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妃子 十四 宋徽宗之名妓李师师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558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李师师,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据传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宋江有染,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李师师早年艳满京城,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而宋徽宗被掳,北宋亡后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因此流露街头,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伎,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王黼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王黼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伎,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周邦彦酸溜溜地填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李师师为其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封他为大晟乐正,命定正雅乐。
1125年,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太子尊徽宗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宫内,专奉道教。不久,金兵大举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徽宗与钦宗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宋朝南渡后,李师师的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捐出家产抗金,自己遁入空门。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吞金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历史上曾有过两个李师师,第一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是开封人,本姓王,父母双亡,被一李姓歌伎收养,改姓李。第一个李师师年老色衰之后,第二个李师师来接班了,第二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的女儿,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
第一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罗忼烈先生的《两小山斋论文集》中有此考证[1]。有记载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词中描述,当时的李师师尚属未成人的小姑娘,假设此时李师师为12岁;而张先生于990年卒于1078年,终年89岁,即使他于85岁高龄时作的《师师令》一词,那么李师师最迟于公元1062年出生。不论如何,李师师初出道时,张先足有80余岁高龄了,秦楼歌坊中又多流传他的词作,年老望重,由他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如同现在的著名音乐制作人要捧红一歌坛新人,自然毫不费力,何况李师师本身也灵心慧质、能歌善舞。据以上推测李师师在公元1080年前后就红极一时了。此时秦观(1049-1100)30岁左右,文采风流名动一方,李师师对他也曾一度迷恋,二人交往比较频繁。
秦观曾作《生查子》词写她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又作《一丛花》词赠李师师:
“年来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才子佳人,互相爱慕,本是一段佳话,但奈何秦少游自是花花文人,李师师长在娼门,所以注定是一段没结局的故事。尽管有“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的感叹,尽管有“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的痴情。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了。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
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大宋宣和轶事》)
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
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美成至角伎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从中不难看出周邦彦对李师师的赞美和同情,并规劝她找个知心之人出嫁,以解愁苦。可见,二人友谊深厚,绝非一般。此时的李师师,久居烟花之地,自然厌倦,不能说没有从良成家之念,《洛阳春》一词写出她心事,自是对这词欢喜无限,写此词的周邦彦也俨然成了她的知心爱人。况且周邦彦只比她大6岁左右,属同辈中人。
然而,并不是想嫁就能嫁得出去的,因为李师师的身份太特殊了。
她又遇到了一生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宋徽宗赵佶。可是,宋徽宗赵佶生于1082年,1100年19岁时即位,根据资料1109年第一次见到李师师,此时宋徽宗28岁李师师48岁!我想不论宋徽宗如何贪欢好色,也决不会肯同一个48岁的母亲辈的老妇来往吧?
所以,如果认为李师师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那么她同宋徽宗赵佶有恋情那是不可能的,那些故事也纯属子虚乌有。可是,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交往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很多前人的小说、笔记中都有记述,前文说的南宋张端义的《贵耳集》中记述的故事便是一例,南宋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及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也都详细记述了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交往,于是便有了第二个李师师。
