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興明君 第4節 苟能製侵淩,豈在多殺傷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060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自從漢朝建立直到宣帝年間,漢朝東方、南方和西方的小國就從來沒有消停過。,東邊有烏桓、朝鮮,西方有羌族部落大小一二百個(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肅和四川北部地區),巴蜀南方有夜郎國、滇國等百八十個部落。東南方則有南越、閩越、東越、東甌等幾個國家。時不時弄出點摩擦什麼的。
經武帝一朝,東邊的朝鮮和東南方的閩粵諸國以及巴蜀以南的各地都已經設立郡縣,納入漢朝版圖(其中有些是歸順的,有些是征服的,正義未必都在漢朝一邊,這裏不贅述);烏桓則被驅逐出東北五郡和長城以外的地區。
與遊牧民族的軍事衝突似乎總是華夏曆史的組成部分,到宣帝朝時也不例外。
神爵元年(前61年),光祿大夫、騎都尉義渠安國急報羌人反叛。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先看看宣帝時,羌人聚集區是怎麼個態勢。
武帝時,開辟河西四郡。將河西走廊牢牢地控製在漢朝手中,由此截斷了羌族部落和匈奴的聯係。並將總惹事的羌族驅逐到湟水(又名西寧河,黃河上遊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東部,南流經西寧市,到甘肅省蘭州市西麵的達家川入黃河)以南的地區居住。
為什麼把他們趕到南岸呢?因為北岸是適於耕種的盆地,而北岸則是以山穀為主,不適宜農耕。
宣帝繼位以後,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據說這個人有羌族血統)去巡視羌族部落。羌人先靈部落首領對義渠安國說希望朝廷能夠允許丫們時常北渡湟水,到沒有耕地的地方去放牧。
義渠安國表示同意,並且奏聞朝廷。
結果,從此以後羌族部落沒事就強行北渡湟水。周圍郡縣如果加以阻止,羌人們就說漢使同意的,你們靠邊站。
朝中有位大臣看到義渠安國的奏章。氣得胡子發顫,立刻上書宣帝彈劾義渠安國:“奉使不敬,引寇生心”。
這個人可是個老資格---時任後將軍趙充國。
趙充國為什麼會反對這件事情應這麼強烈呢?因為他是個和少數民族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經驗豐富的老將,明白義渠安國這個糊塗蛋的這種做法純粹是在給邊境安全埋下火種。
先看看《漢書》中對趙充國的評價:“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
下麵曬曬趙充國在此之前的軍事生涯,您就知道這幾句評價沒有一句不是落在實處。
早在武帝朝天漢二年(前99年)時,趙充國就以副司馬的身份和貳師將軍李廣利進攻匈奴。當時漢軍不利,被匈奴團團包圍。
漢軍疲憊不堪,又沒有糧草,傷亡很嚴重。
關鍵時刻,趙充國率領百餘名壯士組成敢死隊,作前鋒衝擊匈奴的包圍圈,一舉打通出路。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緊隨其後,衝出了包圍圈。是役,趙充國全身受創二十餘處,其驍勇善戰令人歎為觀止。
李廣利向漢武帝上書表揚了趙充國的功勞。
漢武帝於是在行宮接見趙充國,令趙充國脫去衣服,查看了趙充國的傷口。大為感歎他的驍勇,隨後就任命他為中郎,後遷升為車騎將軍長史。
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的時候,武都郡的氐人反叛。霍光派遣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的身份率領大軍平叛,趙充國三拳兩腳擺平了叛亂。於是又晉升為中郎將,率軍鎮守上穀郡,後返回朝廷兼任水衡都尉(參見第一章裏的官職介紹)。
