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哪有慌张奔迫的宰相?雍正、乾隆朝大臣史贻直的器量与风度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77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一
    清人昭梿的笔记《啸亭杂录》卷二中,有《史文靖公》一节,其中说到了宰相之识大体。
    在说宰相之识大体前,先简单说说宰相。
    首先,需要指出,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而并非是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史传,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是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又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
    关于宰相的执掌,《史记·陈丞相世家》说得很清楚: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数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数人。
    中国各朝代中,可以视之为宰相的正式官名有: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
    明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廷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来,明朝皇帝不胜庶政之繁,乃设内阁大学士,以协理文书。再后,内阁职权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被称为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袭明制,设内阁大学士。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两代,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大学士无正式宰相名份。不过,在实际社会中,清人称大学士为相国、宰辅、宰相正式和非正式的书面记载还是不少的。
    之所以闲说宰相,是因为,说完宰相之后,部分读者就不会纠结清朝到底有没有宰相这个问题了。
    (未完待续)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