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代故都之東晉王朝3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20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4)四大家族。
東晉時期,王、謝、桓、庾4個家族發揮了重要作用。王導,擁立元帝,建立東晉;謝安,東晉著名政治家,魏晉名士的典範;桓溫,東晉大將,被封為南郡公,是當時的實際統治者;庾亮,美姿容,善談論,開創了“貴族和皇室共享權力”的政治格局。
王導(276—339年)字茂弘,晉朝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生於晉武帝鹹寧二年,卒於晉成帝鹹康五年。王姓家族,從太保王祥以來,一直是名門望族,王祥族孫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數一數二的人物。所以有“琅邪王氏”之稱。王導是王衍的族弟。王導的祖父王覽,官光祿大夫;父親王裁,任鎮軍司馬。王導在少年時代就很有名氣,陳留高士張公曾對他的從兄王敦說:此兒容貌誌氣不凡,是將相的才器。及長為司空劉蹇所知,被任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後為東海王司馬越軍事。
王導位至宰輔,並且接連做了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3位皇帝的丞相,掌握著中央的行政大權。從兄王敦則手握重兵,鎮守荊州,直接在地方上指揮軍隊,負責征討叛賊逆匪。整個王氏家族,都擔任要職。當時,人們習慣把司馬氏家族稱為“馬氏”,把王氏家族稱為“王氏”,王家和司馬氏幾乎達到了“平起平坐”的地步。在長江流域建立漢族政權後,一方麵抵禦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一方麵經濟和社會事業逐步得到發展。
謝安(320—385年),東晉著名政治家。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孝武帝時謝安位至宰相。也是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年40餘,始出為桓州司馬。
謝安號稱風流宰相,年輕時就注意修身養性,喜歡讀書習藝,才器雋秀,但卻不願做官,以其脫俗的言行、獨特的性格魅力和超逸的氣質為士人所仰慕,成為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謝安的隱居與出仕反映了魏晉士人的心態。魏晉風度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對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影響深遠。
謝安應召出山後,已年過不惑。即“東山再起”,受命於危難之際,謝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開始了他中年以後20餘年的奮力拚搏。383年,前秦軍南下,苻堅攜兵百萬,大有一舉踏平江東之概。謝安臨危不懼,命謝石、謝玄力拒,結果淝水一戰,大獲全勝,給中國戰爭史寫下了以少勝多的輝煌一頁。
王導、謝安,是東晉曆史上兩位最有名的宰相。東晉能夠維持這麼多年,他們倆功不可沒。另外,這兩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們都住在青溪與秦淮間的烏衣巷。其次,他們都是道家的推崇者,執政時都采用清靜不擾民的政策,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兩人當政時,都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安定。第三,他們都風度瀟灑,堪稱一代風流領袖,同時也都是各自家族裏最輝煌的代表人物。
如今,王導、謝安紀念館座落於南京夫子廟秦淮河南岸,走過文德橋進入烏衣巷,可見陳列館古典民居風格建築,是當年吳國首都建業的軍隊營房所在地,當時士兵都穿黑色製服,故以“烏衣”為巷名,至今還遺有“烏衣井”一口。東晉時期秦淮河兩岸人煙稠密,宰相王導、謝安等家族成員多居於此,使烏衣巷聞名京師。中唐詩人劉禹錫曾到此尋訪,見王謝古居人去室空,往日繁華無處可尋,深感世事滄桑,遂寫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
桓溫(312—373年),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集)人,東晉權臣、名將。娶晉明帝之女南康公主為妻,其父桓彝,曾3次北伐。桓溫也北伐西征,為東晉爭得大片土地。
桓溫是東晉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溫出生未滿周歲時,桓彝好友溫嶠(後為中書令)見到桓溫,說:“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稱讚說:“真英物也”(《晉書桓溫傳》)。溫嶠在晉朝“素有知人之稱”,因為得到溫嶠的賞識,桓彝便給他取名為桓溫。