同年冬天,匈奴四隊人馬共計二萬騎騷擾漢朝邊界。趙充國率軍迎擊,斬獲匈奴九千餘人,並生擒匈奴西祁王。再次以軍功升遷。升為後將軍,兼任水衡都尉。
昭帝死後,趙充國因為擁立宣帝有功,被封為營平侯。
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在漢朝與烏孫合擊匈奴時任蒲類將軍,斬獲數百首級(詳細內容將在本章後麵的幾節介紹)。回來後仍為後將軍,兼提升為少府。
三朝元老,戰功卓著,用在趙充國身上恰如其分。
宣帝看到了趙充國的奏章當然十分重視,立刻下詔招義渠安國回長安並嚴辭譴責了他,然後下旨仍然不許羌人隨意渡湟水。
可是口子已經開了,再縫上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先零遂部落和其他羌族部落首領達成和解並交換人質,大家結盟一起去湟水北岸放羊。
你漢朝不是不讓我們過去嗎?我們自己打過去!同時,羌族還派人去和匈奴聯絡,想要讓匈奴作為外援協助他們。
消息傳到漢朝,宣帝覺得事情有點失控了,就召見趙充國詢問他對此事的看法。
趙充國分析道:羌人之所以之前鬧不出太大的動靜,是因為他們部落之間矛盾衝突比較多。不用大漢收拾,他們自己掐來掐去就把自己玩死了。而武帝朝的時候西羌以先零部落為首的叛亂,也是他們先解決了內部矛盾,然後合力與漢朝抗衡,我大漢花了五六年時間才將此次叛亂平息。匈奴和羌人一直眉來眼去,勾搭成奸。近年來,大漢在西域對匈奴的勢力打壓非常成功,眼下羌人又蠢蠢欲動,恐怕匈奴人又要和他們勾結。這樣一來羌人叛亂的整個影響必然擴大,大漢需要事先準備。
趙充國果然眼光獨到,不到一個月。就傳來了羌人首領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圖進攻鄯善和敦煌,以達到隔斷漢朝和西域的通路的目的。
看到這個消息,趙充國又上書漢宣帝:
種種情況表明匈奴已經和羌人取得聯係。因此才會出現羌族部落和解結盟的情況,等到秋天馬肥之後,必然生事。朝廷應當立刻派遣漢使巡視邊塞防禦狀況,做好軍事準備。同時設法瓦解羌族的同盟,恢複他們之間的矛盾鬥爭。具體方法就是揭漏先零的陰謀於其他部落,並準備好敕令赦免不參與叛亂的羌族部落和首領。
孫子曾經曰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趙充國的對策可謂是瓦解羌人叛亂的上上策。宣帝當然立刻準奏,並責令丞相府和禦史府選定人員立刻派往羌族地區。
如果這次出行的漢使能夠充分領略趙充國的戰略意圖,並有足夠的才幹實現這個戰略的話,羌族叛亂在萌芽階段就被平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換句話說,這個漢使的人員十分關鍵。
收到詔令,丞相魏相尋思,派誰去呢。後來想,義渠安國剛從那邊回來,熟悉情況,還是派他去吧。趙充國力阻未遂,義渠安國又成了欽差。
世界上有兩種情況下,事情會產生及其嚴重的後果。
一種是聰明人想把事情做壞;另一種是笨蛋想把事情做好。
而且通常情況下,後一種的造成的局勢恐怕更加難以收拾。
義渠安國由於渡河事件受到皇帝嚴厲批評,這次肯定是想把這件事情做得漂漂亮亮的。
不幸的是,看來他的腦袋是在算不上聰明。
義渠安國意氣風發地奔到羌地。因為上次渡河的事情,估計義渠安國心裏那口惡氣可不小:“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看我這次怎麼收拾你們這幫蠻子!”
他首先招集了先零部落的首領級土豪三十來人,以狡黠不服居心叵測為名全部斬首。然後調集邊防軍襲擊羌人,不分青紅皂白斬了人家一千多個首級。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羌族各個部落,包括一些已經歸順漢朝的先零部落酋長全部都怒了:殺幾個土豪倒也罷了?為什麼屠戮無辜的羌人?
