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給看戲與不看戲的人:清代京師的梨園行是怎樣的景況?一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91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一
    作者:史遇春
    曆史,是往日的圖景。她不但有家國大事,也有民間小情。正因為如此,才現出了曆史的豐富多彩。
    這裏,就來說一說清代的梨園行,看一看當日社會的一個麵向。
    本文出自清人李嶽瑞筆記《悔逸齋筆乘》中的《包安吳〈都劇賦〉》一節。
    清代京師的梨園行,名聲傳聞天下,為國中之最。這並不是近來(指筆記作者所處的時代)才有的事情,百餘年以前,就已經這樣了。
    按照下文的記述,再推算回去,清朝京師梨園行的興盛,距今(二十一世紀一十年代)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了。
    關於京師菊部(即梨園行)的載記,在前輩的詩文集子當中,是很少可以找到的相關文字的。前輩的文字中,也很少有人用文雅的辭藻、優美的篇章來歌吟詠唱這一社會存在。
    關於清朝京師的菊部,包安吳管情三丈寫有《都劇賦》一首。
    這首賦,寫的就是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共二十五年)中葉(即公元1807年前後)茶園裏麵的故事。
    包安吳的這篇《都劇賦》,文辭典雅、清新明麗。讀這篇賦,不但能被其精美的言辭、詳細的描述、飛揚的文采所打動;而且,讀過這篇賦,還能考見菊部今昔的變遷、社會風氣的流轉、曆史與現實的差異等等諸端印跡。
    為清楚相關描述,先簡單解釋一下上一段中的文詞。
    包安吳,其實就是清代學者、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包世臣。
    包世臣是安徽涇縣人,因為涇縣在東漢的時候曾經分置安吳,包氏的舊居正好接近這一地域,所以,學者稱包世臣為“安吳先生”、“包安吳”。
    “管情”一詞,沒有詳細的資料。
    查看包世臣的著作,其中有《管情三義》一部。這部著作,收錄了包世臣以往的文章,其中有賦三卷,詩三卷,詞一卷,另有《濁泉編》一卷,共八卷,是包世臣的代表性著作,也是為文人雅士所熟知的包氏集子。關於“管情”一詞,包世臣自己也有說明:“凡仆之為此,皆主於管情以遠非僻(即邪惡)。世有總持風動教化之責者,覽之亦或有所取焉爾”由此可見,包世臣的觀念,還是比較注重文章的啟迪教化作用的。據此,可以推測,上文的“管情”之稱,或是以著作指代作者其人。
    三丈,猜想包世臣或行三,筆記作者李嶽瑞尊稱其為三丈。
    茶園,舊時演戲,多在茶園。所以,筆記作者會說,菊部的往跡,多是發生在茶園裏麵的故事。
    (未完待續)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