第二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
据张邦基《墨漫录》说:“政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伎,名著一时”。可见政和年间(1111-1118),李师师红极一时。当时,诗人晁冲之正值年少,每有会饮,经常招她侑席。其后十余年,冲之再来京师,李、崔两人“声名溢于中国”,而师师“门第尤峻”,像他这样的人已无缘叫局而一亲芳泽了,只得写了两首诗酸酸地“追往昔”。诗中描述李师师居所环境是“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可以想见她的金钱巷住宅门前有株垂柳,柳条的枝叶几乎正对垂着珠箔的门帘,隔着围墙有一株樱桃掩映在碧纱窗上,花枝伸出围墙,似乎在欢迎来客。其诗以“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来形容师师的歌舞技艺。他当然不知道:宣和年间李师师“门第尤峻”,与徽宗的垂青是大有关系的。
李师师的生平记述最为详细的,当数南宋无名氏所作的《李师师外传》,文中言及李师师与宋徽宗赵佶相遇于大观三年(1109年)八月十七。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为了来往方便,赵佶在张迪的建议下修了条“潜道”直通李家。有一次宫内宴会,嫔妃云集,韦妃悄悄地问赵佶:“是个什么样的李家姑娘,令陛下如此喜欢!”赵佶说:“没什么,只要你们穿上一般的衣服,同师师杂在一起,她和你们会迥然不同,那一种幽姿逸韵,完全在容色之外。”可见,李师师并不只是容貌美,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气质美。再后来,徽宗把皇位让给钦宗,自号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宫,同师师的见面就少了。当时金兵同大宋开战,河北告急,李师师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自己则出家慈云观了。
以上便是《李师师外传》中记述的李、赵交往的情况,其他版本也都类似。《大宋宣和遗事》里还说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翁天脞语》里也有记载:“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师师。”宋江之所以访师师,是因为他知道李师师和宋徽宗比较熟,所以来托她在徽宗面前说说好话。种种资料表明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有过交往这一基本事实,王国维老先生也是比较认同的。
宋江起义是宣和元年到三年间的事,“潜入东京访师师”就算是宣和二年(1120年)的事吧,以此年李师师27岁推算李师师应是1093年左右出生。当然,《水浒传》是小说,依此推算李师师的实际出生年份,很不科学,但也总不至于太离谱。我们知道《水浒传》为施耐庵所著,但很多人包括金圣叹都认为施耐庵只写到大聚义即前七十回,后面为其弟子罗贯中所续。罗贯中另著有《三国演义》,对历史掌故颇有研究,虽说是小说,但一些关于年份方面的事,总是大差不多的。如果接受了李师师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这样一个观点的话,亦可解读不少和李师师相关的轶事,特别是和宋徽宗赵佶的交往等。当然,还有一些事情只能另作他解了,比如张先《师师令》中的“师师”必然不会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因为张先1078年就已去世;同样秦观词中所写的“师师”也不可能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了,因为秦观1100年去世时李师师才10岁左右;那么他们所说的“师师”有可能是“张师师”或“王师师”了?但李师师和周邦彦的交往应该是真实的,但这样一来,李师师20余岁正走红的时候,周邦彦已是年近60垂垂老矣,他那首著名的《少年游》(并刀如水)也不可能是写给李师师的了,因为据罗忼烈先生考证那是周邦彦年轻时所作。
周邦彦词《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朝北南交替的时候,出过一位诗人刘子翚。绝大多数史书里记载他生于1100年,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注明他的生卒年代是1101年至1147年,这些都不重要,宋室南渡后多活一年少活一岁,和李清照一样,不过是添减家国之恨罢了。刘子翚在诗坛上的成就大概不如同朝代的苏轼、黄庭坚之辈,这不能怪他天资不够,是他的学堂太过忙碌,没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写诗填词,因为正是他培养出了宋朝一代理学家朱熹朱老夫子,也算是育人有方。他还有另外一些学生,想必成绩不如朱熹,或者人生的际遇没有抓住,大都默默无闻。包括他自己,身后的风光也尽被朱熹占去,后世很多读书人往往先知其徒,再知其人。《宋史》434卷有他的传记,身后遗下文集《屏山集》20卷,胡宪为之序,朱熹作跋,当年自是风光一时。钱先生的《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5首《汴京纪事》,最后一首如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诗里的“师师”当然责无旁贷的描写宋朝艳伎李师师,实际上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作,里面只出现了两个人物,一是风尘女子李师师,二是“帝王”——宋朝第八个皇帝徽宗赵佶。
这里姑且按照诗人刘子翚的说法“当年一曲动帝王”,起码徽宗听过李师师小姐演唱会,并且亲切接见过。可是后来,政局突变。徽宗皇帝在司马光的“元佑党人”和王安石的“新法派”之间来回摇移,每一次树起一派,就要打压另一派,这样当然吃亏的是老百姓,金性尧先生甚至认为李师师也“被宋政府抄过家”。紧接着,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迤逦北去到位于如今辽宁的“五国城”坐井观天,李师师随着逃难人流南渡长江,漂泊与山川湖海之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而当诗人刘子翚在湖南境内与她偶然相遇时,李师师已经年过六十,垂垂老矣。刘子翚乍见当年名动京师的风云人物,如今徒经丧乱,惶惶如过江之鲫,难以自保,跋涉在两湖的嶂山雾岚中,缕衣檀板早已失落,不亦凄惨!金性尧先生说:“从一曲当年到垂老湖湘,中间就包含着汴京与杭宋两朝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