖,後盧循軍占領廣州,一度大舉北伐,直至義熙七年(411年)終告失敗。這次變民軍起事,大大削弱了東晉王朝的力量,國勢日衰。
    在征討孫恩的同時,權臣司馬元顯決定鏟除桓玄,元興元年(402年),以掌握晉軍精銳部隊的北府兵將領劉牢之為前鋒,出兵討伐桓玄,此時劉牢之擔心消滅桓玄後,不能被司馬元顯所容,於是想借桓玄的力量以除掉司馬元顯,自己再趁機奪權。因此劉牢之不戰而降。桓玄列舉司馬元顯父子的罪狀,起兵討伐。桓玄順流東下,攻入建康,殺死司馬元顯父子,掌握了朝廷大權。隨後,桓玄又解除了劉牢之的兵權,劉牢之因此叛變,事敗被殺。至此,東晉王室盡在桓玄的掌控之下。
    桓玄(369—404年),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末期桓楚國建立者。
    桓玄是東晉名將大司馬、南郡宣武公桓溫之子,自幼為桓溫所喜愛,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去世後,由時年5歲的桓玄襲爵南郡公。
    桓玄長大後,對自己的才能和門第頗為自負,總認為自己是英雄豪傑。但是由於其父桓溫在世時,就有當皇帝的野心,隻是因為受到王、謝等士族的阻撓,才未能如願。所以朝廷對他也一直深懷戒心而不敢重用。到了他23歲那年(391年),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一作先馬,即太子的侍從官,也即太子的生活秘書)。幾年後出京任義興(今江蘇宜興)太守,但還是頗覺不得誌,於是就棄官回到其封國南郡(今湖北江陵)。
    桓玄也早就萌生了篡位的野心。隆安三年(399年),“王恭之亂”以後,桓玄封鎖長江,朝廷僅能控製東方各郡即會稽、臨海、永嘉、東陽、新安、吳郡、吳興、義興等8郡。到隆安五年(401年),桓玄自以為已經擁有了東晉三分之二的疆土,所以多次讓人呈上,他可以做君主的天命符征和吉兆,打算用這些來迷惑百姓。在設計除掉司馬道子父子之後,他認為篡權的障礙已經掃除。
    元興二年(403年)2月,桓玄受封為大將軍,9月又自稱相國、封楚王、加九錫、領十郡。11月21日(陽曆為403年12月20日),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獻上國璽,禪位於桓玄。12月3日(陽曆為404年1月1日),桓玄正式稱帝,國號楚,改元永始。史稱桓楚。貶司馬德宗為平固王(今江西贛州市東),其弟司馬德文由琅琊王降為石陽王。
    桓玄在建康(今南京)即帝位後,以皇帝之尊,親坐殿中麵審罪人,罪無輕重,多予釋放,以示其“寬仁”;攔禦駕喊冤者,時時散金銀與之,行此小惠,以惑人心。然而為政繁瑣苛刻,又喜歡炫耀自己,官員有將詔書中“春蒐”字誤繕為“春菟”,經辦人員即全被降級或免職。而桓玄又特別驕奢淫逸,遊獵無度、大肆興築宮殿致使政治腐敗,政局動蕩。為了拉攏朝臣鎮將,桓玄對劉裕分外看重,提拔他為徐兗二州刺史,並在朝會後的盛大酒會上親自向他敬酒。桓玄皇後劉氏有鑒人智略,對桓玄說:“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終不為人下,不如早除之!”桓玄則認為:“我正要平定中原,隻有劉裕這樣的人才英武可用。等到關、洛平定,我再想除掉他的辦法。”
    桓玄稱帝不久,即元興三年、桓楚永始二年(404年)2月,以北府舊將劉裕為首的數名將領,起兵討伐桓玄。同年3月,楚軍在屢次戰敗後,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並挾持安帝司馬德宗和琅琊王西逃“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劉裕追擊江陵,桓玄大敗,舍下司馬德宗,繼續西逃。4月,桓玄在江陵重整部隊,以苻宏為前鋒,再次東下與劉毅率領的勤王軍決戰。5月,楚軍於崢嶸洲(今湖北鄂城)大敗,桓玄欲乘船逃往漢中(今陝西漢中),在江陵附近,與益州軍隊相遇,眼看相距不遠,益州軍頭領毛佑之令手下人放箭,迎擊桓玄,矢下如雨,桓玄身邊兩太監十分忠勇,以身蔽擋桓玄,皆被射得如同刺蝟,頓時身亡。就這樣,桓玄仍身中數箭,血流不止。他6歲的小兒子桓升一麵哭,一麵用小手拔去父親身上的羽箭。益州將領馮遷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頭上玉飾遞給馮遷(企圖賄賂)說:“你是什麼人,竟敢殺天子?”馮遷說:“我這隻是在殺天子之叛賊而已!”一刀揮至,桓玄頭落,時年36歲。同船的桓石康、桓浚均被馮遷殺死。
