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感 八十年代的孩子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47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當90後開始非主流的時候,我們慢慢退出了青春。
我們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
我們在成長,有的已經長的,有的卻還是孩子。
開始用年代來思考人群的習慣,是從看過亂世佳人的一篇《湮沒的青春》後形成的。他把七十年代的人喚作孩子,而將八十年代的稱為老子。這是我看到過的最尖銳的稱呼。
文章的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
我們喜歡把人的成長描述成一種必經的過程。如同穿過隧道的火車。
……
就想要去某處的火車,必須經過的隧道。
某一天隧道倒塌了。人們換一個地方又造一條隧道。
也許過程是不同的。隧道的長短大小也有區別。
但是我們都要經曆那黑暗,然後走出來。
沒有出來之前,誰都不知道外麵是什麼。
誰也看不見陽光。
這段東西我看過很多遍,每次我覺得自己在黑暗的成長隧道裏迷路時我就會去看,直到現在,我已經站在了陽光燦爛的隧道之外。
我知道我已經告別了那段說孩子不是孩子,說大人又不算大人的尷尬歲月。
曾經一個很重要的人對我說過,人們總是會去懷念純真,而一個人成長的越早他所懷念的歲月也就越早,比如畢業後開始成熟的人會懷念大學,大學開始成熟的人會懷念高中,高中成熟的會懷念初中……
父輩和大齡兄長們大多懷念大學生活,而八十年代出生的我們,早已感到了大學的不純淨,充滿了早熟的濃鬱氣息,顯得過於現實(也許這也是如今許多的大學城拚命往偏郊地區建的原因之一吧,多少能遠離些物質大都市的浸染)。
我想如今,大學年齡都快結束的我們不該再叫自己孩子了,或者像亂世佳人說的,八十年代的人應該叫老子。
我記得我在做孩子的時候極度渴望長大,而當真正的成長那麼突兀地降臨時,忽然又變得惶恐起來。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自己不再是孩子了,因為孩子是不會害怕長大的。
而那些曾經結伴而行,攜手寂寞的朋友:
我們的路還要走下去,如果再沒有交集了,也無須哭泣,能記住曾經的美好,已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