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盟誓(1)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38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昆明池。
    最初是漢武帝為訓練水戰而開鑿的,曆經數朝,如今已是瓊樓玉宇,碧水樓台相映成趣。顯欲始開文風,讓人池邊另搭帳殿一座,帳殿間高結彩樓,自己就在彩樓之上,會見天下文士,賜官求賢。
    初五,顯如約來到昆明池。看到文人墨客濟濟一堂之勝景,對身邊的婉兒道:“哈哈,除去案牘之勞形,世外勝景之中,見著這些風雅之士,便覺清淨。婉兒,你費心了。”
    “皇上求賢若渴,乃是天下之幸事啊。”
    “好啊。看來,你還真能讀懂朕的心思。”
    顯、婉兒在侍女的簇擁下登上彩樓,正坐其上。頓時,鴉雀無聲。
    婉兒起身,道:“皇上為開大唐之文風,彩樓詩會。上官昭容奉詔評詩,隻選其中最佳者一篇進呈禦覽並譜曲,不中選者即發下樓,付還本人。”
    於是,所有人紛紛落筆,獻與彩樓之上。
    顯坐在上位,也無大事,便品茶觀景。
    最後,隻剩沈佺期與宋之問的兩人詩稿還未退還。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
    舟淩石鯨度,槎拂鬥牛回。
    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沉灰。
    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
    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宋之問
    法駕乘春轉,神池象漢回。
    雙星移舊石,孤月隱殘灰。
    戰鷁逢時去,恩魚望幸來。
    山花緹綺繞,堤柳幔城開。
    思逸橫汾唱,歡留宴鎬杯。
    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
    ——沈佺期
    “請宋大人,沈大人上前敬候佳音吧。”公公領著二人來到彩樓之下。
    於是兩人並肩立著,等待這最後的結果。沈佺期轉過臉,對宋之問笑道:“你我二人一向不分高低,以愚兄之見,就以今日定高下,以後不必再爭了。”
    宋之問亦笑,拍拍沈佺期的肩膀,豪爽答應道:“好。”
    好一會兒,有公公便將詩稿送還沈佺期。婉兒道:“二詩文筆相當,但沈詩結句‘微臣雕朽質,差睹豫章才’辭氣已竭,而宋詩結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陡然健舉,若飛鳥奮翼直上,氣勢猶在。二位以為如何?”
    “心悅誠服。”沈佺期拱手道。
    “沈兄,承讓了。”
    “好。來人,將宋大人大作呈給皇上。”婉兒吩咐道。
    顯看過宋之問的詩稿。大讚一番,“不錯,宋之問——好,朕記著你了。”顯別過臉來,對婉兒道:“為何你不獻上一首助興?”婉兒隻朝彩樓之下的兩人輕蔑一笑,兩人才氣甚高,卻少了德性,真是誤了這般詩情。婉兒道:“近日裏婉兒裏沒了皇上這般雅興。”顯笑。
    詩評之後,顯在池邊設大宴。所有人都感覺到無比尊貴。
    昭文館。
    過了些日子,上官婉兒來到昭文館轉轉。見著崔湜在文案前靜靜的抄寫,便走上前去。“為何當日彩樓之上不見崔大人的詩文。”崔湜放下手中的筆,謙卑地笑答:“娘娘抬愛。在下在昭文館資曆尚淺,不敢班門弄斧。”婉兒道:“崔大人向來內斂沉穩,毫無少年之輕狂浮躁。”
    “上官大人過獎。”婉兒問道:“編著之事可已習慣?”崔湜道:“宋大人多加照應,下官方得如此順當。”婉兒笑。
    這時,有人匆匆進來,找到上官婉兒。“稟昭容娘娘,最近長安盛傳一歌謠。”婉兒隻道:“歌謠有什麼稀奇的?”“娘娘一見便知。”崔湜幫婉兒騰開一張書案,將詩文平鋪於桌麵上。
    漢家婕妤唐昭容,工詩能賦千載同。自言才藝是天真,不服丈夫勝婦人。歌闌舞罷閑無事,縱恣優遊弄文字。玉樓寶架中天居,緘奇秘異萬卷餘。水精編帙綠鈿軸,雲母搗紙黃金書。風吹花露清旭時,綺窗高掛紅綃帷。香囊盛煙繡結絡,翠羽拂案青琉璃。吟披嘯卷終無已,皎皎淵機破研理。詞縈彩翰紫鸞回,思耿寥天碧雲起。碧雲起,心悠哉,境深轉苦坐自摧。金梯珠履聲一斷,瑤階日夜生青苔。青苔秘空關,曾比群玉山。神仙杳何許,遺逸滿人間。君不見洛陽南市賣書肆,有人買得研神記。紙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題處猶分明,令人惆悵難為情。
    婉兒隻道:“這些詩歌,市井傳傳便是,沒必要流到宮裏來。”那人知道討好不成,便收起詩卷。“下官這就拿出去。”
    很快,崔湜在昭文館中任職已滿一年。婉兒與中書省的官員對崔湜例行考核。按例可尊為昭文館“學士”。
    婉兒問道:“崔大人這一年來收獲了什麼?”崔湜窘笑道:“崔某著《三教珠英》,除對孔子、老子的講義更加熟習,對佛經也略有涉及。”
    婉兒窘笑道:“佛教博大精深,武太後深信不已。隻是婉兒難以體會。”崔湜似乎想起來了什麼,道:“前些日子尋得誌勤禪師禪詩一首,頗有意思。”說完,就坐下,提筆寫詩。
    婉兒看著崔湜寫下的,念道: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葉。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崔湜解說道:“這是一首開悟詩。其中‘劍客’,喻修道參禪者。”婉兒品味著這詩句:“想必這一樹桃花便是開悟之物了罷。”崔湜點頭:“娘娘聰惠。”
    旁坐的文官發文道:“人處在汙穢世俗,如何看到淨土?”崔湜想了想,答道:“《維摩詰所說經》謂‘以忍調行’,即以忍辱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忍辱折服有強烈憎恨之心者。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與生俱來隱忍的善良和美德,若能放下心中一些事情,心外無物,便能眼見一切皆為淨。”崔湜便繼續道:“‘佛言: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境,則佛土境。舍利弗言:‘我見此生,丘陵坑坎,荊棘砂礫,土石諸山,賄惡充滿。’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靜,依佛智能,則能見此佛土清靜。’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境,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婉兒一直沒有說話,在崔湜溫和得如同吟詩的語調中,思維遊離得很遠很遠。這時心底才難得可以獲得些許沉靜。良久,婉兒評道:“崔大人很喜歡維摩詰的經義。”
    崔湜點點頭,“‘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靜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維摩詰的此番形象,曾使無數文人傾倒,以至居士之稱謂。魏晉名士的風流,加上佛教居士的瀟灑,成為後世文人的追求。”
    眾文官相識,紛紛點頭。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