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代故都之東晉王朝5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944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四)東晉康帝
    康帝司馬嶽(322—344年),字世同。東晉第四位皇帝,明帝之子、成帝司馬衍同母弟。司馬嶽在鹹和元年(326年)被封吳王;鹹和二年徙封琅邪王;鹹和九年(335年)拜散騎常侍,加驃騎將軍。鹹康五年(339年)遷侍中、司徒。鹹康八年(342年)6月,成帝司馬衍死後繼位。12月29日,立皇後褚氏。第二年改年號建元。
    鹹康八年(342年)7月初一,成帝與成恭杜皇後共葬於興平陵(今南京雞籠山)。康帝司馬嶽徒步行走送葬,直至閶闔門(古宮門名),然後登上素白的車輿到達陵墓所在地。
    康帝司馬嶽在位期間,重用庾冰、庾翼,防範北方後趙國君石虎的南下。
    建元二年(344年),康帝病重,庾冰、庾翼想扶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嗣君,中書監何充建議冊立皇子司馬聃,康帝聽從了何充的建議。9月24日,立司馬聃為皇太子。26日,康帝在建康宮式乾殿駕崩。在位3年,終年23歲。沒有廟號,諡號康帝。10月23日,康帝葬於崇平陵(今南京紫金山)。
    27日,何充按康帝司馬嶽遺詔推奉太子司馬聃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康帝司馬嶽在位隻有短短3年,也不可能有很大作為,但是他的原配皇後褚蒜子則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4次臨朝聽政、輔佐6帝(康帝司馬嶽、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廢帝司馬奕、簡文帝司馬昱、孝武帝司馬曜)的太後,有人稱之為:挽救東晉王朝的女人。
    褚蒜子(323—384年),東晉康帝司馬嶽的皇後,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褚洽,官安東將軍;父褚裒。官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追贈侍中、太傅,爵都鄉亭侯。太寧元年(323年)出生。出成年以後,晉成帝聞其美麗及才識,將之許配給弟弟琅琊王司馬嶽,褚蒜子成為琅琊王妃。不久晉成帝司馬衍病逝,傳帝位於其弟司馬嶽,是為晉康帝,342年冊封褚蒜子為皇後、嶽母謝氏為尋陽鄉君。
    褚蒜子和康帝育有一子司馬聃。由於康帝早逝,因此兩歲的幼子司馬聃繼承帝位,是為穆帝,褚蒜子為皇太後,由於穆帝司馬聃年幼無法執掌國政,因此在朝臣的要求之下,暫由褚蒜子垂簾聽政,由褚蒜子抱著年幼的晉穆帝坐在禦座上,“設白紗帷於太極殿,抱帝臨軒。”麵聽大臣上奏國事。
    褚蒜子早在康帝司馬嶽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參與朝政的決斷,她的見識判斷令朝臣都很佩服,因此,她成為皇太後以後,以司徒蔡謨為首的群臣聯名上奏,請求她臨朝聽政,代兩歲的皇帝掌管國家。表文如下:
    “……今社稷危急,兆庶懸命,臣等章惶,一日萬機,事運之期,天祿所鍾,非複衝虛高讓之日。漢和熹、順烈,並亦臨朝,近明穆故事,以為先製。臣等不勝悲怖,謹伏地上請。乞陛下上順祖宗,下念臣吏,推公弘道,以協天人,則萬邦承慶,群黎更生。”
    麵對這樣的奏章,褚太後詔曰:“帝幼衝,當賴群公卿土將順匡救,以酬先帝禮賢之意,且是舊德世濟之美,則莫重之命不墜,祖宗之基有奉,是其所以欲正位於內而已。所奏懇到,形於翰墨,執省未究,以悲以懼。先後允恭謙抑,思順坤道,所以不距群情,固為國計。豈敢執守衝暗,以違先旨。輒敬從所奏。”於是臨朝稱製。
    在晉王朝的曆史上,臨朝聽政的太後並不僅有褚蒜子一人。先前晉明帝的妻子庾文君,在司馬紹27歲早逝之後,也曾經被朝臣要求垂簾聽政。但是庾太後本人並不具有政治天份,因此朝政全部倚靠她的哥哥庾亮決策。但是庾亮也缺乏一定的政治手腕,結果反而擾亂國家,逼反曆陽鎮將蘇峻,蘇峻造反攻入建康城,庾太後因此憂憤而死,年僅32歲。
