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盧溝河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99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宇文虛中來到孤山,經過調查,了解到事情是由士兵衝突引起的,並不是劉光世與楊可世兩人之間發生了矛盾,於是便極力勸和。宇文虛中知道,自己兩邊都不能得罪,都惹不起,唯一能做的就是調解與勸和。
然而,劉光世與楊可世脾氣都很強,都不服軟。宇文虛中見勸和無望,遂決定分兵一部給楊可世,讓他們分營駐紮,並各自領兵向涿州進軍。
宋軍東路軍與西路軍,陸續來到涿州城外會師。甄五臣率領涿州軍民僧人道士數萬人,出城夾道歡迎。人們敲鑼打鼓,歡欣鼓舞,興高采烈,迎接慰勞大宋王師。次淶縣縣令甚至親自“負弩前驅,作樂致禮”。
劉延慶入城後,首先驗看庫藏,撫定官民,並令楊可世接替甄五臣,負責涿州城防。楊可世手中隻有兩千人馬,不夠用,向劉延慶請求增兵。劉延慶任命楊惟中任楊可世副手,增兵兩萬。
此時,劉延慶麾下的兵馬包括常勝軍和趙詡的鄉勇軍在內,總共不少於五十萬人。這天,劉延慶在涿州城外舉行聲勢浩大的出兵儀式。鼓鼙之聲,震天動地。劉延慶的目的就是要大造聲勢,要讓遼軍感到震撼與懼怕。涿州百姓傾城而出,前來觀賞,人山人海。他們覺得,自古以來,出師之盛,恐怕未有甚於此者。
前軍將領鄭健雄,率軍已悄悄抵達盧溝河南岸。隻見河水平緩,波浪不興。河北岸一片寂靜,沒發現遼軍身影,但見對岸有新挖的溝塹,縱橫交錯。鄭建雄判斷,遼軍就在對岸設防。忽然,有幾支冷箭從對岸射了過來,這恰好可以證明鄭建雄的判斷是對的。
鄭健雄隨即派人回涿州,向劉延慶報告說,前軍已在盧溝河與敵交戰,但未知對岸虛實,請示是否渡河作戰。
盧溝河距離燕京僅三十裏路,若攻破盧溝河防線,很快就可兵臨燕京城下。可是,劉延慶經過考慮,令前軍不要過河,他擔心蕭幹在河對岸設伏。他命令前軍沿河構築工事,就地設防。
在盧溝河南三十裏處,有一個小鎮,名叫良鄉。郭藥師建議派人去將良鄉控製在手,因為那裏是從西南方向進出燕京的必經之處,也是遼軍的一個重要防禦據點。
劉延慶接受建議,留下楊惟中守衛涿州,自己率眾將和十萬精兵,北上良鄉。涿州距離良鄉六十裏路,皆是平原,一馬平川。劉延慶要求各軍日行三十裏,便紮營結寨,埋鍋造飯,修築溝塹與堡壘。他的作戰指導思想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劉延慶騎著一匹虎紋玉花大宛馬,身後是一隊旗手和一隊衛兵,旗手高舉著高大寬闊的黃牙帥旗,旗上書有鬥大一個“劉”字,迎風獵獵作響。與劉延慶並轡而行的郭藥師,騎著一匹棗紅色駿馬。但馬尾和四條腿很特別,色澤如墨。這匹馬是耶律淳當年送給他的。劉延慶很欣賞這匹馬,說這是一匹典型的棗騮駒。
十月的河北田野上,空氣幹爽,陽光明亮,這是一個美好的適合於戶外行走的季節。此時,宋軍士氣經過鼓動,也明顯得到提升。全軍精神抖擻,闊步前進。
兩天後,大軍來到良鄉。出乎所料的是,良鄉已變成了一座空城。劉延慶感到迷惑不解,問郭藥師:“蕭幹棄城而去,這是何用意?良鄉既然是燕京西南門戶,是重要的防禦據點,蕭幹為何輕易放棄?莫非是在誘敵深入,要給我軍布口袋?”
郭藥師回答說:“蕭幹手中兵力不足,其撤出良鄉,目的是收縮防線,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很可能將兵力集中部署在盧溝河沿岸,肯定是想借河阻擊,這是他守衛燕京的最重要的防線。以我看,我軍完全可強行過河,與蕭幹進行決戰。然後兵臨城下,一鼓作氣,拿下燕京。”
劉延慶搖搖頭,說:“蕭幹臨河布陣,很明顯是在誘我渡河,企圖乘我半渡之時而攻擊,我們不能上其當,還是穩當一點好。”
劉延慶率眾將登上良鄉城牆。這城牆很有特色,完全是用泥土堆砌起來的,高兩丈,厚三丈。劉延慶看到城外東北方向有一座小山,平地突兀而起,山上有一座高塔十分醒目。
劉延慶問:“那是一座什麼塔?”
郭藥師回答:“那座小山叫燎石崗,崗上的那座塔,是一座空心佛塔,也可用作瞭望軍情。樓閣有五層,塔呈八角形,高十幾丈,能北望燕京,南眺涿鹿。周圍數十裏軍情,舉目在前。”
劉延慶說:“那是個軍事要地,應派軍守衛。”
站在身旁的劉光世回答:“已經安排,請都統製放心。”
隨後,劉延慶又率眾將馳馬來到盧溝河邊,察看軍情。劉延慶問鄭健雄:“對岸有啥動靜?”
鄭健雄回答:“今天寂靜無聲。昨日下午,曾衝出一隊遼兵,朝我軍射箭騷擾,現在又不知去向。”
劉延慶問:“派出偵察斥候了嗎?”
鄭建雄回答:“已派出數批,但一個也沒回來。剛才又派出去一批。”
郭藥師說:“偵察斥候恐怕都被蕭幹捉去了。蕭幹的兩萬人馬,肯定集中埋伏在對岸。大概他想在此孤注一擲,因為此地是通往燕京的必經之地。”
此時,正夕陽西下,盧溝河河麵上金光燦爛,鱗波閃閃。岸邊的一排排垂柳,倒映於河水中,宛如一幅水墨畫。劉延慶用馬鞭指著河水說:“你們看,這是多好的景致,多麼適合垂釣啊。”
劉光世說:“盧溝垂釣,風光無限。隻是不知這河中有沒有魚?”
其他將領都沉默不語。
對於劉延慶父子的對話,郭藥師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作為都統製和副都統,不與眾將領謀劃怎樣作戰,卻在此大談什麼盧溝垂釣。大戰在即,他們父子心中卻有如此之閑情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