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酒道:繁華消歇,風流散場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667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一、
“酒能養性,仙家飲之;酒能亂性,佛家戒之。”當年猛然看到鄭板橋說的這句話,心裏就咯噔一下,之前從未想到仙家與佛家對於酒的態度如此南轅北轍。
仙家,即道家,在道家看來,喝酒是對性情的怡養,對宇宙的觀瞻,飲酒可得天道。自老莊始,黃石公、張良、葛洪、張道陵、蔡邕、趙蕤、李白、呂岩、陳摶、孫思邈、吳夲、邵雍、王喆、長春子、廣寧子、李道純、寧王朱權、劉淵然、邵以正、張靜虛、白雲霽、傅山等,皆是道家之高人、酒中之真仙。當然,道家所倡導的飲酒修仙,並不是要人酗酒無度,道家飲酒,是不能喝醉的,醉,則迷失本性,更遑論修行。
魏晉以降,儒釋道三家思想互為渠流,相互交融,作為傳統儒家的知識分子,在佛道思想的影響下,心性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與舒展,於是在有了魏晉風度。
在魏晉,飲酒名士所在多有,其中竹林七賢、謝安、王導、謝靈運、王羲之、謝朓可謂名士之典範。他們個性率真,不受禮教拘束,磊落狂放,瀟灑不羈,他們好清談,崇玄道,精擅於琴棋書畫,他們特立獨行,身上散發著“煙雲水氣”,他們攜酒縱歌,放浪形骸,絕不許塵俗煩惱雜惹襟懷,後世將魏晉風流人物所展現出來的風骨氣度稱之為“魏晉風度”。關於魏晉風度的人物事跡在《世說新語》中俯拾皆是。
文人飲酒,是風雅之事,文人在飲酒之時,或為道,或參禪,文人的身上也自然仙氣縈繞了。
酒之道在中國神話和武術中也有極妙的展現。
八仙故事由來已久,在宋代以前,關於八仙到底是哪八仙,說法不一,最有名的是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璡、崔宗之、蘇晉、李適之、張旭、焦遂。這八人飲酒雅集,給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老杜也豪飲了一番,揮毫潑墨寫道:“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麯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八位酒仙,八種神采,令人追慕。王嗣奭評論:“此創格,前無所因。”
我們熟知的八仙當然不是他們。
宋代以後,八仙的人物故事漸次成型,到了明代,吳元泰寫了一本《八仙出處東遊記》共兩卷五十六回,膾炙人口的八仙故事正是在這本小說裏得到了係統整理。
八仙之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曹國舅的形象也得以確立。作為小說讀物,《八仙出處東遊記》是成功的。而若談文學價值和影響力,當然不及餘象鬥創作的《南遊記》《北遊記》,與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則無法相提並論。
八仙故事衍生以來,酒中的仙氣就愈發濃厚了。鐵拐李的大葫蘆裏裝滿了酒,也裝了藥,道家既飲酒,也服丹,鐵拐李是典型的道士。呂洞賓有所不同,他的成仙之路充滿了各種神奇與浪漫,火龍傳劍、羅浮訪道、黃粱一夢等不勝枚舉,他的個性也極富張力,可以說是八仙中文學性最強的一位,他是劍仙,劍術通神,是酒仙,是詩仙,以前在舊書攤上買到過一本呂洞賓的詩集,印刷粗劣,估計是從《全唐詩》中刮下來的,其中有一首我非常喜歡:“偶乘青帝出蓬萊,劍戟崢嶸遍九垓。我在目前人不識,為留一笠莫沉埋。”與太白頗類,又增了些倜儻仙氣。另有一首長詩,最後幾句當年還曾背誦過:“仗劍當空千裏去,一更別我二更回。先生先生莫外求,道要人傳劍要收。今日相逢江海畔,一杯村酒勸君休。龐眉鬥豎惡精神,萬裏騰空一踴身。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他還是個風流色仙,三戲白牡丹,水麵戲觀音的故事不用多講。在道教,呂洞賓被尊為呂祖,其餘七仙難以企及。