    升平元年(357年)春正月,司馬聃已15歲,褚太後提出歸政給穆帝。升平五年(361年)5月,司馬聃暴病而卒。年僅19歲。司馬聃死後沒有兒子,便迎立成帝的長子琅琊王司馬丕即位,是為哀帝。誰知司馬丕是個糊塗的皇帝,他對政事不感興趣,卻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飯,隻吃金石藥餌。因而年紀輕輕便病倒在床。拖了一年,仍不見好轉。大臣們隻好再次請出褚太後臨朝。
    興寧三年(365年),司馬丕病死,因無子嗣,褚太後立司馬丕之弟琅琊王司馬奕為帝。太後繼續聽政。鹹安元年(371年)11月,桓溫親自趕赴建康,暗示褚太後,請廢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丞相司馬昱為帝,這就是簡文帝。褚太後無須臨朝聽政,被尊為崇德太後,移居崇德宮。
    簡文帝即位,尊後為崇德太後。第二年7月,簡文帝卒。立太子司馬曜為帝。曜年幼,又請出褚太後聽政。褚蒜子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女人,為了平衡朝中的政治勢力,使晉王朝有足夠的力量去對付北方的敵人。太元元年(376年)元旦,褚太後下詔歸政,孝武帝開始親政。至此,褚太後的先後4次聽政生涯正式結束。太元九年(384年),也就是在“淝水之戰”後的第二年6月,褚太後卒於顯陽殿。與康帝司馬嶽共葬於崇平陵。
    《列傳》選錄:
    康獻褚皇後,褚蒜子,河南陽翟人也。父褚裒,見《外戚傳》。褚皇後聰明有器識,少以名家入為琅邪王妃。及康帝即位,立為皇後,封母謝氏為尋陽鄉君。太元九年,崩於顯陽殿,年61歲,在位凡40年。
    (五)東晉穆帝
    孝宗穆帝司馬聃(343—361年),字彭子,性格荒誕貪玩,康帝司馬嶽長子,東晉第五位皇帝。司馬聃在司馬嶽病危時被大臣們立為太子。司馬嶽死後繼位。
    司馬聃尊奉康帝皇後褚氏為皇太後。當時司馬聃剛兩歲,太後臨朝親政。何充被加授中書監,錄尚書事。何充自己陳述,既任錄尚書事,不應再領導中書,獲得允許,又加授他為侍中。
    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年)正月,褚太後在太極殿設置白紗帷悵,抱著穆帝駕臨殿前。
    司馬聃即位時隻有2歲,第二年(345年)改年號為“永和”。有人統計,在中國世襲的封建社會兒皇帝的比例竟高達百分之十以上。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兒皇帝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誦。他12歲即位,一個孩子當然不能治理國家,所以由周公旦輔政。在所有兒皇帝中,年齡最小的是東漢殤帝劉隆。劉隆是和帝與鄧皇後的少子。剛出生100多天,和帝就去世了。按照傳統,繼承皇位應是和帝的長子劉勝。但劉勝有病,多年不愈。故先立劉隆為皇太子,接著在當天夜裏,繈褓中的劉隆正式即皇帝位。鄧皇後也升稱鄧太後,臨朝聽政。劉隆不滿一周歲就死了。其次是西漢末代皇帝(第十五代)劉嬰,號孺子。漢宣帝玄孫。元始五年(5年),漢朝外戚王莽毒死漢平帝,次年從漢朝皇室中挑選了時年2歲的劉嬰。他隻是王莽的一個傀儡“皇帝”。還有就是東漢的衝帝劉炳和東晉的司馬聃,都是兩歲登基當皇帝。
    永和二年(346年)2月19日,晉任左光祿大夫蔡謨兼領司徒職務,與會稽王司馬昱共同輔佐朝政。
    由於司馬聃在位期間,前十幾年由褚太後掌政,並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後改由蔡謨與司馬昱輔政。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將軍、都督荊益等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桓溫率兵入蜀,成漢國主李勢,讓散騎常侍王幼給桓溫送去了請求投降的文書,自稱“略陽人李勢叩頭請求死罪。”不久便拉著棺材,雙手反綁於身後來到了桓溫的軍營門前投降。桓溫為他鬆開了雙手,焚燒了棺材,將李勢及宗室親屬10多人送到了建康。此後趙石虎病死,中原大亂。朝廷先後令褚裒、殷浩北伐,均未成功。永和十年(354年),太尉、征西將軍桓溫北伐關中,大敗前秦。兩年後(356年),擊破姚襄,奪回洛陽,東晉的版圖不斷擴大。
    升平元年(357年),褚太後歸政,居崇德宮。15歲的司馬聃加元服,告天太廟,開始親政。但真正執政的還是桓溫。
    升平五年(361年)5月22日,穆帝司馬聃病死於建康宮中的顯陽殿。在位17年,親政僅4年,終年19歲。諡號穆帝,廟號孝宗。皇太後下令說:“琅邪王司馬丕,是朝廷中興以來的正傳統嫡傳,不論是道德名聲,還是族親地位,沒有人能和他相比,讓琅邪王奉接帝位!”
