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之後宮評論 七 宋太祖趙匡胤之母之妻(五)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98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光是在辦事時管束皇帝也就罷了,可執政大臣們就連表麵上的禮節都懶得給皇帝。有一次君臣議事,劉承祐好心提醒道:“事情就依你們辦了,但要處理妥當,別讓人事後說三道四。”這不過就是尋常話而已,稍通些人情世故的臣子就算不買帳,也大可不做反應,就當他是耳旁風。楊邠卻立即反唇相譏:“陛下但禁聲,有臣在!”語氣態度之狂妄令人大汗。
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劉承祐終於受不住了,認為執政大臣們目無君上,跋扈蠻橫,簡直孰不可忍。
那麼文官蘇逢吉就是個麵慈心善的人物嗎?非也。他這個“文”字隻是高掛的羊頭,其實也是個粗鄙無識的半桶水,殺起人來比武將還下得去手。當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為給自己生日積福,派蘇逢吉處理多年積獄。誰知這位讀書人一到獄中,就把所有在押的人無論罪行輕重曲直都一古腦兒殺光,回報劉知遠說:“獄靜矣。”蘇逢吉的理家之道也絕非聖賢書能教得出來的。他繼母死了,他不服喪,老婆武氏死了,他就逼著京中百官及各州鎮都送綾絹做喪服。武氏喪期未過,他就把兒子們都統統升官,省了三年母喪的繁文縟節。他有個異母哥哥大老遠地趕來京裏,不知為什麼緣故私下裏見了蘇逢吉的兒子,蘇逢吉也勃然大怒,竟編了個罪名將哥哥活活杖殺了。不過他比史弘肇楊邠王章還是有略勝一籌之處:知道要對皇帝太後做些表麵文章。
執政大臣們將國家治得亂七八糟,又與皇帝鬧得不可開交的事情,郭威多數都沒有正麵參與。這倒不是他超然物外,而是因為革命分工不同。當時後漢初建政權不穩烽煙四起,郭威總是領兵征戰在外,就算有心想弄弄權也沒那個閑工夫呆在京裏。
然而,無論郭威有沒有摻合過朝政,他的武將身份卻不由自己分說,即使他想執中立態度,都已經足夠讓人將他視為史弘肇楊邠一派成員。
乾祐三年四月,剛剛北伐匈奴還京不到兩個月的郭威被任命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派駐鄴都防守契丹。郭威離京時發生的一件事,足以證明在派係鬥爭中他所處的位置是本人左右為難、卻被旁人不由分說地劃了派別,並按派別不同對其或爭取或打壓的。
按照慣例,節度使不能同時身兼樞密重任,加上皇帝恐怕也有心想借郭威出鎮之機削弱他的權力,宰相蘇逢吉便提出此議。史弘肇大怒,當廷就與蘇逢吉發生爭執。最終還是史弘肇勝了,於是郭威順利地以樞密使身份出發到了鄴都,河北諸州都須聽他節製。
郭威雖然在史弘肇的爭取下得到了重大的權力,卻憂心忡忡,臨走時專程去向劉承祐道別,還特地以中立的態度說了一番話,希望自己走後皇帝能對蘇逢吉和史弘肇態度均衡。但是這話恐怕他自己說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是白費了吧!
五、功臣內訌的結局:不想死的隻能篡位
後漢王朝的輔政大臣之間雖然勾心鬥角,總算還能維持表麵的來往,但郭威走後沒多久,他們的關係卻終於演變到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原因是有一次眾人齊聚王章家中宴飲,席間史弘肇不懂如何行酒令,頻頻被灌酒,文官閻晉卿正坐在史弘肇身邊,看不過意便時時指點他如何應對。蘇逢吉取笑道:“座有姓閻人,老史不用怕罰酒了!”他本意所指原是閻晉卿,卻不知這話捅了馬蜂窩。原來史弘肇的妻子也姓閻,而且是酒家倡女從良嫁他的。史弘肇認為蘇逢吉是在借機嘲笑於他,頓時大罵起來。蘇逢吉知道醉漢不好惹,趕緊溜之大吉,史弘肇卻不依不饒,拎著劍就要追出去喊打喊殺。總算楊邠喝得比較少腦子還清楚,趕緊攔住:“你是殺人殺多了手太溜,宰相也能這樣殺得的?”直將滿口胡柴的史弘肇送回府裏才放心而去。(同是碰上此事,賈寶玉采取了溫柔斯文態度,可惜史弘肇不是善解溫柔的寶哥哥,蘇逢吉更不是風情萬種的蔣玉函)從此,無論劉承祐怎樣居中調停,後漢王朝的戲台上《將相和》的戲碼也再不可能重演了。
正式翻臉之後,蘇逢吉便時時在國舅爺李業等人麵前下點史弘肇的爛藥。李業這時正為謀官不成之事對史楊等人懷恨在心,再被這麼一刺激,更想將史楊諸人殺之而後快,向劉承祐進言說史弘肇威震人主,若不除去必為後患。劉承祐聽了正中下懷,很快就和李業等親信定下了擒殺史弘肇等人的計劃。
劉承祐的母親李太後得知消息,立即加以勸阻,認為權臣雖可除,但茲事體大,須得與宰相從長計議。李業卻急不可待地反駁:“先帝曾經說過,朝廷大事,不需問及書生。”劉承祐早被舅舅忽悠得滿腹殺機,回報給老娘一個大白眼:“朝廷大事,你一個女人家也配過問?!”計較已定,就待執政大臣來投羅網了。
史弘肇等人原本還能有機會翻盤的:在預定下手的前一天,李業將消息告訴給了閻晉卿。閻晉卿認為此事不一定能成,不想陪李業淌混水,打算向史弘肇告密。誰知史弘肇卻在這個節骨眼上擺起了執政大臣的架子,拒不見這個自己沒看在眼裏的文官兒。閻晉卿隻能望門興歎。
第二天,也就是乾祐三年十月十三日,史弘肇、楊邠、王章準時入朝上班,才進廣政殿東室,早已埋伏下的甲士就一擁而上,不容分說便把幾位顧命大臣立斃當場。
事情辦得如此順利,劉承祐滿心歡喜,以為自己從此將做真皇帝了,立即在崇元殿召見百官,又在萬歲殿前向軍將們訓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