在武術中,有一套《醉八仙》,訣雲:
呂洞賓,醉酒提壺力千鈞。
鐵拐李,旋踵膝撞醉還真。
漢鍾離,跌步抱酲兜心頂。
藍采和,單提敬酒攔腰破。
張果老,醉酒拋杯踢連環。
曹國舅,仙人敬酒鎖喉扣。
韓湘子,擒腕擊胸醉吹簫。
何仙姑,彈腰獻酒醉蕩步。
這套《醉八仙》是模擬八仙形姿,煉諸般醉態而成,可為拳、可為劍、可為刀、可為棍……八個動作,實有千變萬化。其中,醉八仙拳流傳最廣,追求形醉意不醉,拳醉心不醉,戚繼光的《拳經拳法備要》有詳述。
飲酒至此,已臻大道。
二、
酒,不但可助人成就仙道,還可保身護命。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最初的封地在邊塞要衝大寧,被稱為“塞王”,手下有朵顏三衛,令胡人聞風喪膽,其聲望僅次於晉王朱㭎、燕王朱棣,而在遼王、穀王等諸王之上,世人謂之:“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後來燕王朱棣發動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燕王一路旗開得勝,為了襲取大寧消弭潛在的威脅,朱棣佯裝落魄投靠朱權,朱權聰明絕頂豈能不知朱棣所圖何為?於是兩兄弟非常默契地達成了“燕寧合流”,朵顏三衛也歸於燕王。
在這期間,朱棣為取得寧王的全力支持,曾和寧王分食了一張芝麻酥餅,許諾與其平分天下,單純的寧王居然就相信了這個狡猾的四哥,他之所以相信,也不乏其野心的內在驅動。朱棣此舉可謂犯險至極,若寧王之野心再配上奸詐幾分,朱棣襲取大寧的圖謀不但要落空,隻怕離開大寧城都成問題,靖難之役的勝算勢將削減。
寧王陣營的加入讓朱棣如虎添翼,但是在靖難之役結束後,燕王稱帝,卻將曾經的許諾忘得一幹二淨。據說,永樂皇帝給自己的兄弟們大加封賞,如周王、穀王、遼王、齊王、慶王等,都賺得盆滿缽滿,唯獨寧王,遲遲未見封賞,皇帝也並無召見他的意思。等得急了,寧王便主動去見永樂皇帝。
永樂見寧王到來,不能不見,這才提出封地一事,讓寧王自己選地方,寧王連續挑了好幾個繁華富庶之地,都被永樂否決了。永樂還說:“十七弟呀,你想什麼呢?來,看看這幾個。”永樂所說的“這幾個”均是貧瘠遙遠的不毛之地,寧王的眼睛一下就紅了,還問了一句:“皇上還記得芝麻酥餅嗎?”永樂麵無表情,假裝耳聾地說:“啊?什麼?什麼餅?”寧王把聲音提高,說:“芝麻酥餅。”永樂笑著說:“十七弟喜歡吃芝麻酥餅啊,回頭朕就叫禦廚做來。”寧王哼了一聲,恨不得一拳打在朱棣的臉上。
永樂見狀,也覺過意不去,隻好將寧王敕封在南昌。心灰意冷的寧王朱權連聲歎氣,想必心頭也在暗罵朱棣無情無義。心灰意冷寧王到南昌後,為避免永樂疑忌,他韜光養晦,開始潛心道家,研究音律,著書無數,有《文譜》、《詩譜》、《太和正音譜》以及道家名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等作品傳世。
永樂帝得知,寧王從此愛上了杯中物,但從未聽說他醉過,除了喝酒,寧王的生活裏還少不了品茶、賞花、練字,簡直不像是當年的那位塞王,心底的一塊大石,這才緩緩落下。
有人密告永樂,說寧王有異謀,永樂隻一笑置之,因為他知道,這個十七弟如今潛心向道,研磨著書,早已清虛無為想開了,是不會有異謀的。