    7月23日,司馬聃與穆章何皇後共葬於永平陵(今南京和平門外)。
    《列傳》選錄:
    穆章何皇後,何法倪,廬江灊(今安徽廬江)人。父何準,見《外戚傳》。何皇後年輕守寡,又沒有兒子。孤苦一人居住永安宮。晉哀帝司馬丕即位後尊她為“穆皇後”。
    到晉安帝元興四年(403年),何皇後已經曆了6個朝代。這一年,桓玄謀逆篡位,強迫安帝移居何皇後住的永安宮。逼何皇後及琅琊王司馬德文(司馬德安的弟弟)遷出皇宮,入住司徒府。次年7月,她病卒於建康。終年66歲。8月,葬永平陵。諡號“章皇後”。
    (六)東晉哀帝
    哀帝司馬丕(341—365年),字幹齡。性格懦弱無能。東晉第六位皇帝,成帝司馬衍長子,穆帝司馬聃之堂兄弟,司馬聃死後繼位。
    升平五年(361年)5月25日,司馬丕即皇帝位,實行大赦。27日,改封東海王司馬奕為琅邪王。
    司馬丕本應繼晉成帝司馬衍之後即位(344年),成為東晉的第四位皇帝,但是由於當時他尚在繈褓之中,隻好由司馬嶽繼位,司馬嶽死後,又由其長子司馬聃繼位。司馬聃死後他才終於登上皇帝寶座。此時,司馬丕已經21歲。導遊說:“該是你的跑不了,不該你的爭不到。”
    司馬丕,鹹康八年(342年),封為琅邪王。永和元年(345年)拜散騎常侍,永和十二年(357年)加中軍將軍。升平三年(359年)除驃騎將軍。升平五年(361年)5月,穆帝司馬聃崩。由於司馬聃沒有兒子,褚太後和會稽王司馬昱便於同月庚申日迎立司馬丕為帝。9月14日,立皇後王氏。穆帝皇後何氏稱永安宮。第二年改年號為“隆和”。但是大將桓溫當國,司馬丕形同傀儡。
    隆和元年(362年)正月20日,東晉實行大赦,改年號為隆和。3月,桓溫上疏請求遷都洛陽,將自從永嘉之亂以來遷徒流落到長江以南的人,全部北遷,以充實河南地區的力量。後來,由於朝廷的幹預,遷都的事情沒有實行(幸虧當時桓溫的上疏沒有實現,否則就不會有後來的宋、齊、梁、陳,“六朝”也就不會出現了)。
    興寧元年(363年)3月17日,皇太妃周氏死於琅邪的宅第。18日,哀帝司馬丕前往周氏宅第辦理喪事,詔令司徒會稽王司馬昱總攬朝廷內外的各種事務。
    東晉自鹹康七年(341年),司馬嶽在位期間實行土斷後,又在興寧二年(364年)3月1日再次推行,史稱“庾戍土斷”。所謂土斷,就是東晉政府整理戶籍及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劃定州、郡、縣領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這一政策有利於行政統一和節省開支。時哀帝下令各地檢閱戶口把800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嚴行法禁,因本年3月1日是庚戍日,故此製亦稱“庚戍製”。此製頒行後,彭城王司馬玄隱匿5戶,被查出後收付廷尉。在當時收效較大,但桓溫死後,此法亦止。
    興寧二年(364年),哀帝司馬丕相信方術之士的話,迷上了長生術,按照道士傳授的長生法,“斷穀、服丹藥(不吃飯,隻吃丹藥),”以求長生不老。侍中高崧勸諫說:“這不是帝王應該幹的事。如果這樣,陛下實在就像出現日食月食一樣犯了過失。”司馬丕不聽勸諫。22日,司馬丕因為藥性發作,不能親臨政事,褚太後又臨朝攝政。
    興寧三年(365年)正月,皇後王氏崩。2月22日,司馬丕也中毒死於建康宮西堂。在位4年,終年25歲。司馬丕無廟號,諡號哀帝。2月29日,葬司馬丕及靜皇後王氏於安平陵(今南京雞籠山)。
