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宋太宗雍熙北伐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445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高粱河之戰七年後,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正月,雄州知州賀令圖等邊疆帥臣,上書說:
    “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韓德讓寵幸於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
    宋太宗於是決定,再次出兵北伐收複幽雲,並發布了《北伐諭幽州吏民詔》。
    出兵前,宋太宗遣使分別去渤海和高麗國,試圖與他們相約,共同出兵,夾擊遼國,但均無結果。
    此次北伐,計劃出兵二十萬,兵分四路,在東西兩線展開,先聲東擊西,用東線牽製遼軍,用西線直取雲中,然後,四路大軍合圍幽州。
    曹彬擔任全軍主帥,參戰將領達三十多名。各路主帥分別是:東路軍曹彬、西北路軍米信、中路軍田重進、西路軍潘美。
    宋太宗命東路軍和西北路軍十萬主力,沿東線北上,聲言欲奪取幽州,實施佯動,持重緩行,目的不是攻占郡縣,而是將遼軍主力吸引在東線,使之無暇西顧,以保障西線大軍順利奪取山後諸州。同時,命西路軍出雁門關,直取雲中。中路軍自定州北上,出飛狐口,切斷並阻擊西援之遼軍。西路軍收複雲中後,立即與中路軍彙合,揮師東進。然後,東路和西北路大軍強攻幽州,中路與西路迅速跟進,四路合圍,一舉攻克幽州。
    對於此次北伐,宋太宗信心滿懷。因為此次出征,朝廷已做了充足的物資準備。他希望這次北伐,能完成兄長生前沒有完成的收複燕雲之大業。
    諸將出發前,宋太宗專門召開會議,叮囑說:“持重緩行,勿貪小利以要敵。”
    有人認為,宋太宗的戰略計劃存在問題:一是幾路大軍過於分散,不能及時有效進行配合;二是東路軍主力等待戰機的時間過長,容易出現不測之變,而後來果然出現了不測之變。
    這個說法並不合理。因為東路軍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很明確,也很重要,那就是牽製遼軍主力,使之無暇西顧,而不是消極等待戰機。
    宋太宗還下令宋軍水師,在渤海灣集結待命,準備攻擊遼國後方。但後來並沒付諸行動。
    三月,戰爭首先在東線打響,西線大軍也迅速出擊。諸路大軍,出兵順利,捷報頻傳。東路軍很快攻占固安(今河北固安)和涿州(今河北涿州)。西北路軍則攻取新城(今河北新城東南)和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中路軍迅速攻克飛狐口要隘,進軍蔚州(今河北蔚縣)。西路軍則一舉奪取寰州(今山西朔州東)與朔州(今山西朔州)。
    遼國此時的主政人物是遼太後蕭綽,即史上赫赫有名的蕭燕燕、蕭太後。她美麗聰慧,有膽有識。她是遼景宗耶律賢皇後。遼景宗在公元980年突然駕崩,年僅十二歲的遼聖宗繼位。當時,遼國內部政治鬥爭激烈,麵對虎視眈眈的諸王宗室,蕭綽重用韓德讓、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三人,終於控製住了政治局麵。
    蕭綽將幽州諸事委托給耶律休哥全權處理,以耶律斜軫為北樞密院使,以韓德讓總理宿衛事保護宮廷安全。據說,蕭綽年少時,曾許配給韓德讓,二人關係很是密切。
    蕭綽獲悉宋朝從東西兩線大舉北伐,立即下令,進行全國總動員。她派耶律斜軫率部馳赴雲中,以抗擊西線宋軍。同時,令各路精兵火速增援幽州,由耶律休哥統一指揮,抗擊東線宋軍。隨後,蕭綽與遼聖宗也率領大軍,親赴幽州前線。
    幽州留守耶律休哥用兵靈活主動,他晚上派輕騎前去騷擾宋軍,白天則用精兵虛張聲勢迷惑宋軍。同時,又悄悄派出精銳到宋軍背後設伏,斷掉宋軍糧道。
    曹彬率十萬大軍在涿州駐紮了十天,因糧草不濟,被迫撤出涿州,撤回雄州。
    宋太宗聞訊大驚,令東路軍立即與西北路軍彙合,沿白溝河、新城一線駐紮,養精蓄銳,待西線兩路大軍收複山後諸州揮師東進時,再全師迅疾北上,圍攻幽州。
    此時,宋軍在西線戰果輝煌。四月中旬,山後九州已占領過半,勢如破竹。聞聽西路軍所向披靡,東路軍曹彬手下諸將求功心切,強烈要求繼續出兵北上。於是,東路軍“乃裹五日糧,再往攻涿州”。
