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一日三餐的由來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56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後主李煜,字重光,號鍾山隱士、鍾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流水落花春去也,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
    次年,貶損儀製,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表麵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卻備戰以防宋軍進攻。
    趙匡胤誌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華夏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麵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應;遣王明牽製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十月,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貴池),占領采石(今安徽當塗北)。
    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
    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今屬江蘇),繼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今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所率十萬援軍,於十一月攻破江寧,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東京,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三年後李煜死於東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留下作品《南唐二主詞》。
    五代十國的局麵,五代已滅,十國就剩下北漢、武平。
    “先南後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剩下來的就是北方,趙匡胤曾兩次出兵進攻北漢,都因遼出兵援助,無功而返。
    後主李煜投降,南唐滅亡的第二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趙匡胤被發現在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
    趙匡胤第三次進攻北漢,因其突然去世而結束,後趙光義親自統兵,滅亡北漢。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宣告結束,北宋完成了對全國大部的統一。
    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平南唐,太子洗馬呂龜祥到金陵收圖書2萬餘卷,又收吳越圖籍萬卷。廣泛征集民間藏書,規定凡有獻書者,視其書籍價值,如果是館閣中沒有的,就送此人到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任官職俱委以官職,如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三人獻書1200餘卷,都被賜以科名。通過征集和獻書,在開寶年間,官府藏書增至8萬卷。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華-夏978年)納土歸附。
    宋太宗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宋太宗趙光義兩次攻遼,企圖收複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在位期間,采取治國馭將方針,明顯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並最終構成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
    後來,趙光義被箭傷所擾,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就此私下詢問寇凖。在寇準的支持下,終於在至道元年(995年),趙光義三子壽王趙元侃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恒。趙光義冊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師之人見到太子都歡呼,趙光義卻聞而不悅。後趙光義駕崩於萬歲殿,時年五十九歲,在位二十二年。皇太子趙恒登基為帝。
    趙光義對遼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兩次北伐中,軍糧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負;幽州及其周邊遭遇兵燹,軍糧供給受限;軍糧征調地域較廣、轉輸難度大。軍糧供應的困境限製了宋軍的軍事行動,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趙光義兩次北伐的失敗。
    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製了北宋進一步開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宋真宗趙恒,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後李氏,即位為帝後,任用李沆、呂端等為相,勤於政事,促成“鹹平之治”。
    在主戰派宰相寇準的勸說下,禦駕親征,挫敗遼軍於澶淵,達成“澶淵之盟”,實現宋遼百年和平。在位後期,身患頭風,任用王欽若、丁謂為相,支持劉皇後聽政。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加深,趙恒駕崩於延慶殿,享年五十五歲。
    宋仁宗趙禎,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在位時期,李元昊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李姓,封夏國公。祖父李繼遷被遼封為為夏國王,父親李德明被遼封為“大夏國王”、宋封他為夏國王,但他長期在內部稱帝。
    李元昊對遼宋稱帝,建立西夏,定都興慶,追封祖宗,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製西夏文,頒布禿發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三個戰略要地。
    李元昊稱帝後,西夏與宋朝的關係徹底破裂,經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四大戰役,西夏殲滅宋軍西北數萬精銳。
    宋夏戰爭爆發後,範仲淹,字希文,奉調前往西北前線,鎮守邊境,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兼知延州,範仲淹到任後采取“積極防禦、屯田久守”的方針,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最終迫使西夏議和,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李元昊請求議和,西北邊事稍寧,宋仁宗召範仲淹入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
    不久後新政受挫,範仲淹自請出京,曆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範仲淹文武兼備,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誌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富弼,字彥國,舉茂才異等,曆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與範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後,出知鄆州、青州等地。任內救助數十萬災民。
    宋仁宗趙禎在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國趁機以重兵壓境,逼迫宋廷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
    趙禎任用參知政事範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企圖遏止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並及“三冗”現象,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趙禎在東京福寧殿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趙禎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華-夏的一日二餐也是這時候變成一日三餐,史家將其統治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未完待續——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