    桓升雖是小孩,氣度酷似其父桓玄,眼見周圍父親、叔叔、堂兄的人頭滾滾落地,仍鎮靜不凡地說:“我是豫章王,諸軍勿見殺”。益州兵將雖然疾惡如仇,但見到這般大的玉孩兒如此舉止,均沒忍心動手。這玉孩兒後來送至江陵,也被劉裕下令斬首於市。
    桓玄敗死後,其堂兄弟桓謙將國璽奉還晉安帝司馬德宗,其侄揚武將軍桓振諡桓玄為武悼皇帝。
    桓玄屬於曆史上的亂臣,他從稱帝到兵敗出逃,及至被殺,前後不到半年。他隻做了幾個月的桓楚皇帝,就宣告滅亡了。
    義熙元年(405年)正月,桓振(桓玄從子)挾持著安帝出兵屯據在江津,派遣使節請求割據江、荊兩個州,以送回安帝作為交換條件。劉毅等人沒有答應。16日,晉安帝司馬德宗下令實行大赦,改年號為義熙,2月初五,留台(古代帝王因故離京,奉命留守京師之官及其機構)準備皇帝專用的車駕儀仗,去江陵迎接安帝司馬德宗重新回到建康,繼續做他的白癡皇帝。劉毅、劉道規留在夏口駐紮,何無忌陪同護衛司馬德宗東下還都。
    3月13日,司馬德宗抵達建康。14日,文武百官前往宮門拜見請罪。安帝下詔命令他們恢複職務。4月,劉裕回到京口鎮守。朝廷改任他為都督荊、司等16州諸軍事,兼任兗州刺史。
    義熙二年(406年)10月,朝廷尚書評定勤王舉義的功勞,秦請封劉裕為豫章郡公,劉毅為南平郡公,何無忌為安成郡公,其餘的人加封賞賜高低、多少不等。
    義熙三年(407年)2月初九。劉裕前往都城建康,堅決辭讓剛剛加封他的那些官職,否則打算自己投監問罪。安帝下詔同意他所堅持的意見,劉裕才回到丹徒(今江蘇鎮江)。
    義熙五年(409年)3月,劉裕上表請求討伐南燕,朝廷中商議,大臣們都以為不可輕舉妄動。隻有左仆射孟昶、車騎司馬謝裕、參軍臧熹認為一定能勝利,勸說劉裕出征。
    3月11日,劉裕從建康出發開始北伐南燕。第二年,晉軍俘虜南燕皇帝慕容超,南燕亡,占領山東等地。同時廣州刺史盧循又反,乘劉裕北伐之機向建康進發,劉裕及時班師南下後才解決了建康的危機。第二年,盧循在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殺。3月,東晉劉裕開始接受太尉、中書監的職務。
    義熙十一年(415年),朝廷下詔加封太尉劉裕為太傅、揚州牧,特許他可以帶劍穿鞋上殿,進宮朝見皇帝不必小步走,奏事時不必司儀稱名通報。
    次年3月,朝廷加授太尉劉裕為中外大都督。劉裕動員軍隊嚴加戒備,準備討伐後秦(十六國之一,羌族姚萇所建,都長安即今陝西西安),安帝下詔加授劉裕兼任司、豫二州刺史,任命他的世子劉義符為徐、兗二州刺史。
    義熙十三年(417年)7月,太尉劉裕抵達陝城,沈田子、傅弘之等率兵進入武關,後秦的守將紛紛棄城逃走。9月,劉裕占領長安,後秦亡。
    安帝司馬德宗下詔封宋公劉裕為宋王,采邑增加10個郡。不久,宋王劉裕被朝廷加授特殊禮儀,進封蕭太妃為太後,稱世子劉義符為太子。此時,劉裕成為東晉舉足輕重的人物,為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義熙十四年(418年)12月,彗星從天津星穿出,進入太微星,經過北鬥星,聯結紫微星,80多天以後,彗星消失。北魏國主拓跋嗣,再次征召名儒、術士,問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各自為主。這次天上變異所暗示的災禍,到底應在哪一國?我心中十分恐懼,你們可以暢所欲言,不要有所隱瞞。”眾人都推舉崔浩回答這個問題,崔浩說:“天災異變的發生,通常照應地上人間的事變,如果人間的統治沒有發生問題,又有什麼值得畏懼的?當年王莽將要篡奪漢位時,彗星出入的方向,正與今天相同。我們魏國,主尊臣卑,老百姓就沒有不安分的想法。現在晉朝皇室日趨沒落,危亡不遠。彗星的出現,莫非預示劉裕將要篡奪皇位!”其他人都沒有不同意見。
