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部分  第3章 神宮初顯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546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問道武當(3):神宮初顯
    這是武當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因岩向南而名南岩。山體的斷層,成就了險峻,南岩宮就構築在這絕壁之上。
    在那個遙遠的隻能從史書中去解讀的年代,究竟是誰,在岩壁上構建出這樣一座人間天宮呢?
    這是一個吸引著無數人探尋的謎團。範學峰,武當地方誌辦主任。修建者的故事引發了他強烈的好奇。但現存的誌書中隻是簡單的寫到,修建者為元代道人張守清。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來到武當,又在什麼情況下修建了南岩宮?
    讓我們抽絲剝繭,從找尋這位高人在武當的點滴遺跡開始,一點點破解曆史懸疑。
    範學峰尋找的石碑是元朝仁宗皇帝所賜,皇帝賜予張守清“體玄妙應太和真人”的封號,他也是第一個被皇上賜為真人的武當道士。那時,南岩石殿完工,皇太後為剛剛建好的石殿賜名“天乙真慶萬壽宮”。它成為專門為皇帝祈福祈壽的道宮。
    曆經七百年仍保存完整的南岩石殿,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它南向天柱峰,北靠紫霄峰,東連烏鴉嶺,西望飛身台,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
    公元1313年,南岩石殿被賜名的這一年,張守清59歲。從32歲修建南岩石殿到大殿終於落成,整整27年過去了。
    在道經故事中,武當山主神玄武神是在南岩得道升仙的。所以,為玄武神在南岩修建一座道宮,是武當修行之人心中的夢想。
    700多年前的宋末元初,一個名叫魯洞雲的道人來到了南岩。他自幼入武當學道,40多年來精通道醫道術,能夠預知禍福。在眾多道徒的期盼中,魯洞雲並沒有開始南岩宮的修建。他在等待一個人,隻有這個人才能達成自己乃至整個武當的心願。
    處在兩個王朝更替的時代,這座綿延八百裏的大山同樣也在安靜的等待。兵荒馬亂之中,武當各宮觀早已荒蕪。就在這時,四處流散的道眾聽到了一件與武當山關係密切的事情。
    在京西高粱河冬天12月份,就是現在的北京城,出現了龜蛇,一個太監就報給了忽必烈和他的皇後,忽必烈就在朝廷當中問漢族的大臣,龜蛇出現象征什麼。
    這是武當山現存最早的玄武像,龜蛇是武當山主神——北方玄武神的化身。從造型上看,宋代的玄武像被塑造成溫順的文官形象,而與之相反的是元朝玄武像則顯得氣宇軒昂。這也正是宋元交戰時雙方的寫照。此時的忽必烈意識到,要統治被征服的民族,不能單靠武力鎮壓,還必須以宗教籠絡人心。漢族大臣告訴他我們元朝是興起於北方,南方將亡,所以北方的龜蛇就顯靈了,這是一個預兆,預示著我們元朝很快會打敗南宋,取得全國的統一,忽必烈對這種解釋非常高興,所以就在北京高粱河附近修了一個真武廟,後來覺得真武廟規格太低,就修了一個叫昭應宮,在北京高粱河附近修了昭應宮,意味著元朝皇帝認可了真武神是元朝保護神這種說法。
    帝王的認可與推崇讓魯洞雲和眾多的武當道人看到了希望。他們開始清除雜草,修整宮觀。然而,他們苦苦等待中的那個人,又在哪裏呢?
