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王朝初創 第三十五章 穿越千年的冤家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95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有句話說的好:紙裏包不住火,無為的這個團火包的很好,可是惠璘太不爭氣,再次暴露了身份。皇帝命他盡快抓捕惠璘,他居然再次把惠璘放掉,這事被人檢舉揭發了,無為兄弟將檢舉人和被檢舉的惠璘一起除掉。
惠璘被殺隻能怪他自己太蠢,怨不得郭無為,畢竟他盡力了。惠璘這種小概率事件絲毫不影響趙匡胤的情報工作,對北漢的事,趙匡胤了如指掌。
在劉鈞死後,他就把握住了這個絕好的機會,九月份,盧懷忠等二十二員將領被調往洺州(邯鄲與邢台之間)。接著他又做了全新的部署,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為前軍行營都部署,外領副都部署黨進和都監曹彬,三人從潞州(長治)方向向太原進發;何繼筠領先鋒都部署打頭陣;趙讚領汾州路都部署,從汾州向太原進發。
李繼勳等人長期駐守澤、潞,沁一帶,得到命令火速向北進軍,與趙讚的西路軍遙相呼應。剛繼位的繼元趕忙派劉繼業等人前去抵禦,又派人到遼國求救,無論如何要在契丹到來之前守住這裏,但他對劉繼業等人並不放心,讓新任的樞密使馬峰做監軍(待遇不小啊)。
兩軍在団柏穀(太穀)相遇,何繼筠一馬當先,將匆匆趕來的漢軍陣營衝散,隨即一通猛殺。初戰失利,漢軍向過洞、汾河方向退卻,但是依舊沒有守住這兩條河流,宋軍越過汾河橋,直逼太原城下。
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對將軍而言,攻城這是最失策的,但是堅固的太原城就在那裏,不攻不行,就是這座城池,徹底拖住了宋軍步伐。
十一月份,契丹的援兵終於到了,領兵的是南院大王塔爾,太原城外的宋軍隻得解圍而去。這次北伐草草結束,李繼勳退回潞州,各路大軍均按原路返回。
看著宋軍就此退去,又有契丹人撐腰,漢軍感覺自己的機會來,大軍反攻推進到太穀、祁縣,小股隊伍越過汾州(汾陽),在晉(臨汾)、絳(侯馬)等地大肆搶掠,隻有這樣才能解他們的心頭之恨。
恨歸恨,宋軍已經走了,到頭來受苦的還是河東的老百姓。在這次戰鬥中,有一個人值得一提,北漢將領劉繼業。
初入戰場就被何繼筠打的打敗,異常狼狽的跑回了太原城,這樣的敗軍之將似乎沒有什麼可提的。但這一切並非他的罪過,領著幾千人就敢跟幾萬人對著幹,勇氣可嘉,更嚴格的講,這場戰鬥並非是他指揮的,樞密使馬峰才是這場戰爭的指揮者,劉繼業隻是陪襯。
劉繼業與北漢的兩個皇帝繼恩、繼元一樣,同樣是繼字輩,因此他在北漢有不低的地位。而他名字前的劉姓實非他的本姓,這是一種賜姓,皇帝特賜的姓氏,與北漢皇族同姓。賜姓分兩種,隨便賜個姓,或是賜以國姓,能得到皇帝賜姓在當時是一種無上的榮耀,能賜以國姓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
俗話說的好,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皇帝賜的姓那就另當別論了。劉繼業,本姓楊,原名重貴,小小年紀的楊重貴學的一身的好武藝,當時鎮守太原的劉崇把他召到了自己身邊,並為其改姓更名。
劉繼業,這一個名字一直伴隨他多年,後來他又改了一個名字——楊業。自打有了這個名字之後,他的名號響徹各地,在河東、燕雲之地,真可謂如雷貫耳。
不光如此,千年以來,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已近乎完美。提到楊令公,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和他的家族已經成了國人對將門的定義,隻有他們的家族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將門。小孩看的漫畫書是有楊家將的,中老年看戲,也喜歡有楊家將的。
楊家將的故事被大家傳頌了一千多年,故事變的更圓滿,人物越發的豐富,幾乎楊府裏的人都是國之良將,從主人到仆人都是如此。
說話(評說)人一開口就是楊家將,在鄉村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聽到(二十年前,如今不敢肯定)。說道戲曲中的楊家將故事,那更是數不勝數,《楊家將》、《楊門女將》、《轅門斬子》、《四郎探母》、《大破天門陣》、《金沙灘》等,在其他的地方不清楚,在黃土高原上,凡是上了年紀的人都能來上兩句。