不光永樂相信,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都對寧王報以極大的信任。朱權在南昌構築了精廬,精廬中建了道觀和陵墓,永樂還為十七弟賜了一個匾額,名曰:“南極長生宮”。
當寧王飲下了清靜無為的那杯酒,什麼王圖霸業,什麼名利浮雲,都像酒杯一樣,空了,杯中酒,一滴不留。
早年,寧王的野心是有的,如果他沒有接觸道家思想,很有可能鋌而走險,最終走向敗亡。寄情於道,忘情於酒,於他來言,無疑是明智而幸運的。
隨著年齡的增加,經曆了更多的浮世炎涼,朱權修為日盛,終於修得人生之大道。
有道之士看來,酒已經不僅僅是酒了。寧王雖沽酒,也深悉酒中之道,但酒卻不是他生命的全部。經曆了亂世烽煙、王朝更迭的傅山才真正稱得上與酒融為一體。
以酒入道,明哲保身,是為大道。
還有人,也飲酒,卻是在求道。
傅山,字青主,別號濁翁,他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是明清之際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書法、醫道、詩詞等方麵都是同時代人中的佼佼者。早年,傅山和很多才子一樣,過著優裕風流的雅士生活,其才識學見早已海宇皆聞。但他性情疏放,無意為官,並沒有走上仕途,而是在太原城西北的一處佛寺裏隱居了起來,佛寺被辟為書齋,名為“霜紅龕”。在霜紅龕內,他博覽群書,除了弄情筆墨,還有一項嗜好,那就是飲酒:
古人學富在三冬,懶病難將藥物攻。江泌惜陰乘月白,傅山徹夜醉霜紅。
月下讀書,徹夜飲酒,近乎於道。到了崇禎十六年的正月,李自成攻陷承天,一隻手扼住了大明王朝的脆弱咽喉,很快,太原被李自成占領,固關、真定、保定均被攻克。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順,改元永昌。舊曆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滅亡。然而李自成的政權沒有維持很久,吳三桂投降清廷,清軍入關,順治小皇帝在多爾袞的輔弼下定都北京。在這番背景之下,傅山的身心受到重創,從而開始了他一生的漂泊流寓。
崇禎十七年的除夕之夜,傅山飲酒賦詩,雲:
三十八歲盡可死,棲棲不死複何言。
徐生許下愁方寸,庾子江關黯一天。
蒲坐小團消客盡,燭深寒淚下殘編。
怕眠誰與聞雞舞,戀著崇禎十七年。
清朝政府為了穩定統治,多爾袞下令剃發易俗,“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此舉遭到了漢人的強烈反抗,於是有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絕人寰的血腥事件。江山易幟原本是常事,可是清廷的這一做法首先就站在了人民和文化的對立麵,從此,中國人的華夏衣冠便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兩百多年的金錢鼠尾辮,野蠻統馭了文明,為其後落後挨打埋下了伏筆。
傅山在五峰山拜道士郭靜中為師,自號“朱衣道人”“石道人”,以示對清廷的不臣之心,並暗中參與組織反清複明活動,矢誌將韃虜驅逐關外,恢複漢家山河。美酒,更成了他抒發憤懣的最佳選擇,他希望通過杯酒,尋求苦痛的解脫之道。他找到了嗎?沒有人知道。康熙二十二年,傅山之子傅眉去世,傅山飲酒更多了,翌年,傅山也撒手謝世,杯中的苦酒卻沒有飲盡。
多年後,身世飄零的蘇曼殊在嚐盡了人間苦酒後,選擇了尋道,在禪佛中尋道。
魯迅先生說:“我的朋友中有一個古怪的人,一有了錢就喝酒用光,沒有了錢就到寺裏老老實實過活。這位有錢就花個光,無錢就落廟堂的怪人,就是蘇曼殊。”
三、
