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隱隱於朝:詩人張籍的四個官場片斷(一)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43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一
晚唐的長安城,氣勢依舊恢宏,人煙仍然阜密。越州(今浙江紹興)來的趕考舉子朱慶餘沒有心思欣賞京城的繁華景象,對即將到來的科舉考試心懷忐忑。
唐朝科舉盛行“行卷”,就是考生向考官、權貴或者文壇名人投遞文章作品,希望得到後者的賞識、舉薦,即使得不到混個臉熟也總沒錯。朱慶餘於是決定給一向賞識自己的水部員外郎張籍寫首詩,行卷的同時試探一下本次考試自己金榜題名的可能性。朱慶餘的詩是這麼寫的: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古代風俗,新娘要在第二天清早拜見公婆。朱慶餘就選取這個場景,描繪了新娘在新婚第二天清晨化妝完畢準備見公婆時的忐忑心情。全詩關鍵字眼是“入時無”,新娘問夫婿自己的化妝是否時髦,朱慶餘則問張籍自己的文章是否能夠中舉。
收到朱慶餘的探問,張籍心領神會。他一如既往地看好朱慶餘,但他沒有幫著朱慶餘到處拉關係走後門,也沒有直接告訴朱慶餘“你行”,而是同樣巧妙地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回贈給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張籍指出了朱慶餘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他的文章能力已經很厲害了(自知明豔),沒有必要在考前到處行卷。行卷,在張籍看來,是浮躁務虛的事情,就如當時長安城裏流行的華麗的齊紈一樣,其實不值得大家追捧。真正可貴的是真才實學,就好像越女勞動時歌唱的菱歌,才是最動人的。張籍通過這首回詩,提醒朱慶餘安心準備考試就可以了,不要胡思亂想。果然,朱慶餘考中了進士。
這一唱一和的詩文往來,前者被稱為《近試上張水部》,後者被稱為《酬朱慶餘》,兩者都成了應酬詩的佳作。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一個耿直、交遊廣泛的張籍形象也躍然紙上。
在中國曆史上,張籍是個默默無聞的人物;在晚唐文壇上,張籍則是個響當當的人物。
張籍,原籍蘇州(今江蘇蘇州),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大約生於唐代宗大曆年前後(有說是767年)。貞元十五年(799)中了進士後,張籍一直為官,走的是一條既官又文的多數中國文人的生活道路。在文學上,張籍是唐朝後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他的樂府詩多反映社會現實,語言簡易自然,常常以口語入詩。張籍寫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的詩文,也有許多描寫景物風俗的詩文。比如《江南曲》一詩就用簡潔的語言向讀者描繪了江南的美景:
江南人家多橘樹,吳姬舟上織白紵。
土地卑濕饒蟲蛇,連木為牌入江住。
江村亥日長為市,落帆渡橋來浦裏。
青莎覆城竹為屋,無井家家飲潮水。
長江午日酤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
倡樓兩岸懸水柵,夜唱竹枝留北客。
這首詩裏麵,江南特產、民居、風俗都有了,而且擺放得錯落有致,南方緊湊、富庶的氣息撲麵而來,令人向往。張籍的《江南曲》堪稱是白描佳作。他的詩歌能得到讀者和同行的認同,原因大致就在此處。
張籍除了文采出眾外,待人坦誠,提攜後進,人緣也非常好。他的交遊圈子幾乎涵蓋了當時文壇的一流人物。張籍和後唐文壇領袖韓愈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二人在文學傾向、政治立場等方麵很有共同語言;張籍長安住所的隔壁就住著詩人賈島,二人從鄰居發展成了好友。張籍交往酬唱的名單還包括孟郊、王建、白居易、李翱、姚合、韋處厚、元稹、劉禹錫、於鵠等人。上自達官貴人、文壇領袖,下到釋道布衣,張籍都以詩歌相識。此外,張籍收韓愈的兒子韓昶為學生,教授詩法,任蕃、陳標、章孝標、司空圖等人也先後拜張籍為師學習詩文。說張籍在長安的生活“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點都不為過。
這是張籍生活的第一個片段,他的文壇生活多姿多彩、交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