桓溫,少有大誌。鹹康7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權。次年,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長江直上,平定蜀地,漢王李勢投降,拜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五年(349年)4月,後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果。永和6年(350年),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結果殷浩大敗而回,桓溫遂掌大權。有一次,他撫枕而歎:“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鹹安元年(371年),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斬袁瑾(晉降將豫州刺史袁真之子)。同年,桓溫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次年,文帝死,桓溫有代晉之謀(但無代晉之命),不久病死,由其弟桓衝代位。
庾亮(289—340年,東晉外戚、大臣,政治家、文學家,字元規,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庾亮為北方南遷士族子弟,好老莊、善談論。司馬睿(即晉元帝)為鎮東大將軍時任西曹掾,頗受器重。後來,庾亮妹做了皇太子(晉明帝司馬紹)妃,庾亮侍講(為太子講學)東宮,與太子交好。明帝即位,庾亮成為國舅,任中書監,但是遭到王敦的妒忌,托病辭官。太寧三年(325年)明帝卒,庾亮為中書令,與王導共輔6歲太子司馬衍(晉成帝)繼位,庾太後臨朝,政事由庾亮決斷。鹹和二年(327年)蘇峻、祖約起事,庾亮出奔潯陽,與溫嶠推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擊敗蘇峻、祖約。鹹和九年,庾亮都督江、荊等6州諸軍事,領江、荊、豫3州刺史,進號征西將軍,鎮武昌。他謀求收複中原,鹹康六年(340年)正月病卒。
庾亮能詩,但其詩均不存。今隻存幾篇散文,《文選》收錄其《讓中書監表》。庾亮感到自己身為外戚“臣領中書,則示天下以私矣。何者?臣於陛下,後之兄也。”因而“冒親以求一寸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內處心膂(親信之人),外總兵權,以此求治,未之聞也;以此招禍,可立待也。”庾亮用心是顯而易見的,他雖有感於前朝及本朝外戚專擅朝政而招致殺身滅族之禍的“前車之鑒”,但以國事為重的誠意,在表中仍灼然可見。
說到這裏,導遊忽然回過頭來很有感慨地說:古有孔融讓梨、庾亮讓官,現代人讓梨的恐怕已經不多,而自願讓官的幾乎沒有。
(5)東晉皇宮。
東晉的皇宮叫做“建康宮”。1500年前東晉的建康宮是什麼模樣呢?據《景定建康誌》引舊誌雲:“太極殿,建康宮中正殿也。晉初造,以十二間象12月,至梁武帝改製十三間,象閏焉。高八丈,長二十七丈,廣十丈,內外並以錦石為砌。次東有太極東堂七間。次西有太極西堂七間,亦以錦石為砌。東、西二堂,便是皇帝接受朝見、舉行宴會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建康宮南麵正中的大門叫“大司馬門”,又稱“章門”,凡是給皇帝上奏章的人,要跪拜在那裏聽候回音。大司馬門前有一條寬廣的東西向橫街,位置大約在今珠江路的南側。橫街東麵通向都城的建春門,門外就是著名的青溪;西南通向都城的西明門。從大司馬門南出,經1公裏長的禦道到都城的南麵正門—“宣陽門”。禦道的兩側開有禦溝,溝旁都栽種著槐樹和柳樹。從宣陽門再向南,又是一條2。5公裏長的禦道,就是東吳時的苑路,可以直達秦淮河畔的“朱雀門”。朱雀門有3個城門,城門上建有高大的城樓,最高的一層叫朱雀觀,用兩個銅雀作為標誌,門楣上左邊刻龍,右邊刻虎,作為裝飾。它的整個布局既沿襲了東吳的舊製,又參考了西晉洛陽都城的式樣。具體位置一般認為:南起進珠江路的浮橋、蓮花橋一線;東到今珍珠河;西臨今進香河;北迄今雞籠山下,周長約2。5公裏。
建康宮的外圍宮牆周長約為4公裏。建康都城的大小和範圍,同東吳建業城一樣,城周是20裏19步。東晉中期時曾經重修,共開有6個門,除正南麵的宣陽門外,還有南偏東的開陽門,南偏西的陵陽門,東麵的清明門和建春門,以及西麵的西明門等。
台城西邊有一座高不足百米的小山,春秋戰國時被稱為雞籠山。東晉皇宮曾建於山南,當時山上的皇家苑囿景色優美,內供北極真武大帝像,所以又稱為北極閣,被喻為南京城的一頂皇冠。雞籠山東連九華山,西接鼓樓崗,北近玄武湖,是鍾山向西延伸的一支餘脈。春秋戰國時期,以其山勢渾圓,形似雞籠而得名。雞籠山高62米,古時是城中重要製高點。之後,南朝的齊武帝蕭賾(440—493年)到鍾山射雉至此聞雞鳴,故雞籠山又改稱雞鳴山。當然,在東晉一朝時,恐怕齊武帝的祖爺爺都還沒有出生呢!