於是羌族首領們集體背叛,攻打漢朝的城邑殺傷漢朝官吏。義渠安國當時正以騎都尉的身份率領騎兵三千在浩亹(故城居今甘肅碾伯縣東,接平番縣界)防備羌人,首當其衝遭到了羌人的進攻。
饒是漢朝騎兵戰鬥力強,可是三千騎兵再加上一個智商和情商都不怎麼樣的將領要擋住幾萬羌人無異於癡人說夢。
義渠安國眼看打不過,二話不說,轉身就跑。一路上丟盔棄甲,輜重兵器丟失無數。
義渠安國哪裏還顧得了這些,逃命要緊,一口氣跑到令居(故城在今甘肅平番縣西北)。一邊關了城門死守不出,一麵飛速上書朝廷,請求援兵。就是本節開頭的那一幕。
從義渠安國的表現看,他做光祿大夫和騎都尉有點浪費了。
應該讓他主管全漢朝的烽火台,當個烽火都尉(說明:杜撰的,漢朝可沒有此官)什麼的最合適。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羌族叛亂這件事情整個的處理過程來看丫最大的才能應該是四處縱火。
事已至此,沒有別的辦法,隻能派人去平叛了。
伐謀和伐交不成,隻好降一個層次,伐兵了。
提一句,這一年是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已經是七十五歲的高齡了。宣帝想派他去,又覺得他年齡是在有點老,所以猶豫不決。
宣帝又不太好意思自己去問趙充國(估計是怕傷了老將的自尊心),就派丙吉去問趙充國誰為平叛將領比較合適。
老將回答的很幹脆:“除了老臣,當世不做第二人想。”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壯哉後將軍!
宣帝還是不放心,又派人問趙充國:“將軍看下一步羌人會做何行動?如果將軍出征,要帶多少軍馬?”
趙充國回稟:“百聞不如一見。用兵之事不可以憑空推測。請陛下恩準我火速馳往金城(今甘肅蘭州),再根據實際情況擬定破敵方略。羌戎小夷,膽敢背叛朝廷,逆天行事,滅亡不久。請陛下將此事交給老臣處理,不必擔憂。”
宣帝這才打消了顧慮,笑著答應了趙充國的請戰要求。
長話短說。趙充國到達金城後,等待軍隊集結。等騎兵達到萬名的時候,才準備渡黃河。
趙充國行軍謹慎和周密。他擔心軍隊直接渡河容易遭到羌軍的截擊。便在安排了三名軍校官帶領所部騎兵趁著夜色輕裝過河,在對岸擺好陣勢。以作渡河大軍的橋頭堡。
等先頭部隊安頓完畢,趙充國命令主力部隊依次迅速渡河。
這樣,到天明時一萬騎兵已經悉數渡過黃河。
漢軍剛剛紮好營寨,就有百名左右的騎兵過來打探情況。營中的漢軍將領自然是請求出寨迎戰。
趙充國仍然是小心為上,說道:“我軍剛剛連夜渡河,士兵們很疲憊,不能急馳追擊敵人。況且這些先頭的羌人騎兵應該是精銳,不易殲滅,也可能是羌人的誘兵。我們的目標是要消滅敵人的主力,不可貪圖小勝而因小失大!”所以下令不可出戰。
從後來羌兵的表現看,趙充國顯然是有點高估他們的戰鬥智商了。
隨即,趙充國派小股騎兵到前麵的四望峽(蘭州西南)偵察。四望峽是趙充國進軍的必經之路而且十分險峻。所以,趙充國認定羌兵必然有重兵把守。因此先派偵察兵去看看那裏羌兵的虛實再做定奪。
結果,這次趙充國失算了。
別說羌兵,四望峽連個羌羊都看不到。
趙充國哭笑不得,連夜帶著軍隊穿過四望峽,抵達了西部都尉府(今青海海晏)。然後召集各位軍校、司馬召開了個軍前會議:“我之前是高估這幫羌戎了,他們根本不懂用兵法。根本不用多,他們隻要派個數千兵馬堵住四望峽,我漢軍除非長翅膀了才能飛過來。”
趙充國率領大軍向西進入西部都尉府所在地。
到了火線前鋒的地方,大家都拭目以待看看老將軍趙充國用什麼辦法擊破羌兵。
趙充國倒好,天天給士兵們好酒好肉養活著,然後傳下軍令:羌軍挑戰,一律不許出戰。
任憑羌軍如何叫罵挑戰,漢軍就是閉門不出,不搭理他們。
