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染病倍思親 (之二)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58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瘧疾病就像搞政治運動一樣,變化著花樣折騰人。患者隻有任其擺布,被他折騰。
治療瘧瘧疾患者的症狀和發病周期,並不完全相同,有的患者是一天一犯病,即一天一折騰,有的患者是隔天一折騰,還有的患者是隔兩天一折騰。甚至還有患者一天發作兩次的,不一而足。
這病疾隻有奎寧這一種藥有效。
注射用的針劑奎寧有特效,可價格昂貴,醫務室不購買。隻買另一種便宜的黃色顆粒藥丸奎寧,也很有效。
但藥丸比針劑效果慢。
由於患者多,需求量大,醫務室裏的顆粒奎寧藥也很快被用光。
老醫生去天長城裏進藥去了,最快第二天晚上才能趕回來。我和其他患者都隻能痛苦地幹熬著,必須等老醫生回來,我們才能有藥吃。
疾病之中,背鄉離井,遠離親人。沒有親情溫暖的孤獨和無助,冷漠地折磨著我,使我生出綿綿不斷的思鄉和思親之情。
那種思念,是那麼深切,那麼久久縈繞於懷,揮之不去。
我的故鄉安徽六安縣,現在是地級市,過去叫六安州。
我老家在六安古城中心鼓樓街東,位於雲路街南邊的書版巷尾、和平巷中段的一個大雜院中。
六安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是皖西大別山北麓重鎮。
六(lù)安是個古城,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上古時,六安是偃姓皋陶(gāoyáo)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禹封皋陶子於六安,故六安又稱皋城。
皋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聖”,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國,地名沿襲至今。
逶迤的淠(pèi)河,靜靜地在六安古城身邊向北流淌。曆史上的是非成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仿佛都被它默默帶走。一年到頭,淠河都給人以祥和安寧的感覺。
老六安人對淠河的感情深厚,不僅因為它是皖西最長最大的一條河流,孕育著兩岸肥沃的土地,而是它緊緊依偎著六安古城邊,與六安州朝夕相伴。
六安城內居民的生活,無論是大家,還是小戶,都得依賴這條大淠河。
淠河西岸即是桃花塢(舊稱田家灣),為文人墨客踏青吟誦之地。這裏有大片桃園。山岡丘陵上樹木森森,沃野平原處草木青青。修竹成林,花卉紛呈。州誌有詩曰:咫尺桃源近淠津,漁舟問渡越風塵。竹籬背通幽徑,茅屋當花結比鄰。曙色平臨丹壑迥,晚霞遙映赤城均。武陵應共通仙籍,會便移家作隱淪。
淠河東岸則布滿嶙峋巨石,巨石上條條深痕,形似龍爪。故有上龍爪,下龍爪之地名。我兒時在夏季,每天都在這裏遊泳、洗澡。
在這些斑駁裸露的巨石上,遺留著古人建築起來的高大防水城牆。一年四季,都有孩子們在城牆上無憂無慮地嬉戲耍鬧。
城牆下的河沿,到處是洗衣的老少婦女。特別是在傍晚,來洗衣服的人更多。她們用忙槌(棒槌)在河邊的石塊上砸打著用皂角水浸泡過的衣物,然後放在河水中清洗,搗衣聲不絕於耳。
我與其他一些大人和大孩子,在夏日傍晚到淠河洗澡,就暢遊在她們身邊。洗衣的人偶然會有不慎,手中衣服被浪水卷走。隻要我在場,那時就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
我會一猛子紮過去,幫她撈起衣服,還給她。然後聽著她真摯的感激、道謝,享受著助人為樂的快感、愜意。
當時,我並不知道什麼雷鋒或雷鋒精神。
古城六安南北長而東西短,兩頭高卻中間低,恰似一隻大船。
建於唐代的北門寶塔與南門寶塔,就像兩根桅杆,屹立在滄桑的古城兩頭。城裏的地勢高低不平,房屋隨地勢而修建,別有易趣。街道寬窄不一,大街小巷錯落縱橫,素有“九拐十八巷”之稱。這些拐、巷首尾相連,峰回路轉,如迷宮,別致而方便。城裏居民的房屋,大戶人家多為明清徽派帶門樓、庭院的四合院古建築,中等人家一般是瓦房小院,亦有大量簡易茅草房、平房和少量西洋建築。
鼓樓街是商業鬧市,商鋪、飯館林立,極盡繁華。城西淠河碼頭商船湧塞,桅杆林立。船戶,商人和小販往返不絕,熱鬧非凡。
城東小東門風景區九墩塘,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古城。
城內舊巷古井,老牆石條,已經曆盡滄桑。從和平巷中的書版巷,可通鼓樓街。巷內人家多以手工木板印刷或石印印書為業,文風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