在世俗看來,蘇曼殊就是個怪人。正如魯迅先生描述的,曼殊為人古怪,然魯迅先生其實是話裏有話,這古怪,是有別於時俗的一種古風,世人不見古風久矣,便目之為怪。蘇曼殊更適合生活的年代應該是魏晉,是唐宋,他是個古人,所以,他也是個怪人,南懷瑾說他:“行跡放浪於形骸之外,意誌沉湎於情欲之間。”。
他有傳統文人的風骨,手書之《討袁宣言》慷慨激烈,大義凜然,他是舊人,也是新人,對保皇黨、封建製深惡痛絕,甚至預謀刺殺主張帝製的領袖康有為。他的詩詞,古意盎然,清麗明豔。他同時又常懷感傷,寫下了《斷鴻零雁記》這樣的作品,是鴛鴦蝴蝶派的上乘之作。他和徐誌摩、戴望舒又不同,他的經曆是獨一無二的。
蘇曼殊為僧,和太虛大師、弘一法師、虛雲老和尚不一樣,他沒有正式受戒,而是在一個寺廟裏,撿了一個死去的和尚的度牒拿為己用的,他不持戒律,要飲酒,要吃肉,要找女人,但人們還是將他稱之為大師。持戒守律固然可敬,卻不乏迂腐。
佛家主張的是滴酒不沾,酒為五戒之一,一入沙門再不能飲,要求無欲無求,清心寡欲,斷絕塵俗,古佛青燈,所以自古以來,出家是需要勇氣的,畢竟荷擔如來家業如此偉業非常人所能為,唐朝時的徑山禪師就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也。”
說高僧都不飲酒,有人不以為然,因為密宗的和尚不但喝酒吃肉,而且還娶妻生子。禪宗二祖慧可,得達摩祖師的衣缽,但是他卻在晚年時,一改苦修作派,時常出入於屠宰場,喝酒吃肉無所不為,後世卻並不否認慧可禪師的佛法成就。
再有道濟禪師,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到的濟公,濟公有名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關於這些公案,早有大德做了闡釋,如印光大師就指出,無論是慧可出入屠宰場,還是道濟酒肉穿腸過,其實都是一種警示世人、教化眾生的做法,在他們那般境界,酒精已完全喪失了迷亂心性的作用,酒和水已無絲毫分別。而濟公所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還有一句是:“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可惜世人隻記住了前半句,濟公這種類似於割肉喂鷹的“寓意”、“教化”顯然是不成功的。
蘇曼殊的出家,不為度人,隻為度己。山河破碎,社稷傾覆,令他的內心永遠得不到安寧。列強的欺辱,國人的麻木,令他的熱血始終在燃燒,在沸騰。他或僧或俗,縱酒行吟的是無法排遣的憤慨。他走到海邊,準備蹈海以死警醒世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發長歌覽大荒。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蹈海赴死最終沒有成功,詩篇卻流傳了下來。
蘇曼殊繼續喝酒,與魯迅喝,跟鬱達夫、柳亞子、沈從文喝,同所有誌氣相投者喝,為天下蒼生、萬姓乾坤喝……到了1918年,蘇曼殊三十五歲,他的生命也在這一年畫上了一個驚歎號!
沒有人知道蘇曼殊是帶著怎樣的心情離開的,是釋然還是痛悔?是癡迷還是頓悟?他是否尋得了道?誰知道呢?他在作別這人世前,應該是少不了酒的,或許,他會在醉生夢死之際輕聲吟哦當年寫下的舊句:“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最後彌留之際,他說:一切有情,都無掛礙。
四、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
無論攜著尋的是何種道,道始終都在,酒也始終都在。
古龍在楚留香係列之《新月傳奇》中寫了酒與道的極致:
“楚留香呢?”
“他走了。”
“他怎麼能走的?”
