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閑話隋唐時期的稱謂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72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首先,在網絡世界一片灰色之際,令狐在這裏謹向青海地震的死難同胞致以深深的哀悼,更祝願中華大地從此國泰民安,國運昌盛。
***************************************
也許大家也注意到了,本文有些稱呼其實並不符合當時的習慣,我完全是為了行文方麵,而且,覺得目前的稱呼比較形象,例如“少爺”一詞,雖然用在唐初並不貼切,但是我又想不到更能體現七郎令狐等人的“少爺”款的稱呼,於是便讓這個稱呼穿越了,哈哈!
還有,當時臣子對皇帝的稱呼,對官員的稱呼等等,我都選擇使用,不然還真是寫得辛苦,大家看得也累。
——古人還以稱呼字為尊稱,我這個故事裏人物多,要是個個都一個姓名,然後稱呼的卻是字,那真是亂套了,嗬嗬。
這裏令狐附錄上一些那個時代的稱謂,大家有興趣的話,看來過過癮也好,哈哈。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皇子封王,則被左右稱為“大王”,而公主被稱為“貴主”,例如薛用弱《鬱輪袍傳》中,“岐王入曰:‘承貴主出內故攜酒樂,奉宴’”。
當我寫到李世民的女兒們出場時,請大家原諒我猶豫再三,還是決定用“長公主”或者“公主”這個稱謂,“貴主”這個詞,實在看不順眼的說……
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此稱呼多見,聊舉幾例,《隋唐嘉話》卷上有記載太宗為秦王時與鄂國公尉遲敬德的對話,秦王說:“寡人持弓箭,公把長槍相副,雖百萬眾亦無奈我何”,另《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國公對大家說:“當今天下賊盜,十室而九,稱帝圖王,專城據郡。孤荷文皇殊寵,思報厚恩,欲與諸賢立功王室”。
在唐代,奴仆稱呼男主人為“阿郎”或“郎”等;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隻用於奴仆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當時稱呼女子,也常常將女子的姓氏前加上“阿”字稱呼,不過,我在這裏改為在女子的名字前加上,哈哈,不然,叢碧要叫“阿宇文”,阿風要叫“阿李”。笑死我了,哈哈!
當時的男子多自稱為“某”,也有謙稱“仆”的,稱呼就比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後來的女子那樣謙稱為“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為“兒”,這個比較雷,我無論如何寫不下手,叢碧自稱“兒”?要命鳥……
在唐代,隻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而不像後來那樣用的普遍;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為“閣老”;刺使被尊稱為“使君”;縣令的尊稱為“明府”;至於縣丞等則被稱為“少府”。而他們都常被尊稱為“明公”。
在唐代,“大人”隻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當時,對於官員的稱呼普遍是呼其官職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稱其“行第”。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為“某”,而稱呼此刺使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使的自稱——“某”。
由此可見,當時人們間的關係遠較明、清時代更加平等。
同時,我還注意到,很多在三代以上在海外生活的華人圈子,他們也保留了部分前人的習慣,晚輩和長輩說話時,不可自稱“我”,而要稱自己的昵稱或者名字、輩份,以示尊重。長輩和晚輩說話時也以本身的輩份自稱,頗有古風,聽起來很有趣,也很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