早在劉宋年間(420—479年),雞籠山上就建立了我國第一座既能觀天象又能測風向季候的日觀台。明代在這裏設立了觀象台,屬欽天監,此當時此山又稱伏天山。觀象台設有銅鑄的渾天儀、簡儀、圭表等天文儀器,作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儀器,現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
建康宮的外圍宮牆周長約為4公裏。建康都城的大小和範圍,同東吳建業城一樣,城周是20裏19步。東晉中期時曾經重修,共開有6個門,除正南麵的宣陽門外,還有南偏東的開陽門,南偏西的陵陽門,東麵的清明門和建春門,以及西麵的西明門等。以後曆經南朝的宋、齊增繕,到梁代發展為當時中國最壯麗的宮殿。
東晉時由於建康人口激增,工商業區和住宅區都較東吳時有所擴大。原來的長幹裏和大市等繁華地區已經不敷應用,開始向東麵的秦淮河兩岸和青溪方向發展。
東晉鹹和五年(330年)9月,晉成帝令尚書右仆射王彬為大匠,“作新宮,繕苑城,修六門”(《景定建康誌》)。次年11月,新宮成,署名“建康宮”,又名“顯陽宮”,宮城名“台城”。台城就是在孫吳後苑城的基礎上修繕而成的,城周8裏,城壕寬5丈,深7尺。據《建康實錄》記載,建康鹹和新宮共開五門:南麵二門,東、西、北各一門。後來又陸續增辟,故《宮苑記》載有八門。東漢以後,中央政務由三公改歸台閣(尚書),習慣上遂稱中央政府為“台”或“台省”,所以將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宮城取名為台城。《輿地紀勝》雲:“晉宋時謂朝廷禁省為台,故謂宮城為台城。”後來,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王朝均以建康宮為宮城,台城也就成為中央政府和宮殿所在地。
另據史料說:東晉、南朝建康宮城的平麵布局和洛陽宮城相似,但更整齊,宮牆有內外三重。外重宮牆之內布置宮中一般機構和駐軍。東晉與南朝時,把中央機構的宿舍也建在這裏。第二重宮牆內布置中央官署。朝堂和尚書省仍在東側,向南有門通出宮外,與洛陽宮殿相同。在西側有中書省、門下省、秘閣(皇家圖書館)和皇子所住的永福省等。第三重牆內才是真正的宮內,前為朝區,建主殿太極殿和與它並列的東堂、西堂;後為寢區,前為帝寢式乾殿,又稱中齋,後為後寢顯陽殿,各為一組宮院,二組前後相重,都在兩側建翼殿,形成和太極殿相似的三殿並列布局。太極、式乾、顯陽三殿和太極殿南的殿門,宮正門共同形成全宮的中軸線,寢區之北是內苑華林園。
據說,西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是個貪色縱欲的典型。司馬炎是司馬昭(211—265年)的大兒子,創立晉王朝。他於泰始九年(273年)選中級以上文武官員家的少女入宮,次年又選下級文武官員和普通士族家少女5千人入宮,滅吳以後,又將孫皓後宮幾千人納為己有,他的後宮有近萬宮女。因為後宮美女太多,連司馬炎自己都不知道應該駕幸何處,隻好由羊車任意而行,停在哪裏,就“幸”在哪裏(當年也不知道累死了多少隻羊)。
到了東晉司馬睿當皇帝時,與他叔叔輩的司馬炎截然不同,司馬睿隻娶過3位妻子,甚至還娶了一位寡婦,後來成了皇後。
永嘉六年(312年),36歲的司馬睿元配王妃虞孟母病逝,他決定另取王妃。經過一番比較,司馬睿選定了濮陽士族吳家的女兒吳小姐,也就是鄭阿春舅父的女兒。吳家對於女兒能嫁給一位王爺兼丞相的英俊青年,非常高興。就在這時,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位吳小姐有一個守寡的表姐,叫鄭阿春。一天,表姐妹倆相偕遊園,正巧被司馬睿的親信看見,親信對司馬睿說:“您準備迎娶的那位吳小姐,雖然年輕漂亮,但是為的人氣質和舉止,遠不如她的表姐鄭氏,鄭氏雖然是個寡婦,但是她才是你值得迎娶的女人。司馬睿聽了這話,立即改變了主意。將原先準備送到吳小姐家的聘禮,就改送給了吳家外甥女鄭氏。鄭氏舅舅一家自然是莫名奇妙,鄭氏自己也萬萬沒有想到,丞相居然會放著少女不娶,而娶一個帶著兒子的寡婦。然而司馬睿主意已定,鄭氏就此成了司馬睿的繼弦妻子,並隨著丈夫來到了建康城(南京)。
