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之後宮評論 十一 中國女皇武則天(三十)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977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武後和宰相們也知道,如此大動作不可能不引起世人非議,格外重視收徠朝臣,名將舊相劉仁軌就是其中之一。這時的劉仁軌已經八十三歲,很有威望,武後特地命他為“西京留守”,並寫信給他說:“昔漢以關中之事委蕭何,今托公亦猶是矣。”劉仁軌雖然年老,但是朝中事務都看得明明白白,他回信給武後,表示自己年老難任,並說“呂氏見嗤於後代,祿、產貽禍於漢朝”,勸武後不要重蹈覆轍。
其實這樣的勸誡毫無作用。權力一旦在手,無論願意不願意,都隻能被它驅使著往前走,後退隻有死路一條。但初掌大權的武後並不想得罪老臣,因此她特派侄兒武承嗣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去見劉仁軌,信中說:“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罔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
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就足夠了,劉仁軌見好就收,也不曾再出頭幹涉朝政治理。免了武後的麻煩。
民間輿論也是武後關注的一麵。有十幾名羽林軍官去酒坊找樂子,閑聊中有一人發牢騷說:“兄弟們冒著風險擁立了新皇帝卻沒得到什麼封賞,早知如此,還不如擁戴廬陵王一直當皇帝呢!”眾人斥喝戲笑,也沒把他這句話當真。誰知同伴中的一人卻悄悄起身,趕往皇宮密告。酒宴未散,抓捕的軍隊就已經包圍了酒坊。結果,發牢騷的被處斬,席中諸人不管聽到沒聽到那句戲話,都被安上知情不報的罪名絞死。告密者官至五品,十幾名同伴的性命為他換了一身淺緋金帶的新官袍。
這位新晉五品官的升發之道,當然被眾口一詞地咒罵了個底朝天。然而更多的人在道貌岸然地指責此行徑的同時,暗地裏卻滿心的豔慕。告密就此成風。
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妥當。而這時距高宗去世還不滿一百天,一切就發生在他的靈柩不遠處。
八月十一日,高宗終於入土為安,睡進了他的乾陵,可以對地麵上妻兒子孫們的事情眼不見心不煩了。
此時的武後,已經迅速地掌握了王朝的軍政要害。對於這些,武後的侄兒武承嗣滿心歡喜,他期待自己也有登天的那一日,卻又從父親和表兄弟們的遭遇中明白姑母不容他人染指權力,冥思苦想之後他奏請追封武家先祖為王。武後當然樂於光宗耀祖,打算照辦。
裴炎得知此事,立即勸阻說:“太後母臨天下,應當凡事至公,不可以私偏自己的親屬。難道忘了漢朝呂氏家族是怎麼敗落的嗎?”
武後反駁道:“呂雉將權力交給親屬生者,所以才會敗;我隻不過是追尊亡者,有什麼關係!”裴炎堅持道:“凡事都要防微杜漸,怎麼可以隨便呢!”武後根本不聽裴炎的那一套,堅持追尊了自己的祖先,隻是稍打了個折扣,把七代祖減為五代祖。死了五十多年的武士彠成了魏王,而武承嗣做為武家的繼承人,不動聲色地也就輕易成了新任魏王。
在此之前,武後已經將唐王朝的旗幟、官職名稱、服色、都城名、紀元全部改了個遍,如今再追尊諸祖,隱然已有改換天下的氣象。不過這一切看在眾人眼裏,卻並沒有多少意外。原因很簡單,高宗在世時,李唐王朝的這些職官輿服城名紀年,早就被來回地改過多次,大家早已看花了眼。至於追封武後祖上,那更是高宗常辦的事,人們早已習慣成自然了。
不過無論如何,皇帝正當盛年,卻由太後臨朝稱製,也太說不過去了。李唐宗親都對諸武心驚膽戰。可歎的是李唐王朝經過三代皇帝之後,龍子鳳孫們大多數已經完全沒有了祖先的驍勇,麵對武太後的所有舉措,他們都隻能在心裏憤憤然,卻隻能束手待斃,沒有一個敢站出來反對。朝臣也是一樣,武太後雖然為所欲為,卻並沒有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反而多有封賞,再加上畏懼身邊人告密,就更不管閑事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武太後的賞賜。李勣(本姓徐)的孫子李敬業、李獻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盩厔尉魏思溫等人就在武氏臨朝後分別因犯事被貶官出京去南方。途中眾人聚於揚州,都為自己丟官去職憤憤不平,對武後牢騷滿腹,議論之後一個大膽的主意冒了出來:以匡複廬陵王李顯為名起兵造反,討伐武後。於是,一篇極盡謾罵之能事的《討武檄文》出爐了。檄文所到之處,果然也很有效驗,旬日間就聚了十餘萬人馬。
李敬業剛一造反,武後就下令改其李姓為徐姓,檄文也被武太後看見了,對其中的內容她不以為然,但其中文才卻頗令她驚歎,問身邊人:“這文章是誰寫的?”左右答:“駱賓王。”武太後不禁歎息道:“這就是宰相的過失了。這人有如此才華,怎麼會流落貶官?”
駱賓王雖有文才,卻沒有從政領兵之才,徐敬業也不例外。廬陵王李顯這時遠在湖北房州,怎麼可能聯絡得到揚州?“匡複廬陵王”的旗號很快就不管用了,“匡複府上將”也眼看就幹不下去。於是新的主意又冒了出來:徐敬業不知從哪兒找到一個長得與章懷太子李賢相象的男人,對眾人聲稱:“故太子沒有死,逃亡在此城中,命令我等起兵。”這名倒黴的帥哥從此就被徐敬業等人擺在了台麵上,成了他們挾持的傀儡。不知道他心裏有何感想,是不是應該長歎自己千不該萬不該,不該長得太一表人材,結果“紅顏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