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王朝初創 第二十五章文武之治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027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文武二廟】
趙匡胤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自己“掃除殘星”的計劃,但是話又說回來,要想澄清玉宇、天下太平,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那到底該如何做呐?喜好讀書的趙匡胤或多或少也是看過,聖人雲:以孝治天下,禮樂刑法各不可廢,仁德之下,方為大治之世。
要為千古明君,豈是那麼容易的,可是聖人之言是不會騙人的,必須要按聖人說的去做。以孝治天下?在趙匡胤看來遠沒有“義”來的痛快,有個官員為報父仇,殺了另一個當官的,這種無視國法的人,按律應當抵罪,皇帝卻判為父報仇的官員無罪。
根據嘛,不是剛剛修好的宋刑統,也非他為父報仇的孝心,而是殺人償命本就天經地義。這好似在遵循江湖幫派的江湖規矩,跟後麵刑法嚴明的大宋完全是兩碼事,這也難怪,皇帝本人就是草莽出身。
身為武人,趙匡胤對禮樂可謂是一竅不通,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治國的熱情,禮崩樂壞兩百年,重定禮樂是何等的重要。
禮樂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神奇的東西,禮為約束,樂為教化,二者相配,在思想的統治上是最為絕佳的手段。
竇偁奉命重定樂章,包括早已殘破的編鍾樂器,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譜曲、編鍾音準、演奏等等。
跟其他朝有所不同,大宋的主旋律樂章分為文武二章,除此之外,還有祭祀、朝會、出巡所用的各種樂章。
麵對如此龐大的帝國,趙匡胤在展現自己武功的同時,也想在文治上做出點成績。要做到這一點,除了皇帝自己的努力外,選拔人才才是當務之急。皇帝本人不止一次的表示,他要選拔一些文武雙全的人才,可是天下之大,文武全才卻是鳳毛菱角。
既然人少,那麼就培養一些,他相信隻要對有前途的官員做一個全方位的培訓,何愁找不到文武全才。他提議武將習文,沒有人同意(估計他本人也不太看好),接著他又提議文人習武,沒有人原意,這讓皇帝非常失落。
為招攬天下賢才,他效仿燕昭王,不過他築的並不是黃金台。在東京汴梁,他特意建造了兩座廟宇,一文一武,來供奉那些崇文尚武的先哲們,當然也是表達他對先哲們的敬意。
供奉武將的武成王廟非趙匡胤首創,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剛剛平定叛亂的肅宗首次建造武成王廟,尊奉周開國名臣薑尚為武成王(不是黃飛虎),廟宇兩側配有曆代名臣名將。他的意思顯而易見,希望大唐的將軍們能學學前輩們,忠君愛國可長享廟宇萬世流芳,謀逆犯上者必將遺臭萬年。
除薑尚之外,已入廟的名臣名將們有時也被踢出武成王廟,經過反複的斟酌選拔,原先與孔門七十二賢相對的七十二將被裁剪,隻留有六十四人。
肅宗的願望顯然隻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武成王廟對武將們的吸引不大,大家寧願身前瀟灑,也不願身後風光。再者門檻太高,僅有的六十四個席位已被坐滿,要想超越裏麵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容易。
數十年戰火洗禮,先前的武成王廟早已殘破不堪,趙匡胤重建後,在入廟的人選問題上,大臣們久久不能決定。
按皇帝的意思,入廟者除了要忠君愛國之外,個人的德行也被納入選拔條件。若按這個要求,白起、吳起等人要被拒之門外,不是能力不行,實在是名聲太臭。
文廟裏主要供奉的是孔子,這已是一種定式,自董仲舒後,曆代帝王都會專門為孔子建立廟宇。尊孔已成一種習慣,一代更甚一代,廟宇多次被翻修擴建,孔子的子孫們也沾了不少光。
趙匡胤建的文廟無非是又一次對孔廟的翻修,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在新建的文廟前立了十六戟。不知道會不會嚇到孔子,文中有武,武中有文,這樣的孔子似乎更真實。
【科舉】
對孔子的尊敬日甚一日,文廟的建造是皇帝築的又一座“黃金台”,誌在招攬天下讀書人。孔子的地位好似印證了讀書人的地位,書呆子們開始發憤的攻讀,擠破頭的要做天子門生。
就連出家的和尚們也看紅了眼,經也不念了,禪也不坐了,紛紛還俗回家閉門苦讀。這下倒搞的趙匡胤有點不自在,他特地下令,希望這些和尚們不要存什麼非分之想,好好侍奉佛祖。
跟前些年相比,這時的科舉環境確實好了不少,但凡進京趕考的學子們可報銷路費,當然吃住是不報銷的(怎麼感覺像是在打廣告)。當時的考試不像現在的考試,最長者可以托個一年半載,加上趕路的時間,沒有兩年是下不來的。
作為一個曾經高考的複讀生,我異常同情那些屢試不中的舉子們,想想他們該有多辛苦啊!一生的大半時間都要在趕路和考試中度過了,他們不把鞋底走穿、筆頭磨平是決不罷休,三年一次,人又有幾個三年?要是考中還好,幾十年如一日,一旦考中不中,有何麵目見鄉親父老?
