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  赏心乐事谁家院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59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写完这个标题,我便乐了,感觉自己越来越有朝标题党发展的趋势了。之所以写下这个标题是因为最近看苏轼的一些传记时,看到了他写的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心有所动,便又开始了我的闲言。
    古人大多说人生四大喜事,不外乎“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说起来,这四大喜倒是深符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时运,知交,成家,立业,莫不是秉承着儒家思想的精髓。
    而苏轼的十六件赏心乐事则要则要风雅。清韵许多。
    清溪浅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
    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
    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
    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
    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
    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
    抚琴听者知音。
    反复读这十六句话,亦会有心朗气清之感,所谓的赏心乐事,或许便是一念之间也会让人唇间上扬。
    杜甫有句诗一直的印象深刻,“古来材大难为用”!对于这首诗,便也就一直记得这前后的两句,其他的不想去查,也不愿去记,有这一句已经足够惊心。“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这不是杜甫的牢骚,更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最真实写照,其中的酸涩辛苦,我们后人永远无法真的体会。
    苏轼是中国历史中难得的一位才子,所以与历代才大者相同,“难为用”的命运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他的命运更显得坎坷。
    二十一岁中进士,可谓春风得意,正当要一展抱负之时,母亲离世,服丧三年之后举家迁往京都。而不过六年,妻子病逝,再然后,父亡,又是三年守孝。三十岁之前的他一直都处在这些亲人不断逝世的打击之中,而当他可以安心为官之时,宋朝早已不是仁宗年间那个政治还算清明的王朝,贬谪,贬谪,再贬谪,黄州,惠州,然后是当时还是荒夷之地的海南。
    苏轼并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性格中的忠直和人格中的固执都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是儒家思想的“入仕”是每一个读书人心中的信条,否则那所谓的四大喜中,也不会以金榜题名做为压轴。宦海风波恶,真正的文人自然是行路难。幸而,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之中难得的豁达洒脱之人,否则也不会有这样风雅的十六件赏心乐事。
    但何为豁达?又何为洒脱?潇洒如李白还有在重获宣召时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还要在年近六十之时投效到永王李璘帐下参军。中国文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固执,虽然他们时常在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或佛家,但真正根植于血脉的还是儒家,这也就注定了他们终生心头难解的怅然。纵观我所识的为数并不算少的中国古代文人中,真正能豁然逍遥的,除了庄周和半个陶潜,只有一个林和靖。
    庄周之时,儒家还未有如此尊崇之位,陶潜在“归”“去”“来”中终于了然,放下不不适于自己的“尘网”,海阔天空、而林和靖则是“梅妻鹤子”,好不畅快!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此时再将林和靖这首晚年之诗读来,心头却没了任何的感觉,没有任何的伪饰,就如空气般,流动的只是自然,只是平常。他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幸有人将其诗文窃录,才有如今传世的300篇,也才让那个终身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逍遥于世的林和靖更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再来看苏轼的赏心乐事,美则美矣,赏心也够,风雅亦足,只是多了牢笼枷锁,仿佛是失意时强调之言。我相信在他眼中这些确实是赏心乐事,也真正都赏心开怀,只是在那之后,从未能真正放下的他,心底是否还是会有那么一丝的怅惋和不平?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这一句问的尤为精彩。之于大多数人,四大喜绝对是赏心乐事,之于苏轼或许是那十六件的风雅,之于林和靖或许就是那梅花白鹤和广袤天地。
    也许,“心远地自偏”,心若逍遥,又何必追问赏心乐事在谁家谁院?所有形式的拘泥不过是逃不脱的樊笼而已。不过,说归说,这世上赏心乐事不少,当晚谁又能真正的逍遥?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