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柴荣北伐与宋辽高粱河之战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428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公元959年(后周显得六年),即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二十一年之后,“五代第一明君”后周世宗柴荣,试图出兵用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
    这年四月,柴荣亲率大军北伐,水陆并进,出师仅四十二天,几乎兵不血刃,先后收复三关三州,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以及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和易州(今河北易县)。
    此时,辽国皇帝是穆宗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时人称之为“睡王”。因为他晚上彻夜饮酒作乐,白天则蒙头大睡。
    耶律璟昏聩不堪,而且杀人成性,弄得辽国朝政一片混乱。大臣萧思温(即萧绰之父)劝他出兵收回失地,他不以为然地说:
    “燕云本是汉族之地,是后晋割让而来,他们拿回去就拿回去,也没什么可惜的。”
    柴荣率北伐大军,准备乘凌厉之势,继续北上,一举攻克幽州(后称燕京)。可是,五月二日晚,柴荣突患重病,卧床不起。史书说:“圣体不豫,翌日病亟。”大军遂停止前进,班师回朝。
    一个多月后,柴荣带着无尽的遗憾,辞别人世,年仅三十九岁。
    柴荣是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邢台隆尧)人,其家族是当地望族。他从小在姑父郭威家长大,既是其内侄,又是其养子。年轻时,柴荣曾与别人一起贩卖过茶叶,后弃商从戎。史书说他:“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柴荣以皇子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期间“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后加封为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总揽兵权。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为帝。
    继位之初,柴荣雄心勃勃,计划用三十年时间,开创一番宏伟大业:“朕当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在位期间,柴荣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整顿,大大提高了后周的军事实力。他率军南征北战,为结束五代分裂局面,加快中国统一进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假以时日,或许柴荣真能收复燕云十六州,驱走契丹,开创一个崭新而强盛的大周时代。
    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柴荣执政不满六年,像一颗耀眼夺目的流星,划过五代之时黑沉沉的夜空,令无数后人为之感慨万千。
    柴荣在病逝之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赵匡胤,字元朗,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洛阳瀍河回族区)。他父亲叫赵弘殷,是一名军人,后来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赵匡胤21岁时独自离家闯荡江湖,22岁参军投靠郭威。柴荣继位后,赵匡胤开始执掌禁军,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颇得柴荣信任。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时,忽然接到北方战报,说北汉与契丹联兵进犯。符太后与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急忙令赵匡胤率大军北上御敌。
    正月初三晚上,大军在汴梁城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们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正月初四,大军返回京城,年仅八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随后,赵匡胤登位,是为宋太祖。赵匡胤此前担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他登位后便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很显然,陈桥驿发生的事件,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政变。但军事政变没发生大流血与大动乱,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政权实现了平稳转移与交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赵匡胤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当时,中国各地政权割据,海内四分五裂。登位之后,赵匡胤首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宏伟大业。他采纳宰相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后统一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深夜,年仅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猝然离世,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随后,其兄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继位时,南方割据政权已基本统一。但在宋朝西北,还盘踞着一个以太原为中心的北汉政权。
