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丰乐河畔 第十九章 勃勃生机的岩寺文峰塔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3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徽州有一座最高的古塔,那就是位于岩寺东南丰乐河畔的文峰塔。文峰塔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至今已有五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了。文峰塔早已成为岩寺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岩寺改编成为新四军的见证,还让人们勾起来往徽州岩寺美好记忆。对于我,还有与文峰塔长达五年朝夕相见,梦牵魂绕的游子亲情。
文峰塔为岩寺人郑双溪倡建。郑双溪是明正德甲戍进士,官至贵州右参政。他以为丰乐河水顺流东去,有失岩寺之风水,宜以文峰塔为笔,佘公桥为墨,以田畴为纸,凤山为砚,象征本镇水口之高雅,企盼岩寺镇才源茂盛,人才辈出。
当年建文峰塔可以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文峰塔始建至竣工前后历时十五载,耗资白银四万余两。各层都是由捐资者所造,并铭刻立碑,昭示后代。该塔造型别致,工艺精湛。为了选定塔型和铸造塔顶的葫芦宝瓶,曾经遍采绍兴府大禅寺塔和南京的报恩寺塔以及泗洲塔之所长,设计定型。聘请来自苏州、无锡等地造塔名师巨匠,监造施工。选料极为讲究,近在苏杭,远赴四川采购。单以塔心木一项的选材,就访遍歙县山场,终未获合适之材,乃辗转邻县休宁和黟县山场寻访,终于在黟县渔亭的大圣山上才选中一株。被选中的树高达十三丈,伐倒之后,利用春水发动的时机流放,百里的路程,竟然经历三年之久才运到岩寺。
文峰塔高二十五仞,约合六十七米,为七层八面神龛塔,有旋式梯道,游人可以拾级而上。岩寺老人们回忆当年,农历二月初二,四乡八里的人们,都陆续赶来登塔,喻为自家步步登高吉祥如意。白日游人登塔络绎不绝,晚上,从七层宝塔的塔顶悬掛点亮了的五彩缤纷的连珠灯,连十里之外的人们都可观赏到这一美景盛事。塔下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有说大鼓的,变戏法的,玩杂耍的,卖药的,摆摊的,设赌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我曾与友人迈入塔底,沿着旋式的塔内阶梯攀登七层宝塔,每爬高一层逐从六方型窗口中远眺。随着层层提升,视野也随着逐渐扩大。在塔内旋转爬升,似有云里雾里的感觉。终于攀登上高层,面北眺望百里外的巍巍黄山,与兰天浑然一体;近目十里外的紫霞山峰,烟云缭绕;南向跃进山中,油茶翠绿;东望徽城古地,勃勃生机;西眺溪南,秀丽的丰乐河水犹如仙女的彩带飘逸而至。俯瞰岩寺全镇,蓬蓬勃勃。恰值青年气盛,登高而望远,展望未来,充满憧憬!
一晃四十多年就过去了,真是“弹指一挥间”。去年的初夏,我和老夫人在小姨夫妇俩人的陪同下,沿着丰乐河畔倘佯,踱过新大桥,朝着东面的文峰塔下的文峰公园一路走去。塔西侧的凤山台已重修一新,沿着登台阶级缓步登上了凤山台,遥想当年叶挺、项英、陈毅将军等在此台上指挥操练新四军的情景,依然给游人留下了诸多回忆。凤山台上的“三元阁”也已旧貌换新颜;花草绿地,竟然让古老的凤山台焕发出青春与靓丽,台上专为游人歇息设置了水泥石条坐凳,以便静下心来观赏和品味文峰公园内的美景。抬头仰望东面数十丈外的文峰塔,看得更加真切。文峰塔塔檐已于清朝末年被焚毁,葫芦宝顶也在民国初年被雷电击毁,现仅存珠墩以下的砖砌塔身。令人称奇的是塔顶上的那郁郁葱葱的松柏花木,远处仰望就像硕大无比的盆景,还有许许多多的飞鸟在那上面栖息,蓦然间古老的文峰塔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群结伴的飞鸟世世代代不经意之间在文峰塔顶播下了松柏花木的种籽,也有可能是松树的翅果随风飘落而至,也有可能两者皆而有之。在这高耸入云塔顶上,人们肯定无法来播种施肥灌溉和养护,飞鸟家族自然是松柏花木的主人,理应是牠们的乐园。黄山有梦笔生花,今有文峰塔上的松柏常青和花团锦簇。
文峰塔下的丰乐河上原来有一座佘公桥,我青年时代在岩寺期间还来往桥上。佘公桥为明嘉靖十五年(公元一五三六年)里人佘文义独资建造,比文峰塔还早建八年。令人惋惜不已的是佘公桥已于一九六九年七月五日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好在离佘公桥原址不远处的上游,一座双向四车道外加二侧人行道的新大桥已建成,这正是我们刚才踱过的那座新大桥。
小姨夫杨培昌以主人的身份,尽情向我俩作详尽介绍。文峰塔是岩寺现存的最高的历史文物标志性古典建筑,来往徽州,不管在汽车上,还是火车上都那么醒目,即便在飞机上俯瞰岩寺全貌,文峰塔依然清晰可辨。他说:“不见文峰塔,不算到过岩寺人。”岩寺现在是徽州区政府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丰乐河北岸以行政区、居民生活区、商业区、教育卫生区为主,丰乐河南岸,除了保留原来的民居,沿着徽屯公路两翼是工业区划,往东几乎与古老的徽州古城歙县相连接,往西南方向与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也相差不远。特种经济林场好似一个森林公园,点缀其间。做为故园徽州人,并且在这里曾生活了五年之久的我,自然感到格外亲切和无限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