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複活島之迷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867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位於太平洋的複活島,麵積大約118平方公裏,人口大約二千人。這個不毛之地,曾有過相當偉大的曆史。在島上有三百五十處石造壇及一千多尊巨石人像。這島的文明起源,至今仍眾說紛紜,而人們亦將這些巨石像叫作「毛亞」(moai)。最矮的毛亞為三公尺,最高的達二十公尺。以火山凝灰岩造成。另外在毛亞的下方有超過三百五十個祭壇。大多數的毛亞也在拉諾鑿製。拉諾是座死火山,人們便是利用那兒的岩石造毛亞。而雕刻用的工具則是用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玄武岩造成。在拉諾火山的山坡,目前還有一百五十尊未完成的毛亞。
島上村民說1,500年前島上酋長HotuMatu‘a(“:TheGreatParent“:)以一隻雙獨木舟到達複活島,同行的有他的妻子和他那大家庭。他可能是一位出色的航海家,他可能是為了為族人找尋更多的土地或是為逃避戰禍而到達此地。早期的玻裏尼亞人有很多的推動力去找尋未知的土地,很清晰地知道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去找尋未知是否存在的土地。HotuMatu‘a和他的家庭在複活節島的“AnakenaBeach”登陸。Te-Pito-te-Henua,“ensoftheland,”or“land‘send,”這就是早期的島名……考古學家推測,島上的原居民應來自西麵的泥利尼西亞人,或印度、歐洲、埃及和北非等,但亦有人懷疑是落難的外星人,在島上建造約一千個巨大石像,作為向外太空求救之用。這個蘊藏了無數秘密的海島,原名叫RapaNui,意指“世界的肚臍”,直至一七二二年,荷蘭人於複活節當日,首次發現了這個小島,將它命名為“複活節島”。
曾經有過風光文明的複活島之所以沒落,到現在仍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而最多人認同的是由於不斷地製造毛亞而沒落的,主要是因為製造毛亞不但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樹木作杠杆,久而久之,島上的樹木漸漸地消失。這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肥沃的表土被侵蝕。土地瘦脊,加上人口急劇增加,以及天災、內部戰爭等使其沒落。
巨石像的由來
要揭開這些環繞整座島嶼神秘石像的秘密很困難,雖有文字記載但目前仍沒人能解讀其中含義。不過從被推倒、摧毀的石像遺跡,考古學家解開了巨石像的秘密。在文明全盛時期,複活節島巨石像一度有八百多座,但目前僅剩一百五十座。而這些石像消失的原因,記錄拉帕努伊人對信仰神聖力量堅定執迷和走火入魔的過程。巨石像建造時間約於西元一千年前,當時的複活島為一濃密棕櫚森林覆蓋的島嶼,島上有三座死火山,火山岩質地軟、重量輕,易於搬動雕刻,拉帕努伊人相信岩石可以象徵他們神聖信仰的永恒不滅,因此利用火山岩在六百年間完成八百多座巨石像。
拉帕努伊人將這些石像視為守護神,以保佑作物豐收及好運,因此每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石像。但隨著人口增長,拉帕努伊人全盛時期曾高達七千人,巨石像的尺寸和數量也隨著增加,有些石像體積甚至大到無法搬離采石場。不同於英國的巨石陣有無窮盡的森林木材足以移動巨石,複活節島的棕櫚林規模小,巨石像卻龐大無比,最終樹木被砍伐殆盡,生態係完全摧毀,食物逐漸短缺,也無法建造船隻離開,被困在島上的拉帕努伊人,甚至相互殘殺取食人肉,並將情緒發泄在巨石像,巨石像一一被推倒,成為今日殘存的遺跡,徒留後人憑吊。
石像之謎
有關石像之謎,眾說紛紜。有說是外星人的太空船搬運石像;石像擁有神力,造好後會自己行去目的地。
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造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需要90人,於兩個月時間內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後,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原來還在人像頭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麵的火山PunaPau取材的。因為PunaPau的火山岩石是磚紅色的,非常特別。紅帽子由此處雕好再運往海岸,怎樣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
島上居民對於這些石雕絲毫沒有曆史記憶,,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誰,因為這些石像直挺挺的鼻梁,薄薄的嘴唇,凹陷的雙眼,一點都不像當地的土著,是紀念什麼人?或是神呢?還是有”人”曾經教導過他們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知識,而令他們難忘,感恩之餘,雕刻這些石像,以茲紀念呢?
石像的搬運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複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岩構成的。玄武岩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3&:#8231:2克/厘米3。若按此計算,複活節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231:8米,肩寬2&:#8231:5米,截麵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層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隻有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823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8231:4克/厘米3。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麵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複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隻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複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說的那麼重。
不禁石像的重量被大大誇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誇大了。看上去直徑達3米、高為2&:#8231: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海爾達爾認為一個普卡奧足有5隻大像那樣重。但不要忘記,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隻有裏麵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岩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而且,用來製造普卡奧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岩石表麵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皺紋。很明顯,複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製好帽子後,不是搬著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複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隻不過是一種例外。迄今為止,人們隻發現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許多人認為,複活節島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諾洛拉克火山采石場裏雕刻出來,然後再運到海邊,並在那裏為它們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采石場立誌成的,然後再運到海邊。最後,人們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給它們戴上帽子。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已經說明了普卡奧是怎樣製成,又是怎樣戴到石像頭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