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落难皆蒙人收养,夫妻均曾入佛门:比戏剧还传奇的清代真实姻缘三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4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三
    说起来,那个时候,这孩子还真是可怜啊!
    孤身只影,年龄幼小,盲目游走,他会误入偏僻荒凉的小径。天色变晚,无处栖身,张善就会在山中的洞窟之中休息。因为看见过山中有猛虎豺狼的足迹,晚间躲在洞窟里,他常常会吓得不敢大声喘息、不敢合眼睡眠。
    前行之中,遇到有河流阻路,张善不知道水深水浅,如何渡过。那时,正好路上有一根木棒,他也不知道害怕,就用木棒探测,深一脚、浅一脚地趟过河流。过河之后,他就欣喜雀跃。
    一个八岁的孩子,没有目标地徒步远行,一路上担惊受怕、一路上忍饥挨饿,一天比一天疲惫,一天比一天虚弱。
    清宣宗道光丁酉(道光十七年,农历丁酉年,公元1837年)中秋团圆刚过,八月十七日的晚上,张善来到了滁州东厢一座寺庙的门口。这个时候,他已经疲惫不堪,虚弱过度,一下子就倒在了庙前,起不来了。
    这座庙叫做三仪阁。
    三仪阁中有一老年僧人,法号智慧。
    智慧老和尚平常就乐善好施,他从来不在庙中积蓄财产。只要庙中有一点多余的财物,智慧老和尚都会拿出来周济附近贫困穷乏的人。
    八月十八日一大早,智慧老和尚打开庙门,看见有一孩童倒在庙前,他慌忙跑过去查看情况,在孩子身边叫了好几声,孩子都没有反应。智慧老和尚将手搭在孩子的鼻息处,孩子气息微弱,已经不省人事了。智慧老和尚赶紧把孩子抱进庙中,一边安置孩子躺好,一边安排熬煮姜汤。姜汤煮好,给孩子灌了好多次,救治了半天,孩子才苏醒过来。
    孩子醒来之后,老和尚询问他的来历。
    经孩子一说,智慧老和尚才知道,这孩子命苦,幼弱无家,四处流浪。
    老和尚心生悲悯,就把这孩子留在了庙中。
    之后,老和尚智慧安排,让张善拜自己的徒孙园来和尚为师,还给张善起了个法号,唤作荣发。
    老和尚心慈,知道荣发身世悲苦,所以,待他恩养有加。
    一年多之后,智慧老和尚带着自己的徒子徒孙们移住到了滁州城内的龙兴寺。
    到了龙兴寺之后,老和尚看着荣发也不小了,就安排他进书塾上学,读书识字。
    老和尚这样安排,也是为荣发的未来打算,希望他识字以后,能够独立读诵经卷。
    进入书塾之后,荣发的聪明和悟性,都明显比与他一起读书的孩子突出。
    因为聪明伶俐,悟性很好,读书用功,所以,书塾的老师也很喜欢荣发,很愿意教他。
    老师对待荣发,也和对待其他孩子一样,从来没有因为荣发是和尚,而对他有偏见或者歧见。
    壬寅年(道光二十二年,农历壬寅年,公元1842年),荣发十三岁。
    这一年,振斋先生奉了朝廷的命令,来滁州办差。
    说巧不巧,振斋先生就借住在龙兴寺的慧照堂。
    住进慧照堂之后,每天晚上,四下俱寂,振斋先生都会听见僧房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
    振斋先生觉得很是奇怪:怎么这僧房之中,会有读书之声?
    于是,振斋先生就询问了一番,才知道:
    原来,龙兴寺中的小沙弥,晚上散学之后,在温习功课,才有这朗朗书声。
    振斋先生见这小沙弥如此用功读书,马上让人把他召了过来。
    小沙弥过来之后,振斋先生想试试他读书如何,就出了句子让他对。
    振斋先生上句一出,小沙弥应声而对,而且对句工整。然后,他又当场命题,让小沙弥作一小讲,小沙弥的讲述,也是文理明顺。
    振斋先生看见僧房内外的粘壁大字颇有功力,询问后得知,这些大字,也是那小沙弥所书。
    一番试考、察观之后,振斋先生觉得,真是有些可惜:
    这么一块可造之才、读书的苗子,做了僧人,真是不应该啊!
    然后,振斋先生就和智慧老和尚商量,说是:
    荣发这小和尚,资质很好,读书用心用力,是块可造之材。我想把他收为义子,带在身边,教他读书,培养他成才。不知道老和尚肯将此璞玉相让么?
    智慧老和尚听振斋先生这么一说,也是大喜过望。因为,在那个时代,读书是很多人向往的正途,是荣耀的事情。所以,老和尚觉得,这也是修来的缘分,他就将荣发交代给了振斋先生。
    从此以后,荣发开始蓄发,他又做回了曾经的普通人。
    大约也是从这以后,荣发恢复原姓张,改名为允庆。
    振斋先生将张允庆带回之后,专门为他延请了老师,教授他读书。
    八年之后,张允庆也到了应该成婚的年龄。
    正好,振斋先生的好朋友合肥(今属安徽)人王育泉说是,有个合适的人选,跟张允庆很是匹配。
    (未完待续)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