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大賢後:陰麗華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149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基本介紹編輯本段
    [1]陰麗華,南陽新野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為春秋名相管仲之後。建武元年,劉秀稱帝並定都洛陽,陰麗華為貴人。
    建武十七年,皇後郭聖通被廢,陰麗華被冊封為皇後。東漢永平七年,陰麗華病逝,在位二十四年,東漢明帝君臣上其諡號為“光烈皇後”。
    人物介紹編輯本段
    陰麗華,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漢明帝劉莊的生母,荊州南陽郡新野(今河南南陽市新野縣)人。陰麗華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族,其家族為春秋名相管仲之後人。《後漢書卷三十二·陰識列傳》記載:“(陰氏家族)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為陰大夫,因而氏焉。秦、漢之際,始家新野。”陰麗華在曆史上以美貌而著稱,昔日的光武帝劉秀還是一個少年之時,有感於陰麗華的美貌,曾言道:“娶妻當得陰麗華”。
    出身顯赫,生逢亂世
    [2]陰麗華出生在一個極為顯赫的家族。據《後漢書‧陰識傳》載陰麗華
    陰麗華
    :“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為陰大夫,因而氏焉。秦、漢之際,始家新野”。就是說,陰氏家族是名震古今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後。到了第七代子孫管修的時候,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後便以“陰”氏為姓。秦末漢初,陰家舉族遷到了新野。
    不但出身顯赫,陰氏家族還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豪門大戶,《後漢書‧陰識傳》載:“(陰家)田有七百餘頃,輿馬仆隸,比於邦君”。“邦君”就是分封的諸侯王。就是說,陰家占有巨量的土地,車馬和奴仆可以同分封的諸侯王相比。
    雖然有著顯赫的出身,但是陰麗華卻並未能像其祖先那樣能夠安享太平盛世,這位陰家大小姐所生長的時代,是一個被班固稱之為“天地革命”的大變革、大動蕩時代(見《後漢書‧班固傳》之《兩都賦》)。
    西漢自中後期以來,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到了西漢王朝的末期,社會矛盾已經空前激化,到處呈現出一幅末日的景象。王莽代漢之後,為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實施了著名的“王莽改製”。日後的曆史實事證明,光武帝劉秀挾統一天下之威,尚且在“度田”之時造成了天下紛擾的局麵,更何況是從西漢手中接過這副爛攤子的王莽政權。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土地”問題是最為敏感的核心問題。“王莽改製”最終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
    新莽末年,枯旱連年,蝗蟲蔽天,兵戈四起。綠林軍起荊州、赤眉軍起青、徐,銅馬軍則活躍於黃河以北。東漢初年的班固在其《兩都賦》中,論及新末天下大亂時的情景,痛心的寫道:“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已來未之或紀”。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爭所造成的災難,不及新末大亂時的一半,自有書籍記載以來,未出現過如此的大亂。造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是西漢末年的人口規模(近6000萬,見《漢書‧地理誌》)遠遠大於秦末。至劉秀統一天下後,全國人口“十存二三”(《後漢書‧郡國誌》)。
    出嫁英主,共度時艱
