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94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次日早朝,孔光便滿頭冒汗,結結巴巴地上奏何武公孫祿相互舉薦的“醜行”,希望太後與陛下將兩人免職懲戒,以儆效尤。不等孔光說完,王莽就迫不及待地站出來說:“大司徒所奏極是。像這種齷齪之人不清除,朝廷中必然邪氣橫行,正氣不彰,望太後與陛下準奏。”
其結果毫無懸念,何武公孫祿被罷職歸家,不再錄用。何武還被罷歸田裏,永不得至京師。這樣在弄走孔光這些老頭子們之前,王莽先清除了兩個自己暗恨的人。
孔光滿以為這就算完了——你王莽已經報複了兩個當初沒有舉薦你的人,而且得罪人的事也叫我幹了,你總該罷手了吧?可沒想到,幾天後王莽又拿著兩三個人的名單來見孔光說:“這幾個人,濫叨名爵,屍位素餐,光拿俸祿不幹正事,太皇太後早看他們不順眼。太後的意思,還是以大司徒主奏,我來附議,把這幾個人革除掉。”孔光一聽,不覺冷汗又冒出來,心想這哪是在革除別人啊,這完全是在革除我啊,是變著法逼我走啊!但他又想:這未必是太皇太後的意思,應該是你王莽在為自己以後獨霸朝權掃平道路。換上一個性格剛強的人,肯定要拿這事去太皇太後麵前詢問質對,看究竟是不是老太後的意思。可偏偏這個人是溫順膽小又一大把年紀的孔光,他哪肯再為這事去較真?再說人家是親姑侄,就算王莽說了假話又怎樣?老太後曆來看重王莽,現在更離不開他,為這事還能把他免了?算了,識點時務吧,我老頭子退出來好了。於是對王莽說:“老夫年邁,體常有疾,近日尤感不適,恐怕上不得朝堂,主奏之事怕難以完成,請大司馬與太後見諒。另外我正準備上書求退,以養賤體,還請大司馬在太皇太後麵前為老夫美言。”王莽聽罷暗笑:“這老頭子倒也識趣,正是要你引退呢。”不過嘴上還是說:“老大人,這可不行。您是朝廷元老,國家棟梁,以後王莽凡事還得靠您呢,您可不能引退。”聽了這冠冕堂皇虛情假意的話,孔光心裏一陣陣發涼——以前還以為王莽是個謙恭忠厚的實在人,可現在看來,他其實是個善耍心眼的權術家呀!算了,早日離開這樣的人也好。就說:“老夫年邁,的確力不從心;朝中自有年富力強有才德之人協助大司馬,老夫我一定要告退的。”
孔光說到做到,第二天就上書乞骸骨,力請辭去大司徒之職。太皇太後覽奏,召王莽商議。王莽說:“大司徒年老多病,該當回家休養——太後當年準許臣之七叔大司馬王根病退,今日亦當準許孔大司徒病退。”於是太後點頭,準許孔光卸職。
弄走了孔光,其他的就好辦了。於是王莽一改昔日的謙恭溫和,在朝堂上開始疾言厲色,咄咄逼人。說現在朝中很多官僚人浮於事,敷衍塞責,拖遝懶散,得過且過,有負太後重望。對他看不慣的,甚至平時對自己沒啥笑臉的,更是一個個點名批評,指責他們這事沒弄好,那事有差錯,弄得一幹人等惶恐驚竦,如芒刺背。彭宣、龔勝雖然沒被直接點名,但王莽斜眼盯看他們的狠惡樣子更讓他們害怕。於是彭宣、龔勝,以及太中大夫邴漢幾個老頭私底下議論:“大司徒一退,大司馬的臉色就變,這明顯是在針對咱這幾個老頭子呀!現在孔大司徒走了,咱何必再呆在這兒看人家臉色,聽人家嗬斥?算了,少生點氣還可以多活兩年呢,咱也走吧!”於是也都以年老體弱為由,讓書乞骸骨。
太皇太後一看幾個老頭同時乞骸骨,不覺有點詫異,就召王莽問是咋回事。王莽說:“其實臣也覺得意外,就找他們詢問過了。他們說,其實他們早想告退的,隻是見孔大司徒還每天堅持上朝,他們也就不好意思提出來。現在孔大司徒告退走了,他們才敢提出。不過以臣看,這也好理解,人的歲數大了,眼花目冥,精力減退,想幹好而力不足,幹不好又覺得對不起朝廷,隻好告老求退。他們還說,等他們退下去了,換上一班有朝氣有能力的年輕人,對國家更好。”
太皇太後一聽,說的也是,人歲數大了就沒恁大心勁,幹啥都懶散。就拿自己說吧,現在不也是諸事厭煩,隻求清靜?要不是有俺這個侄兒總理朝政,像俺這種老寡婦小皇帝,能管得了啥呀?算了,那些老頭願意退就退吧,以後讓王莽領著一班年輕人,放手讓他們幹吧。
