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志趣相投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14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有了新感情的萌芽,往事终于像冰雪一样逐渐消融,纵然还留下一地潮湿,但太阳毕竟降临了。这一天,多多的心情出奇得好,下楼来到明湖岸边,穿着乳白色的风衣,静静地走着,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心里荡漾着甜蜜的诗意,重新开始观察万物。
    去年的阳光凝成金黄的落叶,潜伏在泥土中,等了一个冬天,终于等到天气转暖,于是重又探头探脑冒了出来,却是一片茸茸的淡绿,像无数条细小的光芒,缓慢地向天空延伸。
    多么美好的发现,她的心里更加愉悦了,缓缓地跑了起来,将双手举向空中。路人都朝她微笑,她才惊觉,自己有些失态了,就放慢脚步,但巨大的愉悦却怎么也关不住,从脸上漫溢出来。
    “见素,要是你在这里,那该多好,可以分享此刻的快乐。”她忽然自言自语,心里顿时绽放开了。没错,见素的心肯定会更细致,更玲珑剔透,像个初生的孩子,好奇地打量着崭新的世界,能从别人熟视无睹的景物中发现美好。她也不甘示弱,于是他们一起回到了童年,打捞着无穷无尽的诗句,乐不可支,相互依偎,行走在属于自己的童话王国。
    但她还是孑然一身,独自敲响着生硬的铺路石。眼前出现一片草坪,一群小朋友在玩耍,都穿得很温暖,红扑扑的脸,认真地笑着,认真地哭着,沉醉于幼小心灵所能感知的世界里。旁边的长椅上,坐着一对情侣,非常年轻,相依在一起,看着小孩子们玩耍的姿态,甜密地说笑着。他们在说什么?在想象他们的未来,二人之间,添了一个活泼的孩子?
    多多又有些孤寂了。
    “我多像一本无人问津的书,精彩无人阅读,褶皱无人轻抚。”
    她这样念着,忽然格外想念朴见素,于是奔回了房间,去看他的博客。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感觉到他真实的存在。她心爱的朴见素,在遥远的地方读书、生活,与她的交叉点只有这个博客,通过这个虚拟的空间,可以听见他的一些心声。
    这次她看到了一首诗,依然是十四行,读到最后一节时,她的心蓦地颤了一下。
    “当你老了,午后闲坐,向过去倾听
    会不会听到我们此刻的年轻与宁静
    并呼唤我,像呼唤一朵流逝的云”
    这显然是首情诗,模仿叶芝的《当你老了》,同样也应该是真挚而无望的爱情,平静的词句中,包含着巨大的怅惘。她忽然想起了段怀瑾的那首绝笔《当我死了》,这两首诗讲的似乎是相似的事情,风格也颇为相像。莫非朴见素也正遭遇一场凄凉的爱情风暴?那他会不会与段怀瑾一样……毕竟,他是那样重情的人呀。
    她有些坐不住了,是时候了,该采取行动了。于是当晚起早又修改了许多时间,写成一篇几百字的评论,半是理论,半是感性的体会。
    “诗写得真好,形式十分完美,内韵、尾韵往来呼应,“当你老了”、“午后闲坐”、“并呼唤我”、“一朵”,还有“倾听”、“年轻”、“宁静”、“云”,以及两个“呼唤”,都造成极美的音乐效果,加上全诗的含蓄节制,有如洞箫或是大提琴缓缓奏响,平静而又凄清,让人思绪万千。是啊,年轻时总是心高气傲,感觉前方风景无限,只顾往前奔走,全然不顾一些留恋的目光。直到韶华老去,满面尘霜,才想要歇一下,坐在路边的咖啡店,听着一段熟悉的音乐,往事忽然扑面而来,想到松林之月,想到睡莲花开,想到那时的红颜,以及红颜目光里隐含的温情,此刻才一一领会其中深意。但回头已经无望,只好轻轻呼唤那个名字。那人早已如流云一般,不知散落到了何方,又哪里还寻找得到?于是爽然若失,一时惆怅难言。”
    她写着写着,忽然很想哭,却不知道为什么。对着电脑屏幕,心里发酸,鼻子也发酸,嘴角微微颤抖,眼泪无声地往下流,浑身一阵阵发凉。这对于她而言是常事,电影、书籍,只要富含真情,常会引发她的情难自禁,独个儿哭得涕泗横流。
    等收起了眼泪,她觉得舒服了些,想了一会儿,又添上了几句话:
    从诗作中可以看出作者真挚纯净的内心。不知是哪位女孩如此幸运,可以让作者这般动情?