    同時,宋王劉裕急於篡奪皇位,但是他認為讖書上有句話:“昌明(即孝武帝司馬曜)之後,還有兩個皇帝。”於是,密令黨羽,中書侍郎王韶之,買通司馬德宗左右侍從,密謀毒死司馬德宗,另立琅邪王司馬德文。由於司馬德宗弟司馬德文擔心兄長遇害,常在司馬德宗身邊保護他的安全,飲食睡眠,都寸步不離。王韶之窺伺多時,沒有機會下手。正巧12月17日這天,司馬德文患病,出宮休養。王韶之乘機入後宮東堂,指揮侍從用散衣結成帶子,在東堂將司馬德宗活活勒死(雖是白癡,可也是一條皇帝命,就這樣無辜地被劉裕給滅了)。該年,司馬德宗37歲,在位22年。是日,劉裕於聲稱奉司馬德宗的遺詔,擁立司馬德文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司馬德宗死後,諡號為安帝。元熙元年(419年)正月初一,東晉改年號元熙。29日,東晉朝廷安葬晉安帝司馬德宗於休平陵(今南京紫金山麓)。
    《列傳》選錄:
    ①安德陳太後,陳歸女,鬆滋潯陽(今湖北省)人。陳太後以美色能歌彈,入宮為淑媛,生安、恭二帝。太元十五年薨,贈夫人。追崇曰皇太後,神主祔於宣太後廟,陵曰熙平。
    ②安僖王皇後,王神愛,琅邪臨沂人。父王獻之,見別傳。母新安湣公主。王皇後以太元二十一年納為太子妃。及安帝即位,立為皇後。無子。義熙八年崩於徽音殿,時年29歲,葬休平陵。
    (十一)東晉恭帝
    恭帝司馬德文(386—421年),孝武帝之子,安帝司馬德宗之弟。東晉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
    司馬德文,曾受封為琅砑王,之後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
    義熙十四年(418年)12月,宋王劉裕有意自稱皇帝,派人勒死了司馬德宗後,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是為晉恭帝。
    永初元年(420年)正月,劉裕希望晉恭帝司馬德文能以禪讓的形式將帝位傳給自己,卻難於啟齒。於是,他召集手下朝臣飲酒歡宴。在筵席上,劉裕假裝若無其事地說:“當年桓玄篡位,晉國大權旁落。是我首先提倡大義,複興皇帝宗室,南征北討,平定了天下,可謂大功告成,業績卓著,於是承蒙皇上恩賜而有九錫之尊。如今我的年紀也快老了,地位又如此尊崇,無以複加,天下的事最忌諱裝得太滿而盈溢出來,那樣就不可以得到長久的安寧了,現在我要將爵位奉還皇上,回到京師頤養天年。”
    群臣不理解劉裕一番話的真正含意,隻是一味盛讚他的功德。這日天色已晚,群臣散去。中書令傅亮走出宮門時,突然悟出了劉裕一席話的真實用意,但是此時宮門已經關閉,傅亮便叩門請求見劉裕,劉裕即令開門召見他。傅亮入宮,隻說:“我應該暫且返回京師。”宋王劉裕明白他的用意,也沒有多說什麼,便直接了當地問:“你需要多少人護送?”傅亮回答說:“數十人就足夠了。”隨即與宋王劉裕辭別。
    傅亮出宮時已是半夜時分,隻見彗星劃過夜空,傅亮拍腿歎曰:“我過去常常不信天象,今天看來天象開始應驗了。”傅亮來到京師建康,當時正值初夏4月。不久,晉恭帝司馬德文就征召劉裕入京輔弼。劉裕讓他的兒子劉義康留守,坐鎮壽陽。
    6月初九,劉裕來到建康。11日,見時機成熟,命令黨徒傅亮草擬好禪位詔書入宮。傅亮用委婉的語言暗示晉恭帝將帝位禪讓給宋王,並將草擬的退位詔書呈給司馬德文謄抄。司馬德文欣然提筆,並對左右侍臣說:“桓玄之亂的時候,晉朝已失掉天下,後來幸賴劉公(劉裕)出兵討平,恢複晉朝,才得以延續將近20年。今日禪位給他,是我甘心所為,沒有怨恨。”(其實出於無奈)說完,提筆抄謄詔書,交給了傅亮。然後,攜同後妃等眷屬淒傷出宮,回到了琅邪舊邸,百官叩拜辭別,秘書監徐廣痛哭流涕,不勝哀慟。