    劉秀,荊州南陽郡白水鄉人,一介布衣,以在家鄉種田、販糧為生。但劉秀這個布衣和其他人又略有不同,劉秀的身上有西漢劉氏宗族的血統,劉秀這一支族人的遠祖就是西漢的景帝與卑賤的宮女唐兒所生的長沙定王劉發。《漢書‧平帝紀》載:“宗室子,漢元至今,十有餘萬人”,到了西漢末年,有劉氏宗室血統的後裔已經遍布天下,有十多萬人。劉秀的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陽,更是和皇室毫無關聯的布衣平民。故三國時期的曹植《漢二祖優劣論》的開篇即言:“漢之二祖(高祖劉邦、世祖劉秀),俱起於布衣”。
    其兄長劉縯,不事生產,專門聚集亡命之徒,儼然是當地的一霸。而劉秀本人也在南陽郡坐過牢。但相比其兄長,劉秀更加務實,他不但喜好耕田、賣糧換取錢物,而且還極愛讀書,並且對政治極為敏感,《太平禦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劉秀在長安求學時,“朝政每下,必先聞知,具為同舍解說。”劉秀很關心政治,每次朝政有什麼變動,總是為同舍的同學解說。
    劉秀有一姐夫名叫鄧晨,家住南陽新野,而鄧晨與新野的名門望族陰氏有親緣關係。借助於這層機緣,劉秀有機會接觸到了這個名門望族家的小姐—陰麗華。作為官方正史的《東觀漢記》等史書,不可能詳細記載劉秀和陰麗華到底有多深的接觸和情緣,但是有一個事情卻交代的頗為清楚:那就是陰家小姐的美貌給了劉秀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後來在長安求學的劉秀,有一次看到了執金吾率軍出行,盛大的場麵深深的震撼了劉秀,身為太學生的劉秀不禁感歎道:“做官就要做執金吾這樣大的排場的官,娶妻子就要娶陰麗華那樣美貌的妻子”。
    新莽末年,天下大亂。劉秀同兄長劉縯一起趁亂在家鄉舂陵起兵,召集了數千宗族子弟兵,並與早於他們豎旗造反的綠林軍合兵一處,打著“興複漢室”的政治旗號舉兵造反。隨著綠林軍規模的壯大,本就是綠林軍將領的西漢宗室劉玄被推立為起義軍的皇帝,史稱“更始帝”。綠林軍將領們借助於自己勢大人多,擁立劉玄為帝,從此更加加劇了綠林軍與以劉縯、劉秀兩兄弟為首的南陽宗室兵馬的矛盾。新莽地皇四年五月末,更始大軍攻克了中原重鎮宛城,更始帝移駕宛城。劉縯及其部下對更始帝劉玄一向並不心服,眾所皆知。宛城攻克後不久,劉縯與更始帝及綠林軍將領的矛盾徹底激化,更始帝遂命將劉縯斬殺於宛城。攻陷宛城的數日之後,新漢兩軍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劉秀親率13騎冒死突圍搬取救兵,而新莽一方則因主帥大司空王邑的狂妄自大和指揮失誤而兵鋒受挫於堅城之下,最終在劉秀軍與昆陽守城之軍的內外夾擊下,王莽42萬大軍全軍覆沒。劉秀為昆陽之戰的第一功臣,自此名震天下。此役之後,劉秀又馬不停蹄的率軍北上,再攻父城。這時,劉縯的死訊傳來,劉秀在震驚之餘,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擔憂,遂離開軍隊回宛城向更始帝劉玄謝罪。劉秀回到宛城之後,大體做了三件事情:
    一不表昆陽之功,以免引起更始君臣的嫉妒和不安。
    二不與劉縯部屬私下接觸,並表示劉縯犯上作亂,自己也有很大責任。
    三不為劉演服喪,飲食、言笑一如往日,並且決定娶新野陰氏家族的小姐陰麗華為妻。
    與其兄鋒芒外露的性格不同,劉秀性格比較內斂,史書記載:劉秀為人,“謹厚”和“多權略”(《太平禦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劉秀如此恭順,反讓更始帝劉玄頗感慚愧,畢竟劉秀兄弟二人對更始政權來說都是大功臣。劉玄未縯劉演之事而降罪於劉秀,但解除了劉秀的一切兵權,同時封了一個武信侯的空頭銜。
    更始元年六月,在劉縯被殺之後不久,劉秀懷著複雜的心情在宛城迎娶了他多年來仰慕的佳人陰麗華為妻。
    陰麗華同後來的郭聖通(劉秀的第一任皇後)在內,對劉秀一生影響最大的兩個女人,沒有一個是在太平盛世的情況下嫁給劉秀的,都是從劉秀於亂世的危局之中。十年之後,即建武九年,劉秀傷感於陰氏家族遭逢變故(時劉秀身在隴右一線征討隗囂,後方京師洛陽附近發生變亂,流寇殺死了陰麗華的母親),在詔書中引用了《詩經·小雅·穀風》中的句子:‘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大意就是說:“惶恐危難的時候,隻有我和你在一起,現在安樂富貴了,你卻將我拋棄了”。東漢時期,為附庸風雅,極愛引用古代經典,不光是劉秀,後來的曹操也在其《短歌行》中,引用了《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劉秀是借用《詩經》中的語句來表達對自己的自責,對陰麗華隻能列為“滕妾”身份的一種深深的愧疚。可見,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但劉秀對當年陰麗華在宛城中陪伴自己度過那段人生中最為惶恐煎熬的時光仍然是念念不忘。
