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生活 第20章 嫁妝盛備時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29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回家的第二日,總管便來宣旨。婚期定了,在十二月十三,距今就半個多月了。我本以為,婚期會定在明年開春,這樣一來時間上也寬裕,不過年前辦了也算了了件事。可統共才半個多月,府裏就格外地忙開了,當然都是忙著為我備嫁妝。
看著額娘帶著下人們匆忙來去,可臉上卻全是笑意,我心裏自是深受感動的。可又覺得有些啼笑皆非,額娘樂此不疲地備了那麼多東西,都可以去開店了。我不由忖著:以後過日子不夠,再置辦就是了,幹什麼非得買這麼多做嫁妝。然而漸漸明白,娘家嫁妝多少,其實彰顯的也是新娘子的身份地位。若是嫁妝少了,隻怕到了婆家要被人看扁。雖然十三的額娘已於五年前過世了,我嫁過去也不會有婆婆壓著我,可終究有那麼多人看著。額娘說:我好歹嫁得是皇子,而且阿瑪和額娘就我一個寶貝女兒。不管是爭麵子還是爭裏子,二老也就這麼一個機會了,絕不能寒酸了。我聞言,隻得深明大義地笑著讚成。二老從來沒有如此看重過“表麵功夫”,千言萬語,也全是為了我這個女兒。我能做的亦不過唯有默默掬把辛酸淚——可憐天下父母心!
額娘仔細地給我量了尺寸,因為要置辦新衣,特意請了京城最大的綢布莊——吉慶坊的當家親自設計。據說,這個當家設計的衣服素以清新淡雅別具風格而聞名,可是他卻甚少會願意主動接生意,所以京中的大家貴婦或閨閣小姐都以能穿上他設計的衣服為傲。因此我很訝異額娘是怎麼勞動他大駕的。然而當我問及此事時,額娘卻說她並未見到當家的,而是吉慶坊的掌櫃與額娘的交談中了解到額娘身份後,掌櫃才恭敬道,他家主人已經吩咐過會為兵部尚書家即將出閣的小姐親自設計春夏秋冬共八套新衣,大婚前三日來取便是。額娘奇問為何,那掌櫃隻說他家主人與十三阿哥是舊識,權且當作是十三阿哥與尚書小姐的新婚賀禮了。既如此,額娘也不再深究,隻好收下那位當家的心意,卻是執意付了布料裁剪費用。
如此,再加上額娘向其他綢布莊訂製的新衣,最後,額娘竟為我準備了春秋裝二十六套,夏衫十六套,冬襖十六套,外加上好的兩件灰貂裘、兩件白狐裘和兩件羊絨錦裘。我笑著打趣額娘:“額娘,您把我下半輩子的衣服都準備好了!若是每個新娘子的額娘都像您一樣,那京城的綢布莊可都樂翻了!”額娘欣然地看著我笑:“你這丫頭,不多不多,當年我嫁給你阿瑪時,我阿媽光蒙古裝就給我備了三十套,所以沁兒啊,不多!”就這樣,出閣那日我竟發現隨在我轎後與我一同出嫁居然是滿滿四十八抬嫁妝,街上路人的反應無不用“瞠目結舌,歎為觀止”來形容。
更值得一提的是,額娘竟把她家傳的赤龍珠傳給了我。小時候坐在額娘懷裏曾聽她說過關於赤龍珠的故事:相傳當年成吉思汗大軍所向披靡,一路打到最西方的一處島國,在途徑一片大海時,無意中獲得了八顆赤龍珠,全軍將士皆認為這是上天所賜,實乃吉兆,從而使得大軍士氣更振,取得了戰爭的全麵勝利。因而赤龍珠是神聖吉祥之物,並且佩帶在人身上能具消災避禍,益氣活血之功用。後來,成吉思汗將八顆赤龍珠分賜給了兒孫,可是為免奪珠紛爭,成吉思汗生前特意立下規矩——後世子孫隻傳女不傳男,額娘手中的就是其中一顆。當赤龍珠攤在我掌中時,我看到通體赤紅的珠子散發著難掩的奇異光芒,珠內是恍惚遊動的一條蛟龍。我頓時覺得全身一陣順暢,感覺如沐晨風一般,清新舒適。果然是赤龍珠,不可小覷,更為感歎的是成吉思汗的無以倫比的英明睿智和曠古絕今的奇思妙想。我鄭重地將赤龍珠放入紅木盒中,像壓箱寶一樣置入箱底。
令我意外的是,額娘給我備嫁妝的同時,阿瑪也給我備下了,而且還是很早前便備下的。不過,阿瑪準備的有些非同一般——書——他老人家最珍愛的兩部古版藏書,西漢時小篆體的《孫子兵法》和魏晉時行草書的《戰國策》,關鍵是兩部皆為手書,須知雕版印刷起於隋朝,故而此二部手書雖非名家所出但能存至今實為難能可貴。我猶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唯有每年春天的曬書節,我才有幸能看到這兩部藏書。因為阿瑪珍愛得緊,所以平日裏他都不讓我輕易碰得,就怕從小淘氣的我一個不小心給弄壞了。額娘曾經打趣說,阿瑪把這兩部書寶貝得跟什麼似的,都快勝過自個女兒了。而今,阿瑪卻要將它們傳給我了。