    一切似乎都是偶然,又仿佛冥冥中早已安排。
    春耕時節,武當山腳下的村民們忙活著地裏的莊稼。這是一個播種的季節,農人們都期盼秋天時能有一個好的收成。
    700年前的元朝初年,與武當山相隔千裏的一個村子裏,一個叫張守清的人也在播種著自己的希望。他出生在今天的湖北宜昌宜都縣,自幼讀經書習儒術,長大後做了吏員。這是一個四方鄰裏都羨慕的好差事,不僅衣食無憂,而且在地方上有一定的聲望。沒料到,三十而立這年,張守清突然辭了官,執意要去武當山當道人。史書上寥寥數語,沒有提及他棄世修道的緣由。然而正是他人生中的這次抉擇,成就了武當日後的一段輝煌。
    銀杏樹微微泛黃時,張守清終於來到了武當山。他早聽說魯洞雲道行出眾,幾乎沒有遲疑,一入山便拜洞雲為師。魯洞雲欣然接受,他感慨的說:我等你很久了。這是一次智者與智者的對話,從清晨到黃昏,師徒二人談經論道,相見恨晚。在聽完了師父對南岩宮的構想後,張守清許下了自己的承諾。第二年,心願已了的魯洞雲羽化登仙。
    在送別完師父後,張守清回首仰望南岩。他沒有料到,自己的這一個承諾,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力。
    張守清到武當山的時候隻有30來歲,是一個年輕人,用現在的觀點來看,他也沒有多少的資源可用,沒有多少的徒弟,也沒有多少的錢財,也沒有朝廷給他的資助,在這種情況下要在武當山懸崖峭壁上修一個宮殿談何容易。
    一場春雨過後,張守清開始著手南岩宮的修建,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武當。張守清的勇氣和膽識吸引了一個人的目光。這個人就是清微派道人劉道明,他擅長清微雷法,能呼風喚雨,去疾免災。忽必烈曾下旨召他入宮,任禦前承應法師。
    元朝很多皇帝從忽必烈開始,給道教比較高的地位,而且也讓道士們經常參與宮廷治病,甚至皇帝祭祀這些問題。
    農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誕生之日。每年的這個時候,武當山都會舉行盛大的法事為玄武神祝壽。公元1285年的這天,剛到武當山才一年的張守清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奠基儀式。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居然有了開始,張守清令貴為皇帝禦前承應法師的劉道明刮目相看,他決定將其收為門下弟子。對於張守清來說,這一次的拜師,修建南岩宮有了人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得到清微雷法之秘傳。
    為了更好的修習清微雷法,張守清在紫宵宮展旗峰的半山腰開鑿了雷神洞。隻是,剛剛修習祈雨之術的張守清並不知道,自己無意間學會的一門法術,會在日後光耀了這座大山。
    武當地方誌辦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搜集整理從古至今的武當史誌。範學峰和同事們正在商討複製的這本書便是武當山現存最早的山誌。
    當年,在張守清的協助下,劉道明編成了《武當福地總真集》。這是一本全麵介紹武當山風景名勝的書。直到今天,慕名而來的遊客們對武當的了解正是來自於這樣的書。當年的張守清希望借此吸引來更多的香客。因為,南岩宮的修建,除了道眾的支持,還需要大量的財力。
    為了方便朝山香客前來武當進香,張守清率道眾打通了兩條朝拜之路。東邊一條是由山下絞口經現在的武當山鎮穿梅子埡過紫霄宮到南岩;西邊的一條是從蒿口越係馬峰經五龍宮到南岩。元末明初,這兩條道路成為武當山與外界聯係的主要通道,今天的人們稱它為東神道、西神道。
    玄帝信仰元朝非常興盛,關於真武崇拜一整套神話都已經形成了,在武當山已經形成了專門奉祀玄帝比較大的教派、道團組織了,並且在全國各地都有崇拜的,特別在北京和其他各地都有了崇拜玄帝祠廟了。
    武當山興盛的香火又一次吸引了帝王的目光。到了忽必烈去世以後,元成宗大德七年就正式加封玄武神為玄天元聖仁威上帝,這意味著元朝皇帝把玄武神推崇到帝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武當山進一步受到皇帝的重視。