漢軍將士這股子勁憋得這個難受啊。
不過羌兵更難受,每天騎著馬出來在光禿禿的城牆底下溜一圈,罵一通。太陽曬著,口幹舌燥的,卻沒有敵人可以交手。
如此持續了一段時間,這次趙充國下令出擊了。不過是等到羌兵當日例罵完事,開始退兵的時候。快速出擊,隻許生擒,不許射殺,抓了幾個後隊的羌兵俘虜。
通過俘虜口中得知,羌兵求戰不得,各部落之間已經開始互相埋怨:說了當初別造反吧,你看趙將軍給派來了吧,別看人家八九十歲了,他可是用兵如神啊,現在想找漢軍決一死戰也不行了。
趙充國心想:一切盡在掌握。下令釋放俘虜,繼續按兵不動,把個縮頭烏龜(褒義用法)做到底。
羌兵一看想找漢軍主力拚命不得,就想別的辦法去了。他們把漢軍的糧道給斷了(以羌人的戰爭智商能想到這一點,真是難為他們了)。
當時趙充國的兒子右曹中郎將趙卬,正率領期門佽飛、羽林孤兒、胡越騎作為策應兵,向令居開拔。他發現了羌兵斷絕糧道的情況,立刻向宣帝上書奏聞有關情況。
宣帝反應很快,隨即命令趙卬帶領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太守通力剿滅騷擾糧道的羌兵,打通各個通道關卡。
上陣父子兵,虎父無犬子,趙卬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糧道問題。趙充國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
前麵提過,羌族不像匈奴,他們部落很多,而且從來沒有統一過。這次造反也是一樣。
先靈部落造反之前,罕、幵兩個羌族部落的首領靡當派其弟雕庫向西部都尉報告先零部落的謀反意圖。
沒幾天,先零果然造反了。可是雕庫同族的人也有不少參加了先零的反叛。所以西部都尉就把雕庫扣留下來作為人質。
趙充國聽說這件事情,立刻決定把雕庫無罪釋放,條件是他轉告羌族部落首領:漢軍到處,隻誅罪人。回去讓其他部落的人想清楚,要不要和叛軍攪和在一起自取滅亡。大漢天子有詔:隻要能夠捕殺叛變的同黨,就可以將功折罪。斬殺叛軍大頭領一名,賜錢四十萬,中頭領一名,賞錢十五萬,小頭領一名賞錢二萬,成年男子一名賞錢三千,婦女老幼一律賞一千錢。另外:被捕者的妻子財務一律歸捕獲者所有。
雕庫唯唯諾諾地表示一定遵命,然後樂顛顛地一路小跑回去了。
估計等雕庫把消息傳達到,那些羌人們估計互相對視的時候誰看誰都像一會跑的兩條腿的金牛(本來想用金豬,但一來今年是牛年;二來羌人應該還是吃牛羊肉的)。
趙充國的戰略構想就此揭曉:恩威並用,首先招降和分化被先零部落脅迫的羌人部落,瓦解他們的聯盟;等他們自己內部亂成一鍋粥了之後,再各個擊破。
想看鐵騎雄師踏破敵陣揚我漢軍威武的同誌們可以跳過這一節,直接奔下一節去了。
因為平羌戰鬥由此進入兵法辯論階段,或者說,是趙充國給宣帝以致漢朝朝廷以實戰講解兵法之道(主要是孫子兵法的精神)的階段。
班固評價趙充國: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道,而學兵法。依在下看來,這個評價是過低了,改成“少好將帥之道,遂學而精兵法”一點都不過份。
回到正題。
等到趙充國把雕庫放回去的時候,他老板宣帝已經又弄了六萬大軍派過來了。
這邊六萬人剛聚集齊,那邊就有人坐不住請求出征了。酒泉太守辛武賢上書說各郡軍隊現在都部署在南邊準備對付羌兵,北邊的邊界可就成了空城了,這樣把邊界暴露給匈奴,不是長久之計。漢軍的馬匹不是很耐寒,應該在七月上旬派大軍從酒泉、張掖分兵而出,隻帶三十天幹糧(路上可以以戰養戰,從羌人手裏搶奪物資作為補給),先攻擊罕、幵兩部。
哩哩啦啦地說了這麼多,辛武賢的想法簡單說來就是一個字:打!