    三十四歲的蕭綽身披戎裝,英姿颯爽,親率遼軍騎兵主力,在涿州城東五十裏處紮下禦營。蕭綽與耶律休哥兩路騎兵主力,已對宋軍形成鉗夾之勢,準備在涿州一帶,與東線宋軍決戰。
    曹彬來到涿州,發現情形不妙,急令大軍冒雨南撤。五月初三,當宋軍退至岐溝關時,遭到遼軍兩路騎兵的圍攻。宋軍潰敗,損失慘重,溺死於拒馬河者不可勝計。“沙河為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
    接著,遼軍在西線也大舉反攻,耶律斜軫率軍在安定西與雄州知州賀令圖相遇,兩軍激戰,宋軍敗退,損失萬餘人,遼軍乘勝攻陷蔚州、寰州。
    合圍幽州的戰略計劃,顯然已經落空。為避免更大損失,宋太宗下令西線各軍撤出戰場,並令潘美率西路軍護送雲、應、寰、朔四州百姓,遷徙到內地。
    田重進率中路軍將士安全撤回,並帶回部分百姓。可西路軍卻犧牲了一員大將,即楊業,就是評書《楊家將》中楊令公的原型。楊業被監軍王詵所逼,孤軍出戰,力竭被俘,絕食而亡。西路軍主帥潘美因此被降職三級,監軍王詵被革職流放。
    對於此次北伐,前宰相趙普並不讚成,他寫了篇《諫雍熙北伐》,力勸宋太宗收兵息戰。
    北伐失敗後,宋太宗給趙普一份手詔,向其解釋失敗原因:
    “朕昨者興師選將,止令曹彬、米信等頓於雄、霸,裹糧坐甲,以張軍聲,俟一兩月間山後平定,潘美、田重進等會兵以進,直抵幽州,然後控扼險固,恢複舊疆,此朕之誌也。
    奈何將帥等不遵成算,各馳所見,領十萬甲士出塞遠鬥,速取其郡縣,更還師以援輜重,往複勞弊,為遼人所襲,此責在主將也。”
    作為雍熙北伐的主將,曹彬自知指揮失誤,罪不可恕。回京後,他身穿素衣,來到宮闕,“自請受誅”。
    宋太宗詔令尚書省審訊。曹彬承認犯有違令失律之罪,最後僅被降職為右驍衛上將軍。
    曹彬是後周太祖郭威貴妃張氏的外甥,在宋初統一中國進程中,是主要戰將之一。他曾率軍滅後蜀、滅南唐,立下赫赫戰功,屬於開國功勳。
    蔡東藩對曹彬的評價是:“彬謙仁有餘,智勇不足。岐溝之敗,誤在不智,又誤在不勇。”
    雍熙北伐又稱岐溝關之戰,是宋遼二十五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宋朝北伐失敗最慘重的一次。“岐溝之蹶,終宋不振。”從此,一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朝代之前,宋朝基本放棄了用武力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方針,也失去了北伐燕雲的戰略進攻能力和作戰勇氣。從此,宋朝對遼國轉入了全麵戰略防禦階段。
    收複燕雲十六州,已遙遙無期。
    對宋太宗兩次北伐,收複燕雲,《遼史》有這樣一段評價:“是兩役也,遼亦岌岌乎殆矣!休哥奮戰乎高粱,敵兵奔潰;斜軫擒繼業於朔州,旋複故地。自是宋不複深入,社稷固而邊疆寧。”
    岐溝之戰後,宋朝不得不改變對遼方針,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遼國則相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遼軍多次南下,試圖收複瀛、莫、易三州。這三州,是當年柴榮北伐所奪取的。經過幾次反複拉鋸戰,易州在989年終於被遼國奪了回去。但瓦橋關以南的瀛、莫二州,始終牢牢掌控在宋朝手中。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九月,遼國再次大規模出兵南征。蕭太後親率二十萬遼軍鐵騎,突破宋朝河北防線,長驅直入,兵臨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城,直接威脅著宋朝首都東京城的安全。
    宋朝朝野震動,不少大臣主張立即遷都避敵。但宰相寇準堅決反對,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宋真宗趙恒禦駕親征,冒險北上,來到澶州城並登上北門城樓。宋軍官兵見黃龍大旗在城頭迎風招展,大受鼓舞,“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裏,氣勢百倍”。
    遼軍主將蕭達凜在澶州城下巡查地形時,被城樓上的宋軍伏弩射中頭部,不久即亡。蕭太後聞訊大驚,她擔心遼軍腹背受敵,遂向宋朝提出和約。《遼史》說:“將與宋戰,達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也!”
