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 東台魚湯麵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81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剛跟老公認識的時候,就聽他說過魚湯麵是他老家江蘇東台的一絕。可惜因為製作工藝的複雜,即使是路邊的多年老攤也已經很難發現它的蹤影。
8年過去了,依然隻能神往。這次回老家,下定決心要找到它,於是開著車穿行在東台的大街小巷,漸漸失望——難道傳統的東西就這麼容易消失了?老公提議:美食找不到,那就上市區的步行街給公公婆婆買點東西吧,也算來了一趟,隻能如此了。逛了一圈後,婆婆說走累了,要在街中心的長椅上休息會兒。剛坐下,抬頭就看到了紅房子美食城的招牌,下麵有幾樣招牌菜的名字,第一排就是東台魚湯麵。驚喜,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趕緊招呼大家大踏步往前去吃麵。
進門,非常田園的裝修風格,頂上有木柵欄和塑料的綠葉,櫃台旁邊坐著一尊財神爺。櫃台上先付錢,我們4個人要了2碗魚湯麵,總共才5塊錢,在物價上漲的今天還是相當經濟的。在店裏隨便找了張桌子坐下來,陽光透過玻璃暖暖地照在身上,很愜意。不是飯點,上菜很快,不到2分鍾,麵就上來了。隻見一個八寸的大湯碗,滿滿的,2個人估計都吃不完。難怪剛剛買麵的時候老板娘說2碗就夠了,我還奇怪這哪有生意往外推的,實誠人啊,不多見了。細細的麵在又濃又白的湯裏若隱若現,中間些許翠綠的蔥花或浮或沉,看著就覺的食欲大增,聞著是又鮮又香。平常的習慣都是隻吃麵不喝湯的,某某麵嘛,總歸以麵為主。這回,老公說了:魚湯麵,重頭在湯,所以吃了2口麵就全推給老公了。其實在我看來,麵也相當不錯,筋到,有韌性,口感軟滑。老公另外要了一個碗,將一大半的湯倒給我,隻見湯稠如乳,點滴成珠,喝下去清爽不膩,鮮美可口之極,不由幸慶剛留著肚子少吃麵的決定是對的。
素愛邊吃邊聊,一邊喝湯,一邊就拉著店裏的服務員阿姨聊開了這東台魚湯麵的曆史,據說有200多年了。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位禦廚師傅犯了禦膳房的條規,被逐出宮廷,流落到蘇北東台一帶,在當地一家麵館找到了工作。這位禦廚選用鯽魚、鱔魚骨為主料,輔以熟豬油、薑蔥、蝦籽等,精心烹製成魚湯。用這種湯做成的麵,湯油而不膩,味鮮而不腥,鮮香誘人,風味獨特,因而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成為一道名食。並且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東台魚湯麵作為國家名優食品參加角逐,因其風味獨特,博得各國來賓的稱讚,一舉榮獲銀質獎章,因而聲名大噪。同時,魚湯麵還有“療補”的作用,因鯽魚有“溫胃健脾之功”、“補虛療腸之能”,常食之,大有“療補健體之效”,故有“吃碗魚湯麵,賽過老壽星”之說。
喝完了湯,戀戀不舍地丟開了碗,那種滋味還長久地縈繞在舌尖和齒間。回來後,立即上網查找了它的做法,分享一下:
原料:鯽魚500克,黃鱔150克,豬骨300克,蝦籽15克,精鹽3克,薑蔥各20克,料酒10克,白胡椒粉3克,熟豬油500克(實耗50克),麵粉250克,雞蛋清2個。
製法:1。將鯽魚洗淨備用,黃鱔汆熟去肉留骨待用。2。將鯽魚、鱔骨分別用熟豬油炸至金黃色撈出,豬骨用油炸透。3。取湯鍋,加沸水,放入炸好的原料、薑蔥、料酒,大火熬10分鍾後,再將原料從湯鍋中濾出,瀝幹水後,成第一道濃湯,再將濾出的原料煸炒成芽黃色,再放入湯鍋中用大火熬取第二道濃湯,如此反複3次,共炸三遍,熬煮三次,三份濃湯再合而為一,熬到湯濃白時濾去魚渣,加入炸好的豬骨、薑蔥、料酒、蝦子(用紗布包好)燉成魚湯。4。麵粉加鹽、蛋清、水,揉成麵團,用擀麵杖擀成麵皮,疊好切成粗細均勻、長短一致的麵條。5。鱔肉用薑蔥、料酒、鹽醃好後炸至酥脆。6。鍋中放水燒開,將麵下鍋後,不要攪動,當其從鍋底自然漂起後,撈出在涼開水中衝涮一下,再入鍋複燙即撈出。在碗內放熟豬油7克、白醬油15克和少許青蒜花,將麵放入碗中,澆上燒開的魚湯,再放入蝦子、蒜花、脆鱔,用白胡椒粉和鹽調味即可。
特點:湯白汁濃,滴點成珠,清爽可口,營養豐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和各種氨基酸。
注意:剖魚清洗的時候,不留殘血。用豬油下鍋沸至八成,才陸續放魚入鍋炸爆,起酥撈起,不能燒焦。將炸過的魚加上鱔魚骨頭(或豬骨頭也可),要用河水熬出稠湯,記得蔥酒去腥。必須用細篩過濾清湯,放入蝦籽少許,即可作麵湯。麵條用上白刀切麵。所以,魚湯麵才色香味俱全。
吃麵的時候,公公曾經開了個玩笑:將來要是我沒工作了,可以在蘇州開一家麵館,聘個東台的師傅,他做跑堂,和蘇幫麵PK一下,估計加點澆頭賣個10來塊的不成問題。我看也可以,說不定跟四川菜似的就火起來了,也算為保留傳統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