    北汉以石敬瑭为榜样,向辽国称臣,自称“侄皇帝”,因而获得辽国的保护。宋朝曾几次出兵攻打,都因辽国及时救援,无功而返。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宋太宗决定再次出兵北伐,彻底消灭北汉。他令潘美率军攻打太原城,令郭进率军阻击辽国援军,自己亲率主力一部,从镇州(今河北正定)出发,牵制幽州辽军,使之不能大规模西援或南下。
    潘美率军将太原城四面包围,郭进在白马岭成功击败了辽国援军。四月下旬,宋太宗亲临太原前线,指挥攻城。五月初,北汉皇帝刘继元见辽国援军无望,遂开城投降。
    北汉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分裂动乱局面的彻底结束。
    也许是宋太宗求成心切,也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未经休整,也未论功犒赏的情况下,宋太宗命令大军转头,进攻幽州,试图乘辽不备,乘胜一举夺下幽州城。
    将士们对进攻幽州,皆很不情愿。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极力赞成:“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
    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巍巍太行山。六月二十日,宋军前军渡过拒马河,挺入辽境,易州、涿州先后开城投降,宋军进展顺利。六月二十三日黎明,宋军先头部队已兵临幽州城下。
    宋太宗也随军来到幽州城南,将指挥部设在宝光寺。
    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领兵阻击,被宋军击败,幽州城很快被宋军四面合围。随后,宋军猛烈攻城,箭矢如雨,鼓声震天。
    宋太宗以为,幽州城旦夕可下,遂提前任命潘美知幽州行府事。
    辽国幽州城留守名叫韩德让,汉族人,自祖父辈起便在辽国为官。这天,他临危不惧,登城指挥,日夜坚守,以待援军。
    辽将耶律学古在“山后”,闻听幽州危急,立即回军增援。他见幽州城已被四面合围,遂下令挖地道,从城外进入城内。此时,宋军三百余人趁夜色刚登上城墙,恰好被耶律学古发觉,一场厮杀之后,宋军败退。
    六月三十日,正在打猎的辽景宗耶律贤,获悉幽州被围,立即停止狩猎,升帐议事,商讨对策。有人主张放弃幽州,退兵松亭关(今河北宽城西南)。但耶律休哥坚决反对,他请求率军增援幽州。
    于是,辽景宗任命耶律休哥为北院大王,率五院兵马,火速南下增援。
    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的儿子。“睡王”辽穆宗在公元969年,被身边侍从杀死。耶律贤在契丹和汉族大臣的拥戴下,得以继位。辽景宗是辽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中兴之主”。他重用汉族官员,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他改革吏治,彻底改变了“睡王”时期的混乱局面。此时辽国政治清明,国力不断上升。
    辽国对幽州汉族地区一直非常重视。当年,幽云十六州刚划入辽国版图不久,耶律德光就将幽州提升为南京幽都府,列为陪都。后来,又在原隋唐建设的基础上,对幽州城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幽州城已成为辽国南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幽州城方圆三十里,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宋军连续攻城十余日,没能攻克,“将士多怠”,士气开始逐渐低落。
    耶律休哥率三万骑兵飞驰南下,昼夜兼程。七月初六,辽国各路援军抵达幽州城下。南府宰相耶律沙率辽军从沙河赶来增援,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首先与宋军展开激战。战至黄昏,耶律沙败退。
    这天夜里,耶律休哥与一直坚守在幽州城北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的耶律斜轸,两军汇合。耶律斜轸下令,每个骑兵手持两个火把,以迷惑宋军。耶律休哥下令,兵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发起猛攻。
    两路辽军骑兵手持明晃晃的松油火把,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宋军。守在幽州城内的韩德让和耶律学古,见援兵已至,下令打开幽州城门,城内军民一齐涌出,列阵鸣鼓,呐喊助威。
    宋军已连续作战多日,早已疲惫不堪,忽然三面受敌,阵脚顿时大乱,官兵纷纷南撤,争道奔走,全线溃退。
    慌乱之际,宋太宗与诸将走散,他“股中两箭”,无法骑马,近臣急忙找来一辆驴车,载着他急速逃走。
    辽军主将耶律休哥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奋力拼杀,身受三处重伤,已昏迷不醒。他的随从们用一辆轻车载着他,继续前进,并代他发号施令。辽军一路追击,从高粱河畔,一直追到涿州城下。
    高粱河之战,宋军一败涂地,死者万余。高粱河之战,对宋军来说教训很多。
    一、治军必须赏罚分明,且必须及时。攻取太原胜利后,宋太宗应立即犒赏三军,激励士气,鼓舞斗志。
    二、围城必须组织打援。攻取太原之所以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分兵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辽军。此次围攻幽州城,宋太宗应分兵去抢占得胜口、古北口等要塞,以阻击辽国援军。
    三、组织大规模决战,必须留有预备队,以应对瞬息之变。
    高粱河之战,是宋朝深入辽境、主动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宋朝用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的第一次勇敢尝试。从此,宋辽两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岁月。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