我拗著不肯接,心想:我出嫁已讓阿瑪心裏頗為感觸了,怎能再帶走他老人家珍愛的兩部藏書呢?絕對不行!可阿瑪眼中卻充滿疼愛地安慰我:“傻丫頭,阿瑪那麼在乎這兩部書就是為了等這一天將它們完完整整地交到你手中啊!阿瑪知道你從小愛讀古史和兵書,所以才特意珍藏了這麼多年,等著你出嫁之日好帶上,權且作個念想。平日裏,想你額娘和我了,就翻來看看!”我聞言,恍然大悟,心中百轉千回卻無一可表,隻聽話地點頭,默默接過用軟綢細細包好,輕輕安放在書箱正中,與我平日慣用的文房四寶並排一處,還有我自習琴起朝夕相伴的紅木琴。
除此以外,阿瑪還交給我一幅唐馮承素摹本的《蘭亭序》。我知道,阿瑪他老人家是讓我閑來有事可幹,實是告誡我不要荒廢了書藝。事實上,這幅《蘭亭序》雖是摹本亦極富收藏價值,隻因《蘭亭序》的真品早隨唐太宗入土而失傳,所以現今世上連唐時的摹本亦屈指可數,久而久之便甚為罕世,所謂“物以稀為貴”。須知,它可是阿瑪在一位賣字畫的老先生那兒機緣求得的,那老先生與阿瑪於書法一道深以投緣竟成了忘年之交。阿瑪書法不凡,練得一筆好字,跨楷、隸、行、草可謂行雲流水,但集大成者卻歸得亦是行書一派。因此那位老先生,他臨去世時便本著“寶劍贈烈士,好書酬知己”的曠達胸襟以此幅摹本慷慨相遺於阿瑪了。當然我們兄妹從小皆由阿瑪啟蒙,習字始起便學承父筆,自是與阿瑪一般無二。而以我今日筆法造詣,這幅摹本也夠我好好參詳幾年了。
與阿瑪閑聊間,忽而想起去年與我們一同回京參加秋闈的博彥,便出言相詢:“阿瑪,女兒想起去年博彥參加秋闈科考,成績如何?女兒思量著,以博彥的學識,想必應該不錯吧!”我眼神熠熠生輝地看向阿瑪,隻見阿瑪聞言,先是欣喜後又轉為苦笑地長歎一聲:“博彥那孩子確實很棒,不負眾望,榮登去歲今科榜眼。”“榜眼?”我驚喜而不可抑製地呼出聲,“阿瑪,真的嗎?”阿瑪點頭肯定,卻仍是一副心緒重重的樣子,不由沉靜下來疑問:“那您為什麼歎氣呢?”阿瑪也覺察到自己略顯激動,深呼出一口氣平複心情,繼而娓娓道來:“殿前麵聖時,皇上知悉博彥乃是培公兄的兒子,本欲封他翰林院學士,也算彌補對他父親的虧欠。可是博彥這孩子卻跪請皇上收回成命,他凜然懇奏:‘雙親年邁,俱在邊塞,微臣長途來京拋下二老已是不孝。如今既已考取功名,也是時候回鄉盡孝。微臣願以文職戍守邊疆,承繼父誌,願望皇上成全。’皇上乍聽之下,胸中自是惱火。試問有誰敢在金鑾殿上公然駁回聖上的麵子?但皇上終是念在培公兄一生鞠躬盡瘁的份上,明了博彥澄澄孝心,還是準其所奏了。”言罷,阿瑪又不禁長歎一聲。
我雖亦心有戚戚焉,畢竟以博彥的才華不淋漓盡致地“賣於帝王家”,實在太過可惜。但轉念一想,又油然而生敬佩之意,隨即凜然而鄭重地寬慰阿瑪:“阿瑪,想當年周伯伯在躊躇滿誌時遭皇上貶謫,其中辛酸難以言表。博彥從小受教於周伯伯,必是從旁見證了他過多的艱辛,難免為他老人家不平。如今雖是斷送了前程,卻也為周伯伯揚眉吐氣了。您不要太難過,畢竟如同寒梅生存的價值便是為了傲雪綻放的那一刻!”“寒梅傲雪……”阿瑪凝眉沉思,似是在反複咀嚼這四個字,半晌過後終於眉開眼笑,欣慰道:“是啊,丫頭,你長大了。聽到你這番話,阿瑪可以放心地看你出嫁了!”我心裏雖仍有歎惋,然而我更為博彥做出那樣的決定而欣喜驕傲,不愧是我引為知己的朋友。“放心,丫頭!”阿瑪拍拍我的肩膀,戲謔地寬慰道,“博彥這小子厲害得緊,回去時還給培公兄帶了個未來媳婦回去呢!阿瑪見過,也是出自書香門第,是個挺沉靜雅柔的姑娘,姓王,閨名好像叫……對了,叫子嫻!”哈哈哈!原來,還真是讓我好心好意歪打正著成就了一對佳偶,看來,我這個多管閑事的“紅娘”也不全是自作多情,不免欣懷安慰:“真得,阿瑪,太好了!”“哈哈哈哈……”阿瑪與我俱是開懷地笑起來。
真好,有情人終成眷屬!原來,隻要你相信自己可以,並且不懈為之努力,幸福的曙光終究會是眷顧你的。雖然過程並不簡單容易,但結果卻是令人欣慰,或者至少不會留下遺憾。而且,奮鬥過的人生才顯得完整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