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乾隆中叶,大清王朝气运鼎盛,秦腔兴盛;孙星衍与洪亮吉酷嗜秦音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94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二
    说完徽调,再看秦腔。
    所谓的秦腔,就是梆子。这里的“梆子”,其实就是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豫剧的徐州称呼)等。
    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因为徽腔和秦腔各有特色,所以,在清朝时,这两个剧种的受众也有很大的不同。
    演绎徽腔的徽剧,其主要观众为士大夫阶层。
    以秦音见长的秦腔,则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那个时候,贩夫、走卒、妇人、孺子等,这一阶层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不喜欢秦腔的。
    清朝早期,秦腔只盛行于中国的北方。
    到清朝末期,秦腔在长江以南也已经是很普通的曲歌、很普遍的存在了。
    那些不喜欢秦腔的人,对秦腔的评价是:
    急微噍杀。
    意即其唱腔中声音急促、不舒缓。
    并且批评秦腔说是,这是北方边鄙地区的杀伐之声。
    自古及今,评论乐曲,都主张并信奉“亡国之音哀以思”一说。
    清末,很多人坚持认为,秦腔的曲调,以及它在清末的流行,就是对“亡国之音哀以思”最好的说明。
    “亡国之音哀以思”一语,出自《礼记·乐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大意如下: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会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有节奏的旋律,就成为音乐。所以说,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快乐,这是政治宽和的表现;乱离时代的音乐,哀怨而愤怒,这是政治乖谬的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就是因为不喜欢、甚至是厌恶秦腔,清末,一些人认为秦腔就是“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明证。这种论调一起,以至于很多人都开始对秦腔抱持了非常负面的态度。
    但是,仔细思索,一切又似乎并非随风倒者所能真切体会。
    (未完待续)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