    經營河北,再娶貴妻
    昆陽之戰後,綠林軍如潮水般湧入了關中平原,雍州隗囂兵馬也到了長安城下,長安城中一片火海,混亂不堪。最終,長安城破,王莽部下數千人力竭戰死於皇宮,王莽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更始元年九月,在劉秀在與愛妻陰麗華僅僅相處了三個月之後,即受更始帝所遣西去洛陽。劉秀隻得將陰麗華送回新野娘家,隻身前往了洛陽。王莽死後,天下土崩,諸多勢力擁兵自重,以觀天下之變。在新末農民戰爭中掌握了大量武裝的諸多割據勢力並不肯就服於更始政權,如更始帝派去接管蜀地的官員即被益州公孫述擊殺,其餘各處的諸侯和地方軍閥亦多殺更始官吏,不許更始政權染指本地。而劉秀正是更始帝派往河北,企圖收取河北之地的使臣。
    河北地界,極為混亂複雜,既有河北三王(即真定王劉揚、廣陽王劉接、趙繆王劉林)的勢力,又有以銅馬為代表的百萬農民起義軍。而除了少數隨從之外,更始帝並沒有派發給劉秀任何兵馬,劉秀隻是持有一根代表更始政權的節杖,故有“劉秀單車巡河北”之說。見更始帝的使節到了河北,趙繆王劉林和河北的豪強大戶不願河北為更始政權所吞並,遂擁立一個叫王郎的人在邯鄲稱帝,此人自稱是西漢成帝之子,為躲避趙氏姐妹的迫害,流落民間。王郎是趙繆王劉林和河北豪強大戶擁戴起來的一個幌子,目的就是防止更始政權吞並河北,本不足與劉秀爭長短。但此時手中無一兵一卒的劉秀還是被王郎的邯鄲政權搞的狼狽不堪,幾致喪命。
    此時河北三王中的廣陽王劉接已經依附了趙繆王劉林擁戴的陰麗華
    陰麗華
    邯鄲政權,唯一剩下的就是真定王劉揚。就在劉秀準備在河北招兵買馬進攻邯鄲的同時,河北三王中擁兵十餘萬、實力最強的真定王劉揚一直在觀望。為了真定府的十萬大軍為己所用,劉秀遂派部下劉植去真定府遊說。最終雙方達成了劉秀迎娶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用這種聯姻的方式,促成兩家的聯合。劉揚的這位外甥女郭聖通,就近世來說,出身比陰麗華還要顯赫。陰氏家族雖為名門望族、管仲後人,但近代以來,陰氏未曾出現什麼極為顯赫的人物。而郭聖通則完全不同。她的外公是漢景帝的七世孫、真定恭王劉普。與劉秀這種頂著劉漢宗室頭銜的“破落戶”不一樣,郭聖通是貨真價實的西漢皇室後裔。
    劉秀親赴真定府,在真定府郭氏家族的府邸,劉秀及其諸將與劉揚等人大擺酒宴,劉揚非常高興,席間親自擊築為歡(築為一種樂器)。就這樣,繼在更始元年六月於宛城迎娶了陰麗華僅僅數月之後,為了經營河北,劉秀又親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他的第二位夫人—郭聖通。更始二年五月,劉秀發本部兵馬與劉揚合兵一處,共擊邯鄲,不久即輕鬆攻破邯鄲,剿滅王朗。身為劉秀第二位夫人的郭聖通在其剛剛嫁與劉秀之後就為其夫君的大業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擊滅邯鄲政權之後,劉秀正式拉開了他平定河北的戰爭大幕。相對於王郎烏合之眾的邯鄲政權,與銅馬農民軍的戰鬥進行的較為慘烈,劉秀本人也一度險些被俘,諸將皆以為劉秀已經戰死,人心混亂了很長時間。經過多番苦戰,劉秀最終打敗了以銅馬軍為主的百萬河北農民軍,並將其中的大批精壯之兵編入自己的麾下。劉秀的實力大增,已經成為了事實上割據河北的新軍閥,並且,劉秀手中握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裝力量,當時關東的割據勢力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公元25年,已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在河北鄗城以南的千秋亭登基稱帝,有劉漢宗室血統的劉秀為表漢室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後漢或東漢。
    固辭後位,甘為滕妾