於是彭宣、龔勝、邴漢便都被恩準卸職。而幾個不為王莽待見的,自知幹下去不會有啥好果子吃,也都知趣地自動辭官。
但隻有一個人不吃王莽這一套,這就是司隸校尉鮑宣。鮑宣素來剛直,見王莽把許多大臣逼走,就當堂質問王莽:“你大司馬想幹什麼?這些大臣都是朝廷元老,國家棟梁,以前勤勤懇懇,現在也兢兢業業。而你卻雞蛋裏麵挑骨頭,一個個將他們逼走,你大司馬究竟要幹什麼?你莫非夾帶著自己的什麼私貨?!”王莽不覺惱羞成怒,鼓爆著兩個大眼吼道:“我夾帶什麼私貨?我王莽對大漢的忠貞,全天下誰不知道?豈是你詆毀得了的?!那些人的離去,都是自動告退,太皇太後也恩準得了的,怎麼是我逼他們?你信口亂說,任意詆毀,怎配做朝廷重臣?!”散朝後就去見太皇太後,心想我正想抓一個出頭鳥呢,沒想到你鮑宣跳出來了,看我怎麼治你!見了太後就說鮑宣如此無禮,在朝堂上咆哮詆毀,全無大臣氣度。還說有這樣的二百五倔驢在朝堂,臣今後還真的不好幹事了。太後知道鮑宣是個好人,就是性子太直了點。但為了王莽以後能順利管理朝政,還是下詔將鮑宣策免。
鮑宣被罷去官職,心想看王莽那個凶樣,將來肯定饒不了自己,趁早躲他遠遠的吧。於是帶著老婆孩子遠徙到上黨山中,到那兒開荒種地去了。
但王莽不光是打壓,更多的是拉攏。除了提拔幾個最親近的人如王舜、甄豐、甄邯等填補孔光、彭宣、龔勝等人走後留下的空缺,他還不忘多少年前的“舊恩”。如當初的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陳湯、胡騎校尉箕閎、上穀都尉陽並等,這都是曾經在成帝和太後麵前給自己說過好話的。現在自己有權勢了,就得報恩人家。於是王莽乃奏明太後,對這些人加官晉爵,厚加酬賞。但戴涉已經去世,那就封給他兒子。王莽這樣做,就是要給大家看——你們看,我王莽是個重情義的人,誰對我好,我不會忘記他,多少年都記著他的好處。但此前他對一部分人的罷免懲處也使大家不寒而栗——誰要是得罪忤逆了他,也絕沒好果子吃。
大家不由想起了那句話: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於是滿朝文武,包括各州郡的牧守令長、藩國王侯,爭相巴結依附王莽,朝野稱頌之聲不絕。而王莽則把對自己最忠心的一幹人安排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於是就有“王舜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這樣一句說法。另外甄豐的兒子甄尋,劉歆的兒子劉棻、劉泳,涿郡人崔發,南陽人陳崇等等,也都為王莽重用;朝廷上下,幾乎都成了王莽的黨羽。
有必要介紹一下王邑。因為在多年以後的昆陽大戰中,(注1)王邑和劉秀是敵對雙方兩個最主要的角色,他們兩個決定了新、漢政權的誰死誰活。當然到那時王邑都四十好幾了,而劉秀才二十七八歲。
王邑是王莽四叔成都侯王商的兒子,此時也就二十多歲。王莽重用他,一是當年四叔要將他的封地分給自己一部分,他現在也要“報恩”。二來王邑這年輕人也的確是個人才——雖然自己的那些從兄從弟大都是些紈絝子弟,但這個王邑是個例外,既聰明又能幹,尤其對自己忠心耿耿,所以就把他和王舜當成自己的左膀右臂。
王莽威權並重,名震天下,但王莽遠不滿足。因為與千百年前幾個著名的輔政大臣如周公、伊尹、霍光相比,他的名譽還差得遠。他的目標,就是趕上或超過他們。
可要超過周公、伊尹、霍光,談何容易?不過這對心機無限的王莽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
(注1)昆陽大戰:關於昆陽大戰,本書將在第三卷中進行精彩而詳盡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