後來鄭阿春又對司馬睿說,她雖然很得寵,但是她有三個妹妹,大妹妹已經嫁給了長沙王褒,二妹、三妹至今仍未婚嫁,都因為我這個姐姐為人之妾,士族名聲受到影響,所以沒有人來求婚了。司馬睿聽了以後,二話沒說立即命令散騎常侍劉隗,為他的幾位小姨子挑選郎君。劉隗奉了這道聖旨,心中暗喜,於是便讓自己的侄兒劉傭娶了鄭三妹,讓漢中舊族李氏娶了鄭小妹。後來,鄭阿春為司馬睿生下了2男1女:琅琊悼王司馬煥、簡文帝司馬昱和尋陽公主。
導遊說,這鄭阿春也太有福氣了,不聲不響就撿了個大皮夾子,一個寡婦居然嫁了個後來成為皇帝的人。司馬大爺也真行,堂堂一個皇帝竟然娶了一位寡婦為妻,真不愧為開國皇帝,繼承和發揚了皇帝娶寡婦的大無畏精神。這個話題,後麵還將聊到。不僅如此,還親自做媒,把自己的兩個小姨子嫁了出去。那可是發生在1600多年前的事,即便是現代男人,估計也沒有幾個能夠做到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睿堪稱天下男人的楷模。
後來,鄭阿春的兒子(簡文帝司馬昱)、孫子(孝武帝司馬曜)也當了皇帝,鄭阿春被追封為“簡文太後”。這樣一來,就要避諱“春”字,當時東晉人管“春”就不能叫“春”了,隻能叫“陽”。《春秋》隻能叫作《陽秋》;戰國時代的曲名“白雪陽春”,隻能叫作“白雪陽陽”;立春,叫作“立陽”;《晉春秋》叫《晉陽秋》。
幸虧這個鄭阿春沒有活到南唐去,否則李煜的詞就沒法寫了,他的詞作中“春”字用得比較多。如:“春花秋月何時了”、“一江春水向東流”、“林花謝了春紅”、“春意闌珊”、“流水落花春去也”等等,如果“春”字都用“陽”字替代,那笑話可就大了。
有記載說,司馬睿是一個比較溫和寬厚且頗有幽默感的人。他當皇帝以後,皇後生了一個兒子,群臣前來祝賀。按照慣例,他要回賞大臣。有一個大臣恭維地說:“太子誕育,我無功受賞,實在慚愧。”司馬睿則說:“皇後生孩子,你怎麼會有功勞?”看來這位大臣老兄不會說話,在皇帝麵前鬧出了笑話。其實這類笑話,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也屢見不鮮。
司馬睿在穩定了皇位後,開始不滿“王馬共天下”的局麵,開始起用劉隗、刁協為心腹,借以削弱王導的勢力,同時暗中進行軍事部署,試圖全麵排除王導勢力。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導的從兄王敦先發製人。王敦以誅晉元帝的丞相劉隗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響應,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東晉大臣,字若思,秣陵侯)、周顗(yǐ)(尚書左仆射、護軍將軍、武城侯)、刁協(尚書令),劉隗投奔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王敦自立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後來在王導的勸說下,王敦才退兵武昌,而東晉政權仍然由王導控製。
司馬睿名為天子,但並無實權,號令卻不出宮門,大權掌握在王導與王敦等人手中。司馬睿見無法改變現狀,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隻有司徒荀組對自己比較忠順,就任命他為太尉兼領太子太保,打算讓他參與朝政,鉗製王導。不料司徒荀組受任不久就病死了,司馬睿更加憂傷,病勢加重。同時,司馬睿對世家大族多方麵的照顧,讓他們封山占澤,兼並土地。導致大族間矛盾加深,以至發生內訌。