    建武元年,對劉秀來說是開基立業的一年,對於劉秀的兩個女人—陰麗華與郭聖通來說,同樣是不平靜的一年。這年,在劉秀平定河北時一直伴駕左右的郭聖通為劉秀生下了第一個皇子,就是後來的太子劉疆。這不但對劉秀是一件大事,對整個草創的東漢王朝來說也是一件大事。郭氏除了喜悅之外,還不得不麵對另一件事情,定都洛陽之後,光武帝劉秀遣侍中傅俊(雲台二十八將之一)護送他的另一個女人陰麗華來到了洛陽。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一載:“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後於淯陽。俊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後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後浴室”。對於郭聖通來說,劉秀的這另外一個女人是陌生的,顯然她也不是郭聖通願意見到的人。而對陰麗華來說,兩年多之前,劉秀與她離別而去,之後她隨家人幾經輾轉,惶恐度日,好不容易盼到兩人再聚,卻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的夫君不但已登基稱帝,身邊還多了一個她不曾相識的女子,而且這個女子還有了他們的骨血,陰麗華的心境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封建帝製時代,講究的是“帝後同體”,東漢皇朝建立之初,有帝無後,郭、陰二女均同封貴人。兩位貴人中,劉秀以陰氏雅性寬仁,有“母儀之美”,欲立陰氏為後(“帝以後雅性寬仁,欲崇以尊位”《後漢書光烈陰皇後紀》)。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後位為人生至榮,可陰氏卻堅辭不受,“自陳不足以當大位”(《太平禦覽》144卷引《東觀漢記》)。
    相對於郭聖通來說,陰麗華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貌美,甚得劉秀本人寵愛。但郭聖通的到來卻為劉秀平定河北立下了大功,且在平定河北之時,郭聖通一直伴駕左右。河北,是漢光武的龍興之地,可以說沒有平定河北,就沒有日後的東漢王朝。東漢初年的功臣宿將,均是從河北追隨劉秀而來,隻知皇帝身邊有一位身世顯赫的郭聖通而不知還有一位貴人陰麗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郭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劉疆,而陰氏尚無皇子。故立陰氏為後,實眾心難服。所以陰麗華堅決辭讓,始終不肯接受後位,(“後固辭,以郭氏有子,終不肯當,故遂立郭皇後”《後漢書》)。
    建武二年六月,郭聖通被冊封為皇後,其子劉疆被冊封為太子。
    天下一統,入主中宮
    東漢王朝初建,雖然據有幽、並、冀三州及黃河以南的大部土地,但其西有關中百萬赤眉大軍,東有梁王劉永集團(為平定“七王之亂”立下大功的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南方則有秦豐、李憲等稱王稱帝的強大割據勢力。這些割據一方,或稱王、或立帝的強大軍事集團,對東漢王朝的存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至於西蜀公孫述、隴右隗囂,更是劉秀日後的大敵。至建武六年初,經過六年連年不斷的征伐與兼並,東方群雄皆滅。據有東方的劉秀與隴右的隗囂、西蜀的公孫述,形成了東西對峙的鼎足之勢。
    建武九年,毗鄰京師洛陽的潁川和河東兩郡發生變亂,叛軍和盜賊四起。這場叛亂在劉秀的親自平定之下,很快平息,但貴人陰麗華的母親和弟弟在這場叛亂中,為“群盜”所殺。這令劉秀感到甚為悲傷,為了安慰陰麗華,劉秀下詔說:“吾微賤之時,娶於陰氏,因將兵征伐,遂各別離。幸得安全,俱脫虎口。以貴人有母儀之美,宜立為後,而固辭弗敢當,列於媵妾。朕嘉其義讓,許封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禍,母子同命,湣傷於懷。《小雅》曰:‘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風人之戒,可不慎乎?……”
    皇妃家眷遇害,皇帝下詔安撫,也在情理之中。但皇帝卻偏偏在詔書中說了很多有關男女之情的話。最重要的是,詔書很直白的說出了在皇帝的眼中,擁有“母儀之美”的陰麗華才是皇後的最佳人選,而郭皇後能成為皇後,完全是貴人陰麗華“固辭”的結果。這個詔書一下,讓身為皇後的郭聖通情何以堪?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一書中,針對東漢建武九年劉秀所下的這道詔書,寫下了《詔令不可輕出》一文:“人君一話一言不宜輕發,況於詔令形播告者哉!……蓋九年之詔既行,主意移奪,已見之矣。郭後豈得安其位乎?”