不過話又說回來,名落鬆山者中也不乏人才,究其原因還是錄取的人數太少,多少人參加考試,隻錄用幾人到十幾人,說是萬裏挑一一點都不為過。
一旦考中進士,待遇驟然提升,皇帝會在宮中特意設宴,來慶賀舉子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大喜事。如果被當朝重臣於榜下擇為良婿,那可真是雙喜臨門,可喜可賀啊,不過這種好事一般人是撞不上的。
與之前的科舉相比,大宋的科舉更加人性、也更加公平,這隻是相對的。皇帝一再的要求,主考官必須提前幾日進入考場,在進入考場之前不得會見任何考生。
若依唐代慣例,考生在入考之前可攜帶自己優秀的詩文拜會考官們,大詩人白居易就走過這條路。一旦得到考官們的青睞,加之先前已經見識過的字體,該考生中第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趙匡胤嚴重杜絕這一情況,太不公平了,有本事考場見高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對趙匡胤恨的要命,特別是那些富家子弟,但那些出身貧苦的寒門士子卻對皇帝感恩戴德,翻身的機會到了。
即使有皇帝的嚴令,作弊、走後門之類的事隨著考試的深入而步步深入,杜絕的方法隻能多設關卡,皇帝責令禮部多加複核,一經發現考官必被連帶。
每屆考官必是小心翼翼,上門找關心的紛紛被拒之門外。按以往慣例,考生們為拉近與考官們的關係,都自稱是考官門生,雖說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師生關係,但作為過來人的考官們也會多多少少照看下考生們。
在日後進入官場後,有考官老師的關照,要少走好多彎路。趙匡胤對這個慣例很是討厭,他要求考生們在考試時不要亂拉關係,即使考上了也不能拉關係,中第者隻能自稱天子門生。
有皇帝這樣的老師(雖說學問不咋樣,可人家有來頭),越過龍門的考生們可算是長臉了。
進士們在朝堂上見到了至高無上的皇帝,經過皇帝的親自麵試,他們得到了一份最讓人羨慕的工作。當著滿朝文武,他們發自內心的表示要用畢生效忠皇帝。
十年寒窗,總算有了回報,心中的孔孟之道一再的告誡這他們,達則兼濟天下。他們要用自己的所學與皇帝一同治理天下,這是一個遙遠的夢。而在眼下,他們才真正的意識到,皇帝需要他們,百姓需要他們,天下更需要他們。
而皇帝最需要的人才,無非有三種,精通經史的學者官,直言不諱的諫官,熟悉官場規則的辦事官。
在科舉之外,趙匡胤創造性的開創了製科,這是一種高難度的考試,其難度係數絕對是NO。1。嚴格的說,製科考試的等級分為五等,前三等是不可能達到的,皇帝根本不會授予。實際上的最高等為第四等,即使如此,製科考試考倒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進士和官員,幾次考試無一人“中第”。
這讓趙匡胤大為失望,抱著一絲執著,他開始放寬條件,但凡大宋治下子民均可參加考試,而考試的結果依然不樂觀。
製科是如此之難,其實科舉並非唯一的做官之道,還有一條捷徑。趙匡胤有一個搜集圖書的愛好,多多益善。他規定,但凡獻書者都有機會參加特別舉行的考試,通過者即可為官。
藏書家們紛紛獻上自己所藏之書,而在這些書籍中,皇帝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天文讖緯。有此類書籍者必須上交充公,如發現私藏、私習者殺無赦,閑居山野的得道高僧和道士們被請進了皇宮,統統歸苗訓領導。
自此之後,大宋官場出現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大臣們相互攻訐,如要置對方於死地,隻需在其他罪狀後輕輕的加上這樣一條——私藏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