永昌元年(322年)11月初十,司馬睿憂憤病逝於建康宮內殿,也就是前麵說到的“因憂憤而病死的一帝”,終年47歲,在位6年(司馬睿這個皇帝當的也太窩囊了,居然被手下氣死)。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司空王導接受晉元帝遺詔輔佐朝政。晉元帝恭儉有餘而明斷不足,所以未能恢複大業卻在內部發生禍亂。11日,太子司馬紹繼承帝位,大赦天下,尊奉生母荀氏為建安君。
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2月初二,晉元帝司馬睿與元敬虞皇後共葬建平陵(今南京雞籠山,又名北極閣)。3月初一,改年號為太寧。
《列傳》選錄:
①元敬虞皇後,虞孟母,濟陽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人。父虞豫,見《外戚傳》。司馬睿為琅邪王,納虞孟母為妃,無子。永嘉六年(312年)病逝,時年35歲。當時司馬睿還沒有稱帝。到晉元帝大興三年(320年),做了皇帝的司馬睿特地派使者,捧著皇後的璽綬告祭太廟。追諡虞孟母為“元敬皇後”。晉元帝在位期間不再立後。
②豫章君荀氏,元帝宮人。初有寵,生明帝及琅邪王裒,由是為虞後所忌。自以位卑,每懷怨望,為帝所譴,漸見疏薄。及明帝即位,封建安君,別立第宅。太寧元年,元帝迎還台內,供奉隆厚。及成帝立,尊重同於太後。鹹康元年薨。
(6)後人評價。
——史書評價:“恭儉之德雖充,雄武之量不足”。“賓禮名賢,存問風俗,江東歸心焉”(《晉書•帝紀第六》)
——有人從東西漢、東西晉和南北宋的過渡的結果來看,評價最高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他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優秀的皇帝之一;評價一般的是晉元帝司馬睿,他雖然偏安一隅,但畢竟在東南保住了中華衣冠,擁有尊嚴和國體;最差的則是宋高宗趙構,他建立了南宋,但他開了華夏民族的先例,首次對野蠻民族稱臣。
——史臣曰:司馬睿之竄江表,竊魁帥之名,無君長之實,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對之李雄,各一方小盜,其孫皓之不若矣。
(7)大事年表。
鹹寧二年(276年)司馬睿生於洛陽。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覲死,15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琅邪王爵。
永嘉元年(307年)晉懷帝即位後,封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永嘉五年(311年)洛陽被劉聰攻占,晉憋帝徙部長安,晉朝的政權實際上已轉移到建康(晉憋帝時將建業改為建康),司馬睿便被任命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請軍事。
建安四年(316年)劉聰攻占長安,晉憨帝被俘,司馬睿稱晉王,晉朝政權完全移到江南。
建武元年(317年)4月6日(東晉建武元年3月初九日),司馬睿稱晉王,改元建武。
太興元年(318年),3月初七,湣帝死訊傳至建康,3月初十,晉王司馬睿即帝位。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反叛,攻入建康,並且殺害重臣戴淵、周顗等人。11月初十,司馬睿憂憤病逝於建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