    建武前期,光武帝與郭皇後關係還不錯,即《後漢書‧皇後紀》中所說的“有寵”,郭後也為光武帝先後生下了五位皇子。但到了建武九年,郭後已見失寵,《後漢書‧天文誌上》載:“建武九年,是時郭後已失勢見疏”。
    建武十二年,東漢大軍攻破成都,蜀帝公孫述滅亡,割據北邊的盧芳見天下大勢已去,遂奔入匈奴,最終客死他鄉。至此,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經過了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削平關東、隴右、西蜀等稱王立帝的割據政權,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長達二十餘年的中原王朝再次歸於一統。
    天下的一統並不能改變漸受冷落的郭皇後的不安與怨恨。《後漢書‧皇後紀‧光武郭皇後》載:“(郭)後以寵稍衰,數懷怨懟”,失寵的郭皇後在劉秀麵前多次表達自己的怨恨與不滿,帝後關係頗為緊張。郭後這樣做不但不能挽回局麵,反而加劇了光武帝的反感和對自己身後事的擔憂。終於,到了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決定廢皇後郭氏,立貴人陰麗華為後。光武帝下詔曰:
    “皇後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後璽綬。陰貴人鄉裏良家,歸自微賤。宜奉宗廟,為天下母。”
    宋代的趙與時所著的《賓退錄》載:“‘娶妻當得陰麗華’,唐與政謂觀此語,知郭後之必廢。然予觀《劉植傳》載:‘劉楊起兵附王郎,眾十餘萬。光武遣植說楊,楊乃降。光武因留真定,納郭後,後即楊之甥也,故以此結之。’則是郭後之納,已非光武之情矣,何待‘陰麗華’之語而後占其廢乎?範曄不以此書之《後紀》,故前輩議論未嚐及之。”《賓退錄》,是記錄宋代文人雅士言談的一本書籍。唐與政、趙與時,均為宋代文人。從《賓退錄》中的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兩層意思:一是“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話,在古人看來絕非平常之語,光武既有此歎,必是早對陰麗華情根深種,故日後郭後失寵被廢,實屬常情,並沒有什麼好驚訝的。二是,當時可能有其他人認為,郭後被廢,陰麗華肯定在皇帝那裏說了毀僭郭氏之語,使得皇帝疏遠了本來寵愛的皇後。但趙與時又在唐與政對“麗華之歎”分析評價的基礎上,以《劉植傳》中的記載做補充說:“郭後之納,已非光武之情矣,何待‘陰麗華’之語而後占其廢乎?”,他還認為範曄寫《後漢書》的時候應該把《劉植傳》中光武和郭後聯姻的內容寫到《皇後紀》中去,這樣事情就更加的清楚了。
    光武帝廢後的原因,主要還是偏寵於貴人陰麗華母子。但劉秀的廢後詔書並未提及此事,而是說了另外一個原因:“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詔書中所說的“呂、霍”,即西漢一朝的呂後和霍成君。西漢初年,高帝劉邦駕崩之後,即發生了曆史上有名的“人彘”事件。殘酷的迫害,可謂震動後世的宮廷。範書《皇後紀》的《和熹鄧皇後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鄧)後聞,乃對左右流涕言曰:“我竭誠盡心以事皇後,竟不為所祐,而當獲罪於天。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周公身請武王之命,越姬心誓必死之分,上以報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禍,下不令陰氏有人豕之譏。”即欲飲藥。鄧後就是東漢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後鄧綏。在其作貴人之時,險些因懼怕和帝死後自己遭到同戚夫人一樣的“人豕”之辱而服毒自盡。鄧綏乃日後名震東漢一代的女主,且又已經事隔了三百餘年,可見此事對後世宮廷的影響。為保一旦自己突然駕崩之後,寵妃陰麗華母子們的平安,劉秀對廢後一事非常堅決。同時,鄧禹、馬援等開基重臣也未有人提出異議。隻有曾教導太子讀書的郅惲小心翼翼的在大殿之上替郭皇後說了一些勸諫光武帝的話。