或者確切點,三個字:馬上打。
宣帝看了很合口味(他當然是想快速擺平叛亂,一方麵顯示大漢的國力與軍力,可以震懾其他少數民族讓他們消停點;另一方麵擔心夜長夢多,匈奴摻和進來事情也就比較複雜),就把辛武賢的奏章發給趙充國,讓他表示意見。
沒想到趙充國看完了之後,發表了完全否定意見。
老將給宣帝和辛武賢等人先簡單地算了個算術題,一個士兵攜帶三十天的口糧,再加上武器、行裝,這樣騎兵的速度就跟牛車差不多了。失去了快速機動馳擊敵人的能力。
這樣一來,羌兵可以根據漢軍的行軍進度,從容地撤退並布置防線。這樣一來,漢軍勢必會逐漸深入。這時敵人以逸待勞扼守前方險要,隨後切斷漢軍糧道,則漢軍危矣。如此被羌族打敗,是我漢家千年也洗刷不掉的屈辱。
至於辛武賢的所謂以戰養戰的計策,更是胡說八道。本來羌人叛亂以先零部落為首,其他很多部落多為被脅迫。正確的方略應當是先不追究罕、幵兩個羌族部落的責任,首先討伐先零部落。匪首如誅,則其他的羌族部落自然就會投降。到時候再派幾個通曉夷狄事務的官員去安撫一下就行。這才是保全軍隊維持邊疆穩定的長遠之計。
如果真的以戰養戰,必然激化漢朝與那些被脅迫的羌族不脈絡的矛盾,無異於火上澆油。
宣帝把趙充國的奏章發給群臣討論,大部分人都同意辛武賢的策略。
真理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啊。
於是漢宣帝任命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就地任命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頒賜詔書嘉勉辛武賢,同時下詔書責備趙棄國:“不抓緊時間出擊,貽誤戰機。不考慮國家巨大的戰爭耗費,就想拖延取勝。命七月和辛武賢、許延壽同時出擊。”
趙充國看到宣帝的詔書,並沒有屈從,反而上書繼續陳述自己的主張。順便給宣帝和大臣們這群軍法盲進行掃盲課。
趙充國說:“目前瓦解羌人部落的策略已經初步奏效,罕、幵兩部已經按兵不動。而先零楊玉部也隻是憑借地利躲在山裏,偶爾出來騷擾一下。況且罕、幵兩部至今都沒有進犯過我大漢縣郡。舍棄匪首先零卻先去攻打罕、幵兩部,實在不是什麼高招。
兵法有雲: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兵法,虛實篇第六),又雲:攻不足則守有餘。(孫子兵法,形篇第四)
目前的形勢,如果羌人打算進犯敦煌、酒泉,大漢可以從容地整頓兵馬,以逸待勞,是謂致人的取勝之道。
現在兩郡的兵力不足(漢朝軍隊有6萬,羌人先零部連兵帶口大約有5萬兵力,按照孫子十則圍之,五責攻之的比例來看漢朝派的兵是不夠進攻用的),用來防守估計都有點少,卻想要主動進攻馬匹正肥,糧食正多的羌人,這是致於人的求敗之道。不可取。
先零部是怕漢軍進攻才與罕、幵兩部解仇結盟的。如果攻打罕、幵兩部,先零必然會出兵相助。這樣他們的聯盟必然會更加鞏固,三個部落合兵一處,其他的羌族小部落更加無力對抗他們的脅迫。恐怕平叛羌亂,就要從兩三年變成十來年了,國家的耗費可想而知。
老臣父子受皇恩浩蕩,父子位居高官。老臣位列九卿,爵為列侯。今年已經七十六歲了,奉命出征,為國捐軀也無所顧慮。
按老臣的計劃,擒賊先擒王。首先誅殺了先零,則罕、幵之流可以兵不血刃地收服(不戰而屈人之兵)。