    經過談判,宋遼雙方最終於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達成休戰協議:雙方罷兵,結為兄弟之國,遼視宋為兄;宋每年給遼“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以白溝河為界,在邊境設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州古稱澶淵,因此史稱這個盟約為“澶淵之盟”。從此,宋遼兩國罷兵言和,開始了長期和平相處的曆史歲月。但對“澶淵之盟”的認識,從古至今,一直爭議很大。
    對於遼國來說,燕雲十六州是契丹軍人拿生命換取的,並不是石敬瑭白送的。而且,遼國曆朝統治者多次下詔,在這一地區募民墾荒,減免租賦,鼓勵種植稻、麥,已將這一地區發展成為遼國農業的主產區。“萬頃青青麥浪平”、“衝風磨舊麥,懸碓杵新梗”等詩句,即是對燕雲地區農業景象的生動描寫。關南的瀛、莫二州,原本也是燕雲十六州的組成部分,後被柴榮出兵搶回。因此,遼國人認為,他們有權利用武力將這兩個州收回去。而在宋朝看來,自開國之時,瀛、莫二州便是宋朝的領土,豈能被遼國武力奪去?這樣一來,戰爭將永無休止之日。
    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用“澶淵之盟”這種方式結束戰爭,化解曆史糾紛,可能是宋遼都能接受的模式。宋朝每年付出三十萬兩匹,換取遼國對關南二州的放棄,對於宋朝來說是合算的,這沒什麼屈辱可言。對於遼國來說,雖然放棄了關南二州領土主權,但每年可以得到三十萬兩匹歲幣,也是合算的,也沒什麼屈辱可言。
    從澶淵之盟,到宋徽宗朝代,曆史已走過了一百多年。宋朝經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六個朝代。遼國則經曆了聖宗、興宗、道宗和天祚帝四個朝代。
    在這一百多年中,宋遼兩國遵守澶淵盟約,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據統計,這期間雙方互派使節,多達三百八十人次。
    但是,這期間也發生過兩件令宋朝很不愉快的事。
    一件事是“重熙增幣”。公元1042年(遼興宗重熙十一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興宗一邊在宋遼邊境上增兵,造成南下之聲勢;一邊派使臣來宋朝,索要土地。遼國要求宋朝將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歸還給遼國。
    此時,宋朝正與西夏交戰,戰爭屢屢失利。很明顯,遼國這是在趁火打劫,這是在借宋夏之戰而謀利。
    宋仁宗擔心遭到遼與西夏聯合攻擊,遂同意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遼國則答應放棄索地,並遣使去西夏,勸其與宋朝講和。
    這樣,宋朝每年給遼國的歲幣便增加到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
    遼興宗名叫耶律宗真,漢語文化素養較高,工詩詞,善丹青。他把自己所畫的天鵝、蒼鷹等畫作,主動贈送給宋仁宗。宋仁宗也禮尚往來,作“飛白書”以回贈,一時傳為美談。遼興宗還寫信給宋朝,提議兩國關係仿照中國南北朝先例,遼稱北朝,宋稱南朝。但這個提法,遭到宋朝拒絕。
    還有一件事是“劃界事件”。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二月,遼道宗耶律洪基遣使來宋朝,提出重新劃定蔚州、應州、朔州一帶的邊界。遼國要求以分水嶺為界,同時又在沿邊地區增派軍隊,並揚言,宋朝若不答應,則武力解決。
    此時,宋朝正忙於向西開邊,宋軍剛與吐蕃軍打了一場敗仗,即踏白城之戰。
    “劃界事件”從性質上看,與“增幣事件”一樣,也是一種趁火打劫的行為,都是對“澶淵之盟”的違背與破壞。
    宋神宗權衡利弊,最終答應了遼國的劃界要求,棄地達七百裏。這件事,在宋朝國內反響很大。棄地的責任,最後由王安石等變法派大臣來承擔。這件事,對宋神宗本人刺激也很大。十多年後,宋神宗仍沒忘記這份屈辱。臨終前,他留下一份針對燕雲十六州的遺詔:能收複燕山者,雖異姓亦可封王。
    宋神宗這份遺詔,很顯然也違背了“澶淵之盟”。不過,它是在遼國已違約在先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份遺詔,在當時並沒引起太多的關注。因為那時出兵北伐,用武力收複燕雲十六州,根本不具有現實性。
    三十多年後,曆史車輪駛入宋徽宗朝代。出兵北伐,武力收複燕雲十六州這一曆史性夢想,開始引起宦官兼軍事統帥童貫的關注。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