    郭聖通被降旨廢為中山王太後,移居皇宮北宮居住(東漢宮殿林心如版陰麗華
    林心如版陰麗華
    結構為南北宮,初期帝後都在南宮居住),雖然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也算是曆代廢後之中為數不多的幸運之人了。曆代大凡是失寵被廢的皇後,下場都極為悲慘,輕則幽禁而死,重則如唐高宗的廢後王庶人,被剔去手足,浸在酒缸中折磨而死。而劉秀並不想將郭氏置於死地,他隻是不想將東漢基業交托到郭氏母子手中。他給了郭氏一個“王太後”的身份而不是將她廢為庶人,這在視等級如生命的封建社會,等於給了郭氏一條生路。
    封建時代,因為深受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統思想”之影響,認為皇後無有大過不可輕廢,故後世之人對劉秀的廢後之舉持負麵看法者亦不在少數,認為這是漢光武的一生最失德之處,有曰“廢郭立陰,聖德之玷”,如晉代史學家袁宏、明代大儒方孝孺、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和李贄等等。自漢光武後,曆代皇帝每欲以私情無過廢後時,臣下都不忘以光武黜廢郭後為反麵教材勸諫之,如宋代仁宗廢郭後,明代宣宗廢胡後,清代順治廢博爾濟吉特氏,足見光武廢後之事對後世的影響。又《晉書劉曜傳》曰“光武緣母色而廢立,豈足為聖朝之模範!光武誠以東海篡統,何必不如明帝!”更是對光武廢後易儲之事提出嚴厲批評,光武廢後之事誠不足以為後代效仿。作《曆代通俗演義》的近代史學家蔡東藩,在《後漢演義》中對劉秀廢後一事中也說道:“光武帝能容功臣,獨不能容一妻子,廢後之舉,全出私意,史家多譏其不情。”
    郭後被廢十一年後病逝,安葬於洛陽北部的邙山,那裏也是東漢曆代帝後的安葬之處,古人曆來就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
    光武駕崩之後,明帝即位,對陰氏、郭氏的族人一視同仁,當時在京師洛陽,郭氏家族與樊氏、陰氏、馬氏,並稱為“四姓小侯”(見《後漢書‧明帝紀》)。就連到了章帝時代,身為陰麗華嫡係子孫的漢章帝還親到郭氏家中,大會郭氏族人,君臣非常的和睦。陰氏黯然的做了十六年的貴人,也就是“妾”的地位,但仍能如此不偏不倚的厚待郭氏一族,除了她身為管仲後人,注重家風品行之外,還與她自身的品性有極大的關係。親身經曆了建武、永平兩朝、對陰皇後極為熟悉的老臣第五倫在上疏中說到:光烈皇後“友愛天至”,就是說她天性善良,不願去傷害別人(見《資治通鑒》卷四十五)。
    合葬原陵,諡號光烈
    建武中元二年,光武皇帝駕崩,明帝即位,尊皇後陰麗華為皇太後。東漢一朝,女主之盛,在中國2000年的封建帝製時代,絕無僅有,“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範書《皇後紀》語),二十四史中,對後妃的記載都是《後妃列傳》,唯有東漢一朝的後妃是《皇後本紀》。陰麗華作為東漢開基之後,相對於後來的鄧、梁等女主,在政治上是沒有建樹的,唯一做過的一件政治大事就是幫助明帝立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為後,也就是那位被尊為中國曆代賢後楷模的東漢明德皇後。
    漢明帝永平七年,在位二十四年之久的陰麗華駕崩。《後漢書‧禮儀誌下》注引丁孚之《漢儀》記載:永平七年,陰太後崩,晏駕詔曰:“柩將發於殿,群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鍾鼓,天子舉哀。女侍史官三百人皆著素,參以白素,引棺挽歌,下殿就車,黃門宦者引以出宮省。太後魂車,鸞路,青羽蓋,駟馬,龍旗九旒,前有方相,鳳皇車,大將軍妻參乘,太仆妻禦悉道。公卿百官如天子郊鹵簿儀。”後和熹鄧後葬,案以為儀,自此皆降損於前事也。
    鄧太後功蓋一代,其駕崩之後下葬的禮儀完全比照了陰麗華當年的規模和程序。而終東漢一朝也隻有鄧綏獲得了如此的殊榮。
    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包括皇太後階段),死後與光武帝合葬於原陵。東漢明帝君臣上其諡號為“光烈皇後”,諡法:秉德尊業曰“烈”。從未登上過東漢政治舞台前台的陰麗華在死後卻得到了同後來臨朝稱製達20餘年的東漢順烈皇後梁妠(梁冀之妹)一樣的諡號。