    哀帝沒有後嗣,23日,皇太後下達詔令,讓琅邪王司馬奕繼承帝位。朝廷百官到琅邪王的宅第去迎接他。當天,司馬奕即皇帝位,實行大赦。
    《列傳》選錄:
    哀靖王皇後,王穆之,太原晉陽人也。司徒左長史王濛之女。王皇後初為琅邪王妃。哀帝即位,立為皇後。王皇後在位3年,無子。興寧二年崩。
    (七)東晉廢帝
    廢帝司馬奕(342—386年),字延齡。東晉的第七位皇帝,晉成帝之子,晉哀帝司馬丕同母之弟,又稱海西公。司馬丕死後,司馬奕於興寧三年(365年)2月23日即帝位,在位6年,為桓溫所廢。
    7月初七,東晉朝廷調會稽王司馬昱再次為琅邪王。初十,將妃庾氏立為皇後。庾皇後是庾冰的女兒。
    太和元年(366年)5月12日,皇後庾氏去世。7月初八,在敬平陵安葬了庾皇後。
    10月,東晉朝廷任命司徒司馬昱擔任丞相、錄尚書事,並給予他入朝晉見皇帝不必小步趨行、唱拜不直呼姓名、可以佩劍穿鞋上殿的禮遇。
    太和三年(368年)12月,東晉給予大司馬桓溫特殊的祀遇,地位在諸侯王之上。
    太和四年(369年)3月,大司馬桓溫請求與徐兗二州刺史郗愔(yīn)、江州刺史桓衝、豫州刺史袁真等討伐前燕。當初,郗愔在京口的北府時,桓溫經常說:“京口酒可飲,兵可用。”對郗愔身居北府深為不滿。而郗愔卻不識時務,還給桓溫寫去信,想要共同輔佐王室,請求督領自己的部隊渡越黃可北上。郗愔的兒子郗超是桓溫的參軍,拿來信看過後,便把信撕碎,重新改寫了一封,信中訴說自己不是將帥之才,不能勝任軍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請求找一個悠閑的地方休養,勸說桓溫將郗愔的部隊一並統領。桓溫見信後大喜過望,當即就將郗愔調任為冠軍將軍、會稽內史。桓溫自己兼任徐、兗二州刺史。4月初一,桓溫率領步、騎兵5萬人從姑孰出發。
    郗超認為:“道遠,汴水又淺,恐漕運難通”(《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桓溫不聽。6月,桓溫軍至金鄉(今山東嘉祥南),適逢大旱,河床幹涸,水運斷絕。桓溫派冠軍將軍毛虎生在钜野(今山東巨野北)開挖運河300裏,引汶水和清水(古濟水自钜野澤以下別名清水)會合。桓溫率水軍從清水進入黃河,船艦綿延幾百裏。郗超又建議:“清水入河,無通運理。若寇不戰,運道又難,因資無所,實為深慮也。今盛夏,悉力徑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陣而走,退還幽朔矣。若能決戰,呼吸可定。設欲城鄴,難為功力。百姓布野,盡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請命。但恐此計輕決,公必務其持重耳。若此計不從,便當頓兵河濟,控引糧運,令資儲充備,足及來夏,雖如賒遲,終亦濟克。若舍此二策而連軍西進,進不速決,退必愆乏(qiānfá,因失誤而導致匱竭),賊因此勢,日月相引,僶俛(mǐnfǔ,意為努力)秋冬,船道澀滯,且北土早寒,三軍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閡,非惟無食而已”(《晉書•郗超傳》)。桓溫仍不納,繼續揮軍伐燕。
    結果,在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為燕將慕容垂所敗。隻好焚燒了舟船,丟棄了裝備、武器,從陸路向回逃奔。