退一步說,即使先零已經誅殺,而罕、幵等仍不肯屈服,等到明年正月再攻擊他們,則不但合理,而且適時。”
宣帝腦袋也不笨,看了趙充國這份奏章。立馬回心轉意了,全部采納了趙充國的意見。
這就是明君的特點:1、能分得清什麼是正確的意見,2、能聽得進反對意見,知錯就改。
於是趙充國率兵直接進抵先零地區。先零部的羌兵被前麵趙充國的閉門不戰的政策早就磨的銳氣全無,戒備鬆懈。
麵對突如其來的漢軍大兵,那是跑就一個字,目標隻有一個:度過湟水。
羌人逃跑很拚命,趙充國倒是率軍不急不慢地在後麵攆著。他手下部將們著急了,請求速進,否則羌人都跑過河了。
趙充國於是又給他們上了一課:窮寇莫追。慢慢攆,他們就隻逃跑不回頭;逼得太緊,他們回頭拚死一戰我們不就成了自尋煩惱了嘛。
羌人狼狽地跑到湟水岸邊,不用說人多船少。眼見著後邊的漢軍從後麵越來越近,不由得心越來越慌,手越來越抖。
被擠得墮船落水者好幾百人,還有五百人連墮船的機會都沒有,被漢軍斬殺在岸邊。
輜重車馬牛羊自然是沒有時間運過河的。漢軍繳獲牛、羊和馬合計十萬餘頭,車四千餘輛。
按說這一仗大敗先零,應該讓大軍好好休整一下,慶慶功什麼的。趙充國卻命令大軍馳入罕、幵等部的領地。隻許大張旗鼓的耀武揚威,不準殺掠,不準破壞羌民田地。
於是乎上萬大軍在羌人部落裏麵趾高氣揚地溜起了馬,估計情形也挺壯觀。罕、幵等部的羌民看見漢軍光比劃不動手,樂壞了:“漢朝真的不會進攻我們也!”
罕、幵部的首領靡忘派人請求趙充國允許他們回原住地。
趙充國趕緊上奏朝廷,還沒有未得到回音的時候靡忘就親自前來歸降,趙充國安排好酒好肉招待他,然後讓他回去告諭本部羌人可以盡數返回原地,不要再追隨先零自取滅亡。靡忘自然是頓首謝罪,表示謹遵所囑。
軍中的將領一片勸戒,說是朝廷旨意未到,不能輕易放走他。
趙充國說:“諸位想扣留他,都是為了自己私利,並不為國家的利益著想!”
話未講完,宣帝的詔書就到了,準令靡忘將功贖罪。這下趙充國倒是省的給手下將領上課,就直接把靡忘放回去了。
果如趙充國所言,罕、幵部不打自降。
這下,趙充國可以集中精力繼續進兵征討先零。可是,畢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在那種蠻荒之地風餐露宿的,所以趙充國病倒了。
宣帝那邊又坐不住了,他發來詔書慰問趙充國的病情:聽說將軍的小腿有病,腸胃還不好。將軍春秋已高,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辦啊。所以朕派破羌將軍來給將軍作副手。趁著士兵銳氣正高,十二月份進擊羌軍。如果將軍到時候病比較重,就派破羌、強弩兩位將軍進攻即可。
至此時,羌人投降趙充國的已經有一萬餘人。趙充國看到先零部已經是秋後螞蚱,蹦不了幾天了,正準備上書撤退騎兵,而用屯兵的方式守株待兔,等著羌人自己敗亡。
趙充國要求屯兵的奏章剛寫好還沒有來得及呈遞,宣帝要求進兵的詔書就來了。
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卬看到皇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進兵,有點怕了。就找人勸諫趙充國:皇上要打就打唄,您是主守派,輸了也不算在您身上。如果一味違逆聖意,說不定要吃不了兜著走,何苦呢?