    陰麗華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擁有諡號的皇後。唐代的李賢在為《後漢書》作注時,在《皇後紀》的結尾處引用了東漢末年大儒蔡邕的《和熹鄧後諡議》一文:“漢世母氏無諡,至於明帝始建光烈之稱,是後轉因帝號加之以德,上下優劣,混而為一,違禮‘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製。諡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後一體,禮亦宜同。大行皇太後諡宜為和熹。”這是東漢初平年間,蔡邕上疏漢獻帝,要求追正鄧太後諡號的一篇行文。蔡邕為東漢時期的一代大儒,對漢室皇後的情況自然是了如指掌。蔡邕此文的本意是認為鄧太後於社稷有大功,應當改諡為“熹”,但同時也道出了漢室為皇後加諡號的製度起於陰麗華的“光烈”。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在《皇後紀》篇章的結尾總結道:“漢世皇後無諡,皆因帝諡以為稱。雖呂氏專政,上官臨製,亦無殊號。中興,明帝始建光烈之稱。”
    宋朝著名史學家宋敏求在其記載宋代典章製度的《春明退朝錄》一書中記載:“皇後之諡,始於東漢”。
    自東漢光烈皇後陰麗華開始,一直到唐初的文德長孫皇後為止,這種“帝諡”加之“本諡”從而構成皇後諡號的模式一直沿用了六百餘年。直到唐中期之後才改為其他形式。
    史料記載編輯本段
    《後漢書‧皇後紀‧光烈陰皇後》:後在位恭儉,陰麗華
    陰麗華
    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
    《資治通鑒》卷四十五:近世光烈皇後雖友愛天至,而抑損陰氏,不假以權勢。
    李贄:“此後(指陰麗華皇後)手段不減武才人(即武則天)。”——《史綱評要》(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著)卷十《世祖光武皇帝》
    李白:“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李太白全集》卷七《南都行》
    南懷瑾:自秦、漢以後,可以稱為帝王體製時代較為賢良的後妃,為數實在寥寥無幾。以開國創業的那些帝王來說,除了漢光武的陰麗華和朱元璋的馬皇後以外,即如李世民的長孫皇後,還當退居其次。——《原本大學微言》(複旦大學出版社《南懷瑾選集》第十卷)第六篇《齊家治國》
    其他資料編輯本段
    後漢書皇後紀
    [3]光烈陰皇後諱麗華,南陽新野人。初,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更始元年六月,遂納後於宛當成裏,時年十九。及光武為司隸校尉,方西之洛陽,令後歸新野。及鄧奉起兵,後兄識為之將,後隨家屬徙淯陽,止於奉舍。光武即位,令侍中傅俊迎後,與胡陽、寧平主諸宮人俱到洛陽,以後為貴人。帝以後雅性寬仁,欲崇以尊位,後固辭,以郭氏有子,終不肯當,故遂立郭皇後。建武四年,從征彭寵,生顯宗於元氏。九年,有盜劫殺後母鄧氏及弟䜣,帝甚傷之,乃詔大司空曰:“吾微賤之時,娶於陰氏,因將兵征伐,遂各別離。幸得安全,俱脫虎口。以貴人有母儀之美,宜立為後,而固辭弗敢當,列於媵妾。朕嘉其義讓,許封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禍,母子同命,湣傷於懷。
    《小雅》曰:‘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風人之戒,可不慎乎?其追爵諡貴人父陸為宣恩哀侯,弟䜣為宣義恭侯,以弟就嗣哀侯後。及屍柩在堂,使太中大夫拜授印綬,如在國列侯禮。魂而有靈,嘉其寵榮!”十七年,廢皇後郭氏而立貴人。製詔三公曰:“皇後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鸇。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後璽綬。