    消息傳到武當時,南岩石殿正修建到第十個年頭。十年來,為了完成師父的遺願,張守清幾乎沒有一個晚上入睡,都是在打坐修行。史書記載,營建宮觀期間,張守清率眾開墾糧田達數百頃之多。這是一件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的事情,究竟是什麼讓張守清為這座宮殿傾注了全部的熱情。
    為了募得更多的善款,張守清新收了二名弟子,米道興和王道一。他們入道不久便從今天的江西吉安募得了一尊玄武神像,請回南岩石殿安奉。徒弟們盡心侍神,張守清甚感欣慰。他不會想到,自己的這兩名愛徒,會在幾年後,幹成一件連他都吃驚不已的大事。
    在道教信徒眼裏,山嶽天地之間的連接點,是通天之路,是天神常住的居所。海拔1613米的武當山天柱峰唯我獨尊的氣勢,讓人感到它就是玄武大帝神遊之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聖地,元以前都沒有供奉玄武的宮觀。
    當時天柱峰很不容易攀登,古代人講時攀登一天門二天門都必須用竹子做的竹鎖,攀著這個竹鎖慢慢攀上去,空手上去非常困難,帶上建築材料上去更困難,所以在元朝之前,武當山天柱峰上麵沒有大型的建築,隻有很簡單一些神壇。
    公元1307年,武當山金頂有了一座高、寬都不足3米的古銅殿。它外觀呈方形,造型古樸而凝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銅鑄建築物,堪稱絕世珍品。古銅殿內設有玄帝、聖父母、太安皇崖天帝、顯定極風天帝、侍衛從神等銅像九尊。曆經700年歲月磨礪,銅像表情各異,仍栩栩如生。
    明代大修武當時,因為該殿規製不高,體量太小,就把它搬遷到海拔1556。5米的小蓮峰上,外設磚牆圍護。因轉移至此,故俗稱“轉運殿”。相傳,環繞古銅殿轉一圈,可轉運得福,故又名轉運殿。數百年來,遊人都要到此尋樂慕趣,轉運得福。
    大頂天柱峰風很大,一般的木頭建築很容易吹走,隻有金屬的重量可以壓住它,而岐山上經常風吹曬,尤其是下雨,木建築容易損壞,所以修銅建築可以保持長久的完整宮殿的造型,這個構思非常巧妙,所以我們說元代銅殿是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古典殿堂,具有特別重要的建築意義。
    這是一座銅鑄仿木結構建築,瓦鱗、簷牙、棟柱、門框、窗欞等諸形畢具,殿體構件上鑄有銘文,從銘文可知該殿的鑄造工匠為“武昌路梅亭山爐主萬王大”。鑄造時間為元正德十一年,該殿是武當道士米道興、王道一到各地化緣,由眾多的“奉道信士”捐資鑄造而成。他們就在全國各地像常德,長沙,杭州,包括河南地區武昌這一帶化緣,讓一家一戶貢獻一個瓦,或者是一個隔扇,或者一個柱子,用這些東西組成一個組合的銅殿的形狀,最重的建築構件也不過是數百斤,兩、三個人就能抗上去,把一個一個建築構件鑄造好以後,然後放到金頂上去安裝,這種構思非常巧妙。
    這是元朝皇帝加封玄武神為天帝後,武當山道士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完成的一項工程。時至今日,我們仍舊無法得知米道興、王道一用了什麼樣的方式、用了多久的時間募得了善款。又是何人設計了宮殿,山高路遠,一路曆經了怎樣的辛苦。
    700年前這座小小的銅殿,映亮了武當的天空。
    這時的武當已是道眾數千人,張守清師從魯洞雲、葉雲萊和劉道明、張道貴,是集眾多道法於一身的武當道教傳人。人到中年的張守清已是獨冠武當,名播四海的高道了。
    這裏是武當道教協會網站的辦公室。每天,工作人員忙於上傳新的圖片和文章。從2005年創辦網站至今已有三年的時間,不斷攀升的點擊量讓工作人員欣慰的同時也讓他們思索,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武當呢?
    700年前的張守清也在想著同樣的一個問題。當年他對恩師的承諾如今即將實現。然而,放眼望去,武當山還沒有躋身道教聖地的前列。難道,自己千裏迢迢追尋而來,隻是為這座美麗的大山增添一座道宮麼?