    【孫盛著《晉春秋》,真實地記述了當時的事情。大司馬桓溫見到後很憤怒,對孫盛的兒子說:“在枋頭確實是失利了,但哪至於像你父親所說的那樣!如果這部史書最終流行開來,自然是有關你家門戶的事情!”孫盛的兒子急忙叩拜謝罪請求修改。當時孫盛年老居家,性格方正嚴肅,做事嚴守規矩準則,子孫們雖然也已頭發半白,但孫盛對待他們卻更為嚴厲。到這時,兒子們便一起痛哭叩首,請求他為整個家族百口人的生命著想。孫盛勃然大怒,沒有答應。兒子們於是就私下做了修改。孫盛在此前已另外抄寫了一部,並已傳送到了其他國家。到東晉孝武帝求購珍本圖書時,從遼東人手中得到了這部抄本,與當時所見的版本不同,於是二者並存。】
    桓溫對遭受的慘敗深感恥辱,於是將罪過歸咎於豫州刺史袁真,奏請黜免袁真為庶人,還奏請罷免冠軍將軍鄧遐的官職。
    太和六年(371年)正月17日,桓溫攻下了壽春,擒獲了袁瑾及朱輔,連同他們的宗族親屬一起送往建康,並將他們殺掉。桓溫問郗超:“此足以雪枋頭之恥乎?”郗超說:“沒有。”過了許久,郗超到桓溫的住所留宿,半夜時分對桓溫說:“明公在這裏沒有考慮什麼嗎?”桓溫說:“你想有話對我說嗎?”郗超說:“明公承擔著天下的重任,如今以60高齡,卻在一次大規模的行動中失敗,如果不建立非常的功勳,就不足以鎮服、滿足百姓的願望!”桓溫說:“那麼該怎麼辦呢?”郗超說:“明公不幹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廢黜昌邑王那樣的事情,就無法建立大的威勢與權力,鎮壓四海。”
    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為官名。商湯死後,又輔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太甲即位。太甲因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於桐宮(今山西萬榮縣),自己篡位自立。
    漢昭帝劉弗陵死後沒有兒子,霍光就以上官皇後的名義下了詔書,迎接昌邑王劉賀到長安即皇帝位。昌邑王劉賀帶著200多人進京即位後,天天跟這幫人飲酒作樂,淫戲無度,即位27天內,就幹了1127件荒唐事,將漢室皇宮鬧得烏煙瘴氣。於是霍光派人奏明上官太後,廢黜了劉賀。霍光等大臣又迎立劉詢為帝,是為漢宣帝,繼續由霍光專權。
    桓溫曆來懷有篡位之心,對郗超所說的深以為然,於是就和他商定計議。由於司馬奕在位時十分謹慎,沒有什麼把柄可抓,於是桓溫與郗超商量,乃誣陷司馬奕有陽痿,不能人道。說司馬奕沒有生育能力,嬪妃所生諸子均非司馬氏骨肉,倘在他們當中選儲立王,皇位就會落入外人手中。並將此事密秘地傳播到民間,當時的人們都無法辨別真假。
    太和六年(371年)11月初九,桓溫準備從廣陵(揚州)返回姑孰(今安徽當塗),駐紮在白石(當塗西)。13日,抵達建康,含蓄地勸說褚太後。於是就宣布褚太後的詔令,廢黜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立丞相會稽王司馬昱為帝,改年號為鹹安,司馬昱是為簡文帝。簡文帝詔桓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5千萬,絹2萬匹,布10萬匹。郗超被升為中書侍郎,執掌朝廷機要。