    永初元年(420年)6月14日,宋王劉裕在南郊設壇,即皇帝位。典禮結束後,劉裕乘皇帝的車駕從石頭進入建康宮。
    劉宋武帝劉裕登太極殿,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永初。劉裕宣布,凡是行為不道德,受過輿論抨擊的人,一律清除罪名,使之改過自新。
    劉宋武帝封恭帝司馬德文為零陵王,對待晉室的優崇之禮,一律仿照晉初優待魏室的先例。隨即又在故秣陵縣為零陵王司馬德文興建王宮,派遣冠軍將軍劉遵考率兵保衛。又將司馬德文的皇後褚靈媛降為王妃。
    永初二年(421年)年,起初,劉宋武帝曾將一瓦罐毒酒交給前琅邪郎中令張偉,讓他毒死廢帝、零陵王司馬德文,張偉歎息說:“毒殺君王而求活命,不如一死”,於是就在路上自飲而亡(真君子也!)。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二人都是零陵王的王妃褚靈媛的哥哥,原封為晉朝的太常卿和侍中。這時見皇帝、皇後落難,他們就背叛求榮,甘當劉裕的走狗,協助監視帝後。司馬德文的妻妾中,每每有人生下男孩,劉裕便命褚秀之兄弟趁便扼殺。
    司馬德文遜位後,他深恐自己也不免毒手,就與褚妃同住一室,在床前煮飯燒湯,飲食等所需用的都由褚妃親手操辦。所以劉裕一時沒有機會下手。9月,劉宋武帝命令褚淡之與其兄右衛將軍褚叔度前往探視他們的妹妹褚妃。褚妃出來到另一間房子與二兄相見。伏兵翻牆而入,將毒藥遞給零陵王司馬德文。司馬德文不肯飲服,說:“佛教說:人凡自殺,轉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將他挾上床去,用被子蒙住他臉麵,用力扼死,滿足了他不自殺轉世再投人的願望,然後跳牆而去。司馬德文在位2年,終年36歲。劉裕率領文武百官親臨朝堂哭泣哀悼3天(看看,殺了人,還假惺惺地哀悼3天,這劉裕的手段真也夠卑劣的)。
    11月初七,劉宋將恭帝司馬德文與恭思褚皇後共葬於衝平陵(今南京紫金山),劉宋武帝親自率領文武百官護送靈柩。諡號為恭帝。
    《列傳》選錄:
    恭思褚皇後,褚靈媛,河南陽翟人,義興太守褚爽之女。褚皇後初為琅邪王妃。元熙元年,立為皇後,生司馬海鹽、司馬富陽公主。及帝禪位於宋,降為零陵王妃。宋元嘉十三年崩,時年53歲,祔葬衝平陵。
    自此,曆時103年的東晉王朝全部結束。導遊說,東晉王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非常奇怪的王朝,在它的曆史上幾乎沒有幾年風平浪靜、與民休養生息的日子,之所以在西晉滅亡後還能偏安江南這麼多年,實在是時也、運也、命也。東晉王朝的皇族龍種們也是中國曆史上同類人物中比較另類的一群,不少皇帝身體不好還有心理毛病,有的近乎癲狂,甚至癡呆,但他們依然驕奢淫逸,生性暴虐,熱衷於自相殘殺,天天醉生夢死,當然不會長壽。你看,東晉共有11個皇帝,有5位皇帝沒活過30歲,其中穆帝死時不到20歲;有2位皇帝不超過40歲。至於他們收複山河,惠澤百姓的宏圖大誌,都在感歎人生匆匆的氛圍裏化為泡影。
    導遊說,東晉的皇帝很有意思,元帝司馬睿死後,由兒子司馬紹繼位(第二代);明帝司馬紹死後,由兒子司馬衍(第三代)繼位;成帝司馬衍死後,由司馬衍同母弟司馬嶽(第三代)繼位;康帝司馬嶽死後,由司馬嶽長子司馬聃(第四代)繼位;穆帝司馬聃死後,由堂兄弟司馬丕(第四代)繼位;哀帝司馬丕死後,由哀帝司馬丕同母弟司馬奕繼位(第四代);廢帝司馬奕死後,由司馬紹的弟弟司馬昱繼位(回到第二代);司馬昱死後,由其兒子司馬曜(第三代)繼位;孝武帝司馬曜死後,由其子司馬德宗(第四代)繼位;安帝司馬德宗死後,由其弟司馬德文(第四代)繼位。
    東晉王朝前後100多年,最終也沒有傳到第五代去。恭帝司馬德文死後,東晉王朝滅亡。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