    再三思量後,張守清決定為武當繪製一部道經。
    今天,我們已無法找到張守清的手稿,但他精心繪製的道經卻以各種形式流傳下來。當年的張守清還特意在書中附加上武當山及七十二峰的介紹,將這部經書取名為《啟聖嘉慶圖》。
    這是一部能給武當帶來機遇的道經。現在,擺在張守清麵前的,是另一個讓他困惑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它流傳開來呢?
    就在這時,張守清接到了一道聖旨,元武宗海山命他火速趕赴大都京城。張守清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
    當時漢族人給海山算命,說他壽命不長,他母親答己皇太後就希望有人來給他祈禳,去掉他生命中的災難,讓他活的時間更長,因為武當山供奉的玄天上帝是一個主皇帝壽命的一個神,所以就特別請武當山的道士張守清到北京去為海山祈禱。不巧的是,張守清到北京以後不久海山就去世了。
    剛剛來到大都北京,張守清就聽到了這個不幸的消息。所有的希望在瞬間破滅,京都耀眼的陽光,讓他感覺有些眩暈。這一年,早春二月,京師幹旱無雨。所有郊祭山川都祈禱一遍,仍滴雨未下。孤注一擲的張守清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對太後允諾,自己不僅能夠開壇祈雨,還能預報下雨的日期和時辰。
    元朝在水利建設方麵,應該說是曆代最差的一個朝代,所以它的水旱之災是比較頻繁的,在組織水利來防災減災,減輕水旱災無效的情況下,隻有乞靈於宗教,讓道士們做法事。
    這注定是張守清名揚四海的一次京師之旅,深得清微雷法真傳的張守清圓滿遞交了自己的答卷。史書記載,第二年春幹旱又無雨,詔張守清禱而有雨,夏又不雨,又禱又雨。傾盆而下的雨水讓張守清感受到武當的靈氣,更看到了這座大山的未來。
    連續三次旱災,張守清求雨都取得了成功,皇帝、皇太後賜給了他很多銀錢,他都把這些錢給了和他一起做法事的道士,他自己並不貪錢財,這樣也特別受到皇太後的重視,所以皇太後就讓他的第二個兒子元仁宗,讓他賜給張守清“體玄妙應太和真人”。
    公元1313年,在經曆了27個春去冬來後,南岩石殿終於全部完工,皇太後賜宮名“天乙真慶宮”。這個名字正是來源於張守清精心繪製的《啟聖嘉慶圖》。在道經故事中,玄武升天後,他在天上的行宮就是“天乙真慶宮”。
    皇室的認可,使得玄武神的故事廣為流傳,武當各宮觀被帝王們一再加封。第二年,元朝皇帝再次加賜南岩宮為“天乙真慶萬壽宮”,加賜五龍靈應宮為“大五龍靈應萬壽宮”。
    自此後,玄武神被奉為皇家保護神,武當宮觀成為了為皇帝告天祝壽的專門道場。
    位於金頂西南麵的清微宮是武當老道人頤養天年之所。清微取自於道教中的清微天,是仙界中層次較高的聖境。83歲時,張守清退隱於清微宮旁的妙化岩,並率眾創建了清微宮。當年的張守清和今天的道人一樣,相守著一份清貧和寂寞。當武當被帝王日益關注後,他在這裏默默編纂道書和經典。因為他,清微派成為了道教中一個重要的派別。
    張守清實際是武當道教承前啟後的一個人,而且關於很多真武大帝故事實際上也是從他開始傳播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播者。
    從31歲來到武當,五十多年過去,張守清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當年恩師的遺願早已實現,武當宮觀達到了九宮八觀的規模,成為了聲名顯赫的道教聖地。
    然而,從清微宮遙望著武當最高峰,那裏一片荒蕪,這是張守清未了的心願,此時,他並不知道,若幹年後,也有一位道人站在同樣的地方遙望峰頂。而那位道人離去時的一句預言,讓帝王震驚,武當將被再次關注。
    這個道人是誰,他究竟預言了什麼呢?
    那位道人離去時的一句預言,讓武當最高峰燦爛輝煌,而它的光芒,將照耀八百裏武當。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