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70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江南事了,凯旋还朝。
    容隐的声望如日中天,国士无双的美誉传遍天下。
    秦铮力排众议,论功行赏,晋容隐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正式成为帝国权力中枢最年轻、也最耀眼的阁臣。
    小隐阁内,格局悄然变化。
    书房更加宽敞,藏书汗牛充栋,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内阁议事之所。
    而寝殿内,属于秦铮的私人物品也越来越多,帝王在此留宿,已是宫中心照不宣的秘密。
    这日,春光正好。
    御花园内百花争艳,蝶舞莺飞。秦铮难得清闲,命人在临水的听雨轩设了软榻小几,备上容隐爱吃的江南点心和香茗。
    容隐处理完手头几份紧要奏章,来到时,只见秦铮并未像往常一样批阅奏章,而是斜倚在软榻上,手中把玩着一枚通体莹润的白玉印章,目光悠远,似乎陷入了某种回忆。
    “陛下?”容隐轻声唤道。
    秦铮回过神,对他招招手,示意他坐到身边。他将那枚白玉印章放入容隐掌心。
    触手温润,玉质极佳。
    印章底部,并非名号或官衔,而是阳刻着四个古朴隽永的小篆。
    “同心同德”。
    “这是……”容隐不解。
    “朕命内务府最好的玉匠雕琢的。”秦铮看着他,眼中是化不开的深情,“用的是当年江南,你赠予”柳筝”的那块玉佩的边角余料。”
    容隐心头剧震,他低头看着掌心这枚小小的印章,指尖拂过那“同心同德”四字,仿佛感受到了五年前那个江南少年捧出玉佩时的滚烫心意,也感受到了眼前帝王将这份心意珍藏,升华的深沉爱意。
    眼眶瞬间湿润。
    “小隐,”秦铮握住他拿着印章的手,声音低沉而郑重,如同誓言,“朕以江山为聘,许你一世荣宠,并非虚言。然朕更知,你心系天下,志在青云。朕不要你做那锁于深宫的金丝雀,朕要你做那翱翔九天的凤!与朕并肩,俯瞰这万里河山!”
    “这枚”同心同德”印,便是朕的承诺,亦是朕的期许。从今往后,朕的御笔朱批旁,当有你容隐的副署之印。”
    “朕的江山蓝图,当有你容隐的浓墨重彩!朕要这天下人都知道,你容隐,不仅是朕的掌中书,更是朕此生唯一的掌中玉,心头血。朕与你,同心同德,共掌乾坤,缔造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
    容隐抬起头,泪水终于滑落。
    不是委屈,不是悲伤,而是巨大的幸福与无上的荣耀将他淹没。
    帝王的爱,不是禁锢,而是托举。
    是毫无保留的信任,是并肩天下的承诺。
    “臣……”他声音哽咽,却字字清晰,如同誓言,“容隐,此生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同心同德”四字。愿以此身,此心,此智,永随陛下左右。辅佐明君,共开……万世太平!”
    秦铮动容,将他紧紧拥入怀中。
    春风拂过,吹动纱幔轻扬,带来阵阵花香。
    软榻旁的小几上,一摞奏章静静摆放。
    最上面一份摊开的奏章,朱红的御批旁,一方清雅的“小隐”私印旁,赫然多了一方莹润白玉的印记。
    两枚印章并立,如同两颗紧密相依的心,共同印刻在这万里江山的蓝图之上。
    “同心同德”印的启用,如同在平静的朝堂湖面投入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当第一份由秦铮朱批,容隐副署的奏章明发至各部时,其象征意义远超实质内容。
    这枚小小的白玉印章,无声地宣告了容隐在帝国权力架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皇帝的近臣、心腹,更是被赋予了共同决策权的帝国重臣。
    其权势之盛,直逼首辅。
    小隐阁的书房,俨然成了帝国另一个决策中心。巨大的紫檀木案上,奏章分门别类堆积如山。
    秦铮常在此批阅奏章至深夜,而容隐则在一旁的专属书案后。
    烛火通明,映照着两人专注的侧影,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无声的默契。
    这日午后,一份关于改革科举取士制度的奏章被放在了秦铮案头最显眼的位置。
    奏章洋洋洒洒,痛陈当下科举重诗赋,轻实务之弊,提出增加策论权重,引入算学、律法、农桑等实用科目,并建议在殿试环节增设“时务策”面试,以选拔真正通晓世情,能安邦定国之才。
    落款是几位颇具清望,思想开明的翰林学士联名。
    秦铮看完,眼中精光一闪,将奏章递给旁边的容隐:“小隐,你看此议如何?”
    容隐仔细阅毕,沉吟片刻,眼中流露出赞赏之色:“陛下,此议切中时弊!臣在翰林院时,便深感现行科举虽能选拔饱学之士,然不少及第者于经世致用之道,却如隔云雾。”
    “诗赋虽能陶冶性情,然治国安邦,需通实务、晓民情、懂变通。增加策论与实用科目,增设”时务策”面试,确能更有效甄别真才实学,为朝廷输送栋梁之材。”
    “臣……附议。”
    “好!”秦铮击案赞道,眼中是毫不掩饰的兴奋,“朕亦有此意,科举乃抡才大典,关乎国本,岂能固步自封?此议甚合朕心。”他提笔蘸满朱砂,在奏章上批下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深合朕意,着礼部详议章程,速奏。”
    批完,秦铮并未立即放下朱笔,而是看向容隐,目光灼灼:“小隐,你乃状元出身,又亲身经历过翰林院,对此事见解深刻。这章程的拟定,朕想交由你来主持,会同礼部、翰林院,务必拿出一个切实可行、兼顾公平与实用的方案来。如何?”