趙充國表示苟利國家生死以(林則徐的話,用在這裏有點早,但求神似,多擔待),仍然堅持將自己的撤騎兵,行屯兵的意見上書宣帝。
趙充國的屯兵戰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待在下將趙充國這封關於屯兵的上書細細道來。
趙充國認為:“大軍出戰,糧草補給須從全國征調。羌亂時日已久,率徭役必然加重,恐怕會引起其他變故,於國不利。
而據估計,目前漢軍控製的羌人地區可開墾的田地約有兩千頃以上。而這一地區,很多官家驛站都已經頹壞。老臣已經讓士兵砍伐了樹木六萬餘株(那會中國森林覆蓋率很高,滿山的木頭,砍這點木頭不算破壞環境),存在湟水岸邊。待到春天湟水解凍,這些木材就可以順流而下(放排?),可以用來修繕鄉亭,疏浚溝渠。
屯兵,就是留下步兵一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別屯駐在要害地區。並在湟河以西建造橋梁七十座,使湟水一帶道路保持暢通。
等到次年春耕時,每名屯田兵卒分給三十畝土地;到四月作物長起來了,可征調郡屬騎兵和屬國胡人騎兵各一千,為屯田者充當警衛騎兵。
屯田收獲的糧食,悉數運入金城郡,作為戰略儲備,可以大大節省國庫的消耗。目前漢軍已有擁有的軍糧,足夠一萬人一年所需,所以沒有後顧之憂。
順便把屯田所需用器具的清單一起附上。”
趙充國這個屯兵的軍事戰略思想可以用2000年後我朝創立之初的一個軍事組織形式來概括:生產建設兵團。
老規矩,宣帝繼續拿趙充國的奏章給大臣們討論。大多數人覺得這個曲線救國的路線太模糊,看不到具體的日程表,難以實現。
其實這也正是宣帝自己心裏的疑惑:“按照將軍的計劃?羌人叛亂什麼時候能夠平定?朝廷什麼時候可以結束戰鬥?將軍得弄出個具體方案給朕看看!”
唉,看來趙充國還得繼續給他們上課啊。
趙充國上書說:“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三的核心精神)。‘百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三原文)。
羌人雖然習俗禮儀與我禮儀上邦迥異,然而其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的人性是一樣的。
現在羌人已經被漢軍趕到鳥不下蛋深山老林裏麵去了,日子不好過可想而知,人心已經渙散。前後投降的人已經有一萬七百餘名,老臣還遣返了他們共七十餘批人回去廣布朝廷的恩德,這些都是肢解羌虜的利器。現在,最正確的戰略就是班師罷兵,萬人留田。雖然不能立即使羌虜伏誅,也不過就是多等幾個月的事情。”
然後趙充國列舉出屯兵與出兵的優劣對比共十二條,謂之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這封奏章即擺事實,又講道理,理論深度也恰到好處。
宣帝也不是吃素的,立刻看出了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所以又下詔問趙充國:“將軍說的幾個月完事到底是多久?今年冬天能完事?還是什麼時候?將軍有沒有考慮如果羌人聽說朝廷撤退騎兵,他們從新集結精銳騷擾屯田和邊境守軍殺掠百姓,我們如何應對?”
趙充國這個軍法課導師可謂是諄諄善誘。繼續上書:“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孫子兵法,始計第一的精神)。羌兵的精銳,現在也就剩下七八千號人,這些人遠離故土,受凍挨餓,逃兵不斷。潰敗的時間指日可待,估計明年春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了。
雖然撤退了騎兵,但是留下屯田仍有精兵萬人。現在是冬季,到明年三月之前,羌人馬匹瘦弱,必然不敢拋妻棄子遠涉山河為寇。至於皇上說的小股盜寇截道騷擾,原本也沒有辦法根除。如果出兵不能剿滅先零能杜絕小寇,倒也不妨出兵。但是現在出不出兵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奉命進兵遠襲羌人,即便兵馬折損,沒有立功,卻也能免除個人的畏懼不前的嫌疑。然而,這是處私利而不忠於陛下,非國家之福!”