    桓溫派散騎侍郎劉亨進宮收繳了國璽,逼司馬奕離宮。時值仲秋,天氣還比較暖,司馬奕穿著單衣步出西堂,乘牛車出神獸門,群臣哭著拜別。桓溫命令部下帶領數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東海王府,降封為海西縣公。
    就這樣,桓溫將司馬奕廢了,另立司馬昱當皇帝,這就是晉簡文帝。桓溫當了宰相,帶兵駐在姑孰。
    鹹安二年(372年),4月,將海西公司馬奕遷徙到吳縣的西柴裏居住,敕令吳國內史刁彝負責防衛,又派禦史顧允前去監察。司馬奕遭此挫折,心灰意冷,又怕再遭禍端,便“枉塞聰明”,沉溺於酒色,以苟且偷生。這年11月的一天清晨,盧悚派弟子許龍秘密來到司馬奕居處,自稱奉太後密詔來迎司馬奕回京複辟。司馬奕聽了有些心動,想要答應。這時,他的家眷出來極力勸阻,他於是又拒絕出門,並斥退許龍。自此,更加明哲保身,整天在家飲酒消愁,安於屈辱,總算避免了殺身之禍。司馬奕於386年病死於吳縣(今江蘇吳縣),終年45歲,史稱廢帝,又稱海西公。與孝庾皇後共葬吳陵(今江蘇吳縣)。
    《列傳》選錄:
    廢帝孝庾皇後,庾道憐,潁川焉陵(今河南省)人。父庾冰,自有傳。初為東海王妃。及帝即位,立為皇後。太和六年崩,葬於敬平陵。帝廢為海西公,追貶後曰海西公夫人。
    (八)簡晉文帝
    太宗簡文帝司馬昱(320—372年),字道萬。東晉第八位皇帝,元帝司馬睿少子,司馬紹之弟。司馬奕於371年11月被廢後,桓溫立司馬昱為帝,改年號為“鹹安”。
    永昌元年(322年),元帝司馬睿封司馬昱為琅邪王,鹹和元年(326年),生母鄭夫人(鄭阿春)薨。司馬昱時年7歲,號慕(哀號父母之喪)泣血,固請服重。成帝司馬衍哀而許之,故徙封會稽王,拜散騎常侍。鹹和九年(334年),遷右將軍,加侍中。鹹康六年(340年),進撫軍將軍,領秘書監。司馬奕即位,以琅邪王絕嗣,複徙封琅邪王。太和元年(366年),進位丞相、錄尚書事。
    鹹安元年(371年)11月,司馬昱即皇帝位。改元為鹹安。12月,廢東海王司馬奕為海西公,食邑4千戶。司馬昱繼位後,一切聽命於桓溫,形同傀儡。司馬昱本來有3個兒子,但是都相繼夭折。接著嬪妃又都變得不能生育。後來請卜者扈謙算了一卦,說應該有一個地位卑微的宮女能為皇室生下3子1女。於是司馬昱將宮中所有宮女都逐個排了一遍。最後找到一個皮膚黝黑叫李陵容的紡織宮女。雖然長相實在不敢恭維,但簡文帝為了“後代大計”,不得不納她為妃,而正是這個黑皮膚女人後來生下了司馬曜等兄妹3人。
    鹹安二年(372年)7月,立會稽王司馬昌明(司馬曜)為皇太子。23日,簡文帝身體不適,緊急征召大司馬桓溫入朝輔政,一天一夜接連發出4道詔令,桓溫推辭不來。簡文帝下達遺詔:“大司馬桓溫依據周公的舊例,代理皇帝攝政。”又說:“對年輕的兒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君則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自己手持詔書進入宮中,在簡文帝麵前將詔書撕掉了。簡文帝說:“天下,來自於意外的命運,你有什麼不滿意的!”王坦之說:“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麼能獨斷專行!”於是簡文帝就讓王坦之修改了詔書,說:“宗族國家之事,一概聽命於大司馬桓溫,就像諸葛亮、王導輔政時的做法一樣。”
    第二天,也就是鹹安二年(372年)7月28日,簡文帝司馬昱病死於建康宮東堂。在位2年,終年53歲。廟號太宗,諡號簡文帝。
