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金华电视 第三十九章 黄帝铸鼎之乡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15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叮当,叮叮当!铁匠师傅在铁砧上打铁声传来,一天的紧张生活开张了。
小时候我喜欢看打铁。大师傅身穿老布衣,腰系围裙,脖子上搭着一条汗巾,左手将待加工的铁块用钳子夹住插进熊熊燃烧着的炉火中,右手又在不停来回抽动风箱,密切注视着铁件加热情况,瞬间,只见他左手从熊熊烈火中用钳子夹住那火红的铁块,放到铁砧上,右手上的铁锤在铁砧上轻轻点击一下,接着扬起手中的铁锤用力砸下去,随着师傅的打击点,徒弟随即双手抡起大铁锤奋力砸下。这样轮番地一上一下,叮当,叮叮当的打铁声在空中回荡。几个来回,一件铁制农具就这样被打制成功。打制农具的叮叮当当打铁声响,恰似在用铁锤演奏一部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交响曲。打铁生活在夏天特别辛苦,熊熊燃烧中的炭火,炽热的铁件,工场内的温度骤然升高,只见铁匠师徒俩人汗流如雨。从前,我家每年要雇用铁匠师傅做一二天生活,打锄头、开山挖、耘田扒、山锛、草刀、斧头、柴刀等铁制农具。铁匠师傅在加工铁制农具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把握淬火的时间长短是关键,淬火时间过长农具的硬度不够容易卷口,淬火时间过短农具太脆易崩口。听大人们说,铁匠师傅多数来自浙江永康。那位铁匠师傅姓朱,我们都喊他朱师傅。
过去,农家日常生活少不了一只五桶锅,它承担了焖饭、煮粥、做茶等,经用多年,锅底有时出现漏洞。正当家庭主妇为此发愁的时候,往往补锅补铜壶的师傅来了,他们往往师徒俩人挑着家伙,一只炉子带上一只坩埚,一只风箱,补锅补铜壶的金属料儿。他们上门服务,安置好风箱和炉子,然后将补锅用的铁料砸碎倒入坩埚中,坩埚中的铁料在炽热的炉火中融化后,开始补锅。一人蹲在锅灶门口,伸手用一块耐高温的料子托在破损了的锅底处,师傅再从上面将融化了的铁水浇铸。接着,用一块磨光石在新浇铸处打磨一番。稍后,叫主人端来一盆清水倾倒入锅里,再在锅堂里点起火来,检验破锅修复的情况。如果不再漏水,炉膛里的火就旺,锅里的水会很快沸腾。一次补锅算是圆满完成,东家马上给补锅师傅铜钱。补锅收费相约成习,都很公道。铸锅、补锅、补碗、补铜壶、修雨伞的师傅大都也来自永康。永康人重视学手艺,当地流传谚语说:“食了三年眼泪饭(学徒),做官也勿换。”
当年我只听大人说永康,可不知道永康在中国何方。多年之后,我才踏上闻名于海内外的“五金之都”和旅游胜地永康。
永康古称丽州,位于浙江省中部,在金华市辖区内,属浙东低山丘陵盆地。永康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自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置县以来,至今已有1764年。永康的来历,据说是孙权之母吴国太因病到此进香,祁求“永葆安康”而得名。
永康五金之都有着传奇的悠久历史和美妙的传说。根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在五千年前,仍在使用石器与已经开始使用铜器的蚩尤作战,曾因一度失利。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黄帝派部落四处寻找矿源,终于在永康发现了炼铜铸造绝好材料高岭土,于是黄帝来到永康,在城南石城山炼铜铸鼎,打造兵器。代代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铸鼎,才有后来的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永康五金文化。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现在的永康市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五金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集散中心。中国永康的科技五金城,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4600多家五金商家,是中国最大的五金交易市场,全球169国家和地区拥有永康制造的五金产品。
永康的旅游观光资源也颇丰,工业的发展也带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方岩和西津廊桥闻名遐迩。方岩的丹霞奇景、人文奇观、庙会风俗吸引着海内外游人。方岩平地突兀高耸,四面如削,高400米,周围约公3公里,山体险峻,酷似擎天的紫红色方柱,因此而得名。自方岩南麓岩下街上山,沿着架设在山间石壁上的曲折飞桥步步攀升,将至山顶,顿见崔嵬大石相峙为关,建有楼阁,上书“天门”。这里坡陡路窄,是唯一上山之路。进入天门,过了天王殿,转弯便到了天街。天街掩映在茂密的松柏和翠竹丛中,泉水盈盈,冬暖而夏凉。庙宇内香烟缭绕,一派仙家景象。
方岩山上山下现有庙宇数十座,尤以广济寺和胡公庙的历史最悠久,香火最旺盛。广济寺建于唐代,是浙东名刹。胡公菩萨名胡则,北宋时期的一位清官,他在任内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人民至今还在纪念他。胡公菩萨与徽州的汪公菩萨汪华,同属江南最大的地方神灵。
西津桥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廊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横跨在永康市内的华溪上,宛如一条卧波的长龙,雄伟壮观。西津桥长166米,宽4米,12个桥墩13孔。桥墩高于河岸,下可通航。石墩上架木梁,铺设木板,上建桥屋58间,中为亭阁,两侧重檐。两边有木壁窗棂,供凭栏眺望。桥柱间设有桥凳,供游人休憩。西津桥以强弓似的桥身直指上游,临桥观景,一望难尽。这一反传统的“河欲曲,桥务直”的定论,为西津桥增添了迷人的想象。
永康广播电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紧扣时代脉搏,展示地方特色,创造一种团结向上、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这种既有群众性又有艺术性的节目,如《华溪春潮》中的“十八蝴蝶”、“九狮图”,已走出永康,献给全国人民,现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的民间艺术瑰宝。
六十多年过去了,耳际间似乎仍隐隐约约荡漾着叮当,叮叮当的打铁声,脑海里映出老朱铁匠师傅在铁砧上打铁形象。叮当,叮叮当,催生了新世纪的打铁声,已飘洋过海,远渡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