說到楊家將,人們總是聯想到另一個人——潘仁美,千年多以來,他已經跟楊家串到了一起,而且被永遠的釘在了恥辱柱上,成為惡人的典型代表。
潘仁美,原名潘美,就是我們先前提到過的那個潘美,武將出身,為宋開國元勳,不但如此,他還是宋的皇親國戚(其實也算不上,他的女兒死的太早了)。
這跟那個可惡的潘仁美確實有一定的差距,不過老百姓可不管這些。他們隻知道,大英雄楊業是被潘美害死的,因此潘美不是什麼好東西。或許是為了諷刺他的不仁不義,大家特意在他的姓名中間加了個仁字,這當然是後話了。
他們是穿越千年的冤家,而此時的潘美正在幾萬裏之遙的南方,就在前不久,他剛剛攻下湖廣交界處的郴州,那裏是南漢的地界。
一南一北,在這之前兩人從未見過麵,而且一時之間也很難見麵,他們的事情留在以後再說。
依趙匡胤的脾氣,這次對北漢的行動,他本可以禦駕親征的,盧懷忠等人在洺州等了好久,兩眼望穿卻始終等不到皇帝的車駕。
皇帝確實遇到了點問題,他一時脫不開身,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大的祭祀慶典等待他親自主持。按前朝慣例,幾乎每年十月,皇帝都要在京城南郊舉行祭天儀式,這種習俗由來已久,目的是為了祈求老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這一次,趙匡胤把祭祀搞的異常隆重,九月底,他派人到各地舉行祭祀山川的大典,荒廢已久的儀式被重新啟動,四麵八方的五鎮五嶽被先後祭祀。
隨著各地祭祀的完結,十一月初,他開始祭祀太廟,告慰祖宗在天之靈。第二天下午,皇帝開始主持南郊祭祀,這次祭祀與往常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唯一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在祭祀的當天,趙匡胤竟然更改了年號。乾德六年一下子變成了開寶元年,這次更改年號太突然。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這位大宋皇帝連一個多月都等不了?自滅蜀之後,蜀中的東西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開封,財寶、宮廷器具、書籍等等,一同到來的還有士卒和宮女。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匡胤在一個宮女的梳妝盒上看到了“乾德五年”的字樣,樣式老舊,看樣子也有幾十年的光景了,而當時正值趙匡胤的乾德四年。
這讓趙匡胤吃驚不小,自己的年號被人用過?年號就像皇帝的名字一樣,要求絕對的獨一無二,一旦重用了會很不吉利,小則影響皇帝個人,大則影響整個王朝運數。
自漢武帝開創年號以來,每位皇帝或多或少都有好幾個年號(明清不算),多者可達十幾個。受武帝的影響,他們都認為,年號越多帝位永祚,武帝自建元元年開始,幾乎每六年一個年號,就這樣坐了五十多年的皇帝。
但這畢竟是特殊情況,皇帝是個極其累人的活,有的皇帝活都活不到這個歲數。而皇帝的改元(改年號)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改的,一般都是發生了大事,亦或是出現了特殊的情況。
由飽學詩書的大臣們商定幾個年號,製成表冊呈給皇帝,然後皇帝從中選擇一個,如果皇帝沒有中意的,那就讓大臣們再行商討,直到選出個適合的年號來。
這是考驗大臣們學識的時候,大臣們絞盡腦汁,搜腸刮肚的給皇帝想一些好的年號。可是,有時候還是會出差錯,亂世小國紛立,誰知道那些皇帝都用的什麼年號?更有甚者,有的年號隻用了幾天或是幾個月,根本沒人記得住那些,包括那些書呆子們。
趙匡胤的乾德年號曾被前蜀的王衍用過,不讀書的趙普對蜀中的事所知甚少,才搞出如此大的笑話,堂堂大宋皇帝竟然用別人用過的年號。
乍眼一看,還以為宋臣服於前蜀(用別人的年號,表示對別國的臣服),幸好王衍早已作古,不然這個洋相就出大了。
出了這麼大的事,皇帝對趙普的信任越來越淡,一再的責成趙普要多讀書。挨了批的趙普開始發憤苦讀,整天抱著一本書在那裏看,直到後來人們才知道,趙大人一輩子隻讀過一本書,那就是儒家的經典《論語》,直到死他才讀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