    當年9月,追尊皇妣會稽王妃曰順皇後。10月初八,簡文帝與簡文順王皇後共葬於高平陵(今南京紫金山)。
    對簡文帝的詔書,群臣疑惑不解,不敢確立嗣子。有人說:“應當讓大司馬桓溫來處理。”尚書仆射王彪之臉色嚴厲地說:“天子駕崩,太子代立,大司馬怎能有資格提出異議!如果事先當麵向他詢問,一定反而會被他責備。”於是經過朝臣討論就決定了。太子司馬曜即皇帝位,實行大赦。崇德太後發布命令,因為孝武帝年幼,加上他得居喪,命令桓溫依據周公攝政的舊例行事。
    桓溫本來希望簡文帝,臨終前能夠將皇位禪讓給他或讓他攝政,但是這兩個願望都沒能實現,因此非常怨恨憤怒,給弟弟桓衝寫信說:“簡文帝遺詔讓我按諸葛亮、王導的舊例輔政。”桓溫懷疑這事是王坦之、謝安幹的,對他們懷恨在心。朝廷詔令謝安前去征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又推辭了。
    當年,司馬奕遭廢棄,既是東晉皇族衰弱的反映,也是桓溫奪權篡位的一個步驟。在北伐之前,桓溫已經迫使晉廷給他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很明顯,桓溫是想趁著北伐勝利的餘威,回來後篡奪皇位,或者說至少是為篡位作準備,但他的運氣實在不好,最終也沒能夠得逞。
    司馬昱著有文集五卷,(《隋書經籍誌》著作一卷。此從《唐書誌》)傳於世。
    據2003年7月9日中新社題為:“湖北武漢發現東晉末年簡文帝司馬昱的墓葬群”的報道。文中說:三座東晉末年古墓日前在武漢市江夏區豹海鎮重見天日。據考證,此古墓群為東晉末年簡文帝司馬昱(372年)的墓葬,距今已有1631年。據悉,三座古墓共出土了青瓷、陶器、鐵器13件。較為重要的是,位於台地東麵的三號墓中,出土了“鹹安二年亥日”字樣的紀年銘文磚兩塊。銘文磚長為29。5厘米、寬13厘米、厚4厘米,磚橫側麵模印有三枚方孔銅錢紋。武漢市江夏區博物館專家稱,發現有明確的東晉紀年銘文古墓群,在武漢地區尚屬首次。
    導遊認為不太可能,理由有三:一是1600多年前司馬昱死於建康宮中,要下葬到距南京600多公裏以外的武漢,一般說來不可能。二是《晉書》上明確記載:“葬高平陵”(高平陵,今南京紫金山)。中國曆代帝王陵墓簡表,也稱:“晉簡文帝司馬昱372年高平陵江蘇南京簡文順王皇後”。三是從晉元帝司馬睿開始,東晉皇帝都葬於南京雞籠山、蔣山(紫金山)和富貴山一帶。因此,司馬昱不可能單獨葬到武漢去。
    《列傳》選錄:
    ①簡文宣鄭太後,鄭阿春,河南滎陽人。世為冠族。祖合,臨濟令。父鄭愷,字祖元,安豐太守。鄭太後少孤,無兄弟,唯姊妹四人,鄭太後最長。先適渤海田氏,生一男而寡,依於舅濮陽吳氏。元帝為丞相,敬後先崩,將納吳氏女為夫人。後及吳氏女並遊後園,或見之,言於帝曰:“鄭氏女雖嫠(lí,寡婦),賢於吳氏遠矣。”建武元年,納為琅邪王夫人。甚有寵。鄭太後雖貴幸,而恒有憂色。帝問其故,對曰:“妾有妹,中者已適長沙王褒,餘二妹未有所適,恐姊為人妾,無複求者。”帝因從容謂劉隗曰:“鄭氏二妹,卿可為求佳對,使不失舊。”隗舉其從子傭娶第三者,以小者適漢中李氏,皆得舊門。帝召王褒為尚書郎,以悅後意。鄭太後生琅邪悼王、簡文帝、尋陽公主。
    ②簡文順王皇後,王簡姬,太原晉陽人。父王遐,見《外戚傳》。王皇後以冠族,初為會稽王妃,生子道生,為世子。永和四年,母子並失帝意,俱被幽廢,後遂以憂薨。鹹安二年,孝武帝即位,追尊曰順皇後,合葬高平陵。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