    容隐心头一热,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他起身,郑重一揖:“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然而,改革的春风,必然触动某些根深蒂固的利益和观念。
    当礼部将初步拟定的,由容隐主导的科举改革章程草案明发各部堂官讨论时,反对之声如同预料般汹涌而来。
    朝会上,气氛凝重。
    “陛下!祖宗成法不可轻废啊!”一位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老臣颤巍巍出列,痛心疾首,“科举取士,诗赋为本。此乃千百年之定制,甄选的是真正的读书种子!若贸然引入算学、律法乃至农桑这等末流之术,岂非本末倒置?让匠人商贾之流亦可登堂入室,斯文扫地啊陛下!”
    “臣附议!”另一位官员立刻跟进,“增加”时务策”面试,看似公允,实则弊端重重,殿试乃天子亲策,何等庄严肃穆!若面试,考官主观好恶如何避免?岂非给了徇私舞弊者可乘之机?再者,寒门学子本就资源匮乏,如何能与世家子弟一般精通这些杂学?此议看似求新,实则不公,请陛下三思!”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理由无外乎“祖宗之法”、“重道轻器”、“有失公平”、“易生弊端”。
    矛头虽指向章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其核心是对容隐这位年轻阁臣主导如此重大改革的质疑与不满。
    秦铮端坐龙椅,面沉如水,并未立刻表态,目光扫过下方。
    容隐站在文官队列最前端,身姿挺拔如竹,神色平静,并未因汹涌的反对声浪而有丝毫动摇,眼中反而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容卿。”秦铮的声音打破了沉寂,“诸位爱卿所言,你如何看?”
    容隐从容出列,对着秦铮和满朝文武躬身一礼,声音清朗沉稳,清晰地盖过了殿内的嘈杂:
    “陛下,诸位大人。下官以为,讨论国是,当以理服人,以利国利民为要。”
    “言”祖宗之法不可轻废”者,”他目光平静地看向那位老臣,“敢问大人,我朝开国太祖,于马上得天下,彼时所用之”祖宗之法”,可与其前朝相同?太宗皇帝推行均田,改革吏治,彼时之”祖宗之法”,又可曾固守前朝窠臼?”
    “所谓祖宗成法,其精髓在于”为国选才,唯才是举”!而非拘泥于具体考什么!若祖宗之法一成不变,我等后人岂非成了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之徒?”
    他言辞犀利,直指核心,那老臣脸色涨红,一时语塞。
    容隐转向质疑“重道轻器”的官员:“言”重诗赋为本,算学律法为末流”者,下官更不敢苟同。诗赋可陶冶情操,彰显文采,然治国平天下,仅靠吟风弄月、空谈道德可行否?难道要让我大梁的官员,面对钱谷不知几何,面对刑名不明律条,面对灾荒不识五谷吗?此等官员,如何牧民?如何安邦?”
    容隐目光扫视全场,带着一股凛然正气:
    “至于言”面试不公”、”寒门难为”者,下官以为,此非否定改革之理由,而正是改革需要完善之处。”
    他语气一转,条理分明,“首先,面试考官可多员组成,抽签决定,陛下亦可亲临督察,并引入回避制度,最大程度杜绝徇私。其次,所谓寒门学子难精杂学,此虑有理。故臣建议,朝廷可令各地官学、书院,增设实用科目讲席,刊印相关基础书籍,广为散发,使寒门学子亦有途径学习。甚至可在州府一级考试中,逐步增加实用科目比重,让学子早有准备。改革非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配套而行,岂能因噎废食?”
    最后,他对着秦铮,朗声道:
    “陛下!科举之弊,积重难返,已非一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今北境未靖,江南初定,百废待兴。朝廷需要的是能真正解决问题、治理地方的干才,而非只会吟诗作对的书生,此改革之议,非为标新立异,实乃为国求贤,为江山社稷谋万世之基。请陛下明鉴!”
    一番话,有理有据,有破有立,既驳斥了守旧派的陈词滥调,又提出了完善改革的切实方案,更将改革提升到了“为国求贤”、“谋万世基业”的高度。
    其格局之宏大,思虑之周全,言辞之犀利,令满朝文武为之侧目。
    方才还喧嚣的反对声浪,此刻竟被这清越之声压得鸦雀无声。
    秦铮看着殿下那抹清隽挺拔,舌战群臣而不落下风的身影,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激赏与骄傲。
    他的小隐,不仅是他心头的珍宝,更是这朝堂之上,最锋利的剑,最坚实的盾。
    “好!”秦铮霍然起身,帝王威仪尽显,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容爱卿所言,深谋远虑,切中要害!祖宗之法的精髓,在于”唯才是举”,而非固守形式。”
    “科举改革,势在必行。着容隐全权负责,会同礼部、翰林院及各部堂官,依据今日所议,一月之内,完善章程细则,力求。胆敢阳奉阴违、蓄意阻挠者,严惩不贷!退朝!”
    帝王的雷霆之声,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也为大梁的取士之道,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容隐站在殿中,迎着无数复杂的目光,背脊挺直如松。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前路必有更多荆棘。
    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身后,是帝王坚定不移的支持,而他的心中,装着的是整个天下的未来。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