    她还想加一句“真让人心生酸意”,但终因太露骨而删去了,而后把整段评论贴在他的博客上,以悄悄话的形式。躺在床上,心里还幻想了一阵。他会回复吗?会不会嘲笑自己对诗歌的一知半解。但回顾了一遍评论的措辞,觉得含蓄有致,无懈可击,这才坦然地睡去。自从与宁明远分开后,她很少有这样安稳的睡眠。
    第二天一早,她喝着牛奶,打开了朴见素的博客,看到自己的评论下面,多出了一段回复。一看时间,是早晨七点。是个早睡早起的健康男孩。她心里夸奖了一下,更增加一分爱意。她顶讨厌黑白颠倒、拖拖拉拉的男生了。
    “谢谢你的阅读与夸奖。说实在的,诗歌的形式正是我所追求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现代人写诗看似简单,其实上太难了。为什么李白酒后诗百篇,而今人却必须在清醒时写诗?原因很简单,古诗有固定的格式,起初觉得束缚,熟练了之后,反而成了一个容器,将浩荡的才思轻轻收容,而且丝毫不显勉强做作。而我们现在都写自由体诗,说是自由,其实极不自由,因为没有容器,才思泉涌的时候无物可接,只好湿淋淋淌了一地。
    所以,我们现在写诗,首要任务,不是功夫在诗外,而恰恰是功夫在诗内。唉,说了这么多,都是枯燥的理论,你肯定烦了吧?毕竟现在热心于诗歌的人很少,热心于诗歌形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难得遇到你这个懂行的,不免啰嗦了几句。
    对了,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呃,有点不好意思。可能我有点放大了伤感,毕竟,诗歌的对象乃是中学时的一个女孩,如今只是偶尔想起而已。不过你的解读非常精确,倒让我真的往事重游,很是惆怅了一回。我恍惚中觉得,你好像就是那件事的亲历者。”
    多多起初还有些情绪难平,双手发冷。毕竟这是第一次与朴见素交流啊,但读着读着,就不禁微笑起来。朴见素的语句当中,透着一股清爽而活泼的气息,就像是电影里的画外音,在她读文字的时候,他本人的声音响起,轻松明亮地说着话。
    “呀,他说我是‘懂行’的,倒有些抬举了。不过……我毕竟还是热爱文学的嘛。”
    多多对着电脑,做了一个很可爱的表情,该怎么回信呢?他说我懂行,总得对得起这两个字,思来想去,忽然想起了昨天在湖边的所见所感,那该都是诗意的语言吧,就一五一十地写了上去,最后又添了一段话:
    “什么是诗?除了你推崇的形式之外,它的内容是什么呢?或许是晴天里飘飞的粉尘,将阳光反射了一些到我们的眼里。否则,阳光就无声地故去了。又或者像冯至说的那样,诗是风中的一面旗帜,翻涌不息,记录住了流风暂时的姿态。否则,风就转瞬消逝了。”
    果然,朴见素对她的见解大为激赏,夸奖了几句后,又开始了另一个话题。
    “诗歌是语言的极致,它因简略、跳跃而神秘且迷人,比如这句诗,“一只灰色的鸟儿衔来一扇窗台”,初读很难理解。但仔细一下,顿觉妙不可言。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诗人透过窗户,看见一只灰色的鸟儿鼓翼飞过,觉得非常美好,就兴致勃勃地来到窗台,独自支颐观赏。这样的一段情节,诗人仅用了“鸟衔窗台”一句就写出来了,多么生动别致,多么富有情趣。”
    多多看了,不觉欢叫起来,朴见素选取的那句诗,恰是她以前读过的,一个叫泉子的江南诗人所写,她手中还有他多年前的诗集,于是立即起身,乐颠颠地跑去翻出来,却找到了另一句诗,手法相近,于是摘选了出来。
    “你说得太对了,诗歌可以灵活地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我读过泉子的另一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我们在火焰中打捞起各自的面容’,也有这种跳跃性,使诗歌充满了张力。在带有象征意味的黑夜里,我们举起火炬,各自的面容浮现出来,也就是寻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但诗人用了‘打捞’一词,就包含了寻觅许久、历经磨难的整个过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投机。他也常来她的博客留言,这使她写作也不该懈怠,二人有点竞赛似的,每天必然要更新日志。朴见素是个坦率的人,把一天见闻都会纪录下来,贴在博客上,对身边同学老师的褒贬爱憎,也都直接写出,丝毫不加隐晦。
    他真是性情中人,真挚可爱。多多心里越发喜欢了。
    但朴见素对多多的了解,除了知道她有悟性,是个女孩,文采不错,此外几乎一无所知。这令多多觉得很满足,也很安全。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