陰貴人鄉裏良家,歸自微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宜奉宗廟,為天下母。主者詳案舊典,時上尊號。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稱慶。”後在位恭儉,少嗜玩,不喜笑謔。性仁孝,多矜慈。七歲失父,雖已數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帝見,常歎息。顯宗即位,尊後為皇太後。永平三年冬,帝從太後幸章陵,置酒舊宅,會陰、鄧故人諸家子孫,並受賞賜。七年,崩,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合葬原陵。明帝性孝愛,追慕無已。十七年正月,當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後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即案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於陵樹,帝令百官采取以薦。會畢,帝從席前伏禦床,視太後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裝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焉。
    後漢紀
    十七年(辛醜、四一)
    春二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夏四月,上幸滎陽、潁川、章陵。
    六月癸巳,臨淮公衡薨。
    秋七月,廬江費登等反,虎賁中郎將馬援平之。
    冬十月辛巳,皇後郭氏廢,立皇後陰氏。
    初,郭後寵衰,數懷怨恚,廢。〔上〕東門候(一)郅憚上書曰:「臣聞夫婦之間,父不能得之於子,君不能得之於臣,況臣欲得之於君乎〔二〕?是臣所不敢也。雖然,願陛下念其不可,勿亂大倫,使天下有議社稷者。」上善之曰:「憚恕己而量主,知我必不可以所私而輕天下者也。」
    〔一〕袁紀原誤作「東門侯」,據東觀記、範書改補。
    〔二〕史記外戚世家曰:「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況卑下乎!」索隱曰:「以言夫婦親愛之情,雖君父之尊而不奪臣子所好愛,使移其本意,是不能得也。故曰『匹夫不可奪誌』是也。」
    陰後,南陽新野人。更始元年,世祖納後於宛,方北之洛陽〔一〕,令後歸新野,止宛。宛中少黨,諸陰、鄧鄉裏豪居,能自讓。建武初,迎後於育陽,為貴人。上以後性寬仁,欲立之。後輒退讓,自陳不足以當大位。時郭後以生太子彊,故遂立郭後。及後生東海王陽,而寵益盛。後性慈仁,十歲喪父〔二〕,語及之,未嚐不流涕。上常言希見親,不在已數十年,語及之,輒涕者。追爵諡後父隆為宣恩侯〔三〕,以兄識為侍中,封元庶侯,識弟興為期門仆射,興弟就襲父爵,更封新陽侯。
    〔一〕範書作「方西之洛陽」。按洛陽在宛之北,袁紀是。
    〔二〕範書作「七歲喪父」。
    〔三〕東觀記作「父睦」,續漢書作「宣恩哀侯陸」,範書闕書,三書互異,未知孰是。
    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三帝係考四
    光烈陰皇後,名麗華,南陽新野人。更始元年,帝納後於宛;即位,封貴人,生顯宗。十七年,廢皇後郭氏而立貴人。製詔三公曰:“皇後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裕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怨掠祝恭承明祀?其上皇後璽綬。陰貴人鄉裏良家,歸自微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宜奉宗廟,為天下母。主者詳按舊典,時上尊號。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稱慶。”顯宗即位,尊為皇太後。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