“來者自來,去者自去,來來去去,誰管得著。”
櫻子睜大了眼睛顯得更吃驚。
“可是我剛才還看見先生以筷作劍,成青眼之勢,楚香帥明明已完全被控製在先生的劍勢中,怎麼能走掉了呢?”
櫻子又問,“難道他能躲得過先生那必勝必殺的出手一擊?”
石田齊遙望著江上的一點漁火,過了很久,才悠悠的說:“他沒有躲,也不必躲。”
“為什麼?”
“因為我根本沒有出手。”
櫻子坐下來了,吃驚的看著他“先生為什麼不出手?”
“我不能出手。”石田齊說“因為我完全沒有把握。”
遠方的漁火在他眼中閃爍,老人的眼中卻已失去原有的光采。
“當時他正在斟酒,我本來準備在他那杯酒倒滿時出手的。”石田齊說“酒杯一滿,他倒酒的動作勢必要停下來,否則杯中的酒就要溢出,那一瞬間,正是我最好的機會。”
“我明白。”
櫻子說:“在那種情況下,牽一發已足動全身,無論是酒杯滿溢還是他本身的動作和姿勢改變,都會影響到他的精氣與神貌,隻要他的神體有一點破綻,先生就可以將他刺於劍下。”
“是的。”石田齊默然歎息,“當時的情況本來應該是這樣子的。”
“難道後來有了什麼特別的變化?”
石田齊苦笑:“楚留香實在是非常人,他應變的方法實在令人想象不到。”“難道他那杯酒始終都沒有倒滿?”櫻子說,“難道那壺酒恰巧在那一瞬間倒空了?”
“你這種想法已經很好。”石田齊說,“可惜你還是想得不對。”
“哦!”
“如果那壺酒真的恰巧在那一瞬倒完,現在他已死在我劍下。”石田齊說“酒壺倒完,精氣泄出,也是我的機會。”
“那壺沒有倒完?”
“沒有。”
“酒杯也沒有倒滿?”
“也沒有。”
櫻子看著燈下的酒杯和酒壺:“他一直在倒酒,可是一直都沒有把酒壺倒完,杯中的酒也一直都沒有溢出來?”
“是的。”
“那麼我也實在想不通這是怎麼回事了。”櫻子也不禁苦笑,“難道這個酒杯有什麼魔法?”
“酒杯無法,他的人卻有法。”
“什麼法?”
“循環流轉,生生不息。”石田齊說“這八個字就是他的法。”
“這是什麼法?我不懂。”
“他以一隻手持酒盞,一隻手持酒壺,壺中的酒流入杯中時,已將他左手與右手間的真氣貫通。”石田齊說“真氣一貫通,就循徊流轉不息,杯中與壺中的酒也隨之循徊流轉不息。”
“所以壺中的酒永遠倒不完,杯中的酒也永遠倒不滿。”
“是的。”
“真氣與酒兩相在循徊流轉,就把他的勢造成了一個圓。”“是。”
“所以先生一直都等不到出手的機會。”
石田齊長長歎息:“圓如太極相,生生不息,我哪裏會有機會?”
櫻子也歎了口氣。
“這麼樣一個花天酒地不務正業的人,居然有這麼大的本事,這種事有誰會相信?”櫻子苦笑:“可是現在我好像也不能不相信了。”
“壺中的酒永遠倒不完,杯中的酒也永遠倒不滿。”酒與道,生生不息,這是酒的化境,道的化境,武學的化境,是楚留香這個人物的化境,也是古龍本人思想的化境。
結語:
多年前,一個人在月光下攜酒獨行的情景在腦海中總也揮之不去,我會想,自己飲下的是酒還是月光?或是美酒雜佐的月光、月光浸染的美酒?
月明千裏,天淡銀河垂地,卻不知是何處傳來《桃花扇》的餘韻,唱的是: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一杯酒,一個人,醉眼朦朧,搖搖晃晃,轉瞬,沒有街燈的長路上,隻剩了月光,沒有酒,不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