至此趙充國的軍法培訓班可以算是告一段落了。至此,趙充國已經是連續三次上書要求屯兵。從三次上書的接過來看,培訓班成效還是顯著的。
趙充國的第一次上書,大臣中同意他觀點的隻有有十分之三;第二次,附議的就有一半之多;到最後就有八成人同意了。
宣帝也很幽默,問那些改變立場的:“怎麼回事,解釋一下?”
群臣沒有辦法,隻好低頭認錯。丞相魏相代表大家表了個態:“臣等愚鈍,不了解兵事利害。後將軍多次運籌帷幄、出謀劃策。他的意見通常都很正確,臣等擔保他的計劃一定行得通。”
敢於承認錯誤的就是好同誌。
雖然宣帝對趙充國的計劃很滿意,並進行了嘉獎。但是還是要考慮平衡一下主站派的意見。
強弩將軍許延壽剛剛被封侯,肯定是急於立點軍功提升自己的聲望以說明我許家不隻是因為皇上恩寵而富貴,還是有人才的。
破虜將軍辛武賢更不用說,吵吵著要打羌兵都快一年了,怎麼也得給人家一個表現的機會。不然的話,以後有人問辛武賢:“您當破虜將軍的時候斬首了多少羌人叛賊?”辛武賢估計能直接羞得拔劍自殺。
所以,宣帝一邊采用趙充國的屯兵策略,另一邊詔令許延壽、辛武賢和趙卬率軍出擊。
打完了一算總帳,出征的三個人廝殺一場結果如下:辛武賢斬首兩千級、許延壽招降四千、趙卬斬首招降合計兩千級。
趙充國呆在原地,啥也沒幹,招降了五千餘人。
宣帝心說行了,你們要立軍功的也立了,可以收兵了。於是下詔撤退騎兵,隻留下趙充國帶著一萬多士兵在那裏種地玩。
次年夏五月(神爵二年,前60年),趙充國上書了:“羌人先零部眾和軍隊本約五萬人。前後合計被漢軍斬首共七千六百人,投降計三萬一千二百人。在黃河、湟水中淹死以及餓死的大概有五六千人。算吧算吧跟著楊玉的叛軍剩下的人不過四千人左右。而歸降的羌人首領靡忘等保證可以憑借一己之力擒獲這叛軍,所以老臣請求罷除屯田部隊,班師回朝。”宣帝準奏。
回到長安後,趙充國的好友浩星賜給他接風洗塵時說:“很多人認為這次破羌兵,是由於破羌、強弩二將軍率兵出擊多有斬獲導致羌人敗亡。不過明眼人都知道羌人那時候已經窮途末路,不用出兵遲早也會投降!將軍見到皇上的時候,不妨將功勞歸於那兩位將軍的水軍出擊,以成人之美!”
趙充國歎道:“我年事已高,爵位已極。怎麼能夠以此來蒙蔽聖聽!兵勢,國之大事(《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要為後人行事立下榜樣。如果我不趁我還活著的時候為皇上言明利害,等到我死了,還會有誰對皇上說這些呢?”
老將之忠肝義膽可照日月!
後來,趙充國果然如實向宣帝陳述了此事原委,宣帝接受了他的意見。免除辛武賢破羌將軍職務,仍就任酒泉太守。辛武賢由此嫉恨趙充國,後來找了個機會告了趙充國的兒子趙卬一狀,導致趙卬在獄中自殺,這是後話。
等到秋天的時候,羌人其他部落果然將先零首領的首級送到漢朝手中,其他叛軍也一並投降。漢昭帝下令設金城屬國安置歸降的羌人,並設置護羌校尉一職專門處理羌族相關事務。羌人叛亂宣告平定。
回顧一下趙充國的征討曆程,除了渡湟水時小打了一仗,就再沒有與羌人刀兵相見過。
種種地,修修橋,弄幾個羌人回去做做思想工作,就舉重若輕地化解了羌人的叛亂。
孫子雲: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趙充國可謂知之!
趙卬自殺後,趙充國請求退休。宣帝準奏,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後來有四夷之事,還是經常召見趙充國詢問意見。
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戎馬一生的昭宣朝第一良將趙充國病逝,享年八十六歲,諡曰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